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合集下载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

解析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目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财政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最后指出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巩固国民党政权,所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国民政府时期处于我国由封建统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开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逐渐摆脱传统的封建思想,实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也深受国民政府时期财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财政模式的转变,而且为我国未来的财政改革方向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1.1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要研究其财政变革,应该了解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政治上,一方面是国内局势紧张,国民政府采取反共态度,同时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尚未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危机严重。

在经济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外国基本主义迅速膨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受到打击,农村经济日益衰落。

在财政方面,孙中山建立的民国政府一方面整顿农田赋税,革除一系列工商恶税,采取国家信用政策和战时财政政策。

1.2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国民政府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增加国库收入,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巩固国民党对国家的统治地位。

由于国民政府的财政改革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的改革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国家财政体系的有序化运行,加快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步伐,对我国近代以来财政制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课本P18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遭受破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 始有所发展。税收制度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由以田 赋为主逐步转向以工商税收为主。 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厘金的征收,厘金的征收在实施过程 中弊端丛生。首先,不仅对本国商民和消费者造成极大 的伤害,而且沉重打击了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商业; 其次,阻碍了商品流通,抑制生产的发展,减少了商品 卖者的盈利而加重了买者的负担;再者,厘金收入被经 办人大力侵蚀,国家所剩无几;最后,从厘金的用途来 看,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最终承担战争负重的仍旧是老 百姓
①关税②盐税③裁撤厘金,创办统税 3.直接税的开征与改革 4.整理地方税:①田赋②契税
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显著
北京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
北京政府时期财政支出特点: 1、财政支出经常性的财政赤字 2、军事费、债务费时财政支出的大宗 3、财政支出的来源主要依靠税收和发行内外债 4、地方财政割据,军阀独揽地方财权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课本P179) 第一,海关税则制定权的丧失。 第二,海关税务行政管理权的丧失 第三,税款支配权和保管权的丧失
关税自主权丧失后果:(课本P181) 第一,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使关税完全丧失了保护本国民族工商业的作用 第二,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是中国丧失了民族尊严,加速 了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三,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使近代财税具有了半殖民地性质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 型
综述 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
现代财税体系框架基本确立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显著
财政赤字攀升与弥补 建立分税制和较为完善的预
决算管理体制
清末至民国时期财政大转型背景

清末财政改制的历史经验及意义

清末财政改制的历史经验及意义

清末财政改制的历史经验及意义李佳欣;陈勇【摘要】清末财政改制是一场综合性的财政改革.此次改革从清理财政入手,拟划分国地两税,引进西方现代预算制度.财政改制涉及财政机构、财权划分、财政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是清末宪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财政改制具有明确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在取法西方的同时,也能参酌中国实际,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做出了初步的界定,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对民国初年的财政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6【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财政改制;国地分税;预算制度【作者】李佳欣;陈勇【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9满清王朝在经历庚子之变的巨大打击后,财政经济趋于崩溃。

为练兵兴政,以苟延残喘,清政府不得不于1905年始对传统的财政制度做出重大调整,由此开启清末财政改制的历程。

清末财政改制是一场综合性的财政改革,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此次改革从清理财政入手,划分国地两税,引进西方预算制度,从而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的转型,奠定了近代财政体制的基础,并且为民国时期财政改革提供了模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界对清末财政改制的过程及前因研究较详,但就其历史经验及意义的总结和探讨,成果并不多见①。

清末财政改制的第一项工作是对各省财政的清查。

自咸丰军兴以来,由于中央库储空虚,无力筹措巨额军费,只得允准地方“就地筹饷”,各养各兵,导致财权不断下移。

军事平息后又是几十年的兴办洋务,也是“以地方之财办地方之政”,地方财权膨胀。

而中央政府并不知晓地方财政的实有规模,对掌控财政全局无能为力。

因此为统筹全国财政收支,编制预算,必须对各省财政情况有一个准确地把握。

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将此视为财政改制是否成功的关键,如赴奥地利考察宪政的清官员李经迈曾在奏折中称:“比年以来,内外财政日形困弊,若不及早清厘,必有不复能支之一日”,认为今日理财之道,“必先由调查入手。

中国财政大转型

中国财政大转型

中国财政大转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一个统一王朝运行到中期的时候,各种矛盾集中爆发。

