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问题系列总结——部分遮挡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光伏组件问题系列总结——部分遮挡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光伏组件问题系列总结——部分遮挡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光伏组件问题系列总结——部分遮挡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1.0绪论

众所周知,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表面阴影、焊接不良及单体电池功率不匹配等因素是导致输出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出降低或失效的原因。

国外曾经有人报道一些在现场用了10到15年的组件电特性已经恶化。其I-V特性曲线已经和一些普通的光伏组件差别很大,而这种变化的I-V曲线可以用来分析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输出降低的原因。本文主要讨论了遮挡部分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并用计算机对核过程进行了模拟。

2.0模拟方法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中,当有电池被遮挡时,组件的输出特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这些参数估算时可以用一些参数代替:n=1.96,I0=3.86X10-5(A),Rsh=15.29(Ω)。

a=2.0x10-3,Vbr=-21.29(V),nn=3.R3=0.008.

组件中有电池被遮盖时的电路可以用图片三来表示,正常的电池和被遮盖住的电池在组件中是串联关系,因此电压V和电流I满足以下等式:

组件中电池被遮挡时的模拟电路

其中,Iph1代表组件中普通电池的光电流,Iph2代表遮挡电池产生的光电流,与等式(2)中的遮挡透过率有关系,例如,当遮挡透过率为35%时,Iph2是Iph1的0.35倍。通过解(3)-(6)式可以计算出I-V的特性。

二、实验

图2(a)和(b)是通过改变阴影透过率的情况下分别计算和实际测量的I-V特性曲线。当组件上的一个电池用不同的透过率(一个组件由36块电池组成)时,短路电流大致变化不

大。结果是透过率越低,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下降越快。另一方面,开路电压基本上相同。由图可看出:测量结果与计算的结果相吻合。

图2以遮挡透过率为变量的I-V特性曲线(遮挡电池数:1)(a)计算结果,(b)测量结果

图3(a)和(b)是通过改变遮挡的电池数目(阴影透过率都为35%)来计算和测量I-V的特性。随着电池遮挡数目的增多,短路电流明显变低,然而开路电压变化不是很大。由图可看出:测量与计算的结果相吻合。

图3以遮挡电池数目为变量的I-V特性曲线(遮挡透过率为35%),(a)计算结果,(b)测量结果。

图4是不同辐照度下测试I-V特性。其中一片电池上覆盖有阴影,并且阴影的透过率为35%。随着辐照度的提高,在短路电流附近电流下降比例变大。图5是不同辐照度下测试的I-V

特性,在一个组件上有3块电池有阴影(阴影透过率都为35%)。在这种情况下,在短路电流附近电流下降很小。

图6是在同一辐照度,阴隐透过率为35%情况下,通过改变组件遮挡的位置测出来的I-V特性曲线。遮挡数目为3块(一块组件36块电池)。由I-V曲线图可以看出虽然遮挡面积一样,但不同的位置其I-V曲线表现不同的,但是开路电压均相等。

图6 位置不同而测定的I-V曲线(曲线1为遮挡的连续三块电池;曲线2为遮挡的连续两块电池和一块间隔开的电池;曲线3为遮挡的三块分别间隔开的电池)

三、结论

本文利用计算机模拟和组件测试仪研究了由于电池的遮挡而引起的组件功率输出与I-V特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组件被遮挡时的I-V特性变化与被遮挡的电池的电压降落有关。

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输出I-V特性曲线与电池表面阴影、焊接不良及单体电池功率不匹配等因素有关,不同因素对输出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由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出降低或失效的原因。(

光伏组件横向竖向发电量对比分析

光伏组件竖向、横向布置不同,发电量差异大! 在光伏电站的设计中,光伏组件的放置有两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竖向布置,如下图。 图1光伏组件竖向布置的光伏电站 方案二:横向布置,如下图。 图2光伏组件横向布置的光伏电站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竖向布置的电站会更多一些。主要原因是,竖向布置安装方便,横向布置时,最上面的一块安装比较费劲!这就影响了施工进度。

经过与业内的多位专家探讨之后,发现一横、一竖,对发电量的影响太大了!逐步说明这个问题。 1、前后遮挡造成电站电量损失 在电站设计过程中,阵列间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阵列间距一般只考虑冬至日6个小时不遮挡。然而,6小时之外,太阳能辐照度仍是足以发电的。从本人获得的光伏电站的实测数据来看,大部分电站冬至日的发电时间在7小时以上,在西部甚至可以达到9个小时。(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日照时数是辐射强度≥120W/m2的时间长度,而辐射强度≥50W/m2时,逆变器就可以向电网供电。因此,当12月份的日照时数在6h以上时,发电时间肯定大于6h。) 结论1:我们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在早晚前后光伏方阵必然会有遮挡,造成发电量损失。 2、光伏组件都有旁路二极管 热斑效应:一串联支路中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将被当作负载消耗其他有光照的太阳电池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此时会发热,这就是热斑效应。 这种效应能严重的破坏太阳电池。有光照的太阳电池所产生的部分能量,都可能被遮蔽的电池所消耗。为了防止太阳电池由于热斑效应而遭受破坏,最好在太阳电池组件的正负极间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以避免光照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受遮蔽的组件所消耗。因此,旁路二极管的作用就是:当电池片出现热斑效应不能发电时,起旁路作用,

