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材料A股H股溢价分析报告,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材料A股H股溢价分析报告,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材料A股H股溢价分析报告,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摘要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一道,是当前金融投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本文通过三个板块来说明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A股H股溢价分析(行为金融学角度)让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状况,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行为金融学的知识。总之,通过实习,我们对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本次实习报告从实习目的和意义、工作方法、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收获及体会来具体说明下实习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A股H股溢价分析

目录

论文总页数:14页

1 实习的目的 (3)

2 实习的时间 (3)

3 实习的地点 (3)

4 实习内容 (3)

4.1 A、H股溢价问题 (3)

4.1.1 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吗?

为什么? (3)

4.1.2 你认为导致A 、H股价差的原因有哪些? (3)

4.2 心理账户 (5)

4.2.1 概况 (5)

4.2.2 实验 (5)

实验一——成本与损失的不等价实验 (5)

实验二——赌场资金效应实验 (6)

实验三——沉没成本效应实验 (8)

4.3 过度自信 (9)

4.3.1 概况 (9)

4.3.2 实验 (9)

实验一——打折和邮购返券 (9)

实验二——创业 (10)

5 实习心得体会 (12)

6 教师评语 (13)

1实习的目的

通过行为金融学实习,让我们增加了对行为金融学的了解,同时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不同的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的案例分析,熟悉理论发展,感受消费者决策时的自身心理变化。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所学知识,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实践,并从中了解了自身的不足。

2实习的时间

2016年12月12日(15周)——2016年12月25日(16周)

3实习的地点

2号教学楼003金融实验室

4实习内容

4.1 A、H股溢价问题

4.1.1 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吗?为什么?

不能认为内地或香港市场不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证券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的信息,资本市场相对于这个信息集是有效的,任何人根据这个信息集进行交易都无法获得经济利润。“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上,每个人都别指望发意外之财,所以我们花时间去看路上是否有钱好拣是不明智的,我们费心去分析股票的价值也是无益的,它白费我们的心思。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H股市场都无法满足上述前提,所以它们两个市场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但是由于H股市场发展更成熟,市场竞争更充分,反映的信息更加及时有效,投资者更加理性,所以H股市场比A股市场会更加有效。

4.1.2 你认为导致A 、H股价差的原因有哪些?

(1)流动性差异

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灵魂所在,如果说资产能以合理价格、低廉成本快速顺

利成交,那么这种资产就是富有流动性的。在富有流动性的市场上,较低的成本使得交易行为更容易实现,而在流动性差的市场上,投资者因为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因此更期望有更低价格或者更高收益率。H股市场上投资标的丰富,投资者选择范围广,而A股市场投资者大多数只能买卖A股,加上A股市场的投资者更偏好短期投机,赚取波动差价,交易更为频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A股比H股有更好的流动性。根据流动性差异理论,H股由于流动性相对较差,投资者需要承担额外的交易成本,会期望更高的收益率或者更低的买入价格来补偿由于流动性差异造成的额外成本,这种要求导致了H股市场的股价比A股市场对应标的的股价要低。

(2

经济学理论中,需求弹性是指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A股和H股由于市场背景的差异,在需求弹性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香港市场发展成熟,拥有较多的投资标的,投资者可以选择H股、B股、红筹股或者其他标的,其他标的对H股的替代性较强,这使得H股的需求弹性较大。由于投资者基本只能选择

A股投资,其他的标的和资本流动均受限,加上散户为主、投机浓厚和羊群效应等特征使得A股市场的股价可能拥有更高的估值,投资者更偏好这种投机浓厚的

A股,因此A股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相对没那么敏感。

(3)信息不对称

现代金融市场中,信息与资产价格拥有高度相关性。完全竞争的完美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可获得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成员间信息存在明显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反映在交易上,意味着占有信息优势的交易方更容易做出有利选择,因此投资者对相同的资产做出的交易价格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A股和H股市场中存在股价差异现象。从地理位置和监管角度来看,H股投资者和交叉上市公司处于不同地域和监管环境下,其对公司信息和股市环境等信息的获取难度较大,此外,语言和会计处理上的差异也使得H股投资者比A股投资者在获取信息上可能付出更多成本。这导致H股投资者为了弥补额外的信息成本,只愿意接受较低的价格,就造成了H股折价现象。

