新旧规范风荷载对比差别很大
PKPM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

返回列表查看: 2420|回复: 6PKPM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复制链接][论坛转帖][博客转帖]petty-sun26主题听众40积分技术员土木币56•收听TA•发消息电梯直达主贴发表于 2006-4-6 12:50:35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本文介绍pkpm计算软件TAT,SATWE和PMSAP的新、旧规范版本之间的变化,这同时也是新旧规范(抗震规范、高层规程、荷载规范、混凝土规范〉的条文变化。
1,.风荷载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WK=βzμsμZ W。
其中:βz=1+ξυφz/μz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Wo略有提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E、脉动增大系数ξ、脉动影响系数υ都存在减小的情况。
所以,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89规范大,也可能比89规范小。
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1)、基本风压::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新高规3.2.2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
2)、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B、C类,改为A、B、C、D类。
C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3)、凤压高度变化系数:A、B、C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最小,比C类小20%到50%4)、脉动增大系数:A、B、C类对应的脉动增大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脉动增大系数比89规范小,约小5%到10%。
与结构的材料和形式有关。
5)、脉动影晌系数:在89高规中,脉动影响系数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对应A、B、C类的脉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48、0.53和0.63。
在新规范中,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比和总高度有关,其数值都小于89高规。
如C类、高度为5Om、高宽D类,则小37%。
6)、结构的基本周期:脉动增大系数ξ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有关(WoT12)。
新旧荷载规范的变化共20页word资料

一、强制性条文的变化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9(2019年版)共有强制性条文13条,分别为1.0.5、3.1.2、3.2.3、3.2.5、4.1.1、4.1.2、4.3.1、4.5.1、4.5.2、6.1.1、6.1.2、7.1.1、7.1.2条。
29、增加第9章 温度作用。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的温度作用应采用其温度的变化来表示【是否需要考虑温度作用效应的具体条件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规定】。常用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按表9.1.2采用。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准永久值系数分别取0.6、0.5、0.4。基本气温可采用按附录E规定方法确定的50年重现期的月平均最高气温Tmax和月平均最低气温Tmin。均匀温度作用的标准值按9.3.1条确定。
20、第8.4.1条,明确符合第8.4.3条规定的结构,可采用风振系数法计算顺风向风荷载,增加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加速度按附录J计算。
21、增加第8.4.2条,对于风荷载敏感的或跨度大于36m的柔性屋盖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风振的影响。
22、第8.4.3~8.4.6条,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的一般竖向悬臂型结构,对高层建筑取消“高度大于30m,高宽比大于1.5且可忽略扭转影响”的前提条件;风振系数计算公式修改,增加峰值因子g、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R和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Bz及其计算公式。
二、对一般条文的主要修改
1、第1.0.3条,本规范制订的基本准则由《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9改为《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19。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比对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比对来源:非解构作者:李香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前言《工程结构通用规范》已经在今年1月1日起执行。
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结构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整理了我们设计工作中比较关注的部分,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以下为《工程结构通用规范》中关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发生变化的若干条比对。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以下简称《结构通规》。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荷规》。
