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完成稿)

合集下载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教学案例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教学案例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教学案例案例名称: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农作物产量目标学科:生物学目标年级:高中案例背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常常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本案例以玉米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

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分类;2.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影响;3.掌握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科学观察的能力。

案例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分类,并询问学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认识和了解情况。

2. 知识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PPT展示,详细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及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使用方法。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4. 结果展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组织展示实验数据和结论,分享实验心得体会。

5. 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是什么?6. 案例拓展: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范围,以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的优缺点。

7. 总结归纳:对本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回顾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案例评价:本案例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讨论,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案例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展示,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同时,案例拓展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

《提高农作物产量》课件

《提高农作物产量》课件
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作物是人类最基本的食物来源之一。如何提高其产量一直是一个挑战。本 PPT将介绍几种方法与注意事项。
农作物产量现状
1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日益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
自然灾害
如旱涝等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
3
资源有限
土地、水甚至人力资本等资源都是有限的,使用不当会导致产量下降。
我们希望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和设备,推广新品种,进一步提 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让农业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为人类社会做出更 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XX,XXX。《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研究进展》。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XXX。《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出版社,2015年。 注:本文统计的Token数量为237。
农作物生长影响因素
物理环境
• 不同草种对光照需求不 同,但均需要一定的日
• 照生量长温度基本上取决于 作物品种、不同阶段要 求不同的温度
• 湿度影响作物的蒸腾和 光合作用速率,需要适 当的湿度
土地质量
• 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对生 长有很大的影响
• 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要根 据土壤的类型和肥力来 进行
化学因素
• 施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 和产量,要注意施肥量
• 和土种壤类酸碱度影响着作物 吸收养分的效果
• 农药使用要注意药剂的 种类和剂量,以及使用 的时间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选取适合的品种
选择与地区和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农作物品种,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科学施肥
使用正确种类和量的肥料,配合土地和气候条 件。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种类的肥料。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性
农作物产量与世界粮食安全的关系密切。提高农作物产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对于人类的可持续 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果树产量的新技术教案

提高果树产量的新技术教案

<提高果树产量的新技术>教案及说课提高果树产量的新技术教案1、使学生认识到提高果树单产的重大意义。

2、掌握提高苹果、葡萄、李、枣等产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提高苹果、葡萄、李、枣、板栗等果树产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喷洒提高产药剂的时机和喷洒量。

教学准备LH-404坐果剂、“802”广增素、青霉素、硼砂、赤霉素、防落素、磷酸二氢钾、滴管、酒精、烧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水果含有人类需要的丰富营养,是良好的滋补品,多数果品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目前果品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国际营养学家认为:为维持人体的正常健康,每人每年至少食用50~70千克水果,而我国年人均占有量仅25.4千克。

人均果品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目前,我国果树单产量较低,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对于满足我国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一)、请大家自愿组成6~8人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合作实验,交流经验。

1、为什么先将赤霉素溶于酒精以后再对水?2、如果将赤霉素直接溶于水,喷到果树的花上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讨论、总结4、实验设计,根据以上提出的假设分组进行简单的青霉素使用实验设计,将实验结果填入自制的表格内。

(1)咱们这盛产的水果有?——苹果、葡萄、李、枣等今天咱们先学习怎样提高它们的产量?1、小组内讨论,总结。

提问为什么提高坐果率是提高果树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2、提高苹果坐果率的药剂有哪些?怎样掌握喷洒药剂时机和药量?喷洒效果怎样?小组内讨论:(1)出示:LH-404坐果剂,样品农药:让学生观察。

(2)介绍LH-404坐果剂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效果。

无毒、无副作用、白色品状生产调节剂,盛花期喷1次35毫克/升,可使苹果花坐果率提高6.1%~7.6%,花朵坐果率提5.7%~7.20%。

(3)使用LH-404坐果剂的注意事项,1克LH-404坐果剂对水28.5千克,能喷洒株产150千克的结果树4~5株。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二微专题(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课件(22张)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二微专题(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课件(22张)

作物 株高(cm) 光饱和点(μmol·m-2·h-1)

乙 丙丁
170 65 59 165
1 200 1 180 560 623
4.某研究小组的实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可以获得不同产量的 春黑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影响春黑麦产量的因素有_光__照__强__度__、__土__壤__湿__度__和__施__肥__情__况__。
(1)在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过程中,RuBP羧化酶(Rubisco)催化暗反应中 _C_O__2_的__固__定__,在光反应提供的_A_T__P_和__N_A__D_P_H__作用下,生成有机物。
(2)据图分析可知,在光呼吸过程中,Rubisco催化__O__2__与RuBP反应, 生成的_C_2_(_乙__醇__酸__)_经一系列反应,最终分解为CO2。光呼吸被冠以“呼 吸”二字,你认为理由是_光__呼__吸__过__程__中__消__耗__O_2_并__生__成__C_O__2_,__与__有__氧__呼__吸__ _过__程__相__似__(提示:从与有氧呼吸进行比较的角度回答)。
(5)除图所示的因素外,若要进一步提高春黑麦的产量,还可以采取哪些 措施?(答出两点)_合__理__密__植__;__适__当__提__高__C_O__2浓__度__;__温__度__要__适__宜__等___。
5.(2021·山 东 高 三 三 模 ) 光 呼 吸 是 在光的驱动下将有机物氧化生成 CO2和水的一个高耗能反应,据估 计光呼吸可损耗掉1/4的光合产物, 降低光呼吸,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 研究方向之一。我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相关基因导入水稻细胞并 将其定位在叶绿体中,成功构建了一条新的光呼吸支路,使光呼吸产生的 部分乙醇酸在叶绿体内完全分解为CO2,所获得的新型转基因水稻的光合 效率和产量均大幅提高。绿色植物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过程如上图 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