光伏组件中电池遮挡与伏安特性曲线变化的关系

光伏组件中电池遮挡与伏安特性曲线变化的关系

光伏组件中电池遮挡与I-V曲线特性变化关系 收藏分享2011-4-26 11:06|发布者: 么西么西|查看数: 1668|评论数: 0 摘要: 众所周知,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表面阴影、焊接不良及单体电池功率不匹配等因素是导致输出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 ... 匹配等因素是导致输出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出降低或失效的原因。 国外曾经有人报道一些在现场用了10到15年的组件电特性已经恶化。其I-V 特性曲线已经和一些普通的光伏组件差别很大,而这种变化的I-V曲线可以用来分析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输出降低的原因。本文主要讨论了遮挡部分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并用计算机对核过程进行了模拟。 一、模拟方法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中,当有电池被遮挡时,组件的输出特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3.86X10-5(A),Rsh=15.29这些参数估算时可以用一下参数代替:n=1.96,I (Ω)。a=2.0x10-3,Vbr=-21.29(V),nn=3.R =0.008. 3 组件中有电池被遮盖时的电路可以用图片三来表示,正常的电池和被遮盖住的电池在组建中是串联关系,因此电压V和电流I满足以下等式:

组件中电池被遮挡时的模拟电路 其中,Iph1代表组件中普通电池的光电流,Iph2代表遮挡电池产生的光电流,与等式(2)中的遮挡透过率有关系,例如,当遮挡透过率为35%时,Iph2是Iph1的0.35倍。通过解(3)-(6)式可以计算出I-V的特性。 二、实验 图2(a)和(b)是通过改变阴影透过率的情况下分别计算和实际测量的I-V特性曲线。当组件上的一个电池用不同的透过率(一个组件由36块电池组成)时,短路电流大致变化不大。结果是透过率越低,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下降越快。另一方面,开路电压基本上相同。由图可看出:测量结果与计算的结果相吻合。

光伏组件与阵列设计复习过程

光伏组件与阵列设计

1.1 引言 太阳电池是将太阳光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最基本元件,一个单体太阳能电池的单片为一个PN结,工作电压约为0.5V,工作电流约为20-25mA/cm2, 一般不能单独作为电源使用。因而需根据使用要求将若干单体电池进行适当的连接并经过封装后,组成一个可以单独对外供电的最小单元即组件(太阳能电池板)。其功率一般为几瓦至几十瓦,具有一定的防腐、防风、防雹、防雨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系统。 当应用领域需要较高的电压和电流,而单个组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把多个组件通过串连或并联进行连接,以获得所需要的电压和电流,从而使得用户获取电力。根据负荷需要,将若干组件按一定方式组装在固定的机械结构上,形成直流发电的单元,即为太阳能电池阵列,也称为光伏阵列或太阳能电池方阵。一个光伏阵列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伏组件,具体需要多少个组件及如何连接组件与所需电压(电流)及各个组件的参数有关。 太阳能电池片并、串联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并、串联构成太阳能电池阵列。 1.2 光伏组件 1.2.1组件概述 光伏组件(俗称太阳能电池板)是将性能一致或相近的光伏电池片(整片的两种规格125*125mm、156*156mm),或由激光机切割开的不同规格的太阳能电池,按一定的排列串、并联后封装而成。由于单片太阳能电池片的电流和电压都很小,把他们先串联获得高电压,再并联获得高电流后,通过一个二极管(防止电流回输)然后输出。电池串联的片数越多电压越高,面积越大或并联的片数越多则电流越大。如一个组件上串联太阳能电池片的数量是36片,这意味着这个太阳能组件大约能产生17伏的电压。 1.2.2电池的连接与失配 失配的影响:失配损失是由于电池或者组件的互联引起的,这些电池或者组件没有相同的特性或者经历了不同的条件。在PV组件和方阵中,在某种条件下失配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一个组件在最差情况的输出是由其中的具有最低输出的太阳电池决定。例如,当一个太阳电池被遮挡而组件中的其它的太阳电池并没有被遮挡时,一个处于“良好”状态的太阳电池产生的功率可以被低性能的太阳电池耗散,而不是提供给负载。这可以导致非常高的局部电力耗散,并且由此而产生的局部加热可以引起组件不可恢复的损伤。 太阳能电池在串、并联成电池组件时,由于每片太阳能电池电性能不可能绝对一致,这就使得串、并联后的输出总功率往往小于各个单体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之和,称作太阳能电池的失配。在太阳能组件的制造以及组建安装为阵列的过程中,失配问题总会存在,并或多或少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这是

影响光伏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因素概要

由于光伏电池、组件的输出功率取决于太阳光照强度、太阳能光谱的分布和光伏电池的温度、阴影、晶体结构。因此光伏电池、组件的测量在标准条件下(STC进行,测量条件被欧洲委员会定义为101号标准,其条件是:光谱辐照度为1000瓦/平米;光谱 AM1.5;电池温度25摄氏度。 在该条件下,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所输出的最大功率被称为峰值功率,其单位表示为瓦(Wp。在很多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的光照、温度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组件的峰值功率通常用模拟仪测定并和国际认证机构的标准化的光伏电池进行比较。 (1温度对光伏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光伏电池、组件温度较高时,工作效率下降。随着光伏电池温度的升高,开路电压减小,在20-100摄氏度范围,大约每升高1摄氏度,光伏电池的电压减小2mV;而光电流随温度的升高略有上升,大约每升高1摄氏度电池的光电流增加千分之一。总的来说,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则功率减少0.35%。这就是温度系数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光伏电池,温度系数也不一样,所以温度系数是光伏电池性能的评判标准之一。 (2光照强度对光伏电池组建输出特性的影响 光照强度与光伏电池、组件的光电流成正比,在光强由100-1000瓦每平米范围内,光电流始终随光强的增长而线性增长;而光

照强度对电压的影响很小,在温度固定的条件下,当光照强度在400-1000哇每平米范围内变化,光伏电池、组件的开路电压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光伏电池的功率与光强也基本保持成正比。 (3阴影对光伏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阴影对光伏电池、组件性能的影响不可低估,甚至光伏组件上的局部阴影也会引起输出功率的明显减少。所以要注意避免阴影的产生,及时清理组件表面,防止热斑效应的产生。一个单电池被完全遮挡时,太阳电池组件输出减少75%左右。虽然组件安装了二极管来减少阴影的影响,但如果低估局部阴影的影响,建成的光伏系统性能和投资收效都将大大降低。