01建筑结构作用的基本组合,不再区分可变荷载控制和永久荷载控制;单独列出预应力作用;02· 建筑结构的作用分项系数建筑结构的作用分项系数,对结构不利时有所提高,与《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保持一致:1.可变作用分项系数≥1.5(工业楼面活载>4KN/m2时≥1.4);2.永久作用分项系数≥1.3,不再区分可变或永久荷载控制;3.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1.3。
03·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与《荷规》相比,部分类别有所提高。
1. 办公楼由1(1)项调到1(2)项,标准值提高了0.5KN/m2;频遇值系数、准永久值系数提高0.1;医院门诊室、食堂、餐厅、一般资料档案室等19类标准值提高了0.5 KN/m2;2. 试验室、阅览室、会议室等8类标准值提高了1.0KN/m2;办公室、餐厅、医院门诊部的走廊、门厅提高了0.5 KN/m2;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中1~7项,共36类,其中28类涉及修改,占比78%,;第6项中取值增加书架不超过2.5m限制。
04· 汽车通道和客车停车库的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汽车通道和客车停车库的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与《荷规》相比较:1. 数值上没有变化,但条文内容与一般民用建筑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条文单独分开;明确了适用条件为≤9人的小客车,消防车满载总重≤30t;明确了3m~6m的双向板楼面活荷载插值取值。
新、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高层建筑风荷载的对比研究

c o d e 。t h e t o t a l b a s e s h e a r h a d i n c r e a s e d i n t h e e x p o s u r e c a t e g o r y A C. Ho we v e r ,t h e t o t a l b a s e s h e a r o f hi g h—
当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超过顺风向风荷载的80工况2成为控制工况计时基底总剪力为顺风向和横风向基底剪力的矢给出了所有地貌按新规范计算出的基底总剪力与旧规范计算所得顺风向基底剪力由于没有横风向基底剪力顺风向基底剪力即为总剪力之比随建筑总高度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建筑总高度相对较小时工况起控制作用总剪力之比与新旧规范顺风向基底剪力之比的变化规律一致着建筑总高度的增加工况2逐渐起控制作用力之比与新规范横顺风向基底剪力之比的变化规律类似
I ) Ol : 1 0 . 1 3 2 0 6 ・ / j . g J g 2 0 1 5 0 9 0 1 4
CoM PARATI VE S TUDY o N WI ND LOADS OF HI GH— RI S E BU I LDI N GS BETW EEN
NEW AN D o LD L0AD Cl 0DE S F0R 』 r 1 HE D ESI G N 0F B UJ L DJ N G J s 豫 UC U= RES
0 引 言
术规 程 》 _ 5 ] ( 以下 简 称 为 “ 旧高 规 ” ) 规 定其 基 本 风 压 应按 1 0 0年 重现 期 的风压 值采 用 , 修 订后 的 J G J 3 —
2 0 1 2年 1 0月 , 国 家 标 准 GB 5 0 0 0 9 -2 0 1 2 《 建 筑结 构荷 载规 范 》 [ 1 ( 以 下 简称 为“ 新规范” ) 正 式 实
新老结构规范技术规定变化及对结构含钢量的影响分析 - 结构理论

新老结构规范技术规定变化及对结构含钢量的影响分析-结构理论一、钢筋砼规范(GB50010-2002)技术规定变化:新规范全面提高了结构安全储备,包括材料、构造及计算等结构设计领域内容的大幅度调整:1、砼的材料分项系数由原规范的1.35提高至1.40,砼强度设计值降低4.0%;(砼规范4.1.4条)2、结构钢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二级钢的强度设计值由原规范的310N/mm2降低至300N/mm2,下降幅度达3.30%;(砼规范4.2.3条)3、受弯构件计算中,取消原规范中的砼弯曲抗压系数fcm,新规范以砼轴心受压强度fc,砼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不变,因此,砼构件计算抗弯承载力下降了14%(砼规范7.2.1条);4、最小配筋率的提高:a)受拉纵筋,原规范小于等于C35砼构件最小配筋率为0.15%大于C35砼构件最小配筋率为0.20%;新规范最小配筋率为45ft/fy,且不小于0.20%;经比较,小于等于C35砼构件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提高了33%以上,大于C35砼构件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对应不同钢筋提高程度不同:一级钢提高了50%以上,二级钢提高了30%以上,三级钢提高了10%以上(砼规范9.5.1条);b)纵向受压钢筋,原规范中砼构件全截面最小配筋率为0.40%,新规范中砼构件全截面最小配筋率为0.60%,纵向受压钢筋全截面最小配筋率提高了50%(砼规范9.5.1条);c)受弯构件箍筋的最小配箍率,新规范为0.24ft/fyv,老规范为0.02fc/fyv,最小配箍率提高了20%以上;(砼规范10.2.10条)5、剪力墙、框架柱等偏心受压构件及梁等受弯构件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里,有关箍筋计算项的系数由原规范的1.5降至1.25,相应的构件箍筋计算量增加了20%;(砼规范7.5.4-2条)二、荷载规范(GB50009-2001)技术规定变化:使用荷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住宅使用荷载由原规范1.50KN/m2提高至2.00 