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家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观点

合集下载

对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解读

对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解读

对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解读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

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

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

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

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

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

”【1】尼采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道德观念。

一、重估和消解理性主义(一)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

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

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乐观主义理论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

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

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

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

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

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2】而看不见人格。

尼采对理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哲学家们,对表面、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报有成见。

重估一切价值

重估一切价值

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哲学可以说是对以往哲学的一种反叛,也可以说是一种清算和终结。

尼采的遗稿,埋在瓦砾堆里长达13年之后才被首次推出。

尼采所设想的“未来哲学”,在他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展现出来。

一、“重估一切价值”提出的原因及线索尼采因“上帝已死”而闻名,这是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前提。

杰瑞米﹒史坦葛仑认为这句话是“对当时盛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发出的感慨。

”在尼采看来,价值是一个与生命有关的一个概念。

因此,价值的状况,就是生命的状况。

重估一切价值,就是重估我们生命的条件。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范围十分广泛,在这里谈的是在道德层面的。

尼采认为,价值体系的根基正在分崩离析,我们濒临价值危机。

他对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分析,“超人”概念的提出,让人看到一个清晰的链条,就是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从尼采对“超人”的构想中,对于他对人类未来的展望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正因为今天的道德体系逐渐瓦解,奴隶道德的大行其道,超人的形象代表的是“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他的使命是根据自己的“强力意志”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二、康德的“至善论”与尼采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康德写到,至善论的道德向往有三个“公设”。

其一,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其二是神的假定。

康德写到:“我说的道德信仰,意思是要无条件地相信,即便以我们最诚恳的努力仍不能达成的善,神将帮助我们达成。

”其三是不朽的假定。

在此基础上,人们幸福“与道德成严格比例”也就是说,道德上正直的人将会幸福。

人们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就是我们都是自由的人,相信努力行善必得善果,由于不朽,存在类似于天堂的概念,行恶之人因不朽的存在而遭到报应。

这跟尼采提出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有微妙的相联系之处。

尼采认为,奴隶们出于怨恨的心理, 否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而得不到的东西——权力、财富、享受、强健、智慧, 并以“ 最后的审判”的教义来恐吓强者, 用“天国和地狱”的区分进行复仇。

【尼采哲学Ⅲ】尼采为什么要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哲学Ⅲ】尼采为什么要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哲学Ⅲ】尼采为什么要重估一切价值?我们继续分享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思想,前面我们介绍了尼采的生平,以及尼采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签,他为什么说“上帝死了”,这句话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我们继续分享尼采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那就是,尼采为什么要重估一切价值?在西方,几千年来,有三个信念体系,宗教、理性和道德,前面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是标志着西方宗教信念体系的崩塌,接下来,我们聊聊尼采对理性和道德的批判。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重估西方几千年来,在伦理道德,在理性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体系。

在《道德的谱系》这本书中,尼采对西方道德的来源和历史进行了追溯,道德的起源是什么呢?尼采认为,道德是起源于强者和弱者的等级差异。

弱者不喜欢看到强者的出现,所以用了所谓的“至善”的价值去约束强者。

比如人要有功德心和同情心,要有节制、谦虚和宽容等等道德品质,这些观念看起来很好很高贵,但实际上,尼采认为,这些道德观的起源十分粗鄙。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的世界里,人在公众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有教养,但尼采认为,这些道德观念,恰恰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压抑了人的天性和本能。

就像哲学家卢梭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除了批判道德观念以外,尼采还批传统的理性主义。

他首先批判的就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理性主义的代表: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批判苏格拉底呢?理性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理性来思考和判断,让我们崇尚科学的精神,认为人的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

但尼采认为,理性的另外一个负作用就是,他也否定了人的本能和欲望。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罪恶是源于无知,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这就等于说,有理性的人,才拥有幸福。