光伏组件与阵列设计说明

1.1 引言 太阳电池是将太阳光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最基本元件,一个单体太阳能电池的单片为一个PN结,工作电压约为0.5V,工作电流约为20-25mA/cm2, 一般不能单独作为电源使用。因而需根据使用要求将若干单体电池进行适当的连接并经过封装后,组成一个可以单独对外供电的最小单元即组件(太阳能电池板)。其功率一般为几瓦至几十瓦,具有一定的防腐、防风、防雹、防雨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系统。 当应用领域需要较高的电压和电流,而单个组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把多个组件通过串连或并联进行连接,以获得所需要的电压和电流,从而使得用户获取电力。根据负荷需要,将若干组件按一定方式组装在固定的机械结构上,形成直流发电的单元,即为太阳能电池阵列,也称为光伏阵列或太阳能电池方阵。一个光伏阵列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伏组件,具体需要多少个组件及如何连接组件与所需电压(电流)及各个组件的参数有关。 太阳能电池片并、串联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并、串联构成太阳能电池阵列。 1.2 光伏组件 1.2.1组件概述 光伏组件(俗称太阳能电池板)是将性能一致或相近的光伏电池片(整片的两种规格125*125mm、156*156mm),或由激光机切割开的不同规格的太阳能电池,按一定的排列串、并联后封装而成。由于单片太阳能电池片的电流和电压都很小,把他们先串联获得高电压,再并联获得高电流后,通过一个二极管(防止电流回输)然后输出。电池串联的片数越多电压越高,面积越大或并联的片数越多则电流越大。如一个组件上串联太阳能电池片的数量是36片,这意味着这个太阳能组件大约能产生17伏的电压。 1.2.2电池的连接与失配 失配的影响:失配损失是由于电池或者组件的互联引起的,这些电池或者组件没有相同的特性或者经历了不同的条件。在PV组件和方阵中,在某种条件下失配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一个组件在最差情况的输出是由其中的具有最低输出的太阳电池决定。例如,当一个太阳电池被遮挡而组件中的其它的太阳电池并没有被遮挡时,一个处于“良好”状态的太阳电池产生的功率可以被低性能的太阳电池耗散,而不是提供给负载。这可以导致非常高的局部电力耗散,并且由此而产生的局部加热可以引起组件不可恢复的损伤。 太阳能电池在串、并联成电池组件时,由于每片太阳能电池电性能不可能绝对一致,这就使得串、并联后的输出总功率往往小于各个单体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之和,称作太阳能电池的失配。在太阳能组件的制造以及组建安装为阵列的过程中,失配问题总会存在,并或多或少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这是因为:1,

太阳能光伏组件遮挡问题研究

太阳能光伏组件遮挡问题研究 太阳能光伏组件遮挡问题研究 众所周知,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表面阴影、焊接不良及单体电池功率不匹配等因素是导致输出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出降低或失效的原因。 国外曾经有人报道一些在现场用了10到15年的组件电特性已经恶化。其I-V特性曲线已经和一些普通的光伏组件差别很大,而这种变化的I-V曲线可以用来分析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输出降低的原因。本文主要讨论了遮挡部分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并用计算机对核过程进行了模拟。 一、模拟方法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中,当有电池被遮挡时,组件的输出特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这些参数估算时可以用一下参数代替:n=1.96,I0=3.86X10-5 (A),Rsh=15.29(Ω)。a=2.0x10-3,Vbr=-21.29(V),nn=3.R3=0.008. 组件中有电池被遮盖时的电路可以用图片三来表示,正常的电池和被遮盖住的电池在组建中是串联关系,因此电压V和电流I满足以下等式:

组件中电池被遮挡时的模拟电路 其中,Iph1代表组件中普通电池的光电流,Iph2代表遮挡电池产生的光电流,与等式(2)中的遮挡透过率有关系,例如,当遮挡透过率为35%时,Iph2是Iph1的0.35倍。通过解(3)-(6)式可以计算出I-V的特性。 二、实验 图2(a)和(b)是通过改变阴影透过率的情况下分别计算和实际测量的I-V 特性曲线。当组件上的一个电池用不同的透过率(一个组件由36块电池组成)时,短路电流大致变化不大。结果是透过率越低,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下降越快。另一方面,开路电压基本上相同。由图可看出:测量结果与计算的结果相吻合。

光伏组件中电池遮挡与伏安特性曲线变化的关系

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 ... 配等因素是导致输出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出降低或失效的原因。 国外曾经有人报道一些在现场用了10到15年的组件电特性已经恶化。其I-V特性曲线已经和一些普通的光伏组件差别很大,而这种变化的I-V曲线可以用来分析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输出降低的原因。本文主要讨论了遮挡部分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并用计算机对核过程进行了模拟。 一、模拟方法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中,当有电池被遮挡时,组件的输出特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这些参数估算时可以用一下参数代替:n=1.96,I0=3.86X10-5(A),Rsh=15.29(Ω)。a=2.0x10-3,Vbr=-21.29(V),nn=3.R3=0.008. 组件中有电池被遮盖时的电路可以用图片三来表示,正常的电池和被遮盖住的电池在组建中是串联关系,因此电压V和电流I满足以下等式:

组件中电池被遮挡时的模拟电路 其中,Iph1代表组件中普通电池的光电流,Iph2代表遮挡电池产生的光电流,与等式(2)中的遮挡透过率有关系,例如,当遮挡透过率为35%时,Iph2是Iph1的0.35倍。通过解(3)-(6)式可以计算出I-V的特性。 二、实验 图2(a)和(b)是通过改变阴影透过率的情况下分别计算和实际测量的I-V 特性曲线。当组件上的一个电池用不同的透过率(一个组件由36块电池组成)时,短路电流大致变化不大。结果是透过率越低,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下降越快。另一方面,开路电压基本上相同。由图可看出:测量结果与计算的结果相吻合。

光伏组件竖横向布置不同,发电量差异大!