这个时候历史往往会给这个王朝一次机会,如果出现一个明君或者贤臣,搞一次大改革,成功了,王朝就会“中兴”。

但是,如果矛盾爆发的方式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那历史就不会给机会了,王朝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为什么没机会了?从财政税收的角度来说。

首先,农民起义会往哪里跑?当然是最富有的地方才有饭吃。

所以,起义过后,王朝最富有地区的税收来源往往都被破坏了,这个好理解。

还有一点更重要,王朝在扑灭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往往病急乱投医,破坏了原来的财政和税收的分配结构,权力关系因此也就彻底改变了。

比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都是这样。

为了扑灭起义,朝廷给了各地军阀各自征税的权力,等起义被扑灭后,再把财政权力收回来就不可能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般规律,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晚清。

你想,太平天国起义的规模和破坏性非常大,刚才我们讲的两个结果这次全部产生了:第一,扰乱的就是当时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二,天平天国之后,汉人督抚的权力变得极大,朝廷的威权被削弱。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清朝还又延续了将近50年呢?在这50年里,居然还有“同光中兴”!刚才不是讲规律,农民起义之后,就没有再给机会的可能了吗?为什么清朝可以缓过来?要知道,清代康乾盛世的时候,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是不到5千万两白银。

雍正的财政改革很成功,成功的一大证明就是国库里攒下了六七千万两银子。

但是这个数跟晚清就没法比,从1841年到1911年这70年中,财政支出总量从3700万两白银增长到3.39亿两白银,增长了8倍多。

清朝灭亡的时候,财政状况不仅比前面的康乾盛世要好得多,比后来的北洋政府也要好得多,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清末国门打开,资本主义来到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财政收入当然水涨船高了。

宏观地看,的确如此。

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来到中国,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中国也做配合,搞大改革啊。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1192300 586900 586900 1716700
19191700
23274400
五、官业支出
官业支出是指清政府在兴办近代军事或民事工业上的资本性 支出。清政府财政对近代企业的投资始于洋务运动期间,这 一时期的官业支出也称为洋务费。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财政投资情况发生了 一些新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在: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第一节 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及财 政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清后期的财政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嘉 庆 、 道 光 年 间 , 西 方 殖 民 主 义 者 为 弥 补 正 常 贸 易 逆 差 , 大 肆 走 私鸦片以攫取私利。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中国政府禁绝 毒品、销毁鸦片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以此为开端,在 西方列强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击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 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而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厘金本是临时性的筹措经费措施,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 应及时裁撤,但因清政府财政支出日绌,厘金已经成为清朝财政 弥补财政亏空的重要收入,于是临时性的捐厘变成了经常性的正 税,直到1931年国民政府开征统税后,才同常关税一并裁撤。
(二)厘金税制的演变
厘 金 虽 是 清 政 府 解 决 财 政 困 难 的 重 要 手 段 , 但 清 政 府 没 有 制 定 统 一的税制,而是责成各地根据本省情况自订章则,自行设置机构 征收,因而厘金的名目繁多、内容庞杂、税率高低不一、办法各 异。
债务收入在清末亦逐步成为清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形式。
图10-2
清后期财政收入规模 (单位:万两)

晚清财政制度变革

晚清财政制度变革

课题论文财税制度现代化的开端:晚清财政制度变革姓名:院(系)别: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史学号:2014年12月摘要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内外交困,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无论财政改革抑或革命,经济实力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过程中,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财政和与改革紧密联系的官吏,二者有机结合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无疑对晚清及后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影响巨大。

本文试图分析晚清时期财政制度、财政收支状况,探讨晚清中央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势在必行又难行”、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晚清各种势力矛盾的激化,及财政变革深层原因和对其历史教训的思考。

关键词:财政制度;财政收支;财政变革ABSTRACTQing finances to Kerry, said years have been due to years of payments imbalances, shape-induced constraints. 1840 Opium War, fighting huge expenses;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British invader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blackmail a huge indemnity, increased the Qing governmen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External and fiscal reforms.Whether fiscal reform or revolution,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fell in the process, and closely linked to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lose contact with officials in China, the two combin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undoubtedly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later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ety a tremendous imp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system, fiscal balanc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to explo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imperative and hard-line", the central and loc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adjustment, the various forc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tradictions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and ponder their history lessons.Keywords: Financial institution;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financial reform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背景 (1)1.2文献综述 (1)1.2.1国内综述 (1)1.2.2国外综述 (2)1.3主要内容和实现意义 (2)1.3.1主要内容 (2)1.3.2现实意义 (2)第二章内外交困的晚清财政变革 (4)2.1晚清时期财政收支状况 (4)2.2晚清财政结构变革 (4)第三章晚清财政变革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第一章绪论1.1背景清朝初年,由于明末王朝四十多年的残酷统治和满洲贵族的屠杀劫掠,中国经济一片萧条。

