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郁”概念的源流探析

合集下载

论五脏之郁

论五脏之郁

论五脏之郁【摘要】“郁”病由来已久,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就提出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方剂,。

七情,饮食,外感皆可导致郁结,郁伤五脏却各有不同,因情志而郁多在肝,因外感而来多郁于肺,饮食之郁在脾胃。

血脉郁则必伤及心。

是为心郁。

肾主藏精,封藏之本,若封藏太过,疏泄不及,元阴元阳不得布散,诸脏不得滋润和顾护。

肾中精元气化不利,则肾郁。

【关键词】郁;五脏;气机;调和脏腑杂病多以八纲辩证为基础,脏腑辩证为核心,气血津液辩证为辅。

而随着历代医家对“痰”“淤”的认识加深,很多医者则把杂症致因归纳为“痰”、“ 淤”,提出怪病多又痰作祟,久病必淤。

而临床各种疑难杂症从痰、从淤论治往往取得显著疗效。

然笔者认为,痰和淤多为有形之邪,辨别不难。

但二者形成之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郁,也就是说,由郁至痰,由郁成淤。

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辨五脏之“郁”很有必要。

对于一些疑难病从郁论治同样疗效显著。

1,郁的源流郁字有蕴结积滞的含义,是导致很多疾病的因素。

郁之致病前人多从情志出发,先责于肝。

如《黄帝内经》有提到“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 人或志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然后《金贵要略》确立出脏躁和梅核气两种证候。

到了隋巢氏所辑《诸病源候论》,在气病诸候,结气候篇中说:“ 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

” 明确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这一论点为后世研究由郁为病,提供了指导作用。

郁和情志关系密切也被历代医家公认。

然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指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主气,主治节,郁病不止是情志所起,也不只是肝脏多郁。

肺气被郁也不少见。

到金元医学名家朱丹溪在《心法·六郁》中将郁证列为专篇,才丰富了内涵,论述了“ 气血冲和完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 强调了气血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环节,并提出六郁(气、血、火、食、湿、痰)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方剂,由此更加明确了对郁症的认识,扩大了治疗范围。

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

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

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医学中“郁”的理论内涵、历史演变、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郁”这一中医特有的病理概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对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郁”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涵盖了情志、气机、血液、痰饮等多个方面的病理变化,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病因和病机之一。

因此,对“郁”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献梳理、理论探讨、临床实践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追溯“郁”的历史演变和理论发展,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论基础。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对“郁”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与现代医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通过临床实践的案例分析,总结“郁”证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为中医临床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郁”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医学“郁”理论概述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郁”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概念,涵盖了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多个层面。

其内涵广泛,既可以指代一种病理状态,也可以用来描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

从生理角度来看,“郁”通常与气的运行不畅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它的顺畅运行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气因各种原因而不能正常流通时,就会形成“郁”的状态,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在病理状态下,“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气郁、血郁、火郁、湿郁、食郁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郁”各有其独特的病因和病机,需要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来调和。

例如,气郁多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结所致,治疗时需以疏肝解郁为主;而血郁则多因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内阻而成,治疗时需活血化瘀。

中医郁证理论的历史发展源流探析

中医郁证理论的历史发展源流探析

中医郁证理论的历史发展源流探析
叶峥嵘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3(0)2
【摘要】郁证涉及疾病种类繁多,症状表现复杂,在临床极为常见,不仅历代医家对
其有颇多的论述,当代众多学者对其相关理论也有诸多的研究。

经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夏和金元及明清时期各医家的创立、发展、丰富和完善,郁证理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为继承和发挥中医郁证理论,使其在当
代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并获得创新性发展,应在认真整理、分析、总结历代医
家有关郁证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影响力最为主要的几个学术观点,结合当代具体的
疾病,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去开展相关工作。

【总页数】4页(P72-75)
【关键词】郁证;理论;源流;继承;创新
【作者】叶峥嵘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从《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阴阳理论之源流探析易医同源 [J], 曹殿朋
2.中医郁证的发展源流及现代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J], 张玉倩;曲红
3.中医郁证的发展源流及现代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J], 张玉倩;曲红
4.中医外科手术之历史源流及发展探析 [J], 陈琴
5.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J], 畅洪异;段晓华;梁吉春;王庆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郁证ppt课件