光伏组件竖向、横向布置不同,发电量差异大! 在光伏电站的设计中,光伏组件的放置有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竖向布置,如下图。 图1光伏组件竖向布置的光伏电站 方案二:横向布置,如下图。

图2光伏组件横向布置的光伏电站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竖向布置的电站会更多一些。主要原因是,竖向布置安装方便,横向布置时,最上面的一块安装比较费劲!这就影响了施工进度。 经过与业内的多位专家探讨之后,发现一横、一竖,对发电量的影响太大了!逐步说明这个问题。 1、前后遮挡造成电站电量损失 在电站设计过程中,阵列间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阵列间距一般只考虑冬至日6个小时不遮挡。然而,6小时之外,太阳能辐照度仍是足以发电的。从本人获得的光伏电站的

实测数据来看,大部分电站冬至日的发电时间在7小时以上,在西部甚至可以达到9个小时。(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日照时数是辐射强 度≥120W/m2的时间长度,而辐射强度≥50W/m2时,逆变器就可以向电网供电。因此,当12月份的日照时数在6h以上时,发电时间肯定大于6h。) 结论1:我们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在早晚前后光伏方阵必然会有遮挡,造成发电量损失。 2、光伏组件都有旁路二极管 热斑效应:一串联支路中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将被当作负载消耗其他有光照的太阳电池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此时会发热,这就是热斑效应。 这种效应能严重的破坏太阳电池。有光照的太阳电池所产生的部分能量,都可能被遮蔽的电池所消耗。为了防止太阳电池由于热斑效应而遭受破坏,最好在太阳电池组件的正负极间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以避免光照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受遮蔽的组件所消耗。因此,旁路二极管的作用就是:当电池片出现热斑效应不能发电时,起旁路作用,让其它电池片所产生的电流从二极管流出,使太阳能发电系统继续发电,不会因为某一片电池片出现问题而产生发电电路不通的情况。 上一张60片的光伏组件的电路结构图。

组件遮挡实验

根据了解,目前竖向布置的电站会更多一些。主要原因是,竖向布置安装方便,横向布置时,最上面的一块安装比较费劲!这就影响了施工进度。 经过与业内的多位专家探讨之后,发现一横、一竖,对发电量的影响太大了!逐步说明这个问题。 1、前后遮挡造成电站电量损失 在电站设计过程中,阵列间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阵列间距一般只考虑冬至日6个小时不遮挡。然而,6小时之外,太阳能辐照度仍是足以发电的。从本人获得的光伏电站的实测数据来看,大部分电站冬至日的发电时间在7小时以上,在西部甚至可以达到9个小时。(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日照时数是辐射强度≥120W/m2的时间长度,而辐射强度≥50W/m2时,逆变器就可以向电网供电。因此,当12月份的日照时数在6h以上时,发电时间肯定大于6h。) 结论1:我们为了减少占地面,在早晚前后光伏方阵必然会有遮挡,造成发电量损失。 2、光伏组件都有旁路二极管 热斑效应:一串联支路中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将被当作负载消耗其他有光照的太阳电池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此时会发热,这就是热斑效应。 这种效应能严重的破坏太阳电池。有光照的太阳电池所产生的部分能量,都可能被遮蔽的电池所消耗。为了防止太阳电池由于热斑效应而遭受破坏,最好在太阳电池组件的正负极间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以避免光照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受遮蔽的组件所消耗。因此,旁路二极管的作用就是:当电池片出现热斑效应不能发电时,起旁路作用,让其它电池片所产生的电流从二极管流出,使太阳能发电系统继续发电,不会因为某一片电池片出现问题而产生发电电路不通的情况。 上一张60片的光伏组件的电路结构图。 图3光伏组件的电路结构图 结论2:光伏组件式需要旁路二极管的。 3、二极管在纵向遮挡和横向遮挡时的作用

电池组件技术参数功率输出特性分析

电池组件技术参数功率输出特性分析 1.电池主要参数指标 与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类似,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参数也主要有: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峰值电流、峰值电压、峰值功率、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等。这些性能参数的概念与前面所定义的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相同,只是在具体的数值上有所区别。 (1)短路电流I S 当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正负极短路,使U=0时,此时的电流就是电池组件的短路电流,短路电流的单位是A,短路电流随着光强的变化而变化。 (2)开路电压Uo 当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正负极不接负载时,组件正负极间的电压就是开路电压,开路电压的单位是V。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开路电压随电池片串联数量的增减而变化。 (3)峰值电流I m 峰值电流也叫最大工作电流或最佳工作电流。峰值电流是指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流,峰值电流的单位是A。 (4)峰值电压U m 峰值电压也叫最大工作电压或最佳工作电压。峰值电压是指太阳能电池片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压,峰值电压的单位是V。 (5)峰值功率Pm 峰值功率也叫最大输出功率或最佳输出功率。峰值功率是指太阳能电池组件在正常工作或测试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峰值电流与峰值电压的乘积:Pm =I m×U m。峰值功率的单位是W。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峰值功率取决于太阳辐照度、太阳光谱分布和组件的工作温度,因此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测量要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测量标准为:辐照度lkW/mz、光谱AMl.5、测试温度25℃。 (6)填充因子 填充因子也叫曲线因子,是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最大功率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乘积的比值。填充因子是反应太阳能电池组件所用电池片输出特性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值越高,表明所用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特性越趋于矩形,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越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填充因子系数一般在0.5~0.8之间,也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和试验方法

