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2019年整理--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2019年整理--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关于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思考

一、农村河道水环境基本情况

镇海区地处**市的东北部,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全区河道总长325公里,其中有280多公里为镇村级河道。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河道淤积、水质恶化、两岸绿化景观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21世纪初叶,为切实改善全区农村河道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实施,我区按照“生态立区、科学治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展开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着重强调功能与生态并重、建设与管理保护并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方针,把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农村环境的重要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生态治水、点面结合”的治水思路,重点突出“清水”、“生态”理念,将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引向深入。

二、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实践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河道大小、功能、层次不一,沿河环境复杂,治理措施也因地而异。我区在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中,也开展了各个层面的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通过对农村河道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河道建设模式。

1、骨干河道

骨干河道的主导功能是行洪排涝,这类农村河道原本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淤积、滩地被占、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蓄洪排涝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该类河道设计以保障20年一遇洪涝排水能力为前提,重点突出“生态”与“休闲”功能。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清淤疏浚。采用机械及人工开挖等方式,增加河道水深及过船能力。②河道拓宽。根据行洪排涝要求,通过地形地质条件踏勘,对河道进行单边拓宽,增加河道过流断面,以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③砌石护坡。骨干河道汛期洪水量大流急,因而河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以提高抗冲刷能力,保证行洪安全。④恢复滩地,实施绿化。河道拓宽后,顺应河势,恢复两岸河滩,并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弯道,弯曲的河流及滩地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⑤综合开发利用。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河滨公园、交通辅道和小型野外活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成为人们娱乐、健身、垂钓、游玩的好地方。

2、景观河道

景观河道是指位于主要公路两旁或流经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和生活区的河道。对于景观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景观”与“亲水”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展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疏浚展宽。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对狭窄而有展宽条件的河段进行适当拓展。②修建构筑物,创造水景观。在河道中设置潜坝、翻水坡及导流坝等,其使用材料,多为土石料、混凝土等。通过改变水流形态,丰富水体景观。③生态型护坡。主要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松木桩等护岸方式,使河堤趋于自然形态。④设置亲水平台。通过建设河埠头及亲水平台,拉近人们与水的距离,还原人水亲密接触场景,营造人水和谐的自然状态。⑤配套景观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绿化景观带,并配套建设娱乐活动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3、进村河道

进村河道是指进出村庄的主要河道。对于进村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清水”与“生态”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为村容村貌的改善锦上添花。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综合清理。这类河道原本管理薄弱,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清垃圾的综合治理,河道环境状况很大改观,群众对河道保护意识也有提高。②复合型护坡。正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斜坡、自然植被土坡、松散抛石等护坡形式,丰富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

③绿化美化。结合河道周边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实行两岸绿化,美化河道环境,突出乡村风貌。

4、田间河道

田间河道是指分布于田间地头的各类小河道。对于田间河道的建设,是在发挥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自然”与“生态”。尽量维持河道原貌,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自然护坡。在进行清淤清障和建设护坡时,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滩、岸线形态。②裁弯取值。对于田间一些蜿蜒性河型采取适度地截弯取值,既增加河段排涝能力,又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③植物加固。对个别受冲严重的天然河堤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芦苇等植物,加固自然护坡,满足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需要。

三、农村河道水环境保护的实践

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果,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理念。在搞好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水环境的长期管理与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截污治污,加强管护

污水的无序排放是农村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善水质,

必须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截污措施来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以改善河网水质。将乡镇企业、养殖场等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管网,并实施了集居地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在截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

2、植物种植,生态放养

通过采取截污、保洁等措施后,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植物种

植、生态放养措施的实施,对改善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河道水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同时在河中放养鱼、蚌、螺等滤食性及观赏性鱼类。通过动植物对水体进行的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一方面对污染水体进行高效净化,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景观,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出现了水草整齐葱郁、水质明显改善、鱼儿畅游成趣、居民垂钓休闲、渔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

3、定期维护,落实保洁

为保持已治理河道的水面清洁,巩固河道治理成果,我区专门成立

了河道保洁中心,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及水生植物的管护工作。通过配备专业保洁人员、落实专项资金、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保证河道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洁中心的成立给群众参与河道管理提供了平台,农民群众对河道保洁监督踊跃,自身环保意识提高,有效促进了河道保洁工作。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改善河道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水环境承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体会与探讨

镇海区从2003年开始探索并实施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结合自身的地域、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措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河道水环境及人居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已经治理的河道基本上达到了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目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1、科学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河道治理的综合效益

根据农村河道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坚持科学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把农村河道治理与土地复垦、路桥建设、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发展水产养殖、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河道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2、给河道以生命,突出亲水、生态、休闲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河道的建设始终贯穿生态治水理念,以“回归自然”和“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水环境。对于骨干河道,工程的平面布置与绿化园林建设结合,因地制宜,采取植

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河道行洪排涝及生态功能。对于穿越农村集居地段的河道,充分考虑村民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打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通过建造戏水池、河埠头、凉亭等亲水、休闲设施,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品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进村河道及田间河道的建设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融为一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河道面貌极大改观,沿河两侧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

3、回归自然,突出简洁之美

农村河道整治设计通过采用尽量少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感受。细部的设计更要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农村河道主要通过不同的护岸和滩地形式创造出各种不同用途、大小不一的开放空间。通过自然、简洁的工程恢复现代人们渴望见到的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景观。

五、结语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连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

