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哪些大科学装置
我国已建成大科学装置新建大科学装置分布汇总

我国已建成大科学装置新建大科学装置分布汇总我国自20世纪以来,已经建成了许多大科学装置,这些装置在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继续建设新的大科学装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科学研究需求。
本文将对我国已建成和新建的大科学装置进行分布汇总。
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中,典型代表有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型大科学装置和国防科技大学的实验装置。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拥有一系列世界顶级的大科学装置。
其中,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研究中心等大型装置。
这些装置在材料科学、能源领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成果。
国防科技大学作为我国国防科研机构,拥有一系列实验装置用于军事科技研究。
例如,位于长沙的河南实验基地,拥有高速飞行器试验场、高能激光器试验装置等。
除了上述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我国还在建设新的大科学装置以推动科技创新。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国家高速冲击物理试验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科学装置群等。
国家高速冲击物理试验中心位于北京,是中国科技部直属的大科学装置。
该中心用于模拟高速冲击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广泛应用于军事防护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科学装置群位于广东珠海,该装置群由多个大科学装置组成,用于研究南海及周边海域的生物、地理等特征,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
这些新建的大科学装置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在物理、材料、海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
总体而言,我国已建成了一系列世界顶级的大科学装置,并在建设新的装置以推动科技创新。
这些大科学装置在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解说】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怎样一种装置?究竟能探索宇宙有多远?它会给中国空间探测能力带来哪些变化?读了下面两篇文章,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
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
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情况分析及管理建议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情况分析及管理建议摘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科学装置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
本文在对我国大科学装置的整体建设运营情况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大科学装置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科学装置的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科学装置;建设情况;管理建议1 什么是大科学装置本文中所讨论的大科学装置,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通俗叫法,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
2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营情况目前我国投入运行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总量合计60余个,基本覆盖重点学科领域和事关科技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装置布局分布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
目前合计20余个省市都有在建或者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同时装置又比较集中在北京、上海、合肥等高校院所密集城市。
围绕这些装置,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三地已先后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态势。
(2)建设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十一五”之前,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中科院共有运行设施20个,在建设施12个。
随着我国各地高校院所整体科研实力的增长,装置的建设主体呈现百花齐放、多家单位集体共建的态势。
(3)装置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其它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了我国整体基础科研水平,部分装置的建成如散列中子源等填补了我国相关科研领域的空白;催生和培养了一批高新技术和产业;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了我国与国际其他地区间的科技交流,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3 我国大学科装置建设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 系统部署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时间还不长,目前还处于追赶阶段,总体规模不大,原创性成果还不是太多,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尚有较大差距;有的装置判断欠准确,在前期规划和后续建设中没有很好考虑与之相配套的后续发展和扩建计划。