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和试验方法 光伏电池是将太阳光辐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单个硅晶体光伏电池能得到的最大电压约为0.6V,最大电流约为30mA/cm2。因此光伏电池很少单个使用,而是串联或并联起来,以获得所期望的电压或电流。光伏组件正是由多个光伏电池连接和封装而成的产品,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电池方阵的基本单元。 为了达到较高转换效率,光伏组件中的单体电池须具有相似的特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电池裂纹或不匹配、内部连接失效、局部被遮光或弄脏等情况,导致一个或一组电池的特性与整体不谐调。失谐电池不但对组件输出没有贡献,而且会消耗其他电池产生的能量,导致局部过热。这种现象称为热斑效应。当组件被短路时,内部功率消耗最大,热斑效应也最严重。 一、热斑效应原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池都可以通过调整遮光比例达到最佳阻抗匹配。完全遮光情况下,不同特性的Y电池I-V曲线如图3所示。斜率越低,表明电池的并联电阻越大。考虑(S-1)个电池串的最大输出功率点所限定的“试验界限”,根据I-V 曲线与“试验界限”的交点,把电池分为电压限制型(A类)和电流限制型(B 类)。A类电池并联电阻较大,可以通过减少遮光面积,达到最佳阻抗比配;B 类电池的并联电阻较小,完全遮光已是Y电池消耗功率最大的状态。 二、热斑耐久试验 热斑效应可导致电池局部烧毁形成暗斑、焊点熔化、封装材料老化等永久性损坏,是影响光伏组件输出功率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因此,IEC 61215:200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性》专门设置了热斑耐久试验,以考核光伏组件经受热斑加热效应的能力。 热斑耐久试验过程包括最坏情况的确定、5小时热斑试验以及试验后的诊断测量,分为以下4个步骤。 1、选定最差电池 由于受到检测时间和成本的限制,热斑耐久试验不能针对组件中的每一个电池进行。因此,正式试验之前先比较和选择热斑加热效应最显著的电池。具体方法是,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将组件短路,依次遮挡每个电池,被遮光后稳定温度最高者为最差电池片。电池温度可以用热成像仪等仪器测量。对于串联-并联- 串联连接方式的大型组件,标准允许随机选择其中30%的电池进行比较。 对于串联和串联-并联连接方式的组件,IEC61215标准给出了两种快速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组件短路,不遮光,直接寻找稳定工作温度最高的电池。第二种方法是:将组件短路,依次遮挡每个电池,选择遮光后组件短路电流减少最大的电池。本文推荐采用第二种方法,这主要是考虑到测量短路电流精度较高,测量结果可以用于下一个步骤的判断,而且短路电流跟失谐电池消耗的功率有直接关系。 2、确定最坏遮光比例 选定最差电池之后,还要确定在何种遮光比例下热斑的温度最高。即用一组遮光增量为5%的一组不透明盖板,逐渐减少对该电池的遮光面积,监测电池被遮部位背面的稳定温度,看何时达到最高温度。目前最常见的电池规格有 156mm*156mm和125mm*125mm两种,因此实验室需要准备两组不透明盖板。 以上两个步骤所使用的辐射源,可以是稳态太阳模拟器或自然阳光,辐照度不低于700W/m2,不均匀度不超过±2%,瞬时稳定度在±5%以内。如果气候条件允许,可优先选择自然阳光。南方的实验室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以深圳为例,根据气象局统计(表一),年太阳辐射量平均为5225 MJ/m2,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060小时,可计算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705W/m2。另外,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

光伏组件问题系列总结——部分遮挡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光伏组件问题系列总结——部分遮挡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1.0绪论 众所周知,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的表面阴影、焊接不良及单体电池功率不匹配等因素是导致输出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仅对制造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有指导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正确判断光伏发电系统输出降低或失效的原因。 国外曾经有人报道一些在现场用了10到15年的组件电特性已经恶化。其I-V特性曲线已经和一些普通的光伏组件差别很大,而这种变化的I-V曲线可以用来分析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输出降低的原因。本文主要讨论了遮挡部分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并用计算机对核过程进行了模拟。 2.0模拟方法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中,当有电池被遮挡时,组件的输出特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这些参数估算时可以用一些参数代替:n=1.96,I0=3.86X10-5(A),Rsh=15.29(Ω)。 a=2.0x10-3,Vbr=-21.29(V),nn=3.R3=0.008. 组件中有电池被遮盖时的电路可以用图片三来表示,正常的电池和被遮盖住的电池在组件中是串联关系,因此电压V和电流I满足以下等式:

组件中电池被遮挡时的模拟电路 其中,Iph1代表组件中普通电池的光电流,Iph2代表遮挡电池产生的光电流,与等式(2)中的遮挡透过率有关系,例如,当遮挡透过率为35%时,Iph2是Iph1的0.35倍。通过解(3)-(6)式可以计算出I-V的特性。 二、实验 图2(a)和(b)是通过改变阴影透过率的情况下分别计算和实际测量的I-V特性曲线。当组件上的一个电池用不同的透过率(一个组件由36块电池组成)时,短路电流大致变化不

