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
摘要:
1.成唯识论简介
2.历代名注汇编的意义
3.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内容
4.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价值
正文:
成唯识论,全名《成唯识论释》,是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唐代玄奘法师翻译并注解。
本书主要论述了佛教的认识论,对心识的构成、功能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是研究佛教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重要资料。
历代名注汇编,是对成唯识论的重要注释的汇集。
它不仅包括了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释》,还包括了后来各代的著名学者对《成唯识论释》的注释。
这些注释不仅丰富了《成唯识论》的内容,也使《成唯识论》的深奥义理变得易懂。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成唯识论》的原文、玄奘法师的注释以及其他历代学者的注释。
这些注释详细解释了《成唯识论》中的每一个名词、每一个句子,使得《成唯识论》的内容更加明了。
同时,这些注释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佛教的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它是研究佛教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重要资料。
其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佛教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它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成唯识论源于佛教,是一种关于心识境界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关于先验认识存在的观点,即我们可以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这篇文章将对成唯识论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灵觉经验成唯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有一种基础的认识能力,被称为“灵觉经验”。
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意识状态,并且能够注意到这种状态的变化。
它是所有知觉和认识的基础。
四真理成唯识论的知识体系基于四个真理,这些真理描述了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以及我们可以对它们做出的描述。
1.世间事物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2.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不是随意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其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3.事物的虚妄性指的是我们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并非意味着现实不存在。
虚妄性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实质有别,称为五蕴.4.解脱成佛是可能的,但它需要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精神上的修行,以及对自我的超越。
8识成唯识论还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识的分类体系,称为8识。
它将心识分为下列八个部分:1.眼识:视觉意识。
2.耳识:听觉意识。
3.鼻识:嗅觉意识。
4.舌识:味觉意识。
5.身识:身体感觉意识。
6.意识:思考和理解意识。
7.思识:用于构建想象和宏观概念的意识。
8.识识:直接觉知自身的存在。
这些识别标志着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从基础的感觉到复杂的思考和自我意识。
8识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灵觉经验的工具。
自性成唯识论还讨论了“自性”这个概念。
这指的是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固有本质。
按照正理(常理)因果关系,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但是识别器识别东西时,会因缘生起或缘分直接相应,而形成“境”与“识”的互相依赖相应的现象,即执“自性”之见,这是烦恼之首。
综上所述,成唯识论是关于如何识别世界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可以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8识的理解和对自性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并达到解脱和悟道的目的。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最新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
正文
成唯识论,又称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接下来,我们将从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学派。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是“万法唯识”。
这一观点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也就是说,外在的世界是由内心所构建的。
这一观点与佛教的“空”观有密切的关系,都旨在揭示现象世界的虚幻性。
在成唯识论中,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种识是指我们通过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认知,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末那识是我们的潜意识,阿赖耶识则是我们的根本识,是万法唯识的根本。