中医郁证ppt课件
(三)范围
.
56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2.情志不调 3.嗜食辛辣
(二)病机
病位:卫表肌腠,与肺、心肾相关
总因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 郁蒸
.
57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有病因,有症状,除外其 它疾病 (二)类证鉴别
1.脱汗 2.战汗 3.黄汗
相关检查
.
58
(二)病机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肺、胃、肾
.
47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家族史 (二)病证鉴别
1.消渴与口渴症 2.消渴与瘿病
(三)相关检查
.
48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上、中、下 2.辨标本: 3.辨本症与并发症
(二)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
49
.
41
3.溢饮: 表寒里饮证
证机: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溢肢体 治法:发表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
.
42
4.支饮
1)寒饮伏肺 证机: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 证机: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泛心肺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代表方:金匮肾气合苓桎甘汤
.
25
3.咳血:肺
1)燥热伤肺 证机:澡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桑杏汤 2)肝火犯胃 证机:木火刑金,肺络受损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 证机: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
.
18
(二)病证鉴别
1.鼻衄:内科与外伤

中医“郁”概念的源流探析

中医“郁”概念的源流探析

中医“郁”概念的源流探析中医“郁”概念的源流探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包括了许多独特的概念和观点。

其中,中医“郁”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郁”概念的源流进行探析。

首先,要理解中医“郁”概念,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中的“气血”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依赖于气血的运行,而气血的运行又受到情志的影响。

情志是指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和恐等。

中医学认为,情志的波动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果情志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导致气血郁滞,进而出现疾病。

其次,中医“郁”概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和思考。

《内经》中提到了“气滞则痛,痛则必郁”、“郁则不舒,不舒则病起”等观点,强调了情志与气血的关系。

古代医学家认为,情志的不平衡会导致气血郁滞,进而引发疾病。

第三,中医“郁”概念的发展与《金匮要略》密切相关。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经典,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写而成。

《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将情志引起的疾病归类为“郁症”,如“温病,郁而不发,表里俱热”、“郁证,其脉弦”,强调了情志与气血郁滞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最后,中医“郁”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与临床实践相关。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通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验证形成的。

在实践中,医生们逐渐发现,情志的不平衡会导致气血郁滞,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他们在治疗中注重调节情志,以达到平衡气血的目的。

这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丰富了中医“郁”概念的内涵。

综上所述,中医“郁”概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内经》,得到了《金匮要略》的进一步发展,并通过临床实践得到了验证和传承。

中医“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医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郁证的病因有情志所伤和体质等因素两个方面,由于情志刺激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郁证。

一、病因1.情志内伤七情过极,尤其悲忧思怒,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气机郁滞,导致郁证发生。

如清·尤在泾《金匮翼·积聚统论》所说:“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

”2.体质因素郁证的发生亦与机体自身的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体质素弱,机体的调节能力低下,如遇情志刺激,多易发为郁证。

如患重症顽疾,脏腑气血失调,因病而郁,也可导致郁证的发生。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云:“诸郁,脏气病也。

其原本由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二、病机1.郁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

2.病理因素以气、血、痰、湿、食、火为主。

本病多为情志所伤,始于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故以气郁为先。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由气及血,而成血郁;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或气滞湿阻,聚湿生痰,而成痰郁。

痰气郁结,湿易停留,湿浊不化,则食滞不消,于是痰、湿、食郁亦随之而起,而痰、湿、食郁又可进一步影响气血郁结。

此外,气、痰、湿、食久郁,还可化火而成火郁。

故六郁易相因为病或错杂互见3.本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

愤恨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则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症见情志不舒,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则痰气郁结,症见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情志过极伤心,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则心神失常,症见心神不宁,喜怒无常。

心之气血不足,加之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则心脾两虚,症见心悸胆怯,失眠健忘。

郁火伤阴,肾阴亏耗,心神失养,则心肾阴虚,症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4.病理性质初起以六郁邪实为主,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郁证初起多以气滞为主,进而引起化火、血瘀、痰结、食滞、湿停等病机变化,多为实证;日久伤及心、脾、肾等,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心肾阴虚,由实转虚。

中医内科学资料—郁证

中医内科学资料—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细目一:概述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1.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三、郁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常见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