光伏组件测试标准内容对比

光伏组件测试标准内容对比 郭素琴李娜武耀忠傅冬华 (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测试中心,常熟215562 )摘要:对光伏行业内主要的组件测试标准中预处理试验、基本检查试验、电击危害试验、火灾试验、机械应力试验、结构试验和性能测试的试验内容进行对比总结,包括IEC 61215:200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UL1703:2004平板组件安全测试、IEC 61730-2:2004 光伏组件安全鉴定。 关键词:组件测试标准IEC 61215 IEC 61730 UL1703 Comparison of PV module test standards Suqin Guo, Na Li, Willon Wu, Albert Fu (Changshu CSI Advanced Solar Inc,Changshu 215562 ) Abstract:According to PV module test standards including IEC 61215:2005, UL1703:2004 and IEC 61730-2:2004 Comparation of the Preconditioning tests, General inspection test, Electrical shock hazard tests, Fire hazard tests, Mechanical stress tests, Component tests and performance test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Photovoltaic modules, Test standards, IEC 61215, IEC 61730, UL 1703 1.引言 在低碳经济成为热点,节能减排成为目标时,使用光伏组件的进行发电能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光伏电站建设的增多与光伏组件应用领域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客户和光伏组件生产厂商认识到光伏组件使用时安全性能的重要性。现在已有很多国际知名的认证机构开展了对光伏组件的可靠性检测,而且也有很多的生产厂商在公司内部建立实验室对光伏组件进行可靠性检测。故本文对IEC 61215:2005、IEC 61730-2:2004、UL 1703:2004三份光伏组件测试标准的内容进行对比。 2.标准介绍 2.1 IEC 61215:200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该标准规定了地面用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的要求,表明组件能够在规定的气候条件下长期使用。 2.2 IEC 61730-2:2004《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 第二部分:试验要求》,IEC 61730-2部分规定了光伏组件的试验要求,以使其在预期的使用期内提供安全的电气和机械运行。对由机械或外界环境影响造成的电击、火灾和人身伤害的保护措施进行评估。 2.3 UL 1703:2004《平面组件安全测试》,该标准适用于安装在建筑物或与建筑物连为一体的平面光伏电池板,也适用于独立应用的太阳能电池平板。适用于在电压小于等于1000伏的系统中应用的光伏电池板,还适用于连接在或是装置在光伏电池板上的设备部分。不适于从组件中获得电压、电流的输出设备,任何追踪装置,在强光下照射下的应用的电池组件,光学集中器,光电热结合的模块及面板。 3.预处理试验对比 3.1 IEC 61215:2005有温度循环(50或200次循环、-40℃至+85℃)、湿冻试验(10次循环、-40℃至+85℃、85%RH)、湿热试验(1000小时、85℃,85%RH)、紫外预处理试验(15KWh/m2)、室外曝晒试验(60KWh/m2)。 作者简介:郭素琴(1979-),女,江西兴国人,阿特斯光伏测试中心质量监督员,主要从事太阳能 光伏组件可靠性检测室的监督工作。

第三章--光伏阵列基本原理及工作特性

第3章光伏阵列基本原理及工作特性 3.1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光伏发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光伏电池就是 利用半导体光伏效应制成,它是一种能将太阳能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转换器件。由若干个这种器件封装成光伏电池组件,再根据需要将若干个组件组合成一定功率的光伏阵列。光伏阵列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其输出特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太阳能是一种辐射能,它必须借助于能量转换器才能转换成为电能。这种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器,就是光伏电池。光伏电池是以光生伏打效应为基础,可以把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半导体器件。所谓的光生伏 打效应是指某种材料在吸收了光能之后产生电动势的效应。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均可产生这种效应。在固体,特别是半导体中,光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相对较高。 图3-1光生伏打效应 当光照射在距光伏电池表面很近的PN结时,只要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E g,则在P区、N区和结区光子被吸收会产生电子 -空穴对。那些在结附近N区中产生的少数载流子由于存在浓度梯度而要扩散。只要少数载流子离PN结的距离小于它的扩散长度,总有一定几率扩散到结界面处。在P区与N区交界面的两侧即结区,存在一个空间电荷区,

也称为耗尽区。在耗尽区中,正负电荷间形成电场,电场方向由N区指向P 区,这个电场称为内建电场。这些扩散到结界面处的少数载流子(空穴)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被拉向P区。同样,如果在结区附近P区中产生的少数载流子(电子)扩散到结界面处,也会被内建电场迅速被拉向N区结区内 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分别移向N区和P区。如果外电路 处于开路状态,那么这些光生电子和空穴积累在PN结附近,使P区获得附加正电荷,N区获得附加负电荷,这样在PN结上产生一个光生电动势。若果外电路与负载连接,处于通路状态,PN结产生的光生电动势就开始供电,产生从P 区流出,N区流入的电流,从而带动负载工作。 3.2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图3-2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上图是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图。它由理想电流源I⑷、并联二极管D、并联电阻R sh和串联电阻R s组成。 I ph ――光伏电池经由光照射后所产生的电流; R sh——材料内部等效并联电阻,旁路电阻; R s——材料内部等效串联电阻; I——光伏电池输出电流; U 0C --------- 光伏电池输出电压; I D --------- 暗电流,无光照情况时,有外电压作用下PN结内流过的单向电流; 电流源I ph大小受光伏电池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光照强度、温度等的影响;

太阳能检测之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和试验方法

太阳能检测之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和试验方法 太阳能检测之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和试验方法 光伏电池是将太阳光辐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单个硅晶体光伏电池能得到的最大电压约为0.6V,最大电流约为30mA/cm2。因此光伏电池很少单个使用,而是串联或并联起来,以获得所期望的电压或电流。光伏组件正是由多个光伏电池连接和封装而成的产品,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电池方阵的基本单元为了达到较高转换效率,光伏组件中的单体电池须具有相似的特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电池裂纹或不匹配、内部连接失效、局部被遮光或弄脏等情况,导致一个或一组电池的特性与整体不谐调。失谐电池不但对组件输出没有贡献,而且会消耗其他电池产生的能量,导致局部过热。这种现象称为热斑效应。当组件被短路时,内部功率消耗最大,热斑效应也最严重。 一、热斑效应原理 热斑效应原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电池都可以通过调整遮光比例达到最佳阻抗匹配。完全遮光情况下,不同特性的Y电池I-V曲线如图3所示。斜率越低,表明电池的并联电阻越大。考虑(S-1)个电池串的最大输出功率点所限定的“试验界限”,根据I-V曲线与“试验界限”的交点,把电池分为电压限制型(A类)和电流限制型(B类)。A类电池并联电阻较大,可以通过减少遮光面积,达到最佳阻抗比配;B类电池的并联电阻较小,完全遮光已是Y电池消耗功率最大的状态。 热斑耐久试验 二、热斑耐久试验 热斑效应可导致电池局部烧毁形成暗斑、焊点熔化、封装材料老化等永久性损坏,是影响光伏组件输出功率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因此,IEC 61215:200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性》专门设置了热斑耐久试验,以考核光伏组件经受热斑加热效应的能力。 热斑耐久试验过程包括最坏情况的确定、5小时热斑试验以及试验后的诊断测量,分为以下4个步骤。 1、选定最差电池