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

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

在近代转型过程中,清代驿传体系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首先, 管理体制的变革是其中之一。清政府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对驿传体系进行 改革。1909年,清政府成立了邮传部,将驿传体系纳入现代邮政管理的范畴。这 一变革不仅提高了驿传体系的管理水平,也使其更适应了近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运营模式的创新也是清代驿传体系近代转型的特点之一。清政府开始 大力发展电报等新兴通讯方式,以提升驿传体系的效率。此外,为了解决驿站分 布不均、效率低下等问题,清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裁撤冗余驿站、 发展快递业务等。这些创新举措使驿传体系逐渐具备了现代邮政运输的功能和特 点。
关键内容提炼
清代古籍版本学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关键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版本鉴定、 文献校勘和史志目录。版本鉴定是清代学者鉴别古书版本的主要手段,对于研究 书籍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流传过程至关重要。文献校勘则是清代学者在版本鉴定 基础上进行的文字校正和整理工作,旨在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史志目录则是清 代学者版本源流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2、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我们需要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具体而言,应 加强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发挥人大和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同时,应完善 预算审批程序,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还应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 监督力度,防止预算超支和随意调整。
3、推动财政透明度建设
提高财政透明度是现代财政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公开财政收支信息,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财税政策、支出安排和债务情况等。此外,还应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和问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次,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也提示我们,要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驿传体系的运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 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变革,邮政部门必须注重创新,不断改进运营模式,提升服务 水平。例如,可以借鉴清代发展新兴通讯方式的经验,加大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力度,提升邮政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

