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07-9-13 12:05:50 被阅览数:1339 次来源:中国文学

文字〖大中小〗)

一、红楼梦诗词界定及分类简引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汇聚了众多体裁的诗文佳作。人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诗词”已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其中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体裁,广义上有诗、词、歌、谣、赋、谚、赞、诔以及联额等;狭义上则单纯指的是诗和词。本文论题为讨论方便,锁定为狭义上的诗词。据粗略分类统计,共有诗81首,其中五绝4首,七绝26首,五律9首,七律37首,排律2首,歌行2首,乐府1首;词18首;曲18首;赋1篇。若还包括歌、谣、谚等体裁,共计207篇诗文。

这些诗词并非独立存在,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的诗词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本身就是表现对象。”[1]周汝昌更在《曹雪芹》一书中提到:“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才正式成为小说的内容有机组成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2]可见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重要通道。据周雷先生统计,约有4篇诗词注明撰书来由,陈述立意本旨;约有25篇诗词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约有130篇诗词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约有29篇诗词描绘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约有14篇诗词展开故事情节,贯穿艺术结构;约有7篇诗词交待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3]

周雷先生的分类可谓精致,这就充分证明红楼梦诗词具有丰富的建构性功能。为什么诗词在此具有如此特殊而深远的作用,这类“诗家语”本身有着饱满的审美指向,按周振甫语:“诗要求就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诗家语”的好处在于“含蓄有味”和“突出形象”,先天的优势加上曹雪芹的天才调遣,使红楼梦诗词具备了全方位作用。然而,《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当推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13 0首诗词了。其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14首),《红楼梦曲》(14首),《春灯谜》(10首),《咏白海棠》(6首),《菊花诗》(12首),《螃蟹咏》(3首),《牙牌令》(7首),《咏红梅花》(4首),《灯谜诗》(3首),《怀古绝句》(10首),《酒令》(3首),《花名签酒令》(8首),《柳絮词》(5首)等等。本文讨论红楼梦诗词自然围绕这些诗来谈。这些诗词从作者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是人物自作诗词;其二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词。如《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永别咏叹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

两种诗词或对人物形象诗意化的塑造起着其他艺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精确地切合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也巧妙映现了人物的经历、结局。同时部分诗词用瀸语笔法,具有隐喻性,

寓言性,宿命性,隐寓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化的特点。

二、映现:诗词与人物的形象塑造

综观《红楼梦》,诗词可以说是小说的魂魄,抽掉播撒其中的众多诗词,文章便失去了灵魂。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指的正是《红楼梦》把诗词的韵文文学与小说的叙事文学融合一致,使诗意与写实充分同一起来。大观园就是一个诗的王国,以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一群诗的女儿。宝玉虽为男性,却是女性化的。她们咏诗、作诗、题诗、赛诗……诗成为她们生命的象征。这里的“诗意”从文化上理解是相对于专制伦理之外的一种自由的象征。说宝玉、黛玉的诗意人生就是指他们与专制污浊抵抗,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生。最后大观园这个诗的王国的衰落,也是自由的衰落,众多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即“诗意”悲剧。诗词的巧妙运用是人物形象诗意化的一个枢纽。

1、客观评论诗映现了人物形象的诗意化

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在《红楼梦》中,是很多的,有的侧重于完善故事结构,有的侧重于建构人物性格。就后者来说,如小说第三回评价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是作者亲自站出来为宝玉立论评价,宝玉黛玉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的赞词都属于这种情况。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夸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段词本身意境并不美,但活脱脱一个“痴痴傻傻”的贵族公子形象跳脱出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身居于珠围翠绕、艳婢姣童不离左右的安乐环境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照常理说来应该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但贾宝玉偏偏“寻愁觅恨”,由于他蔑视一切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厌恶贾雨村等钻营官场之流,不屑与之为伍,他大骂八股文“不过饵名钓誉之阶”,而谈“仕途经济、应酬庶务”都是“混账话”,这样不入流、不随俗的少年公子,无法承担起封建家庭的重望。这些行为都被那个社会所不容,他感受不到自己理想得以呼吸的空间。他也正是如此般行为得到了其父贾政为代表的阶级的贬斥“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宝玉确实是个被否定的人物,但是换一种人性的眼光来看,宝玉是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他所追求的人生是诗意化的人生,是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正统势力相悖的人生。他的诗意体现在他的行为偏僻性乖张上,他通过行动语言,违抗父辈,表现出对“人”的极大尊重,在那个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他竟敢宣布: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他的心中的美的理想是那群集山川天地之精华而造的女子,他扬言:“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对黛玉他千依百顺,对晴雯,他曾经撕扇子为博他一笑。对大观园里的任何一个年轻女子他都是“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