但尼采并不这么认为,尼采认为,过度的理性压抑的生命的本能,反而失去了一个人追求自身幸福的可能。

所以,尼采提出了“酒神哲学”,如果说,理性主义强调用理性思考去理解这个世界,那么尼采就认为,我们应该用身体或者本能去感受这个世界。

论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

论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

论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姓名:刘思宇摘要: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打倒了一切偶像,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颠覆了传统道德、宗教和理性所设置的二元世界,把人从虚幻的外在世界拉回到本真的生命世界。

他的深刻见解,对当今生活在急剧变化的世界、却日益丧失精神家园的人们,无疑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尼采价值道德宗教科学尼采作为西方思想的彻底革命者, 他摈弃了传统学究性的的哲学方式和哲学语言, 以一种崭新的诗意风格为西方哲学注入了清新的空气, 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许多重要的西方哲学家,包括海德格尔、萨特、德里达等人。

尼采以犀利的眼光审视批判西方文化传统并为西方文化的觉醒与更新提供了许多不乏深刻的见解, 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称尼采为“文化哲学家” , 这是确切的, 尼采正是以对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倡导生命哲学而震惊世界的。

19世纪以来,尼采发现人们在整个欧洲出于上升发展阶段中的人们在精神文化却越发的贫乏和颓废,在此,尼采发誓要不惜生命的代价去找出时代颓废的根源。

于是尼采无情的用“价值重估”的方法打碎整个欧洲的盲目乐观。

他说:“重估一切价值, 这就是我给人类的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 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

”价值一词对尼采来说有其特殊的内涵, 海德格尔在其《尼采十讲》中指出“尼采‘对一切价值之重估’ , 是指以你自己的生命为尺度, 重新度量一切事物的价值, 是一种否定的价值观”。

这也就是说,尼采是在生命的角度“重估一切价值“的,他的哲学也可称为生命哲学,他的方法是否定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

尼采的价值重估的范围几乎覆盖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是集中在道德、宗教、科学性三个方面。

一、尼采对道德的“价值重估”尼采是以“非道德主义者”自居的,他说“道德自身是一种颓废的病象” ,他认为道德就是人们对习俗的盲目服从, 不管是什么种类的习俗。

他给道德下了一个定义“道德是所有颓废者心理上的特质, 是被一种不断对生命采取敌视态度的欲望所激起的”。

浅析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浅析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浅析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寻求现象世界背后的根据和价值判断的最高原理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题。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就在竭力进行着这种探索,因为他们坚信在变化的现象世界背后隐藏着不变的“一”。

起初,这个不变的“一”被认为是某种单纯的元素,如“水”、“气”、“火”等,其它的物质都由它们演变而来。

在柏拉图那里,这个“一”则代表理念。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存在着一门科学,它是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科学,这门科学被定义为“物理学之后”,亦即形而上学。

直至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对哲学自我意识的反思,外在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而“我在怀疑”这件事却是确定无疑的。

一方面,唯理论坚信这个“我”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它自在地包含了宇宙的客观法则和原理,是一切科学形而上学的根据,它能够凭借自己而去认识经验世界之外的存在;另一方面,经验论坚信除了经验之外,这个“我”便寸步难行,他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要求自己越过经验的界限凭借自己的先天法则去获得知识。

直到康德,这二者的冲突才得以缓解。

康德认为,在认识世界时,先天的“我”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经验则为其提供材料,使其获得知识,“我”无法认识“我”自己,只有外在的对象刺激“我”,“我”才能拥有知识。

这样一来,外在的对象则在“我”思维的形式规定之外,因此是不能被认识的“物自体”,同样地,没有经验“我”也是无法认识“我”自己的,因此离开经验“我”也就自然不能拥有知识。

康德在物自体的世界里为先验神学、灵魂学、宇宙学寻求根据,现象世界的根据和价值判断的最高原理即在这里,不过“我”却是没有能力认识他们的,因此他们的存在是超验的。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为两者之间找到了沟通的媒介,即审美的判断力,通过美的力量,“我”希望着自己可以获得永恒的存在,即灵魂的永恒,在自然的崇高面前,“我”感到了某种更高的力量的存在。

