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开题报告】
某乘用车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及其操纵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的开题报告

某乘用车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及其操纵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操纵稳定性成为了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整车动力学模型是评估车辆操纵稳定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对于乘用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验证以及操纵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乘用车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及其操纵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2.1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首先,本研究将采集乘用车一系列重要动力学参数,例如:转向系统转向角度、车轮侧向滑移角等,建立乘用车整车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型验证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稳定性分析接下来,本研究将对乘用车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操纵稳定性分析。
通过针对转向系统的参数进行仿真,比如弯道半径与速度的关系、纵向加速度与车速的关系等,对车辆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2.3 制动系统的评价本研究将考虑到不同制动条件下,包括装载情况、不同路面条件、制动系统的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制动系统进行评价。
并通过制动系统评价的结果来判断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好坏。
2.4 评价与总结最后,本研究将分析以上研究内容的结果,并对乘用车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操纵稳定性进行总结和评价,为制造商提供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提高车辆的性能和操控性。
3.思路提纲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4 论文结构第二章:整车动力学模型验证2.1 建模方法2.2 模型验证结果第三章:操纵稳定性分析3.1 转向系统参数仿真分析3.2 纵向目标跟踪仿真分析3.3 侧向控制仿真分析第四章:制动系统的评价4.1 制动系统模型建立4.2 制动系统评价结果第五章:评价与总结5.1 研究结果分析5.2 制造商建议5.3 研究展望第六章:参考文献4.研究意义通过对乘用车整车动力学模型的验证,以及操纵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可以为制造商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来提高车辆性能和操控性。
汽车侧向稳定性控制器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系部
专业、班级
否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汽车侧向稳定性控制器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现状 汽车侧向稳定性控制器的研究是从 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开始的。ABS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国 内对 ABS 的研究始于 80 年代初,国内研制 ABS 的单位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 公路研究所、重庆宏安 ABS 有限公司、陕西兴平 514 厂、西安公路学院等单位和部门。东 风汽车公司从 80 年代初就开始研究 ABS,是较早研究 ABS 的厂家之一,现研究工作的主要 目标是对国外的产品进行消化吸收,如将德国瓦布科公司的 ABS 装于 EQl45 型汽车上进行 各种试验。重庆公路研究所相继开发出了两代 ABS 产品,第一代 ABS 的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采用了 280 芯片。第二代 ABS 产品为 FKX.AC I 型,该装置的 ECU 中的 CPU 微处理器采用了美国 INTEL 公司的 MCS.96 系列 8098 单片机,但距离满足实际应用仍有 一定的差距。1998 年,重庆聚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家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式 ABS 防抱装置,现已达到年产 50 万套的生产能力,是我国国内最大的 ABS 生产基地。 电子稳定程序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是 90 年代初由德国奔驰公司开发 的车辆稳定系统。从 1995 年至今,伴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 稳定性控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作为选装件安装在一些中高档轿车上。德国 BOSCH 公司一直是这方面技术的领先者,无论是 ABS/ASR(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 ----驱动防滑系统)还是更先进的 ESP 系统,技术上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国际大多数汽车 厂商供应 ABS/ASR/ESP 系统。1995 年,博世成为首家把 ESP 投入量产的公司,早在 1983 年,博世的工程师就通过优化的 ABS 控制系统来增强车辆在全力制动时的稳定性,博世在 1987 年注册了相关的专利,1991 年博世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开始联合开发该项目基地。 1995 年 3 月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开始批量生产。同年,ESP 成功用于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 S 级车型上。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博世不断优化 ESP 的设计使得 ESP 开始广泛占领了轿车市 场。 目前,全球有 6 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生产 ESP,他们是德国的博世,日本电装,日本 爱信精工,德国大陆 Teves,美国德尔福,美国 TRW。
汽车操纵稳定性虚拟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汽车操纵稳定性虚拟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然而,随着这种便利的交通方式的普及,一些汽车安全问题也逐渐浮现。
其中,操纵稳定性
问题是影响车辆安全性的重点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虚拟仿
真技术,成为当前汽车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虚拟仿真模型,对汽车操纵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
在车辆开发、评价和测试中,可以采用虚拟仿真技术,降低了车辆开发的成本和
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这也为国内汽车制造业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核心是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虚拟仿真模型,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1. 基于车辆动力学和控制原理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计算模型,包括车辆运动学学理论和动力机械原理等。
2. 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虚拟测试平台,包括根据实际车辆特性的虚拟测试环境,以及实时与虚拟环境中采集数据的接口。
3. 基于虚拟测试环境进行仿真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对汽车操纵性能进行判定和改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虚拟仿真模型和虚拟测试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虚拟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对车辆操纵性能进行优化和改进。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虚拟仿真模型,搭建虚拟测试平台,进行基于虚拟仿真试验,发现和改进汽车操纵性能问题。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也将为
汽车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对于汽车安全研究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车辆稳定性研究报告

车辆稳定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车辆稳定性对于行车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车辆稳定性问题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车辆稳定性对于预防交通事故、提高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以车辆稳定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影响车辆稳定性的因素,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方面,车辆稳定性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如车辆结构、驾驶行为、道路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增加了研究难度;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车辆稳定性问题愈发复杂。