这两首词作者以似嘲实赞的狡狯之笔,把他心目中非常挚爱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的描画,正如脂砚斋所说的:“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曹雪芹对宝玉的这一段刻画虽从世

人之眼光来贬写宝玉,但是内心是对宝玉深含同情的,寄寓着作者的理想和愿望:他自始至终坚持心中自由的、诗意的美的理想,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他宁愿出家而不苟同内心同流合污。这样看来,这两首词的本质却是“句句是反话,句句是对他的赞扬。”再看第三回的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从宝玉的眼睛来看的,为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出场奠定了性格基础。全词没有细致勾勒其神、其态,但比喻手法的运用,她的“病”、“泪”、心机聪敏、体态婀娜……无不焕然纸上。诗词自有它的意境,传统的文学意象,虚笔写意的手法,把林黛玉的体弱多病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体现出来,将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也将她的心细如丝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全诗没有一处写“美”,但一个富于病态美、风流绰约的美人跃然纸上。这些是现实主义描写所不可能达到的境界,黛玉一个古典美人,自有古典美人的表达风味才能与其形象相得益彰。

2、人物自作的诗词映现了人物的独特个性

如果说作者或他人之眼来评论人物会带有品评主体人物的主观意象,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最能体现人物不同个性。诗是大观园充满生气的灵丹妙药,他们成立“海棠诗社”,诸芳饮酒作诗,宝黛之间以诗传情,以诗交心,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全文都是围绕诗的制作。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个人之作拟写得诗如其人,体现出各人物不同的性格、修养、爱好、志向,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但在作者笔下,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诗词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如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物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以下以宝钗、黛玉为例试作分析。

薛宝钗这一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是皇商出身,端庄、秀丽,口不臧否人物。她博学,才思敏捷,是一个封建才女形象。她的性格特质风格,从她的《咏白海棠》可见一斑,全诗用语典雅、风格庄重。“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她的自诫,也是对她人的诫告,如酒令后对黛玉提出的善意的告诫,“绣春囊”事件后,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表现,体现这位侯门千金对自己高贵身份的矜持与对封建妇德的恪守。“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她的自况,也是她的审美追求。她罕言寡语、藏愚守拙、以退为进正是她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的美都充满着矜持和自信,在她的作诗中都于无意中泄漏给读者。而最能深刻体现她的整个人生观的却是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哀怨缠绵,唯有她的写得乐观进取。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宝钗并非真的是那样的清心寡欲,她借柳絮凭借东风扶摇而

上的远大理想,来表现出她争取登得“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的人生追求。

与宝钗的敦厚平和不同,黛玉敏感、多疑、善感、爱使性子。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或者借她的诗作表现她的这种性格,黛玉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最能体现她的诗性的是《葬花辞》,这首诗是在前一晚黛玉夜访怡红院,晴雯不予开门,又闻见宝玉与宝钗的说笑声,引起她的满腔愁绪。因此,在第二天面对落花,她的满腔愁怨都化做一声声的哀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自小父母相继身亡,只好长期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嘴又像刀子一般厉害,经常一针见血的指出一些隐秘之事;她自视甚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这些使得她与整个贾府格格不入;在她的爱情进行得不顺利时,她更加感到这种环境的压迫。“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她目睹了贾府宁、荣二府的压迫婢女的苦难生活,以及贾府主人对下人的种种迫害,使她感到封建黑暗势力对人的严重压抑和摧残与社会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因此她发出了“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她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又如《五美吟》,以全新的角度对抗着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自由的可贵和赞扬私奔行为。这种反抗和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黛玉的人生观念在现实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现的可能,她只有借诗词来发感慨、诉衷情、寄相思,在诗歌中保持高洁的人生操守,与现实人生相抗争,以诗意化的方式升华人生理想。