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

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郁!& 说文解字' ( 木丛也)* 清代段玉裁注曰$ ( 郁!积也)* 先秦时期!( 郁* 常用以描述自然界及人 类社会中一切闭塞的状态!& 吕氏春秋+达郁' 中 云$(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蒉) 国亦 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 &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 云$( 郁极乃发*!王冰注$( 郁!谓 郁抑天气之甚也)* 郁也作为医学概念来说明疾病 的病理) &吕氏春秋+达郁' 云$(凡人三百六十节! 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 欲其坚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 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 也)*此时对情志致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 管子 +内业'云$(忧郁生疾!病困乃死)* 总之!古之以郁 名者有三义$一指天地间的闭塞状态%一指人体内精 气不畅通的病理%一指情志抑郁致病) 89郁证理论的源起
第 $Z 卷第 *) 期 ()** 年 *) 月!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M'$Z %&'*) \AG'()**
@&=F3<M&I,7;D;3493;E7F5;GH&ILF<K;G;&3<M+6;3757J7K;A;37
Y-$
!!!!!!!!!!!!!!!!!!!!!!!!!!!!!!!!!!!!!!!!!!!!!!!
第 *) 期
畅洪癉等!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Y--
药具体化!完善了中医郁证的治疗方法) 此外!张仲景还通过伤寒变证阐述了邪郁的不
同类型和治疗方法!如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提示了 治疗热郁当以苦辛开泄为基本大法!对后世极具启 发) 湿热郁结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茵 陈蒿汤!提示当根据不同病情分消其湿热) 血郁腹 痛的枳实芍药散!提示治疗血郁当以宣通气血为治 疗方法) 情志郁结的甘麦大枣汤!提示治疗情志郁 当以调心脾,缓肝急为基本治疗方法) ;9郁证认识的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内经》五郁之说的产生、内涵到历代医家对“郁”概念的论述出发,系统整理分析了中医“郁”的概念的历史源流。

认为中医历代郁的概念以《内经》五郁理论为纲领,五脏气机郁滞不畅,则可致气郁、湿郁、水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等,并因情志不遂所致郁者有虚实之辨,总属气郁范畴。

阐明中医“郁”的含义既指“郁”的病机又特指郁病,论述了郁病病名的确立及规范,为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中医“郁”概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郁源流病名规范
中医“郁”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病机,表达疾病过程中人体气血、脏腑功能郁滞不能畅通的病理状态;二是特指郁病,即由情志怫郁导致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病证。

由于历代医家,甚至同时代的医家对于“郁”的病因属性、病机等观点不尽一致,“郁”的概念涉及面较广,常令后学茫然无从,有鉴于此,本文对历代“郁”概念的源流进行了整理分析。

历代诸“郁”之说
1.五郁之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天地之间五常之气常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二者都可成郁,即土郁、木郁、金郁、火郁、水郁。

所谓“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自然界的五郁之发,又能影响人体使之易受病邪客忤,而发生五郁之病,出现相应的各种证候。

《内经》论五郁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各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阐述,丰富五郁学说。

如明代张介宾认为郁乃是广义的多种疾病的病机,强调外邪的影响,病位上不仅提到五脏,尚有表里气血之分。

明代医家孙一奎明确提出五郁之病为五脏之郁的论点,“夫五脏一有不平则郁。

”“木郁者,肝郁也”,“火郁者,心郁也”,“土郁者,脾郁也”,“金郁者,肺郁也”,“水郁者,肾郁也”(《医旨绪余·论五郁》),并且认为五郁或由他脏传变,或本脏自病而发。

2.五郁之论的延伸发挥
后世医家除对五郁之说全面解释探究以外,亦在承袭《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侧重其某一方面,延伸发挥,使“郁”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主木郁根据“五行相因”之理,赵献可提出了五郁相因为病的问题,即五脏之郁往往相因为病,其中以木郁引起诸郁最为普遍,即由木郁而导致火、土、金、水等郁证。

他的疏肝解郁“一法代五法”的治郁方法,体现了重视气郁证治的思想。

主火郁刘完素“怫热郁结”说:金代刘完素着重论述了“怫热郁结”的病机,即热邪亢盛于表,使腠理气机闭塞不通,便形成了热郁于表的病证。

李东垣“脾虚火郁”说:李氏认为气虚发热的病机,其实质也是火气郁遏。

中焦气机阻滞,火气运行阻遏,火热内生。

对于火郁证,他指出火郁乃“热伏地中”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杨栗山“热郁三焦”说:杨栗山认为“热郁三焦”是温病的病理核心。

温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调节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

3.六郁之说
朱震亨认为,七情内伤、寒暑交侵、饮食失节、劳役过度等因素,均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并具体提出六郁学说加以阐发。

他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可见导致六郁的病机关键是气血怫郁,并因此而产生多种病证。

《丹溪心法·六郁》还明确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等六郁病证。

且六者相因为病,关键则是气郁,治疗当以顺气为先。

4.情志之郁说
陈无择倡言情志致郁关于情志致郁的的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相似的论述,明确提出情志致郁者,当首推宋代陈无择。

不仅揭示了七种情志的异常变化是引起内脏生郁的病理关键,而且详列治法方药,对后世临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