因此,有必要对车辆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与假设:1. 分析影响车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2. 对比现有车辆稳定性控制技术的优缺点,探讨技术发展趋势;3.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改进车辆稳定性的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4. 假设通过优化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研究范围与限制:1. 研究对象为乘用车,不考虑其他类型车辆;2. 研究主要针对车辆在直线行驶和转弯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3. 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实验和结论均基于国内实际情况。
本报告将系统、详细地呈现研究过程、发现、分析及结论,以期为提高我国车辆稳定性及行车安全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在车辆稳定性领域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如阿克曼转向几何原理、车辆侧向力分配等。
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车辆稳定性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滑模控制等。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评价指标,如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等。
同时,针对不同行驶工况,如直线行驶、转弯、制动等,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稳定性控制方法。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 车辆稳定性受多因素影响,包括车辆结构、驾驶行为、道路条件等;2. 稳定性控制技术能有效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3. 不同的稳定性控制策略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如PID控制简单易实现,但参数调节困难;滑模控制鲁棒性强,但存在抖振问题。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控制与输出机动研究的开题报告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控制与输出机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控制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由于惯性力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车辆失控、翻滚等危险情况。
因此,研究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控制,对于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提高汽车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输出机动是指车辆在发生横向偏移与偏航等突发情况下,通过转向、制动和加速等措施,使车辆安全稳定地脱离险境的能力。
输出机动能力是车辆稳定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衡量汽车驾驶者驾驶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车辆的输出机动能力,对于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为驾驶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行车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的考虑,研究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控制和输出机动能力,对于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指导汽车驾驶者的驾驶技能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控制方法的研究,以及车辆输出机动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车辆稳定性控制模型,分析车辆在不同路况及速度下的稳定性特性。
2. 研究车辆输出机动能力的评价方法,探讨车辆在不同路面状态下的输出机动能力。
3. 研究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和输出机动控制技术,设计并实现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和输出机动控制系统。
4. 在仿真平台中进行车辆稳定性控制和输出机动控制的仿真研究,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路线:1.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采用经典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建立车辆稳定性控制模型。
2. 稳定性控制方法的研究:采用经典的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如PID控制、LQR控制等,设计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
3. 输出机动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采用经典的车辆输出机动能力参数评价方法,如侧向加速度、侧向偏移角等,探讨车辆在不同路面状态下的输出机动能力。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研究与仿真的开题报告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研究与仿真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汽车横向稳定性不足,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方法,以解决这一问题。
在该方法中,采用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车辆侧向加速度进行控制,以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本文通过建立汽车的横向稳定性控制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 进行了仿真实验。
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横向稳定性,减少车辆侧翻和失控的风险,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关键词】模糊PID控制,汽车横向稳定性,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研究背景与意义】汽车交通事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车辆失控或侧翻导致的。
因此,提高汽车的横向稳定性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但传统PID控制方法存在参数调节难的问题,而单纯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不能兼顾控制精度和实时性。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方法,以解决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方法的问题。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首先建立了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模型,然后采用模糊PID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该方法以车辆侧向加速度作为控制量,通过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
PID控制用于输出控制量,模糊控制用于调节控制量的参数,从而实现对车辆横向稳定性的控制。
本文采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实验。
在仿真中,模拟了汽车在各种道路条件下的运行情况,并对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评价了控制方法的效果。
【预期结果】预计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ARM的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基于ARM的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等高速行驶场景下,车辆的稳定性极为重要,一旦失控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提高车辆的稳定性能,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应运而生。
目前,市面上的ESC系统都是基于MCU(Micro Controller Unit)架构实现的。
然而,MCU的处理性能和计算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现代汽车的高性能和高速运行需求,因此出现了基于ARM处理器的ESC系统。
ARM处理器具有高效率、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能够满足汽车ESC系统的需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ARM处理器设计并实现汽车ESC系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能和安全性能,并探究基于ARM处理器的ESC系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采用基于ARM Cortex-A9架构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设计并实现汽车ESC系统。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汽车ESC系统的需求和功能,确定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2. 确定ARM Cortex-A9处理器的运行环境和开发工具,包括Ubuntu 操作系统、Eclipse开发平台、GNU编译工具链等;3. 编写ESC系统的驱动程序,包括市场上常见的传感器和执行器驱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和制动泵等;4. 分析和设计ESC系统的控制算法,包括转向控制、制动控制和车身稳定性控制等;5. 实现ESC系统的仿真和测试,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预期结果和期望贡献预计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实现以下预期结果:1. 设计并实现基于ARM的汽车ESC系统,在传统ESC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2. 探究基于ARM处理器的ESC系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汽车电子控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3. 提供了一种基于ARM的ESC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思路,为未来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汽车电子稳定性程序(ESP)控制方法及联合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汽车电子稳定性程序(ESP)控制方法及联合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汽车行驶过程中,稳定性成为影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汽车电子稳定性程序(ESP)成为现代汽车必备的安全保障措施。