(4)风险偏好差异

风险偏好差异理论认为,市场中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因此他们对风险溢价补偿也有差异。由于理性程度和预期收益的不同,A股市场和H股市场的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从投资者理性角度来看,发展成熟的H股市场上投资者更为理性,他们侧重于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在中长期的持有过程中要求公司有较强的分红能力,所以理性投资者倾向稳健投资,风险偏好较低。而非理性投资者更关注股价波动

带来的短期收益。A股市场中,因为散户占比高,羊群效应明显,投资者在投资

过程中往往跟风,而忽视企业的基本盈利和未来发展情况。短线交易中体现出来

的是A股市场投资者的高风险偏好。

(5)交易机制差异

(6)行业差异

4.1.3 随着深港通的发展,两个市场会有趋同的有效性发展吗?AH的溢价会消失吗?为什么?

随着深港通的发展,两个市场会有趋同的有效性发展,但是AH股的溢价并

不会消失。AH股价差的根源,是因为两地市场的投资者在风险偏好和投资理念

上有很大差距。内地市场的投资者主要由散户构成,比较情绪化,而香港市场则

由机构投资者主导,更加理性和注重价值投资。尽管同一个公司的A股和H股是

同股同权,理论上内在价值应该趋同,但由于两边的股票并不能自由流动和互相

替代,套利机制不存在,所以AH股价差才会长期存在,即使在沪港通推出之后。

深港通的推出应该无法消除两地价差,但长期来看,因为两边的投资者都有了更

多选择,肯定会有助于缩小两地价差。

4.2 心理账户

4.2.1 概况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述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

的反应,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

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

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4.2.2 实验

实验一——成本与损失的不等价实验

第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人们对于成本与损失的不同态度及此实验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第二、实验条件:

A、问题具有相关性;

B、样本具有代表性;

C、实验数据可统计。

第三、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设置问题——有两个情况投资可以选择,情况一:以100%损失800元,65%可能损失1200元。

情况二:在65%的损失下,你可以购买100元的保险来规避风险,也可以拒绝购买100元保险。

向样本提问上诉问题

第四、实验效果的分析:

在情况一中,有80%的参与者选择具有风险特征的65%可能损失1200元的投资,在情况二中,有25%的人拒绝购买保险,有75%的人会选择购买保险。问题1中,100美元被视为损失,而在问题2中,100美元的保险费被视为成本。由于成本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更大,更让人反感,因此人们尽量避免损失。

30年前以色列银行的经济学家兰兹伯格(Landsberger)研究了二战后以色列人在收到西德政府的赔款后的消费问题。这笔抚恤金虽然远不能弥补纳粹暴行给他们带来的创伤,但是这些钱在他们心中还是被看成是意外的收入。每个家庭或者个人得到的赔款额各不相同,有的人获得的赔款多达他们年收入的2/3,而最低的赔款大约是年收入的7%。兰兹伯格教授发现接受赔款多的家庭,平均消费率为0.23,也就是说他们平均每收到的1元抚恤金,其中有0.23元是被花掉的,而将剩下的存起来。而获赔款少的家庭,他们的平均消费率竞达 2.00,相当于他们平均每收到1元抚恤金,不仅把它全部花掉,而且还会从自己的存款中再拿出1元贴进去消费,看来这多得的抚恤金使得他们把自己的钱也贴进去了。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人们根据一次性获得的收入的多少的不同而把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从而导致了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实验二——赌场资金效应实验

“赌场盈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 指人们对待赌博带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风险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

花。

人们常说,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这句话用在投资领域,也是适用的。在股票市场和赌场里,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利润往往会让人更爱冒险。这种现象在行为科学中叫作“赌场赢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

第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来考察人们的风险容忍程度,在不同风险有什么不同的体验。第二、实验条件:

A、问题具有相关性;

B、样本具有代表性;