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瑜伽修行上。
瑜伽行派主张通过禅修等方式,实现对心识的控制和超越,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瑜伽行派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包括禅修、观想、持戒、念佛等。
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对心识的控制,从而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种以“万法唯识”为核心观点,以瑜伽修行为实践途径的佛教学派。
第1页共1页。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摘要: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方法
4.成唯识论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成唯识论简介】
成唯识论,全名《成唯识论释》,是佛教唯识宗的一部重要经典。
该论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翻译,是研究佛教唯识学的必读之作。
成唯识论主要论述了佛教的认识论,通过对心识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众生认识世界的过程。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切法因心而生,唯识无境”。
这意味着世间万物都是由心识所构建,我们所看到、感知的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
换句话说,外在的世界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我们的心识呈现。
这一观点在佛教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唯识论的实践方法】
成唯识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修行方法,即通过观照自心、认识心识的运作,从而解脱烦恼、证得菩提。
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
1.观照五蕴:色、受、想、行、识,认识它们的无常、无我和缘起性。
2.观照十二因缘:从无明到老死,认识到生命轮回的因果链条。
3.修习止观:通过禅定和智慧的修习,达到对心识的究竟了解和解脱。
【成唯识论的影响和价值】
成唯识论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唯识宗的建立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成唯识论对东亚的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末清初《成唯识论》注疏考

明末清初《成唯识论》注疏考
成唯识论是清初学者文天祥提出的一种哲学观念和思想体系。
它的主要思想是“成就唯一,凡有皆来自一”,认为一切事物皆来自于一种本原,任何存在都层层变化,然而本质上都
是同一的。
这就是“成者唯一”的思想。
文天祥与传统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之间,有着诸多的不同与延伸。
他认为,道家和儒家共
同重视“天穷(天之道)、地穷(人之道)”,但其“穷”是侧重组织与秩序于伦理认知
外的事物,未涉及其母究竟。
而文天祥则认为,理念乃是天地法则之本源。
文天祥以“穷
于所本,涵于所及”为宗旨,追求最基本的景、有之源,计开其本源成而唯一,即为成唯
识之论。
文天祥在注疏中,进一步深化和贯彻了其“成唯识”的思想,旨在追求一切存在的本源,
遵循“以有得有,以无得无”的原则,务求事物本真、实际,让理念成为被实践的力量。
文天祥以“唯”来表明此论,意在思维之外有其同一主体及本源概念,本源性表现在实物
的抽象及普遍之意义。
文天祥的学说,提出的是一种统一思想,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其一致性,追求人类实践之旨。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摘要:一、引言二、唯识论的概念与来源三、唯识论的核心思想1.八识2.三性3.种子与熏习四、唯识论的发展与影响五、结论正文:【引言】唯识论,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对《成唯识论白话文》的分析,概括唯识论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并探讨其在我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唯识论的概念与来源】唯识论,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它的核心观念是“万法唯识”,认为一切现象皆是由心识所变现。
这一理论将佛教的“心”与“物”的关系问题,引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唯识论的核心思想】唯识论认为,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这八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识体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变现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唯识论主张心识具有“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是错误的认知,认为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依他起性是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因缘条件;圆成实性是现象的本质,即空性。
唯识论还提出了“种子与熏习”的观点,认为心识中的种子能够产生各种现象。
通过熏习,我们可以培养正念、克服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
【唯识论的发展与影响】唯识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初唐时期的玄奘法师、窥基法师,到中唐时期的圆测法师、慧沼法师,再到晚唐时期的智周法师等。
这些法师们通过翻译、讲解、著述,将唯识论传播给更多的人,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总之,《成唯识论白话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唯识论的丰富内涵与核心思想。