抢抓大科学装置建设带来的机遇

. 6 %和 2 . 3 %。高额 大家 都有所 耳 闻 , 而希 格斯粒 子就是 在欧洲 的大科 英 国 的相应 投入 比例更 是 高达 3 学装置 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发现 的。公众 比较熟悉 的 的投入也带 来 了超 值 的 回报 。美 国的洛斯 ・ 阿拉莫 国内 大科学 装 置有 : 北 京 正负 电子 对撞 机 、 上 海光 斯 国家实验室 以研制 出世 界上第 一颗原子弹而 闻名 同时 , 更 是依托 大科学装 置 的建 设运 营 , 先后 源、 大亚 湾反应堆 中微 子实验 装置 。北 京正 负电子 于 世 , 位诺 贝尔奖获得者 , 在能 对撞机是 在邓小平 同志和周恩来 总理的关怀下建设 产生 了计算机 的发 明者 和6 核安全 、 生物 医学 、 环境 、 计算科学 、 材料科 学等 的我 国第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科学装置 , 取得了一批 源 、
术和管 理 人才 , 解决 了一批 关乎 国计 民生 和 国家安 深度融合 , 引领 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 展 , 大大增强 国际
全 的重 大科 技 问题 , 在 载人 航天 、 资源 勘探 、 防灾 减 科技 交流合 作 和 国际竞争力 , 有 利于北 京在新 一轮
灾 和生 物 多样 性保 护 等 方 面发 挥 了不 可 替代 的作 的世界高端科技竞争 中掌握主动 、 占得先机 。
业 园联 合共建 以北京先进光 源为核心的北京综合研 运 行能够 提供 多学科 最有效 的研究手 段 , 具 有支撑
究 中心 。作为 我 国第 一个大科 学装置 集群 , 北京综 交 叉 、 新 兴学科 的发 展 以及 突破高新 技术瓶 颈 的强 合研究 中心的建设将对发挥北京 承载 国家科技振兴 大 支撑 能力 , 能够持续 地为技 术创新 和产业 发展提 的使命 、 提升 北 京科 技创 新 能力 、 健 全 区域创 新体 供 强大 动力 。当今世 界 , 正处 于新一 轮科技 革命前 系, 对完 善首都 功能 、 保 持科技 创新先 发优势 、 率先 夜 , 大科 学装 置 已 日益成 为重 大原则 创新 的重要载 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四大加速器

BEPC自1990年建成运行以来,迅速成为在20亿到50亿电 子伏特能量区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对撞机,优异性能为 我国开展高能物理实验创造了条件,取得了一批在国际 高能物理界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如:τ轻子质量的精 确测量、发现“质子-反质子”质量阈值处新共振态、发 现X新粒子等;同时,BEPC“一机两用”,成为我国众 多学科的同步辐射大型公共实验平台,取得了包括大批 重要蛋白质结构测定在内的重要结果。
谱的研究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或有所突破,为检验和发展强 作用的QCD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核探测技术和快电子学 完成BESIII的研制和调试,研究其未来改进方案;研制大亚 湾实验的探测器与读出电子学,研究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 研发满足高能物理数据处理需要的跨平台SAN高速网络计算 环境,对关键技术进行可行性测试。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由电子注入器、储存环、探测器、 核同步辐射区、计算中心等5个部分组成。正、负电子在 其中的高真空管道内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并在指定的地 点发生对撞,通过北京谱仪记录对撞产生的粒子特征。
科学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粒子 的性质,从而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
2、研究目标 (1)基于BEPC的科学研究 开展国际前沿的t-粲物理研究,全面更新权威的《粒子物理 手册》中的有关数据,期望在胶球和混杂态寻找以及轻强子
具有极短寿命的滴线核束,同质异能态核束以及高离化 态重离子束)、束流品质高、准连续运行、能量可调等优 点,并可用作高灵敏、高分辨谱仪。
HIRFL-CSR建成后,与德国GSI、法国GANIL和日本 RIKEN等同属世界级的先进装置。这个大科学工程建成 后,将为中国核物理、强子物理、原子物理和高能量密 度物理的基础研究和重离子辐照材料、生物(重离子治癌) 及空间辐射等应用研究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分类标准及编码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分类标准及编码分类标准的体系结构及说明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分类标准采用应用领域和仪器原理相结合的分类原则,即“先按大的应用领域分大类;然后在每一大类内先按原理分;按原理不好分时,再按具体应用分”的分类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本分类标准按大的应用领域分了十三个大类,其中第十三大类“其他”是指前十二大类所不能包括的科学仪器。
在前十二大类中,前三类:“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和“计量仪器”属通用型“科学仪器”;后九类则属专用型“科学仪器”。
因此,后九类应用领域中涉及到的通用型“科学仪器”,在前三类中已列出的就不再列了。
本分类标准采用三个层次,即每一大类根据仪器的原理或应用先分成若干中类,每一中类再根据原理或应用分成若干小类,每一小类中虽然还可以再继续分,但为了编码工作的方便,就不再继续分了,所以每一小类中都包括了很多种仪器。
为便于分类标准的扩展,对于大类、中类、小类中都设置“其他”类,将上述分类不能包含的设备,暂时归于相应的“其他”类。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分类标准”中一些问题的具体说明1.医学诊断仪器中与生化分离分析有关的仪器放在“生化分离分析仪器”中。
2.特种检测仪器是指与安全有关的一些大型检测仪器。
3.“气象仪器”和“地质勘探仪器”分别放在“大气探测仪器”和“地球探测仪器”中。
4.“计量仪器”中只列入了与“基本量”有关的仪器,也就是可以直接朔源到“基本量”的仪器。
要通过“标准物质”朔源的,都列入到“分析仪器”。
5.为了应用上的方便,在分类时尽可能的与过去的传统分类方法衔接,如:质谱仪器分类,有建议按质量分析器的工作原理分成磁质谱、四极质谱、离子阱质谱、1飞行时间质谱、离子回旋质谱等等;但为了应用上的方便,并与传统分类方法衔接,本标准仍按应用领域分为无机质谱、有机质谱、同位素质谱、二次离子质谱等等。