KN/m2,厨卫使用荷载由原规范2.00KN/m2提高至2.50 KN/m2,门厅消防楼梯使用荷载由原规范1.50KN/m2提高至3.50 KN/m2等(荷载规范4.1.1条)2、风荷载取值按50年一遇风压来采用,较原规范30年一遇风压值增大10%左右,对于超过60米以上高层建筑的基本风压取100年一遇,增大了1.17倍;(荷载规范7.12条) (高层规范3.2.2条)3、荷载组合中增加一种组合:有永久荷载控制组合,其恒荷载的系数为1.35,对于多层或不受风载控制的小高层结构而言,结构设计可能会由此条荷载组合控制,因而,组合后荷载效应会增大约1.10倍;(荷载规范3.2.2~3.2.5条)三、抗震规范(GB50011-2001)及高层结构设计规范(JGJ3-2002)技术规定变化:1、新的抗震规范及高规都强调概念设计,对建筑规则性要求严格,和老规范比较,增加了更多的剪力墙来满足规范要求:a)计算地震力时增加了5%的偶然偏心,加大了结构地震作用(高规3.3.3条) ;b)对结构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剪力有了最低限制,必须满足最小剪重比,此条规定要求建筑结构剪力墙肢数量有所增加或增大水平地震剪力(抗震规范3.3.13条) ;c)竖向刚度必须保证均匀性,上下刚度比有严格的规定,在满足建筑下部大空间的功能前提下,需要增加更多的剪力墙来满足规范要求或增大水平地震剪力(高规5.1.14条) ;d)结构抗扭要求提高,对剪力墙布置及墙肢的数量都有了较高的要求(高规4.3.5条)。
新旧规范风荷载对比差别很大

新旧规范风荷载对比差别很大按照2012新规范计算的风荷载标准值与2006规范相比,差别很大。
特别是局部体型系数,墙角区新规范才1.4+0.2=1.6,而旧规范1.8+0.2=2.0.造成计算后差别巨大,墙面区新规范减少约7%,而墙角区按新规范计算居然减少25%很震惊,不知道是不是我计算错误。
维护构件的面板不再折减了,新规范的迎风侧面墙角区域要比老规范的墙角区域范围更大。
是的!新规范中转角区域的标准风压值是减小了,但是转角区域的范围确是增大了不少!老规范中转角宽度为10%的房屋宽度,新的规范中是20%的房屋宽度(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建筑高度大于建筑宽度),整整提高了一倍,所以综合一下,两都就差不多了还不如全部都按照墙角区域计算,省得麻烦!真正做的时候,有几个是把转角材料和中间大面材料分开的,还不是用的一种材料。
请问各位大侠,局部体型系数,规范只是说封闭矩形平面的墙面和墙角取值,可是现在的建筑很少矩形平面呀。
特别是有做幕墙的建筑,这个时候怎么取值呀?按照规范可以区主体“S勺1.25倍,可是没有说怎么区分墙角和墙面呀。
难道统一取同一值,不再区分墙角和墙面?这个问题对于幕墙设计注定又会是模糊着的,现在的建筑平面千奇百怪,各种勺弧形。
从设计勺角度看统一成墙角区是最简单勺了。
说实话,我们把墙角区和墙面区设计时区分对待,并在图上注明,真正施工时没几个能把它们区分勺,更多勺就是转角一根料当作墙角区对待。
我个人注意到:较大勺区别在8.3.3封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局部体型系数取值有变化,角区的取值区别较大。
楼上说的是封闭的矩形平面房屋,可是现在的房屋基本没有矩形平面房屋(特别是做幕墙的公共建筑),不知道这个时候怎么区分墙角墙面区,按照规范第8.3.3条第三款的规定取值的话,那就是不区分墙角墙面区了,求高手解惑。
新版规范里多了个相邻建筑物的风绕系数,分为顺风和横风。
实际中建筑都不是绝对的矩形,计算幕墙风荷载时按新规范8.3.1,正面是按0.8,乘1.25,还是按8.3.3正面取1再乘1.25,墙角的1.4是不是也要乘1.25呢,还是说墙角部位是平墙不用乘,如有凹凸就要乘,请高手指教关于乘以1.25,规范是说如果非封闭矩形平面建筑的局部体型系数按照第8.3.1的体型系数乘以1.25得到。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调整理解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及其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引言相对于上一版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2012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做了较大的修改。
其中不仅调整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体型系数等静力计算内容,而且对风振计算的内容与方法做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工作,这其中包括:修改了顺风向风振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和计算参数,增加了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计算的原则规定;增加了横风向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计算的规定,增加了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组合工况的规定;增加高层建筑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内容。
在风荷载的计算中,除了少数工程通过风洞试验获得数据以外,大多数工程仍需要借助于软件的自动计算功能,这就需要由工程人员自行确定相关的参数,由于2012规范中风荷载计算涉及的参数较2001规范明显增多,且计算方法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参数的选择和对计算结果的定性校核变得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参数的选择和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在本文中,依据2012规范提供的计算方法,结合PKPM的软件,讨论了不同的参数设置和结构的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规范中的重要条文,如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1顺风向风荷载2012规范关于顺风向风荷载的计算公式没有形式上的变化,仍然采用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的表达形式。