C、数据可统计性。

第三、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赌马的人每投注1美元,马场都会从中抽取17%。整体而言,赌马的人每场比赛都会损失17%的投注额。其实到一天中最后一场比赛时,大多数人赌马的“心理账户”都是亏损的。但这会影响他们继续投注的决策吗?有一项相关研究发现,在一天的最后一场赛马中,获胜概率极小的马的赔率会变低,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把赌注押在了最不可能获胜的马身上。要解释这一现象,原因应该是:人们面对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

如果按规范性经济理论预测,输赢应该对于决策是“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就像打扑克牌时,你并不指望一定能赢钱,赌马的人也应该不会在乎被马场抽取17%导致的800元左右的损失。但显然,如果有两个选项,一是有100%的概率会损失100元;二是有50%的概率会损失200元,但也有50%的概率不赚不赔,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如果选项一是有100%的概率得到100元,选项二是有50%的概率不赚不赔,但也有50%的概率得到200元,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假设我们赌马输了100元,我们会希望随后扳成“平局”,以免我们的赌马账户出现亏损。

第四、实验效果的分析:

这可以总结为:输钱的人倾向于以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比如抓了一手

同花顺)的玩法,但不喜欢可能造成更大损失的大赌注,即使后者翻本的概率更大。这便是我们的“心理账户”出现的问题。

“心理账户”的另一个问题是:赢钱的人似乎并不把赢的钱当“钱”看。这种心理也十分普遍。赌徒常说一句话:“用庄家的钱赌。”也就是说,赢钱时,你感觉是拿赌场的钱在赌博,而不是用自己的钱。我们几乎在任何一个赌场都会看到这种行为。如果一个非职业赌徒晚上赢了一些钱,还会发现一种被称为“双兜”心理账户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带了300元去赌场赌博,结果赢了200元。此时,他会将300元放在一个兜里,认为这些钱是自己的,然后把赢得的200元筹码放在另一个兜里(更可能的情况是,这200元也放在赌桌上准备继续下注)——其实“两个兜里的钱花起来应该是一样的”。

实验三——沉没成本效应实验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第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来表明人们的不理性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影响。

第二、实验条件:

A、问题具有相关性;

B、样本具有代表性;

C、数据可统计性。

第三、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理查德·泰勒认为他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决策,比如定价。他曾为美国一家滑雪场进行策略性定价建议。当时这个滑雪场由于连续几个冬天的降雪量都低于往年,再加上经济不景气,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滑雪场想要赢利,就必须提高票价。但如果把票价提高到能够赢利的水平,该滑雪场又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客户。怎样定价才合适呢?理查德认为,从心理账户角度出发,免费开放一条之前要收费的赛道,可以提高顾客的滑雪体验,提高他们对滑雪场的感知价值。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个免费的“滑雪教练场”,当滑雪者从滑道上飞

驰而下时,整个过程被拍摄下来,当滑雪者来到山下时,会有教练为他重放录像,并给予几点滑雪的建议。

理查德最经典的建议还是让滑雪场使用一种“套票模式”。滑雪套票可以在周一至周五使用,在雪季来临之前购买,就可以打很大的折扣。这种套票很受欢迎,滑雪场也提早产生了收入。用行为因素来解释这种套票模式的成功,首先是“打折”听上去很划算;第二是提前购买会使购买决策与滑雪决策分离开来——最初的购买行为会被视为一项可以省钱的“投资”,当消费者拿着套票来滑雪时,他们就会有“这次出行是免费的”的感觉,因此滑雪后大家一起去吃顿大餐,也不会觉得过分,这不会使他们的娱乐心理账户出现“赤字”。而随着滑雪季的到来,滑雪者至少要用上几张票,才不会浪费了买了10次套票的钱,因为滑雪套票是不可以转让的,他们又很有可能会带来一个买全票的朋友。

第四、实验效果的分析:

从滑雪场的角度说,这类套票销售三年后,他们总结了一下,发现套票在价格上虽然打了六折,但其实只有60%的套票被使用,从本质上说,这相当于滑雪场是在按全价出售门票。另外,这笔收入还能提前几个月到账。而这一结果似乎还没有让顾客觉得难过,因为大多数人在第二年又买了套票。即使那些套票使用次数很少的人,也不会埋怨滑雪场,而把未消费的责任归咎于自己。