又如:有建议将电子光学仪器改为微束分析仪器,这是国际上的最新叫法;但是,国内目前多数人还是习惯称为电子光学仪器,故本标准仍保留了电子光学的叫法。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情况分析及管理建议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情况分析及管理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与运营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为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大型加速器、大型望远镜、大型计算机、大型综合实验室等。
这些装置不仅要求装置本身的精度和标准非常高,同时还要求其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团队协作,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技术因素。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需要使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工程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由于国内许多大科学装置涉及到对环境、生态、人员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实践工作也需要进行。
其次是经费问题。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需要巨额投资,而这些投资大多需要依靠政府预算。
因此,建设单位需要制定详细的经费计划和管理制度,谨慎使用资金,并及时、完整地反馈使用情况。
第三是团队建设问题。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营需要聚集来自不同科研机构和单位的团队,因此需要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
在团队建设方面,除了要统一组织协调外,还要考虑到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还需要完善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方协同作用。
最后是运营管理问题。
运营管理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数字化管理,建议建立全面的管理平台,将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贯穿起来,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提高数据利用的效率。
同时还应该建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确保运营管理科学高效。
综上所述,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建立规范的组织协调机制和管理机构,确保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营符合高标准、高准确性的要求。
我国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新建大科学装置分布汇总演示教学

我国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新建大科学装置分布汇总0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02.兰州重离子加速器03.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04.遥感卫星地面站05.短波与长波授时系统06.上海“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07.合肥HT-6M受控热核反应装置08.H1-13串列式静电加速器09.2.16米光学望远镜10.合肥环流器HL-1装置11.新疆太阳磁场望远镜12.北京5兆瓦核核供热试验堆13.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4. 合肥HT-7托卡马克15. 合肥EAST托卡马克16. 北京遥感飞机17. 上海神光II装置18. 宁波种质资源库19. 子午工程20. 合肥稳态强磁场21. 贵州FAST望远镜22. 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在已经建成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合肥市拥有七个国家大科学装置。
即将新增的16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海底科学观测网落户城市:上海依托单位:同济大学意义:将为国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与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因为观测网要设在东海,所以这个项目的竞争便在上海和杭州之间展开,作为中国巨无霸高校之一的浙江大学虽然论实力远胜同济大学,但无奈同济大学方面的强力后盾实在太多…杭州遗憾败下阵来,未能将这个历史上离浙江最为接近的重大科学装置带回家。
魔都的魔爪开始向东海伸去…2.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落户城市:哈尔滨依托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意义:将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和深空探测模拟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这个项目的争夺极其激烈,黑龙江人对此应该也是深有体会。
本来哈工大材料学院的空间环境在全国就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东北的科研机构也迫切需要一个重大科学装置来充门面,于情于理,哈尔滨都应该极其顺利的拿下这个项目。
无奈中科院中途试图独自吞下这块大蛋糕。
到手的鸭子,哈工大当然不愿意就这样让它飞了,于是哈工大为此与中科院足足周旋了长达一年的时间…直到哈工大的亲爹工信部出面并向中科院许诺了种种好处,中科院最终才答应将这个工程落户在哈尔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有哪些大科学装置
作者: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装置网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929
正负电子对撞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在轻子和粲粒子产生阈附近研究-粲物理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实验装置,也是该能区迄今为止亮度最高的对撞机,BES是该能区内性能最好的谱仪。