同时,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写得很不怎么样,但从塑造形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春,命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所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很符合她的个性,是她凡事不计较得失,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一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内容空空洞洞,第三句是第一句的重复,第四句是第二句的重复,整首诗又是匾额的重复。词句拙稚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重要的读诗见人。诗是每个人心灵的见证,通过人物自作的诗,最能透视人物的性格。

三、隐寓:诗词与人物结局的遇合

曹雪芹惯用诗词来影射人物命运结局,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人物从一开始就被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使《红楼梦》中的诗词染上谶语色彩,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

1、《红楼梦》诗词预先隐寓小说人物结局

这些诗谶,在作者事先安排好人物结局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在诗中点点滴滴预示人物命运,各种预示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发展,解读这些诗瀸对认识人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副册共14首,《红楼梦曲》共14首。这些判词类似这些薄命女子的命运演示的幻灯片。黛玉、宝钗、元春、迎春、湘云、妙玉、探春、惜春、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晴雯、袭人、香菱等等人物命运的设定,在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真真假假地透露出来。作者用预叙手法,提前透出个中消息,从艺术结构上来说是极其高超的。关于这些判词对诸多女子的命运设置及续书是否真切地表达的

原作者的意图,众多红学家各持己见,但是关于这些诗词的诗谶性是没有异议的。如果如叙事小说的实写是不可能达到似真似幻的效果的。诗词的文体优势,具有隐喻的特色更易于表达此类主题。

2、有的回目上明写是人物谶语的

如第二十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贾府众人制的灯谜,除了贾环一首外,其余都隐括着各人自己后来的遭遇。如“原(元)应(迎)叹(探)息(惜)”四姐妹做灯谜,正是自己日后归宿的写照。“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想看已成灰”一响而散的爆竹,隐喻元春荣华富贵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颇有才情的元春的死,是宫廷中勾心斗角的牺牲品。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用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横遭摧残的结局。而“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在清明节远嫁不归。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暗,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隐喻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归宿。

3、不是谶语,但有人物谶语意味的隐寓

如《咏白海棠》诗如其人,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命运表现出来。探春诗“芳心无力”诗人想到断线的风筝,“缟仙羽化”也使人联想离家远嫁,正是探春命运谶言。宝钗“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与她丈夫不归,冷落孤寂的结局有关。宝玉云“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借海棠分咏宝钗和黛玉。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具有健康丰满的美,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具有病态柔弱的美。“冰”“玉”喻二者心灵。“晓风结愁”“宿雨添泪”,正是宝玉一生不忘黛玉的写照。《咏菊花诗》十二首也在凄清的色调中隐喻人物命运,就连宝琴的《怀古绝句十首》也是借怀古作女儿哀歌。名曰怀古,实则悼今,说是灯谜,其实就是人生之谜。

如第六十三回写宝玉与众姐妹在怡红院夜宴,大家抽签为令,花签上所刻的古人诗句,正是擎签人命运的暗语。书中写袭人抽签——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枝出来,即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那一面写着旧诗,道是“桃花又见一年春”。用“二度春”来讽刺袭人在贾府没落之时,另嫁与蒋玉菡。又如薛宝钗的花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艳冠群芳”,下面又有一句唐诗,道是:拭新曲一支为贺,任是无情也动人。点出了宝钗感情冷漠却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其他个人的花名都是与人物命运相配的。

再说黛玉的柳絮词,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有着对爱情理想即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的呼声,而且也有着那种对未来不幸命运的预感。“粉堕白花洲,香残燕子楼”,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这里黛玉引以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此后黛玉的结局也应了这预感,她除了能让自己的身子“质本洁来还洁去”之外,她什么都无能为力。其他的如《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其他如咏白海棠、咏菊花、《五美吟》,以及中秋夜与湘云即景联句等等,都在隐约之间巧妙寄寓她的未来。

四、结束语:诗词之于小说的作用

根据1982年的统计,《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男495人,女480人,共计975人。[4]其中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至少有四五十个,曹雪芹辅以

诗词塑造这些人物,可谓起到了其他叙述语言无法完成的功用。首先,从作者和故事人物来讲,身份都是名门官宦家族子弟,不同于一般市井百姓,文学造诣上颇有高雅的品味,诗词作为贵族文学,也注定了为他所信手拈来作为心声的传达。其次,曹雪芹的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思想在清朝的文化专制时代背景下,不可能放胆的直接表达,而诗词这种婉约、隐喻正好为曹雪芹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提供了一个隐蔽的表达方式。再次,《红楼梦》的“由来同一梦”这种人生幻灭感,与诗词所能营造出来的空灵缥缈的气氛是相配的。诗词在《红楼梦》中不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因素,而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的精髓,是小说的气韵。没有诗词的元素,大观园女儿们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和各自悲剧的命运便不可能得到诗意表现。