对于主要受力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1)其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如果不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则由平均风压引起的静荷载取决于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基本风压这三项因素,下面首先讨论顺风向作用下的静荷载计算:1.1基本风压2012规范在2001规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统计,部分城市在补充新的气象资料重新统计后,基本风压有所提高。
新规范承载力特征值与旧规范各承载力值异同浅析

收稿日期:2003-11-07 作者简介:张云峰(1974-),男(汉族),陕西渭南人,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从事工程勘察及基础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74号,(0531)6403469,yfeng_zhang@tom.com。
新规范承载力特征值与旧规范各承载力值异同浅析张云峰(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济南250013)摘 要:通过对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枠(GB50007-2002)(新规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旧规范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标准值、设计值的概念及确定方法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于工程勘察技术人员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承载力;特征值;基本值;标准值;设计值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428(2004)04-0024-03 自从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枠(GB50007-2002)(以下简称新规范)发布实施以来,承载力特征值一度成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当中的热门话题。
一段时间,很多技术人员对勘察报告中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难以把握,觉得不如以前承载力标准值那样容易确定。
现对新规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枠(GBJ7-89)(以下简称旧规范)中承载力各值作一分析比较,以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新规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来源我国已加入WTO,考虑到与国际接轨,根据国外有关文献,相应于我国原规范中的“标准值”的含义,可以有特征值、公称值、名义值、标定值4种,在国际标准枟结构可靠性总原则枠ISO2394中相应术语直译为“特征值”,该值的确定可以是统计得出的,也可以是传统经验值或某一物理量限定的值。
此次修订后的新规范采用“特征值”一词,用以表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的值,其涵义即为在发挥正常使用功能时所允许采用的抗力设计值,以避免过去一律提“标准值”所带来的混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旧规范风荷载对比差别很大
按照2012新规范计算的风荷载标准值与2006规范相比,差别很大。
特别是局部体型系数,墙角区新规范才1.4+0.2=1.6,而旧规范1.8+0.2=2.0.
造成计算后差别巨大,墙面区新规范减少约7%,而墙角区按新规范计算居然减少25%。
很震惊,不知道是不是我计算错误。
维护构件的面板不再折减了,新规范的迎风侧面墙角区域要比老规范的墙角区域范围更大。
是的!新规范中转角区域的标准风压值是减小了,但是转角区域的范围确是增大了不少!老规范中转角宽度为10%的房屋宽度,新的规范中是20%的房屋宽度(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建筑高度大于建筑宽度),整整提高了一倍,所以综合一下,两都就差不多了还不如全部都按照墙角区域计算,省得麻烦!真正做的时候,有几个是把转角材料和中间大面材料分开的,还不是用的一种材料。
请问各位大侠,局部体型系数,规范只是说封闭矩形平面的墙面和墙角取值,可是现在的建筑很少矩形平面呀。
特别是有做幕墙的建筑,这个时候怎么取值呀?按照规范可以区主体μs的1.25倍,可是没有说怎么区分墙角和墙面呀。
难道统一取同一值,不再区分墙角和墙面?这个问题对于幕墙设计注定又会是模糊着的,现在的建筑平面千奇百怪,各种的弧形。
从设计的角度看统一成墙角区是最简单的了。
说实话,我们把墙角区和墙面区设计时区分对待,并在图上注明,真正施工时没几个能把它们区分的,更多的就是转角一根料当作墙角区对待。
我个人注意到:较大的区别在8.3.3封
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局部体型系数取值有变化,角区的取值区别较大。
楼上说的是封闭的矩形平面房屋,可是现在的房屋基本没有矩形平面房屋(特别是做幕墙的公共建筑),
不知道这个时候怎么区分墙角墙面区,按照规范第8.3.3条第三款的规定取值的话,那就是不区分墙角墙面区了,求高手解惑。
新版规范里多了个相邻建筑物的风绕系数,分为顺风和横风。
实际中建筑都不是绝对的矩形,计算幕墙风荷载时按新规范8.3.1,正面是按0.8,乘1.25,还是按8.3.3正面取1再乘1.25,墙角的1.4是不是也要乘1.25呢,还是说墙角部位是平墙不用乘,如有凹凸就要乘,请高手指教
关于乘以1.25,规范是说如果非封闭矩形平面建筑的局部体型系数按照第8.3.1的体型系数乘以1.25得到。
二8.3.3里面的数据都已经是局部体型系数了(特别指封闭矩形平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