高能所已成为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中心之一。
1991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成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亦称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我国能量最高的大型重离子研究装置。
类似的中能重离子加速器现在世界上一共有8台,按建成时间排序HIRFL为第4台,法国、日本和我国都以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作为主加速器。
合肥同步装置。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在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波段向国内外用户开放的国际科研平台,是为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服务的工业实验装置。
HT-7托卡马克。
托卡马克(Tokamak)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性容器。
最初是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
托卡马克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
通电时托卡马克的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以达到核聚变的目的。
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重大突破是将超导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生托卡马克强磁场的线圈上,建成超导托卡马克,使得磁约束位形的连续稳态运行成为现实。
超导托卡马克被公认为是探索、解决未来稳态聚变反应堆工程及物理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EAST托卡马克。
EAST由实验“Experimental”、先进“Advanced”、超导“Superconducting”、托卡马克“Tokamak”四个单词首字母拼写而成,它的中文意思是“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同时具有“东方”的含意。
EAST的建造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而且具有会改善等离子体约束状况的大拉长非圆截面的等离子体位形,它的建成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这种类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使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前沿。
长短波授时。
长波授时系统(BPL)和短波授时系统(BPM)是国家授时中心目前主要的授时手段。
短波授时台1970年基本建成,1981年正式开始短波授时服务,经升级改造,现短波授时台每天以四种频率连续24小时发播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
中功率长波台1979年建成试播,大功率长波台1983年开始授时服务,使我国陆基无线电授时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荣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根据邓小平1979年访美期间所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备忘录建立的,经过近7年的筹备和建设,于198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资源卫星数据源的空白,它的发展催发和支持了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促进了遥感应用从科学实验向实用化、产业化的发展。
地面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同时开展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上海同步光源。
上海光源(SSRF)的建设目标是建造一台高性能价格比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包括一台10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3.5GeV增强器、一台3.5GeV的电子储存环和首批建造的七条光束线及相应的实验站。
电子储存环的最高流强为300mA,最低发射度为3.9nm rad,配以先进的插入件后,可在用户需求最集中的光子能区(0.1~40keV)产生高通量、高耀度的同步辐射光,最高光谱亮度可超过1019photons/(s mm2mrad20.1%BW)。
遥感飞机。
中科院两架“奖状S/Ⅱ”型遥感飞机,是1986年由美国赛斯纳飞机公司生产的小型公务机改装而成的专业科学试验飞机。
飞机的改装设计,在经过国内外全面调研基础上,立足创新和高起点发展,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小型飞机上建成了在国外大型飞机才能够实现的综合性航空遥感平台。
遥感飞机虽已运行20年,但其综合技术性能优势仍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现能够在小型飞机上进行不同电磁波范围(紫外、可见光、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的遥感仪器的飞行试验,从而形成优势互补,技术先进的高分辨率成像、夜间热红外探测及微波穿透云雾和全天侯工作的运行系统。
像这样小型化、综合性能强的航空遥感平台在发达国家也为数不多。
神光II装置。
神光Ⅱ装置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当前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性能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
它在规模上处于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同类装置的第四位,2000年运行以来性能稳定,光束质量及运行输出指标要求已与当今国际高水平的大型激光驱动器光束输出质量水平相当,具备了高水平运行的综合技术能力。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装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