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

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一直是农业科学家和农民的共同追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1.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

农民可以通过采取土壤调整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如施肥、翻耕、旋耕、深松、保持有机物含量等。

此外,合理择地选择适合作物的土地,进行地形和土壤特性的综合评估,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潜力。

2.种子选择:选择高产优质的种子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

种子应具有抗病虫害、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灌溉和肥料利用效率高等特性。

与此同时,这些种子还应尽量避免转基因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3.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面。

采用精细管理的灌溉系统,如滴灌、微喷、移动灌溉等,可以减少水分的浪费。

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时机和灌溉量,调整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4.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并为作物提供所需的养分。

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农药和肥料种类,并合理控制使用剂量和施用时间,以避免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5.适当的田间管理:适当的田间管理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

包括及时除草、调整植株密度、摘心、修剪、营养物质的短缺管理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作物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养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采光能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6.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

农民可以采取有机农业、生物防治、合理轮作和保护农田景观等措施,确保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总之,提高作物产量需要农民、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改善土地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选择适合的种子、科学使用农药和肥料、适当的田间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食物和经济收益。

课题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育种(教案)

课题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育种(教案)

课题: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育种(教案)如皋市薛窑中学杨勇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对育种问题进行归纳,适应高考。

2.能力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在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态度方面(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归纳、整理与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的知识。

分析:生物学与农业生产其发展密切相关,高中生物课本中许多知识都与作物的栽培与管理有关,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植物的激素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工程等内容。

高考考纲中明确提出要求考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技能,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育种知识的归纳和运用。

分析:育种小专题的知识进行细化运用。

三、教学模式(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学生讨论归纳;(2)思维发散,运用类比——知识扩散整理;(3)例题分析,提高综合——知识运用。

四、教学过程生物学与农业生产其发展密切相关,高中生物课本中许多知识都与作物的栽培与管理有关,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植物的激素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工程等内容。

高考考纲中明确提出要求考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技能,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问题:假如你是农场经理,如何运用所学生物知识提作物高产量?同学们我们下面先从农作物栽培和管理上说出常用做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目录。

学生自主作答,常用的做法有:(1)光照1。

增加光照强度2.延长光照时间3.增加光合作用面积(2)温度[原因]保证酶的活性;通常做法,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底,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3)CO2的供应1。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系着农民的收入、粮食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一、土壤管理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

肥沃、疏松、透气性好且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能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要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

传统的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使根系能够更好地生长。

不过,过度深耕也可能破坏土壤结构,所以要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把握好度。

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升也是关键。

这就需要合理施肥。

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像农家肥、堆肥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配合施用化肥。

例如,在作物生长初期,氮肥可以促进枝叶生长;磷肥有助于根系发育和果实成熟;钾肥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但是,化肥的施用要适量,过量使用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问题。

轮作和间作也是有效的土壤管理方法。

轮作可以避免连作障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轮作可以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间作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例如玉米和大豆间作,大豆根瘤菌可以固氮,为玉米提供氮素营养。

二、品种选择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优良品种通常具有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等特点。

在选择品种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

比如,在干旱地区,就要选择耐旱品种;在易发生病虫害的地区,选择抗病虫品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有很多通过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出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可以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产生杂种优势。

基因工程则可以更精准地导入优良基因,如抗虫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等。

不过,在推广转基因作物时,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安全规定,确保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没有危害。

而且,要从正规的渠道购买种子,保证种子的质量。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从土壤改良到种植技术,从病虫害防治到合理灌溉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首先,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

优质、肥沃且适宜的土壤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因此,改良土壤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一步。

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来提高土壤的肥力,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进行土壤酸碱度的调节也很关键,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茶树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而小麦则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生长较好。

通过使用石灰来降低酸性,或使用硫磺来增加酸性,可以使土壤酸碱度达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范围。

其次,选择优良的品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

优良品种通常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更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产量潜力。

在选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来进行。

比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的品种,在病虫害多发地区要选择抗病虫的品种。

此外,还可以关注农业科研机构培育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往往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试验,具有更好的性能。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也非常重要。

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影响生长发育;种植密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产量降低。