薄膜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和应对措施

薄膜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和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11-04-21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应用场所分布广泛,主要用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住宅和商用建筑物的屋顶、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路灯等。在这些场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建筑物、树荫、烟囱、灰尘、云朵等对太阳能电池组件造成遮挡。因此,人们关心的是此类情况对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影响有多大,又该如何解决呢? 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电池一般是由多块电池组件串联或并联起来,以获得所期望的电压或电流的。为了达到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电池组件中的每一块电池片都须具有相似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个或一组电池不匹配,如:出现裂纹、内部连接失效或遮光等情况,导致其特性与整体不谐调。在合理的光照条件下,一串联支路中被遮蔽的光伏电池,会由发电单元变为耗电单元,被遮蔽的光伏电池不但对组件输出没有贡献,而且会消耗其它电池产生的电力,此时会发热,这就是热斑效应。 相对于晶体硅而言,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在整个组件上膜厚比较均匀,多个子电池的电流匹配良好,不会出现晶体硅组件易发生裂纹或隐裂纹的情况,通过优异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制成的非晶硅光伏组件,几乎不会发生薄膜组件中各子电池内部链接失效的问题。另外,对于晶体硅太阳电池,小遮挡即可引起大功率损失,导致组件温度过高,严重的会烧坏组件,甚至引起重大火灾;但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电流密度较小,阴影遮挡对于薄膜电池也会存在影响,但是影响要比晶体硅电池小得多。 针对薄膜光伏产品的热斑效应,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认证试验标准,产品必须在极为严酷条件下经受住热斑效应的测试。薄膜光伏组件经过热斑耐久试验之后,首先进行外观检查,对任何裂纹、气泡或脱层等情况进行记录或拍照。如果发现标准规定的严重外观缺陷,如:破碎、开裂、弯曲、不规整或损伤的外表面;组件有效工作区域的任何薄膜层有超过一个电池面积10%以上的空隙、看得见的腐蚀,在组件的边缘和任何一部分电路之间形成连续的气泡或剥层等,丧失机械完整性,导致组件的安装或工作都受到影响,则视为不合格。如果存在外观缺陷但不属于上述的严重外观缺陷,如:组件有效工作区域的任何薄膜层有空隙和可见的腐蚀,输出电线有可见的腐蚀等,则拍照进行记录;如果在对后续的其他测试实验没有影响,则认为薄膜光伏组件通过了热斑效应测试,如果造成影响,则另选两块组件重新进行热斑效应测试。此外,组件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的衰减不能超过测试前的5%;绝缘电阻应满足初始试验的同样要求。 解决热斑效应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在组件上并联一个二极管。通常情况下,这个二极管不影响组件正常工作。当组件中的电池被遮挡时,此时二极管导通,从而避免被遮电池过热损坏。 令客户可以放心的是,目前,包括普乐新能源在内的国内多家薄膜组件制造商通过了国际上最权威的和最严酷的产品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的认证。需要注意的是,光伏电站的设计、施工和并网使用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遮挡对光伏电站和光伏系统的影响,需要对光伏电站进行合理的布局并采用最大功率控制等技术把阴影对光伏系统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第三章 光伏阵列基本原理及工作特性

第3章光伏阵列基本原理及工作特性 3.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光伏发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光伏电池就是利用半导体光伏效应制成,它是一种能将太阳能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转换器件。由若干个这种器件封装成光伏电池组件,再根据需要将若干个组件组合成一定功率的光伏阵列。光伏阵列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其输出特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太阳能是一种辐射能,它必须借助于能量转换器才能转换成为电能。这种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器,就是光伏电池。光伏电池是以光生伏打效应为基础,可以把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半导体器件。所谓的光生伏打效应是指某种材料在吸收了光能之后产生电动势的效应。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均可产生这种效应。在固体,特别是半导体中,光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相对较高。 图3-1 光生伏打效应 当光照射在距光伏电池表面很近的PN结时,只要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 E,则在P区、N区和结区光子被吸收会产生电子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 g –空穴对。那些在结附近N区中产生的少数载流子由于存在浓度梯度而要扩散。只要少数载流子离PN结的距离小于它的扩散长度,总有一定几率扩散到结界面处。在P区与N区交界面的两侧即结区,存在一个空间电荷区,

也称为耗尽区。在耗尽区中,正负电荷间形成电场,电场方向由N 区指向P 区,这个电场称为内建电场。这些扩散到结界面处的少数载流子(空穴)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被拉向P 区。同样,如果在结区附近P 区中产生的少数载流子(电子)扩散到结界面处,也会被内建电场迅速被拉向N 区结区内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分别移向N 区和P 区。如果外电路处于开路状态,那么这些光生电子和空穴积累在PN 结附近,使P 区获得附加正电荷,N 区获得附加负电荷,这样在PN 结上产生一个光生电动势。若果外电路与负载连接,处于通路状态,PN 结产生的光生电动势就开始供电, 产生从P 区流出,N 区流入的电流,从而带动负载工作。 3.2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I 图3-2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上图是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图。它由理想电流源ph I 、并联二极管D 、并联电阻sh R 和串联电阻s R 组成。 ph I ——光伏电池经由光照射后所产生的电流; sh R ——材料内部等效并联电阻,旁路电阻; s R ——材料内部等效串联电阻; I ——光伏电池输出电流; oc U ——光伏电池输出电压; D I ——暗电流,无光照情况时,有外电压作用下PN 结内流过的单向电流; 电流源ph I 大小受光伏电池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光照强度、温度等的影响;