因此,虽然我们不可以直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我们却可以假定其存在。

上帝是现象世界背后的根据和价值判断的最高原理,不过“我”却无法证明,他只是“我”出于需要的一个假定。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解读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解读

欢迎共阅?我对尼采的认识始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获得,但尼采终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课本未对尼采的发疯的原因多作介绍,对他的思想和作品也绝然不提,于是印象中的尼采是个近乎可笑的狂妄自大的疯子。

后来偶然读到一句“名言”,“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那么别忘了带上鞭子。

”翻查这句名言出自谁人之口,却发现是尼采的杰作。

于是对他的印象又增加了一条:仇视女人。

及至后来读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才惊叹他的伟大。

不仅是因为他的超前的思想,还因为他的优美的笔触和非凡的文采。

后来又了解到尼采非但得到希特勒这种恶魔的狂热崇拜(希特勒曾将尼采引以为德意志民族的骄傲,将尼采的作品赠送给墨索里尼阅读),也引起诸如鲁迅、梁启超、纪伯纶等人的强烈共鸣,还引导了萨特、福柯、海德格尔等人开辟出了存在主义、知识考古等等道路。

鲁迅曾在着名小说《狂人日记》中借用尼采的思想,而黎巴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伯纶的“先知”“先驱者”等散文则完全是模仿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其深度与文采完全不能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同日而语,个人觉得)。

可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伟大作品刚问世时近乎无人问津,有位神学博士说,对于这部作品,他一个字也看不懂。

尼采也终身不得志,只能说“我来得太早,有些人死后方生”聊以自慰。

尼采的着作很多,如《悲剧的诞生》,《快乐的科学》,《一些不合时宜的思考》,《道德的谱系》,《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等等,应该说这些书各有千秋,而个人觉得最精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临终遗着《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这部书,当然,这部书尚未写完尼采就疯了,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写完——对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文明进行反思、对一切既有价值进行重估无疑是一个非常浩瀚的工程。

但即便是留下来的一些断章散片也能给后人非常多的启示和教益,书的含金量并非在于书本的厚薄,尼采的几段话的思想含金量就就抵得上几本优秀的着作。

品读尼采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的重新估价

品读尼采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的重新估价

品读尼采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的重新估价原文地址:品读尼采: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的重新估价作者:霓裳羽衣品读尼采: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的重新估价(课程名称:西方哲学评介)学生信息:专业: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学期:【摘要】上帝死了与超人学说,都是尼采的重要哲学思想。

他反对基督教所提倡的一切压抑人性、扼杀自由的所谓道德,提出要对一切价值重新估价。

尼采摧毁了几千年来一直统治着人们的精神领袖--上帝!并且,他还明确提出:只有人才是自己的"偶像"。

只有尊重生命,尊重人的本能,人才可以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

也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成为超人!本文将从本体论角度浅谈尼采的"上帝死了"这一哲学命题的由来以及意义。

【关键字】上帝死了价值重新估价基督教人性超人在尼采所生活的十九世纪中后期,基督教非常盛行,《圣经》几乎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心目中奉行的绝对真理。

尼采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从小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也许正因为这样,正因为对基督教深入全面的了解,才会给予他勇气大胆高呼:上帝死了!上帝是基督教的最高代表,在基督教的逻辑里,上帝是尽善尽美、全知全能、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至高无上的形象。

基督徒们对于上帝的信仰是虔诚的(或者说传教士们宣扬的基督徒们必须是虔诚的),他们不被允许怀疑上帝。

上帝是世界的主宰,违背上帝的旨意就会受到惩罚,即死后被送进地狱。

相反,如果顺从上帝的旨意,服从上帝的意愿,死后就可以去往美丽的"彼岸世界"--天堂。

在哪里没有争斗、没有丑恶、没有痛苦,每个人都是无比快乐幸福的。

同时,基督教宣扬原罪,认为人生而有罪,但是上帝是宽容慈爱的。

只要在人世忍受痛苦,宽容、慈悲、怜悯、服从…就可以洗去身上的原罪,死后依然可以去往天堂,来世便可以获得幸福。

总之,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的主宰,是第一性的。

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之我见

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之我见

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之我见作者:韩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8期【摘要】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颠覆了之前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他反对以往的哲学家所提出的可以在逻辑和理性中找到真理的标准,并指出正是这种观点导致了哲学误入歧途。