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

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

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

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

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

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

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国遭遇了范围和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此次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当前,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而且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一是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分析

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农民最直接、最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关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能否提前实现的根本所在。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村级集体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壮大村级财力的根本途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关键要靠两条:一条是要有人办事,一条是要有钱办事。村干部的工资要支付,村里一些必要的建设要搞,村里的公益事业要发展,仅仅靠“街道统筹、村级提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发展好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财力,才能保证村级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走两极分化道路,而是走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统一支配的财力就雄厚,就可以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事、办好事,才能更好地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只有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里的各项公益和福利才能有持续可靠的保障。

(三)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保证。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就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由衷的拥护,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穷民贫,不但不能为村民谋利,而且还要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指标

不断向农民伸手要钱,增加农民负担,严重影响干群和党群关系。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和动摇基层党组织的基础。

(四)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从农村的调查数据分析看,现已超过或达到小康标准的村,无疑是村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的村。这些村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农业效益,形成区域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二、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呈下降趋势。据调查,慈溪市约20%的村级集体收入在下降,集体资产也逐年减少。譬如,20xx年以来新华村集体收入分别是:335万元;292万元;110万元;20xx年以来村集体资产分别是:2736万元;2579万元。

(二)村级集体经济来源结构不尽合理。作为村集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即土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变化,所剩无几的村集体土地也已规划,无法为村集体统一经营带来收入,加上村集体企业改制转制、电力管理部门实行同网同价直接管理和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统筹后,使村集体经济渠道愈来愈窄,集体收入越来越少,失去原有的优势。

(三)村级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现在的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两升一降的趋势:各类应收欠款逐年上升和各类非生产性支出(工资和各种福利)逐步上升,而村级集体年度可支配收入逐年减少。据统计显示,目前由于村级用于生产服务和管理开支等费用,占可支配资金的三分之二还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难以保

障。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于在政策上强调家庭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因此家庭承包经营在多数人的头脑里烙印很深,忽视集体统一经营在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人认为,发展个体私营才符合时代要求,宣传和倡导发展集体经济非但没有意义,也不合时宜。实际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是由当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决定的。当前,还是要大力倡导和扶植村集体经济为主,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经济格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对改革的理解不深。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初步成功,也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深化改革,应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一些地方在具体工作中忽视或者是放弃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愿,采取简单的方式推行改革,于是就造就出一些“数字”干部。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在农村搞改革,必须要因村制宜,把握好时机,稳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采取强推强改。

(三)村级集体经济趋弱化。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固定的财源逐渐减少;二是村办集体企业大量转制、改制,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从原先集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逐步退出,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从直接生产经营转为资本经营;三是村级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正渐

渐失去,如企业在向园区集中,人口在向城镇化发展,土地在向种田大户集中等。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措施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集体经济可以体现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

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为此,村级经济要本着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作用,有利于为村民多办实事、好事的基本原则,去探索和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形式,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强化村级领导班子。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村级经济组织,应增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刻领会和把握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改革改制工作的精神实质,认真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村班子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要把有理想、会经营、懂管理,市场意识强和乐意为村民服务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中来,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栋梁之才。

(二)开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实行股份制合作化。将原村经济合作社改造成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把村属经营性资产经评估量化折股,同时村属社员应分别按农龄股、人口股测算到户,进

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村集体经济以股份制形式进行经营,也可以吸收社会其他资金加以组合,村集体在其中有一定的股份或控股,形成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从而使集体资本增大并获利增值。二是兴办各类市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定乡镇政府所在地、本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外来务工人员集居地兴办农副产品、小商品市场、小菜场等各类不同规模的专业市场,以此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充分利用闲置设施设备。利用闲置的企业厂房、仓库、大会堂等设施,租赁给农户发展专业饲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既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又盘活了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四是实施资本经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利用经济区间优势,集中建造个私企业开发经营用房,做好房地产文章,拓展比较稳固的集体增收途径。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加大应收欠款的清欠力度,防止呆帐资金。五是开展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为平台,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村四个文明建设内容,加大投入,提升档次,争取政策性补贴或奖励资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六是开展多种经营形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组建一些专业合作的服务性经营实体,为农户有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化服务,既带动了农民致富,又促进了集体增收;在发展农业基地的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要选好项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完善生产条件和环保设施,为农民承包经营提供方便。村集体通过招标承租的形式向承包商或种养大户发包经营资源,村级集体可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和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合理流转土地资源使用权,

通过向农户支付一定的租金,把农户承包的土地再度集中起来,由集体转包他人经营,村集体可以增加承包收入。坚持和完善集体经济内部的积累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农业发展基金。

(三)节约村级集体经济开资。首先,要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在乡镇(街道)农办指导下,统一设置规范的村财务登记制度;建立规范统一的报账和帐目公布制度,公布帐目要清楚、详细、内容完善;实行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盈利权三不变原则,坚持三个“不准”:即不准挪用,不准坐支,不准私设小金库财经制度。其次,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定期把财务收支过程和财务结果向群众张榜公布,收入按项目,开支按次序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逐一把细目公布于众,不得“捆绑”列支。再次,强化监督机制,严格非生产性开支。村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应推荐办事公道、威望较高和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对村主管财务领导审批签字的收、支票据,由民主理财小组逐一审核,严格审核把关程序,增加审核透明度。对不合理的开支,坚持谁花钱,谁负责退出的原则。坚决杜绝用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等非生产性开支,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村民的监督,以保证集体经济安全、有序运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