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方式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

例如,玉米的种植密度一般在每亩 3000 5000 株,而水稻的种植密度则相对较高。

施肥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在农作物生长初期,氮肥的需求较大,有助于促进茎叶的生长;在开花结果期,磷、钾肥的需求增加,有利于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

同时,要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法,避免肥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一、主题确定背景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如下:1.概念多、理论多、范围广。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丰富,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高中生物课程》主题较多: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

2.实践性强、探究性强。

高中生物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师相对难教。

一方面是小学和初中学生对生物不太重视因而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生之前所学的是生物科学中大概的框架,没有接触具体的概念及过程,所以很多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变成思想、方法上的转变。

另一方面是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正是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授。

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是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理科综合(生物学)考试就是要杜绝这一现象。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真正内化和高度结构化,帮助学生掌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决策能力,也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题理论解读(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

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

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综合各家之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案例教学就是根据科学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选用一定的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对有关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 案例教学特点1.针对性:选择案例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景性:设置情景,变枯燥理论为生动的事例。

3.启发性: 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实践性: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虽是“纸上谈兵”,却能从中悟出“兵法之道”。

这也正是案例教学的内在魅力。

5.互动性: “交往”、“互动”——没有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6.开放性: 自由设疑、自由思维、自由讨论(四)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1.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知识获取和转化。

2.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而不是凭死记硬背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

4.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扎实,知识面要广,思辩能力要强,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身心。

5.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以下几方面区别:①教学目的。

前者培养能力,后者传授知识。

②教学载体。

前者案例,后者课本③教学方式。

前者启发式,后者讲授式。

④沟通渠道。

前者多向流动,后者单向流动⑤学习积极性。

前者高,后者低。

⑥学习效果。

前者为第一手知识,后者为第二手知识。

⑦教学效果。

前者能力培养效果高,学习系统知识效率低,后者则相反。

(五)案例教学的实施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编写案例、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等四个基本环节。

1.编写案例基础和前提要求案例:精炼,真实生动,有针对性,有系统性。

2.案例引入教师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

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3.案例讨论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问题又一般与上述问题中的1、3、5、6联系起来考虑的。

同时,许多学生喜欢在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课堂讨论不一定按1-8的序列展开。

讨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择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

4.概括总结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

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三、主题演绎预设课题: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将书本上学到的有关知识按课题要求以一定线索有机联系起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知识拓展、归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应用能力。

2.能力目标能围绕课题抽取书本知识,从多条途径收集信息,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构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

能较适当地做出小组评价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小组的设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内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展示和交流,巩固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和原理,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恰当评价。

(四)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反馈检测(五)教学手段课件、计算机等(六)教学过程1.案例引入案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中,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

随着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

目前,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 hm2,人均约0.26 hm2。

但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

现在世界上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未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当务之急。

请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2.案例讨论(1)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决策者的话,你准备做些什么?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这时学生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展开分析和讨论。

(2)提供各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师可把学生提出的方案都写在黑板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作物的基因潜力(内因)。

主要指运用多种育种技术培养优质,高产的动植物新品种。

二是控制和改善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外因)。

其中包括多条措施,我们以其中的两条措施(提高光照强度和适当降低呼吸作用强度)为例,并分析这两个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原理及在解题中的应用。

Ⅰ、内因: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Ⅱ、外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②加强病虫害防治;③松土除草;④合理密植;⑤轮种和套种;⑥施肥;⑦将固氮基因转移到粮食作物;等等。

(3)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讨论。

小组成员的搭配要有一定的选择,每组应有1-2位成绩突出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舒适的学习氛围,尤其要营造出一个脑力激荡的气氛。

教师设计出讨论的问题既要紧密结合案例的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启发性。

如我对以上的方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上各种方案合理吗?为什么?如果合理,其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每种方案有哪些方法和措施?你还有更好的方案吗?”在问题解决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下面从内、外两个方面的部分相关内容为例来说明分析讨论的主要过程和内容:①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农作物的增产首先要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培育出或选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抗病虫害强、生长周期短等优良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来培育。

表1 五种育种方式的比较表②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Ⅰ、措施一: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据此得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一些措施:⑴从光合作用的条件看:①光照要提高产量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等。

具体措施为:温室大棚生产,可以通过人工补充光照来增加光照强度;大田则只能通过合理密植来改善透光条件,另外,还可通过套种、间种来提高光合作用面积和复种指数。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要分别种在阳光充足和荫蔽的地方,适时适地播种。

②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分别分析K、P、Mg、B等对光合产物的运输和转化起促进作用,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具体措施为:要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和需肥规律适时适量施肥;多施有机肥,适当施用碳酸氢铵等化肥;发展生态农业,动物的粪便、沼气池的沼渣、鱼塘的塘泥等均可作为肥料;将植物秸秆尤其是豆科植物的秸杆进行深耕翻埋,也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还可以与豆科植物进行间种和轮作或对豆科植物进行根瘤菌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