而且,诗是传统精英文学的主要载体,词稍逊之,但词发展到明清也是文人士大夫所爱好的形式。而叙事小说是明清盛行的市井文学的代表,品格一直不高。曹雪芹立意表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始盛终衰,青年男女的爱情悲欢,多种主题的表达意旨不是诗歌等文体所能盛载的。而小说的品格需要诗词韵文文学的提升。曹雪芹不满于当时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的固有模式,“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姓名,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化的故事情节配上诗词的点缀,诗词似乎只是故事情节的道具,未能真正根据情节、人物的实际境况出发,这种搭配只是表面文章诗词与人物命运显得貌合神离。而曹雪芹《红楼梦》则把诗词当小说的魂魄,小说境界、品格、人物诗意形象……无不与诗词的巧妙运用水乳交融、息息相关。这也正如周汝昌先生在谈诗词的作用时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曹雪芹运用诗的隐喻性与叙事的纪实性一虚一实的结合,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似梦非梦的诗意写实古典佳作。

注释:

[1] 蔡义江著.《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2] 周汝昌著.《曹雪芹》,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

[3] 刘耕路著.《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4] 朱一玄著.《红楼梦人物谱》说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页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诗词鉴赏】 这首曲唱的是元春。 《恨无常》表示了一种痛苦深沉的遗憾。无常,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概念,说世上一切事物都一无例外地由存在到毁灭,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后来又编造出勾取人的魂魄的鬼,叫无常。 元春当了皇帝的妃子,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这是封建社会人们做梦都不敢希冀的荣耀。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丝毫没有意义。正当你享受荣华的兴头上,突然“死”降临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把生前贪恋的一切全都抛掉。“无常”一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全都不留情面,一概玩完。元春到死才明白,富贵和权势是靠不住的,在梦里劝告父母及早从强争苦夺的名利场里抽身,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也就是智通寺对联说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的反意,别忘缩手. 从这首曲子的内容看,元纪死时可能要给其父母托梦,但现在高鹗的续书无此情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时托梦给凤姐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并嘱咐“将祖茎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因为这些东西即使犯罪抄家,也不没收入官。“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如果元春托梦,可能也就是这类内容。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探春的。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全文)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全文) 主持人:我先向朋友们介绍,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三位朋友,先生年岁大,德高望重,但是我们按照礼仪:女士优先,我们先来介绍女士。那么坐在我右首的这位女士是上一期节目中,跟大家见过面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著名学者吕启祥先生,大家欢迎!第二个,再介绍女士,年轻的女士,她现在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古典文学博士的曹立波女士,大家欢迎!最后,我们再推出我们这位先生,他是研究《红楼梦》诗词曲赋非常有独到功夫的专家,是蔡义江教授,大家欢迎! 那么人们常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一首诗,这不单单因为《红楼梦》的作品当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更主要地在于小说的整个氛围是诗意的和诗化的。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是怎么样通过大量的诗词曲赋,为特定的人物、情境服务,然后又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那么,我们先听蔡先生的。 蔡义江:曹雪芹诗歌是很好,写诗本领很大。很可惜,曹雪芹到今天为止没有留下,他于自己《红楼梦》以外的身份来写的,一首完整的诗都没有留下。惟一留下的也就只有两句话,那两句诗,那是一