作为我国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1. 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2.1 唯心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卷成唯识论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今造此论。
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
二障具生。
若证二空。
彼障随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由断续生烦恼障故。
证真解脱。
由断碍解所知障故。
得大菩提。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
令达二空。
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
故作斯论。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论曰。
世间圣教说有我法。
但由假立。
非实有性。
我谓主宰。
法谓轨持。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
谓有情命者等。
预流一来等。
法种种相。
谓实德业等。
蕴处界等。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如是诸相。
若由假说。
依何得成。
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识谓了别。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
定相应故。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
我法分别熏习力故。
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
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
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如患梦者患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设故。
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
虽有而非实我法性。
然似彼现。
故说为假。
外境随情而施设故。
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故。
非无如境。
由此便遮增减二执。
境依内识而假立故。
唯世俗有。
识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胜义有。
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实我实法不可得故。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
量同虚空。
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
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初且非理。
所以者何。
执我常遍量同虚空。
应不随身受苦乐等。
又常遍故应无动转。
如何随身能造诸业。
又所执我。
一切有情为同为异。
若言同者。
一作业时一切应作。
一受果时一切应受。
一得解脱时一切应解脱。
便成大过。
若言异者。
诸有情我更相遍故。
体应相杂。
又一作业一受果时。
与一切我处无别故。
应名一切所作所受。
若谓作受各有所属无斯过者。
理亦不然。
业果及身与诸我合。
属此非彼不应理故。
一解脱时一切应解脱。
所修证法一切我合故。
中亦非理。
所以者何。
我体常住。
不应随身而有舒卷。
既有舒卷如橐籥风。
应非常住。
又我随身应可分析。
如何可执我体一耶。
故彼所言如童竖戏。
后亦非理。
所以者何。
我量至小如一极微。
如何能令大身遍动。
若谓虽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轮。
似遍动者。
则所执我非一非常。
诸有往来非常一故。
又所执我复有三种。
一者即蕴。
二者离蕴。
三者与蕴非即非离。
初即蕴我。
理且不然。
我应如蕴非常一故。
又内诸色定非实我。
如外诸色有质碍故。
心心所法亦非实我。
不恒相续待众缘故。
余行余色亦非实我。
如虚空等非觉性故。
中离蕴我。
理亦不然。
应如虚空无作受故。
后俱非我。
理亦不然。
许依蕴立。
非即离蕴。
应如瓶等非实我故。
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
故彼所执实我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
为有思虑。
为无思虑。
若有思虑。
应是无常。
非一切时有思虑故。
若无思虑。
应如虚空。
不能作业亦不受果。
故所执我理俱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
为有作用。
为无作用。
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
应是无常。
若无作用。
如兔角等。
应非实我。
故所执我二俱不成。
又诸所执实有我体。
为是我见所缘境不。
若非我见所缘境者。
汝等云何知实有我。
若是我见所缘境者。
应有我见非颠倒摄。
如实知故。
若尔如何执有我者。
所信至教。
皆毁我见。
称赞无我。
言无我见能证涅槃。
执著我见沈沦生死。
岂有邪见能证涅槃。
正见翻令沈沦生死。
又诸我见。
不缘实我。
有所缘故。
如缘余心。
我见所缘。
定非实我。
是所缘故。
如所余法。
是故我见。
不缘实我。
但缘内识变现诸蕴。
随自妄情种种计度。
然诸我执略有二种。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别。
俱生我执。
无始时来。
虚妄熏习内因力故。
恒与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运而转。
故名俱生此复二种。
一常相续。
在第七识。
缘第八识。
起自心相。
执为实我。
二有间断。
在第六识。
缘识所变五取蕴相。
或总或别。
起自心相。
执为实我。
此二我执。
细故难断。
后修道中。
数数修习胜生空观。
方能除灭。
分别我执。
亦由现在外缘力故。
非与身俱。
要待邪教及邪分别。
然后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识中有。
此亦二种。
一缘邪教所说蕴相。
起自心相。
分别计度。
执为实我。
二缘邪教所说我相。
起自心相。
分别计度。
执为实我。
此二我执。
粗故易断。
初见道时。
观一切法生空真如。
即能除灭。
如是所说。
一切我执。
自心外蕴。
或有或无。
自心内蕴。
一切皆有。
是故我执。
皆缘无常五取蕴相。
妄执为我。
然诸蕴相。
从缘生故。
是如幻有。
妄所执我。
横计度故。
决定非有。
故契经说。
刍当知。
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