4.3 过度自信

4.3.1 概况

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及过度反应理论。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

4.3.2 实验

实验一——打折和邮购返券

第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过渡自信的表现,以及在生活过渡自信在什么方面体现,过渡自信会有什么影响。通过实验学会对过渡自信的分析和使用。

第二、实验条件:

A、问题具有相关性;

B、样本具有代表性;

C、数据具有可统计性。

第三、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买一台打印机,原价是80元。商家给消费者两个选择,可以当场打折,折扣率是5%,也就是说80元的打印机可以用76元购得;消费者也可以选择邮购返券的方式,现在以80元购买打印机,只要在购买后3个月内将相关凭证寄回给公司,就可以得到25%的折扣,也就是可以得到20元的现金返还,这20元会以支票的形式寄回给消费者,这样相当于花60元买了这个打印机。

第四、实验效果的分析: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种,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更大的折扣,自然吸引力更大。但是,对于商家而言,哪种方式可以让他们赚更多的钱呢?其实也是第二种.

有数据显示,面对这类20元上下的优惠,真的会在购买以后把凭证寄回给商家的顾客大概只有7%左右。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给出的期限是3天而不是3个月,寄的人反而会更多。因为给出的期限短,大家都会一回去就把这件事情做好;给出的期限长,反而让人们觉得有的是时间做这事,不妨先放一下,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过于自信。由于人们只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他们就非常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而不知道真理到底是什么。

实验二——创业

第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过渡自信的表现,以及在生活过渡自信在什么方面体现,过渡

自信会有什么影响。通过实验学会对过渡自信的分析和使用。

第二、实验条件:

A、问题具有相关性;

B、样本具有代表性;

C、数据具有可统计性。

第三、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从统计数据看,平均来讲,创业失败的可能性有差不多80%。邓恩,罗伯茨和萨缪尔森(Dunne, Roberts & Samuelson)对美国市场多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大致有61%的企业在创立5年内退出市场;有79%的企业在创立10年后退出市场,以失败告终。不同企业的失败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三位学者对如此之高的失败率给出了一个共同的深层次的解释:企业的管理层对自己的经营能力过于自信。三位学者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在作经营决策时可能会犯如下的错误:他们能够相对准确地预见到竞争的程度,但是他们过于自信地认为尽管许多企业都会最终失败,但是他们的企业与别人的不同,是终将成功的。三位学者还发现,如果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和技术能力有关的方面,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企业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性。而实际上,由于这种过于自信使得他们没有在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上做好应有的充分准备,从而导致较高的企业失败率。

另外,人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忘记了他们的参照物:人们只记得自己的优势,却忘记了其实你的竞争对手也有自己的长处。

第四、实验效果的分析:

证实偏见是我们过于自信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证实偏见。避免证实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证伪检验。比如你觉得丰田车不错,想买一辆丰田汽车,你去问那些买了丰田汽车的人,他们会告诉你丰田车好在哪里,这会让你越来越相信丰田汽车真的很好,这就是证实检验。你去向那些买了丰田车的人询问意见,这需要吗?当然需要,这些信息当然对你有帮助。但是这够吗?肯定是不够的。你还应该去问问那些可以买丰田车却没有买丰田车的人,问问他们为什么没有买丰田车,也许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不买丰田汽车的理由,从他们的口中你可以知道丰田汽车有些什么不足,这就是证伪检验。事实上,证实检验和证伪检验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信息,但是正常人总是一味的习惯于做证实检验,而很少主动去做证伪检验。一味做证实检验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

想法是有道理的,过于自信就这样产生了。因此,为了避免过于自信,首先要减少证实偏见对我们的影响,在做证实检验的同时也要记得作证伪检验。

5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实习,我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充分应用到工作中,并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其他需要掌握的知识。另外,实习是我们初步接触社会的过程,在这种接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可以将理论变得生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我不断的思考,从而使实践可以反过来提高我的理论认识。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当前,行为金融学和演化证券学一道已成为金融学的热门边缘交叉学科,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次实习当中,学习了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两大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课程知识有趣,使我对行为金融学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学校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让我们每周都去2号教学楼003金融实验室上机操作,增强了我们的实战能力,使我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6教师评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