首诗的最后两句。这首诗是题在白居易《〈琵琶行〉传奇》,他有一次在敦诚、敦敏家里看《琵琶行》演出的时候,看的时候题了一首诗,这首诗没留下来,但是敦诚、敦敏他们写笔记的时候,引了两句,是最后两句,说“白傅诗灵应喜甚”。白傅就是白居易。他认为是已经过去的人了,讲他的灵魂,诗灵,应该高兴得很。“定教蛮素鬼排场”,蛮素,一个蛮,一个素,是白居易身边的两个侍妾,两个服侍他的女子,一个跳舞特别好,一个唱歌特别好,所以我想如果白傅看到这个的话,一定高兴得不得了,一定会叫他的那个两个小丫头、侍妾来鬼排他。因为这个都是前人的,所以只能是编鬼了,来排练一番,演出一番。我们现在人看到曹雪芹的诗,《红楼梦》之外的就这两句,完整的一首诗都没有了。在《红楼梦》里面,曹雪芹拿自己名义写,自己出面写的只有二十个字。小说假托他从石头空空道人那里拿来的稿子,在那里披阅、增删,批完以后题了一句,二十个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不好?那么你们去评说。他整个就是这么一点。 那么,其他的所有的诗,绝大多数都是拿小说人物的身份来写,替人物来写,所以,你讲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诗写好、不好的话,你这点不能忘记。曹雪芹第一个美学目标,写成功一部《红楼梦》的小说,不是写成功一部他的诗稿,这点绝对不能忘记。如果小说写成功是第一,那么它里面模拟小说的人物写的,它一定要适合模拟这个人物的身份。

红楼梦经典诗句收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咏白海棠》)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湘云《供菊》)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探春《簪菊》)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湘云《对菊》)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咏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问菊》)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宝钗《食螃蟹咏》)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诗魂. (黛玉+湘云《三五中秋夕联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葬花吟》)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黛玉《葬花吟》)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咏白海棠》)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湘云《供菊》)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探春《簪菊》)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湘云《对菊》)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咏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问菊》)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宝钗《食螃蟹咏》)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诗魂. (黛玉+湘云《三五中秋夕联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葬花吟》)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黛玉《葬花吟》) 红楼梦中的好词好句: 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2、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3、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4、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6、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7、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8、明朝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9、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10、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红楼梦诗词大全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词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 词 【--中秋节祝福语】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有关文章诗词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两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一回,是中秋佳节之际,满腔抱负却未得重用的贾雨村在月下吟诵而出。这时的他不过一个落魄书生,团圆之夜仍然漂泊异乡,本应是沮丧无比,可纵使如今“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他仍能脱口而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的满腹豪情的诗句。也正是这两首诗,让甄士隐对他刮目相看,赠银赠物,给了贾雨村日后为官的资本。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与史湘云在众人散去后,在凹晶馆中联诗所作,开头仍是对刚刚散去的中秋家宴的热闹景象的描写,但从“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开始,语调很快就急转直下,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句,虽精妙到了极点,但同时也凄凉到了极点,以至于妙玉出场打断了她们。 而“香篆销金鼎”句之后便是妙玉觉得联诗太过悲凉故打断她们而作的续作,虽目的是为翻转回“闺阁面目”,但读来仍旧有清冷之感,从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妙玉对命运抗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红楼梦》诗词解释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

红楼梦诗词小集

红楼梦诗词小集 红楼梦诗词小集 一.散作 二.咏白海棠 三.菊花诗 四.咏柳 五.大观园题咏六.即事诗七.食螃蟹咏八.联诗九.金陵二钗判词 .红楼梦二支曲 二.黛玉独吟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红楼的宿命牵着前生后事的传说,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换一世的眼泪,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心事终虚化的无可奈何,泪尽而归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 一.散作 1. 1.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2. 题《金陵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 癞头僧甄士隐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5.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6.贾雨村口吟联语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7. 贾雨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8.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9.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描写人物的句子: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doc

描写人物的句子: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容,娇袭一身之悠悠。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没顿饭时工夫,只见薛蟠骑着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及至从湘莲马前过去,只顾望远处瞧,不曾留心近处,反踩过去了。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2019-09-24 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容,娇袭一身之悠悠。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没顿饭时工夫,只见薛蟠骑着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及至从湘莲马前过去,只顾望远处瞧,不曾留心近处,反踩过去了。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2019-09-24 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经典语句摘抄

《红楼梦》小说艺术的一个奇特点是将诗词曲赋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含沙射影,瞒人眼目的狡猾之笔,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正因为有了这些诗词歌赋、对联,《红楼梦》才成其为《红楼梦》流传至今,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解释“诗化”的要义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红楼梦》处处是诗境,而且具有真正的“文备众体”。在《红楼梦》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中选择经典语句学习,会心处不在远,更能读懂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选自第一回自题一绝,脂批: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锋芒时隐时现,怨中含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选自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脂批:叠用“真”、 “假”、“有”、“无”字。妙!)哲理诗的语言。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选 自第一回好了歌注,脂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含意极深。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选自第一回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典故用语。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选自第二回题头诗,脂批:只此一诗便妙极!) 政治用语。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选自第二回娇杏赞,脂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 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妙极!更妙!)用意巧妙。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选自第二回智通寺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选自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假批宝玉。 也可指无真才实学的人。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自第三回赞林黛玉,脂批:直画一美人图。)美人美语。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选自第五回春梦歌脂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选自第五回警幻仙姑赋)赞美女神。 ●根并荷花一茎香(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副册判词一首,脂批:却是 咏菱妙句)指香菱。