另外在他的真理标准体系中,提出了真理和道德是为生命服务,不应扼杀生命,并且认为对生命不应采取一种消极的悲观主义的态度,反而应是直面人生,淡然接受生命的痛苦。

【关键词】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真理标准首先要明确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一切”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切”几乎涵盖了此前的全部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基督教的宗教信仰,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一切”涉及到文化、道德、艺术等方面。

尼采之前的哲学所追求的价值可以用真善美三个字来总结,而尼采却对这种价值追求进行了激烈地批判,就像他说的:“用铁锤从事哲学。

”尼采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尼采不认为世界上存在绝对的真理,也没有衡量真理的唯一的、客观的、统一的标准。

任何真理标准都无可避免的掺杂了个人主观因素,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

理性主义把人的认识活动纯粹化了,剔除了其中的与人相关的利害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事物,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认知事物,并常用已有的标准判断衡量事物。

欲望在认知活动中扮演了最重要的驱动力。

传统理性派哲学反而颠倒了这一点,认为是认知决定欲望。

但实际上,人的认识能力、逻辑和理性是人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

人们把逻辑和理性用于建构合乎功利性的世界,人们以为在逻辑和理性中可以找到真理或实在性的标准,并且认为他们可以就此合法的谈论真理了,而实际上,这个标准已经被功利性污染了。

这就是哲学误入迷途的原因所在。

真理根本就不是最高价值标准,更不是最高的权力。

在真理和生命的衡量中,尼采强调,真理本身并不可以确立价值,真理的真正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生命服务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谈哲学家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观点
孙迪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尼采是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在他的身上存在争议,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思想。

尼采本人很特别,他在欧洲这样一个宗教色彩浓郁的地方公开宣称上帝死了,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虽说存在即合理,可是合理就要保持吗?是否也可以重新认识以往的一切?尼采的这一观点带来了这样的启示:西方基督教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能否被颠覆?
关键词:尼采性格基督教重估一切价值
一、哲学家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年生于德国,1889年春于意大利都灵疯了,1900年逝世于德国魏玛。

尼采的生平无需过多介绍,但是有两个人对尼采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

第一位就是叔本华,不得不说,尼采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启发,其前期哲学思想中也充斥着叔本华的观点,是叔本华把尼采带到了哲学世界中来。

第二个人就是瓦格纳,与瓦格纳建立的友谊一度将尼采抛向云端,无疑那时的尼采是幸福的。

而与瓦格纳友谊的决裂也给尼采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学者杜丽燕认为,尼采与瓦格纳建立深厚友谊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尼采幼年丧父,对于父爱有一种深深的渴望。

瓦格纳年长尼采31岁,给了他父亲般的友谊;第二,瓦格纳的音乐使尼采倾倒;第三,叔本华哲学成为他们友谊的基础。

正是由于两人深厚的友谊,导致决裂后的尼采曾写书大加批评瓦格纳,总之尼采是受伤害了。

不得不承认尼采性格上的脆弱,他有着敏感的性格。

两个人决裂的原因既有尼采的性格缺陷,也有瓦格纳的改变这一原因,尼采将此看作是背叛。

尼采拥有着哲学家普遍存在的性格,他一生都在孤独之中,没有倾诉的对象,渴望被理解、被接纳。

然而来自外界的批评,来自瓦格纳的背叛,使他走向极端,最终推出超人概念。

不被世人接受使他暴躁,同时来自灵魂的洁癖使他不愿曲意接近世人。

他不圆滑,坚持自己,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

因而他的人生是痛苦的,只有自己与自己做伴。

基于此,尼采的性格对他的哲学观点有很大的影响。

二、能否颠覆基督教的价值体系
这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观点带来的启发。

甚至全世界都生活在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之下,为何要去颠覆已融入欧洲人血肉里的东西?
众所周知,尼采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重估一切价值,尤其是针对建立在基督教伦理之上的道德体系。