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实我若无。
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所执实我既常无变。
后应如前。
是事非有。
前应如后。
是事非无。
以后与前体无别故。
若谓我用。
前后变易。
非我体者。
理亦不然。
用不离体。
应常有故。
体不离用。
应非常故。
然诸有情。
各有本识。
一类相续。
任持种子。
与一切法。
更互为因。
熏习力故。
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故所设难。
于汝有失。
非于我宗。
若无实我。
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所执实我。
既无变易。
犹如虚空。
如何可能造业受果。
若有变易。
应是无常。
然诸有情。
心心所法。
因缘力故。
相续无断。
造业受果。
于理无违。
我若实无。
谁于生死轮回诸趣。
谁复厌苦求趣涅槃。
所执实我既无生灭。
如何可说生死轮回。
常如虚空。
非苦所恼。
何为厌舍求趣涅槃。
故彼所言常为自害。
然有情类。
身心相续。
烦恼业力轮回诸趣。
厌患苦故求趣涅槃。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
但有诸识无始时来。
前灭后生。
因果相续。
由妄熏习。
似我相现。
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如何识外实有诸法不可得耶。
外道余乘所执外法。
理非有故。
外道所执云何非有。
且数论者。
执我是思。
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
然大等法三事合成。
是实非假。
现量所得。
彼执非理。
所以者何。
大等诸法多事成故。
如军林等。
应假非实。
如何可说现量得耶。
又大等法若是实有。
应如本事非三合成。
萨等三即大等故。
应如大等亦三合成。
转变非常。
为例亦尔。
又三本事。
各多功能。
体亦应多。
能体一故。
三体既遍。
一处变时。
余亦应尔。
体无别故。
许此三事体相各别。
如何和合共成一相。
不应合时变为一相。
与未合时体无别故。
若谓三事体异相同。
便违己宗体相是一。
体应如相。
冥然是一。
相应如体。
显然有三。
故不应言三合成一。
又三是别。
大等是总总别一故。
应非一三。
此三变时。
若不和合成一相者。
应如未变。
如何现见是一色等。
若三和合成一相者。
应失本别相。
体亦应随失。
不可说三各有二相。
一总二别。
总即别故。
总亦应三。
如何见一。
若谓三体各有三相。
和杂难知。
故见一者。
既有三相。
宁见为一。
复如何知三事有异。
若彼一一皆具三相。
应一一事能成色等。
何所阙少。
待三和合。
体亦应各三。
以体即相故。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
展转相望。
应无差别。
是则因果。
唯量诸大。
诸根差别。
皆不得成。
若尔。
一根应得一切境。
或应一境一切根所得。
世间现见情与非情。
净秽等物。
现比量等。
皆应无异。
便为大失。
故彼所执。
实法不成。
但是妄情计度为有。
胜论所执实等句义。
多实有性。
现量所得。
彼执非理。
所以者何。
诸句义中。
且常住者。
若能生果。
应是无常。
有作用故。
如所生果。
若有生果。
应非离识实有自性。
如兔角等。
诸无常者。
若有质碍。
便有方分。
应可分析。
如军林等。
非实有性。
若无质碍。
如心心所。
应非离此有实自性。
又彼所执地水火风。
应非有碍。
实句义摄。
身根所触故。
如坚湿暖动。
即彼所执坚湿暖等。
应非无碍。
德句义摄。
身根所触故。
如地水火风。
地水火三对青色等。
俱眼所见。
准此应责。
故知无实地水火风与坚湿等。
各别有性。
亦非眼见实地水火。
又彼所执实句义中有碍常者。
皆有碍故。
如粗地等。
应是无常。
诸句义中色根所取无质碍法。
应皆有碍。
许色根取故。
如地水火风。
又彼所执非实德等。
应非离识有别自性。
非实摄故。
如石女儿。
非有实等。
应非离识有别自性。
非有摄故。
如空华等。
彼所执有应离实等无别自性。
许非无故。
如实德等。
若离实等。
应非有性。
许异实等故。
如毕竟无等。
如有非无。
无别有性。
如何实等有别有性。
若离有法有别有性。
应离无法有别无性。
彼既不然。
此云何尔。
故彼有性。
唯妄计度。
又彼所执实德业性。
异实德业。
理定不然。
勿此亦非实德业性。
异实等故。
如德业等。
又应实等非实等摄异实等性故。
如德业实等。
地等诸性。
对地等体。
更相徵诘。
准此应知。
如实性等。
无别实等性。
实等亦应无别实性等。
若离实等有实等性。
应离非实等有非实等性。
彼既不尔。
此云何然。
故同异性。
唯假施设。
又彼所执和合句义。
定非实有。
非有实等诸法摄故。
如毕竟无。
彼许实等现量所得。
以理推徵。
尚非实有。
况彼自许和合句义。
非现量得。
而可实有。
设执和合是现量境。
由前理故。
亦非实有。
然彼实等。
非缘离识实有自体现量所得。
许所知故。
如龟毛等。
又缘实智。
非缘离识实句自体现量智摄。
假合生故。
如德智等。
广说乃至缘和合智非缘离识和合自体现量智摄。
假合生故。
如实智等。
故胜论者。
实等句义。
亦是随情妄所施设。
有执有一大自在天。
体实遍常。
能生诸法。
彼执非理。
所以者何。
若法能生。
必非常故。
诸非常者。
必不遍故。
诸不遍者。
非真实故。
体既常遍。
具诸功能应一切处时。
顿生一切法。
待欲或缘方能生者。
违一因论。
或欲及缘亦应顿起。
因常有故。
余执有一大梵。
时方。
本际。
自然。
虚空。
我等。
常住实有。
具诸功能。
生一切法。
皆同此破。
有余偏执明论声常。
能为定量。
表诠诸法。
有执一切声皆是常。
待缘显发。
方有诠表。
彼俱非理。
所以者何。
且明论声。
许能诠故。
应非常住。
如所余声。
余声亦应非常。
声体如瓶衣等。
待众缘故。
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
能生粗色。
所生粗色。
不越因量。
虽是无常。
而体实有。
彼亦非理。
所以者何。
所执极微。
若有方分。
如蚁行等。
体应非实。
若无方分。
如心心所。
应不共聚。
生粗果色。
既能生果。
如彼所生。
如何可说。
极微常住。
又所生果。
不越因量。
应如极微。
不名粗色。
则此果色。
应非眼等色根所取便违自执。
若谓果色量德合故。
非粗似粗。
色根能取。
所执果色。
既同因量。
应如极微。
无粗德合。
或应极微。
亦粗德合。
如粗果色。
处无别故。
若谓果色遍在自因。
因非一故。
可名粗者。
则此果色体应非一。
如所在因。
处各别故。
既尔。
此果还不成粗。
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
多因极微。
合应非细。
足成根境。
何用果为。
既多分成。
应非实有。
则汝所执前后相违。
又果与因俱有质碍。
应不同处。
如二极微。
若谓果因体相受入。
如沙受水。
药入镕铜。
谁许沙铜体受水药。
或应离变。
非一非常。
又粗色果。
体若是一。
得一分时。
应得一切。
彼此一故。
彼应如此。
不许违理。
许便违事。
故彼所执。
进退不成。
但是随情虚妄计度。
然诸外道品类虽多。
所执有法。
不过四种。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
其体定一。
如数论等。
彼执非理。
所以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