《红楼梦》人物外貌描写的相学试解(上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文学?历史 不是直接使用相学语言.而是隐晦地描写。 如果作者对宝玉的脸“色”很直接地用相学 语言“自如粉.灼灼满面”或“面如桃花”等 语句进行描写,那我们可以直接在相学中 能找到完全对应的断语:而从曹雪芹所使 用的语言来看,曹雪芹间接地表现宝玉“自 如粉.灼灼满面”的脸色特征,用“面若中秋 之月”来说明宝玉脸色显白色,用“色如春 晓之花”“面如桃瓣”“面若春花”来描写宝 玉灼灼艳色的脸.“面若敷粉”很明显是写 宝玉脸色显现出粉色。从曹雪芹有点隐晦 而又很明显的语句中,我们完全可以总结 宝玉脸色的特点:自如粉.灼灼满面。 古代相家面相预测.“气”和“色”是很重要的预测依据.相家认为人的气色暗含 大量的命运信息。据相书所说:“气乃万物 之根,色乃万物之苗。”(《水镜集》“论气色 十二章”)所以.曹雪芹对宝玉、黛玉、宝钗、 凤姐四个主要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都重 点在“气”或“色”方面下功夫:对贾宝玉和 王熙凤.描绘了自如粉的“色”:对薛宝钗, 进行了“色有余”的描写;对林黛玉,描写了 “神气不足”的病态美。 宝玉这种“自如粉.灼灼满面”的色,在相学上叫“光浮色”,如《水镜集》“论气色十 二章”说:“光浮者.白如粉.灼灼满面.故为 光浮。”相家对这种面色所下的相学断语毫 不含糊,《水镜集》“论气色十二章”说: 如有此色,败家之子,少年主损,老年辛勤;若重,君子犯刑名,女多酷好色,难言子 嗣。寿促财破.万分狼相;当家之子得此,必 要贫穷。光浮非是美色。乃精神浮泛而将变 之色,是祸殃之根.有百千之忌,无一可取。 J 40I社会科学论坛■——■■一诗日:“色嫩光浮自古然,刑伤破败有千千少年三九归泉路.老主辛勤苦难缠。” 从这段话来看,与《红楼梦》中的宝玉破败的命运悲剧是相吻合的。在相家看来,虽然“面若中秋之月”预示富贵。但“白如粉.灼灼满面”暗含悲剧。这种脸色.在几乎所有的相籍中.都有广泛的论断。如《柳庄相法》上卷“男有五十一孤,犯一件者难言子息”中有一件为。面色如粉”.“面色如粉”是“五十一孤”中的一“孤”.在“五十一孤”中,“犯一件者难言子息”。《柳庄相法》下卷“诸种气色吉凶解论”中说: 白色忌如粉.赤色忌如朱。解日:二色最忌鲜明,若如粉如朱,倾家丧命,刑伤必死。 《麻衣相法》“达摩祖师相诀秘传”中“总诀第i”说: 面如桃花者.必妖。 神异赋说 神带桃花,也须儿晚。解日:神色如桃花娇嫩,邪淫之人也,恐生子不早矣。鬼谷云:“桃花色重仍侵目,恋酒迷花宠外妻。信乎生儿曲晚也。” 《神相金较剪》“看贵相诗”中说 夭折之相如何?答日:……红如桃花……诀云:……面如桃花,光亮闪烂者。主二十前詹而亡…-?又云:满面如桃花色者.主少  万方数据