光伏组件运行特性测试

光伏组件运行特性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光伏发电的原理 2.使用软件进行仿真 3.了解功率曲线 二实验内容 1.输出特性测试 2.并联特性测试 3.串联特性测试 三实验仪器 PC机一台PSIM软件 四实验原理 运用PSIM软件进行仿真实验。PSIM是倾向于电力电子领域以及电机控制领域的仿真应用包软件。PSIM全称Power Simulation。PSIM是由SIMCAD和SIMVIEM两个软件来组成的。 PSIM具有仿真高速、用户友好等功能组成,为电子电力电路的解析、控制系统设计、电机驱动研究等有效提供强有力的仿真环境。 本仿真解析系统,不只是回路仿真单体,还可以和其他公司的仿真器连接,为用户提供高开发效率的仿真环境。例如,在电机驱动开发领域,控制部分用MATLAB/Simulink实现,主回路部分以及其周边回路用PSIM实现,电机部分用电磁场分析软件JMAG实现,由此进行连成解析,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面仿真系统。

基本程序包: 1.主回路元件库。包括R、L、C元件单个半导体开关与二极管、电力半导体模块、藕合电感与变压器、电动机模块(如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直流无刷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各种电机的机械负荷等。 2.控制回路单元库。包括各种传递函数、线性运算单元、非线性运算单元、逻辑电路单元、各种离散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单元等。 3.各种开关控制驱动器、晶闸管相控触发单元、电流、电压传感器、各类电工仪表。 4.交、直流和特殊函数发生电流、电压源,各类受控电流、电压源。 5. PSIM还有专门用于分析谐波畸变、频谱分析、三相电路坐标变换()等单元。 功能说明 1.用户界面直观、易于使用,用PSIM直观、简单的GUI操作界面?可迅速搭建电路图。 2.多功能控制电路仿真。PSIM可以仿真复杂的控制电路?模拟电路、s域传递函数、z域传递函数以及用户自己编写的C/C++程序都可用来表示控制回路。 3.高速仿真。PSIM相比其它仿真软件的最重要的特长是仿真速度快。可仿真任意大小的电力变换电路和控制回路的特点。 4.频率特性解析功能(AC SWEEP)。频率特性解析是设计控制环的重要工具。相比于其它仿真软件要在执行AC SWEEP之前把开关回路模型表示为平均模型(average models)PSIM可以对工作在开关状态

光伏组件失效分析

光伏组件失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1T16:05:13.1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作者:宋端鸣 [导读] 摘要:本文对运行光伏电站中光伏组件热斑失效情况,定义典型热斑类别,选择实际运行光伏电站代表性的热斑组件,监测其电性能变化数据,分析不同热斑类型的产生原因与机理。在光伏系统中模拟太阳电池失配情况,进行热斑试验,验证遮挡对热斑的影响。 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江苏无锡 214101 摘要:本文对运行光伏电站中光伏组件热斑失效情况,定义典型热斑类别,选择实际运行光伏电站代表性的热斑组件,监测其电性能变化数据,分析不同热斑类型的产生原因与机理。在光伏系统中模拟太阳电池失配情况,进行热斑试验,验证遮挡对热斑的影响。 关键词:光伏组件;热斑;分析 一、光伏热斑案例分析 在实际使用光伏中,尽管光伏组件安装时都要考虑阴影的影响,并加配保护装置以减少热斑的影响。但长期使用中难免落上飞鸟、尘土、落叶等遮挡物,这些遮挡物在光伏组件上就形成了阴影。由于局部阴影的存在,电池单片本身通常一定程度存在杂质与缺陷,这些组件在工作时局部发热,长时间热斑高温会导致焊点熔化、背板烧毁、玻璃碎裂等失效。 作者调研了某地区已运行1~3年的约200 MW。的平板光伏组件,对异常组件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总结了这些组件的衰减与失效构成因素。 在所有115块短期失效或高衰减光伏组件中,由于电池热斑导致的失效组件占25块,占到总失效光伏组件的20%以上。在这些实际运行光伏电站的典型热斑问题中,有3类比较常见:电池间显著温差(定义为A类)、单电池串电性能失效(定义为B类)、玻璃与电池碎裂(定义为C类)。A类光伏组件中不同电池片会出现明显温差,最高温度电池与正常电池温差通常达到10℃以上,部分温差达到40~50℃。该类组件热斑问题较为常见,由于电池之间电流失配造成,组件搬运、安装过程造成的电池隐裂是产生电流失配的重要原因。将光伏电站中该类热斑问题组件进行的红外热相(正常并网工作状态),与电致发光(EL)测试,如图1所示。图中红外热相图片从组件背面拍摄,EL图为组建正面图,从图1可看出,组件中发热电池与EL隐裂电池能有一定对应关系。此外部分发热电池EL照片不能反应其明显缺陷,封装材料的内部分层对组件局部散热的影响等可能是产生电池问温度差异的原因。A类热斑组件在组件室内太阳模拟器中测试功率,功率下降幅度为5%一8%。B类光伏组件中单串太阳电池功率失效(多串失效在所收集的热斑组件中未见到),对于商用60片156 mmX156 mm电池组件成的组件,约三分之一的功率损失。如图2所示,安装某民用屋顶光伏组件,产生热斑后,通过微型逆变器监控到组件经过的3个阶段输出电性能变化数据: 1)2013年9月前,该组件产生A类热斑问题,但功率正常,相对系统中其他组件,平均发电量损失(百分比)在3%以内;2)2013年10月~2013年12月,该组件发电量损失(百分比)明显增大,达到5%~15%;3)2014年1月,该组件发电量损失(百分比)达到30%以上,约三分之一组件功率损失,组件EL测试照片显示,该组件中单串20片电池失效。以上数据显示,热斑光伏组件功率变化是缓慢逐渐下降,经历数月或更长时间,电池串出现完全失效;严重的A类热斑组件在室外长期运行可能转变成B类热斑组件。 a.温度分布 b.EL图 圈1 A类热斑光伏组件温度分布与电致发光(EL)图 a.电性能 b.EL图 图4 B类热斑光伏组件电性能变化趋势曲线与EL图 C类热斑光伏组件在大的反偏漏电流密度或反偏电压下致使局部超高温,背板与电池较短时间(几天)内直接烧穿,玻璃碎裂。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