ESP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车辆运动状态,通过对发动机、刹车和悬挂的控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实时调节车辆的稳定性,使其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ESP系统的控制模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控制方法只能简单地基于车速和转向角进行控制,而现代的ESP系统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比如膨胀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
因此,需要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方法研究,以提高ESP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从而为汽车行业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技术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ESP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掌握ESP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为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ESP系统原理及控制方法研究:对于ESP系统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建立ESP系统控制方法的理论基础。
2. ESP系统控制方法仿真研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ESP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不同控制方法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优化的控制方法。
3. ESP系统与车辆动力学的联合仿真研究:将ESP系统与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集成,综合考虑车辆动力学和ESP系统的影响,探究ESP系统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的控制方法,以及优化方法。
4. 实验验证:对于研究得出的优化控制方法进行实车试验,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效果。
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图1 ESP技术路线图三、预期研究成果1. 系统地研究了ESP系统的原理及控制方法,掌握了ESP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法,提出了创新的ESP系统控制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
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现状
摘要: 通过对车辆稳定性控制理论研究, 得出车辆的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是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控制变量。
并基于建立的二自由度整车仿真模型, 进一步分析了它们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随着工程建设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车辆( 尤其是工程车辆) 受到路面条件、交通法规的限制, 依靠单纯增加单个轴的承载能力, 降低整车质量已经达不到要求。
需对底盘进行全盘考虑。
汽车运动是一个模型阶次高、输入输出变量多的复杂系统,因此针对整个运动系统设计单一的控制器是不可行的。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变量频域控制方法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策略,协调控制车辆主动转向系统和主动制动系统。
对典型多变量车辆系统进行分析,应用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设计底盘集成控制器,并利用matlab仿真平台进行典型工况仿真分析。
结果表明,基于多变量频域控制方法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器能够消除主动转向系统和主动制动系统之间的干涉和耦合,同时显著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
对于操纵稳定性控制的研究,人们最初是从车辆的后轮主动转向(RWS,4WS)开始研究的,四轮转向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车辆的侧向加速度和车身侧偏角较小,轮胎的侧偏力和侧偏角还处于线性关系时,四轮转向或前轮主动转向汽车可以取得良好的操纵稳定性。
而当车辆处于紧急工况时,车辆的侧向加速度、车身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都比较大,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性能。
因为,此时轮胎的侧向受力已经趋于饱和,它的侧向力和侧偏角已经处于高度的非线性关系,单纯依靠车辆的四轮转向已经不能增加车辆的侧向力,提高车辆的侧向操纵稳定性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设计要求应用matlab系统设计出基于网络实验平台的电机控制实验项目:
(1)转向系统的阶跃响应;
(2)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本设计的预期目标:
(1)熟练应用matlab软件;
(2)能独自完成实验的各项内容;
(3)在完成实验内容后,能对实验要求有所改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1)先收集与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
(2)在以上的基础上学习与课题有关的各种知识,并掌握课题中以前不懂的知识,理论
(3)在以上2点的基础上对课题的电路进行初步的设计,并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
(4)根据仿真的结果,如果结果错误先自己该正,不行再在导师的指导下改进
(5)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
四、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毕业设计期限:自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5月29日。
第一阶段(自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19日):分析任务,收集资料,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第二阶段(自2011年3月10日至2011年5月29日):设计与写论文,算法研究及软件程序设计,撰写设计报告与论文。
第三阶段(自2011年5月29日至2011年6月10日):算法完善,论文修改,准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周红妮, 陶健民. 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08
[2]程李剑峰高利靳宇伟.车辆横摆角速度跟踪控制方法[n].农业机械学报38卷7期
[3]胡爱军吕宝占王朝晖. 基于行驶状态反馈的电动助力转向( 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河南理工大
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2010)
[4] 陈雯, 张竹林基于Ma tlab /S imulink的四轮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n] 山东交学院汽车工
程系,济南
[5] 疏祥林李以农基于横摆角速度的汽车系统模糊反馈控制方法[n] 安徽交通职业技学院重庆大
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汽车2010
[6] Junjie He, David A. Crolla, Martin C. Levesley ,etc,Integrated Active Steering and VariableTorque
Distribution Control for Improving Vehicle Handling and Stability SAE Paper No.2004-01-1071
[7] Werner Harter, Wolfgang Pfeiffer,etc,Future Electrical Steering Systems:Realizations with Safety
Requirements,SAE Paper No.2000-01-0822
[8] Ryouhei H., Katsutoshi N., Shirou N., Kazuhiro K., The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Responsibility
Improvement Using Steer-by-W ir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0,
[9] 余卓平,赵治国,陈慧,主动前轮转向对汽车稳定性能的影响,中国机械工程,2005.4
[10]余志生主编,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10 月(第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