《红楼梦》全部诗词

《红楼梦》全部诗词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作用

《红楼梦》诗词曲赋特点及作用 在《红楼梦》中,作者或因情节发展需要而创作,或借人物之手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可谓独具匠心。作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起到了暗示作品的政治主题,使小说中活跃的人物形象性格更突出,点明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并且记录了封建贵族阶级走向没落足迹的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部《红楼梦》,倾倒了多少代人。《红楼梦》中的韵语——那精彩绝伦的诗词曲赋,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慨叹、伤情、迷茫、惆怅,有的诗作更是遮着神秘的面纱,激发着人们让你的想象力,甚至成为数百年来破解不开的谜,可以说红楼梦的诗词曲赋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诗、词、曲、赋、歌谣、谚、联额、骈文、拟古文等应有尽有。以诗为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骚体,有咏物诗、怀古诗、即景诗;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之体的......这样的局面,是其它小说中所未曾见的。 “教义之用,伤时骂世”,如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世人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会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再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拿来给那些心机险诈、善于搞阴谋诡计、不走正路、得意时不可一世的政客、野心家画像,也十分维肖。“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它小说中的诗词可有可无的情况不同, 《红楼梦》中的多数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比如读第二十二回中的许多灯谜诗,如果只把它当成猜谜游戏而不理解它的寓意,那么,我们连这一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也搞不懂。“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应”,《红楼梦》通过元春省亲,大观园女儿们结社作诗,拟对,制谜,行令等情节,多方面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比如元春省亲一回,正如脂评所说“借省亲事写南巡”,可以断定在有关元春归省盛况的种种描写中,有着康熙、乾隆南巡,曹家多次接驾的影子。这样,写宝玉和众姊妹奉元春之命为大观园诸景作诗,也就可以看作是写封建时代官僚们奉皇帝之命而作应制诗的情景的一种假托。“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曹雪芹痛恶那些为炫耀自己才华而附会拟出的“佳人才子等书”,《红楼梦》的诗词歌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述的需要的。海棠诗社诸方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祥云的清新洒脱,都自由个性,互不相犯。再如,贾云所写的书信、贾环所制的灯谜、薛蟠所说的酒令,都无不令人绝倒。他们写的,讲的之所以可笑,原因各不相同,也各表现不同个性,绝不雷同;然而又都可以看出作者出色的模拟本领和充满幽默感的诙谐风趣的用笔。《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另外一种现象便是“谶语式的表现手法”。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而且这种暗中的于是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以林黛玉为例,她写的许多诗词,甚至席上行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找出一些诗句作为她后来悲剧命运的写照《葬花吟》,《桃花行》,无不暗示了她不幸夭逝的悲剧命运。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而它的诗词歌赋就像一道金光,成为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财富。 第一:借韵文发挥,伤时骂世,指桑骂槐。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红楼诗词鉴赏(1)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 ,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 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

红楼梦全部诗词解析

《红楼梦》全部诗词 作者缘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

红楼梦人物描写

书名《The Story of The Stone 1-------The Golden Days》 作者:曹雪芹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编码:1521442 CHAPTER 3 第57页 中文: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适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欲忘;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 英文:Presently three girls arrived, attended by three nurses and five or six maids. The first girl was of medium height and slightly plumpish, with cheeks as white and firm as a fresh lychee and a nose as white and shiny as soap made from the whitest goose-fat. She had a gentle, sweet, reserved manner. To look at her was to love her. The second girl was rather tall, with sloping shoulders and a slender waist. She had an oval face under whose well-formed brows large, expressive eyes shot Out glances that sparkled with animation. To look at her was to forget all that was mean or vulgar. The third girl was undersized and her looks were still somewhat babyish and unformed. All three were dressed in identical skirts and dresses and wore identical sets of bracelets and hair ornaments. CHAPTER 3 第59页 中文: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英文:She had scarcely finished speaking when someone could be heard talking and laughing in a very loud voice in the inner courtyard behind them. ‘Oh dear! I’m late,’ said the voice. ‘I’ve missed the arrival of our guest.’ ‘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50 brash and unmannerly?’ Even as she wondered, a beautiful young woman entered from the room behind the one they were sitting in, surrounded by a bevy of serving women and maids. She was dressed quite differently from the others present, gleaming like some fairy princess with sparkling jewels and gay embroideries. Her chignon was enclosed in a circlet of gold filigree and clustered pearls. It was fastened with a pin embellished with a fying phoenixes, from whose beaks pearls were suspended On tiny chains. Her necklet was of red gold in the form of a coiling dragon. Her dress had a fitted bodice and was made of dark red silk damask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raised gold thre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