其最终的目的是改变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而形成的西方文化中的人性。

学者周国平对这一观点的解说是:“重估一切价值”就要把被颠倒的评价重新翻转过来,否定一切被肯定者,肯定一切被否定者。

这也就是“价值的翻转”。

历史上的确有过耶稣,但他不过是被神化的人,人们利用神化的耶稣笼络人心,形成组织,压倒其他宗教。

《圣经》不过是由各个时期的人夸张地编写出的神话故事。

只因为基督教强大了,冠以其他的宗教为异教。

残酷的宗教屠杀充斥着欧洲历史的各个角落:十字军东征、圣巴托罗缪之夜,对异教徒、科学家的迫害,这根本就体现不出宗教的宽容。

现如今,宗教的确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不断更新教义,有了更大的包容性。

可是只要这类组织存在,凭借其强大的号召力,历史随时都可能重演。

在偶像面前人们是盲目的,就如同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观点:“偶像能够在自己心中的灵魂里唤起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即所谓的信仰。

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宗教组织存在不安全因素是应将其驱除的因素之一,最重要
的是宗教禁锢了人性,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

任由思考的权利,即便是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可是有权利不用枉为人。

宗教的价值体系可否驱除?如果人们没有信仰这个世界就会没有道德了吗?信仰基督教的人会犯错,而忏悔只是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无宗教信仰的人没有道德沦丧,更也没有回到原始状态。

宗教的价值体系可以推翻,真正的道德可以自建,这只是时间问题。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真正的高尚的道德来自得意的自我肯定之中。


关于宗教,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粗知哲学,每使人倾向于无神论;然而精研哲学,则使人皈依宗教。

”最好的例子或许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最终也因世界上有太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神秘现象而相信上帝的存在。

人类的愚昧就在于他们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与无能,转而向永远也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宗教来寻求依靠。

三、二战、希特勒与尼采
希特勒在二战中表现的很疯狂,对犹太人的迫害令人发指。

犹太人一直信奉犹太教,而犹太教只接收犹太人作为信徒,因此犹太人一直怀有高人一等的观念:他们才是上帝真正的选民。

犹太人被希特勒泄愤的原因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点:第一,希特勒发动二战是由于缺钱,战争本身也需要金钱,而会做生意的犹太人手中掌握了大量资金,这是他们遭殃的原因之一;第二,发动战争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在欧洲,由于犹太人自视高人一等的心理,一直就遭排斥,所以希特勒就利用了这股反犹排犹情绪,使战争热情高涨;第三,希特勒信奉尼采思想,将“重估一切价值”付诸实践。

正是由于第三个原因,尼采饱受非议。

但是希特勒明显歪曲利用了尼采的思想来发动战争,是希特勒自身的误解。

重估一切价值并不就是要发动战争去消灭宗教,以流血为代价,这样是永远也不会消灭宗教的,它还会兴起。

真正的驱除是观念上的矫正,人性的改变。

或许希特勒是真心崇拜尼采的。

希特勒从一个发动小酒馆起义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为了德国最高领袖,这也符合尼采的超人概念,只不过希特勒是一个不招人喜爱的例子。

超人的产生就是对个人的不断超越。

而不是信奉或遵循命运的安排,或者是对现实感到无力。

尼采的这一观点曾掀起了无数人的热情,尤其是对一些小人物和青年人,使他们在残酷的现实之中有热情去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尼采传》:杜丽燕著,河北人民出版社,P58—60
[2]《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P203
[3]《乌合之众—大众的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
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126
12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