第10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10章 清后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791年 1812年 1842年 1881年 1891年 1899年 1903年 1910年
图10-1
清后期财政支出规模
• 二、军费支出
• 鸦片战争前,清朝军费支出主要以满汉兵饷、 军需装备、武职养廉、临时战费构成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军费支出结构和数额均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 帝国主义利用取得的特权和条件,加紧了对华的 经济侵略
• • • • 其一,在中国开矿、进行工业投资 其二,外资商业规模扩大 其三,进行铁路和矿山投资 其四,在华设立银行和控制中国财政
– 帝国主义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科 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自觉地传入了中国,为中国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不仅官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本工业也有 了发展的机会,工厂设立逐年增加,金融业应运 而生并有所发展
–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财政支出绝对额的急 剧膨胀(见图10-1) – 财政支出绝对额的迅速膨胀,加剧了清政府财政的困 难,从而形成大量的财政赤字
表10-1 清朝政府财政支出数量和财政赤字数量变化情况
年 份 乾隆56年(1791年) 嘉庆17年(1812年)
财政支出 3177万两 3510万两
– 总体来说,清后期军费支出的数额明显增加,其 经常性军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 左右。至清末该比重虽有所下降,但绝对额却不 断增长
• 三、赔款支出
–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多次对中国进行侵略, 战争的结果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结果是 清政府被迫接受列强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这些条约中,列强不仅获得了一些列在华的经济 和政治特权,而且也索取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 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前,主要有四项,合计 白银3在西方列强发动一 系列侵略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 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而破坏了中国的主 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 从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西方列强还处 于自有资本主义阶段,其侵略目的以经济利益为 主,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 – 中日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在中国获取了开设 工厂、开采矿石和建筑铁路的特权,获取了“租 借地”,并划定了“势力范围”,中国的主权被 大肆攫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财政权的下移与破坏: 第一,地方督抚可以自筹经费; 第二,自动拨款,截留本属户部调拨正供钱粮、漕粮 以及仓谷; 第三,统兵大员可以“就地筹饷”; 第四,奏销制度的废弛。 在财政权下移过程中,地方的截留是中央所需军费失去了 保证;督抚权力的膨胀,“块块”财政体系的出现,进一 步加剧了中央同地方争夺财权和收入的矛盾。不仅存在着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而且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统 兵大员之间在如何重新分配财政权益的问题上,同样是矛 盾重重。
民国时期的财政转型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转型主要的方面都在民国时期,其显著 特征就是逐步现代化。
一、现代财税体系框架基本确立
(1)北京政府时期的税制改革 1.整理旧税制:①田赋②盐税③关税④厘金 2.划分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 3.拟定建立新的税收体系 (2)国民政府时期的税收及税制改革 1.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权限及财政收支 2.间接税税制的建设与改革: ①关税②盐税③裁撤厘金,创办统税 3.直接税的开征与改革 4.整理地方税:①田赋②契税
晚清内债: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垫借,主要有三次。第一 次是1894年“息借商券”,第二次是1898年“昭信股 票”,第三次是1911年“爱国公债”。 由于近代中国金融业不发达,政府信誉差,发行的内债大 多都以失败告终,因而外债在财政中的作用远远大于内债, 近代中国的外债大多被政府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清 末外债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经济上的掠夺性 第二,政治上的奴役性 第三,用途上的非经济性 财政摊派与收刮: 在清王朝统制危机日益加深,控制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 它的财政收入竟然还能以每年数千万两的速度扩张,这一 时期清王朝财政得以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央政府直 接采取了财政摊派的手段。摊派,就是掌握财政中枢的户 部(度支部)在无法指拨钱款的情况下,通过中央政府的 命令,强迫地方督抚筹解中央政府所需要的款项。
三、财政赤字攀升与弥补
(1)财政实支总额的不断膨胀 (2)财政赤字日趋庞大 (3)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措施
四、建立分税制和较为完善的预决算管理体制
(1)财政管理机构
(2)分税制和分级预算 分税制的突出特点:一是保护既得利益;二是地方从增量中所得急 剧下降。 分税制功效:一是淡化政府对企业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的控制。二 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三是财政收入划分的办法规范化, 强化了各预算主体的独立性,形成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中 央财力扩大。四是税收返还形成了普遍补助格局,初步建立了过渡 期转移支付办法。 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尚不十分明晰。二 是地方税建设相对滞后,财力层层集中,地方财政体制不统一,导 致基层财政困难。三是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四是地方预算外和制 度外收入不断膨胀。
(2)西方预算思想的传播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对外部世界深闭固拒的清王朝 以巨大的冲击,英国的炮舰不仅粉碎了清王朝的武装 力量和冲破了天朝闭关自守的经济大门,也在思想意 识领域引起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从此开启了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1842年前后一批中国人开始 编写和介绍西方和世界的书籍,如《海国图志》等, 为中国人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述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的较多, 而对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论述不够,特别是让广大 纳税人行使决策、监督权论述不够。可见,没有近代 民主政体就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预算制度和思 想,中国近代预算思想和预算制度不是从中国社会内 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伴随着近代西潮东渐而从西方舶 来的。
6、晚清的市场财政:高度货币化财政与农业经济收入的 再分配。
清朝财政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货币化财政,这个财政货币化的过程一直延 续到鸦片战争以后,这个基本特点对于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推动了近代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清代财政农业税收入的一个 重要特点是比较彻底地贯彻了“赋从租出”的原则,也就是纳税人必须是 土地所有者。
(二)宏观层面
第一,在秦至清代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下,财 政管理是高度集中的,财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 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制度之上 第二,清代前期的财政是我国封建财政发展的巅峰, 清代财政是我国封建的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重要 演变阶段. 第三,清末财政的重点由“征农”而转向“征商”, 却没有切断与其自然经济母体联接的纽带,从而成 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桎梏,这构成了清末财政发展演 变的一个重要内容。
(5)财政体制的变化和中央同地方的矛盾
1、 财政运行方式的变化:解协饷制度与奏销制运行失效。 清代的解协饷制度是清朝调度全国财政的基本制度,它的 运行基础是各省的财政经常费用开支稳定,收支平衡,并 由中央政府控制。但是,太平天国时期,在财政危机形势 下,无论是奏销制度还是解协饷制度都无法正常运行了, 到战后,虽然财政形势趋于好转,但是,由于财政权的增 长,奏销制度的松弛,中央政府无法掌握全国财政收入情 况,这是不能保证中央财政支出增长需要的。因此,清政 府只能变通解协饷的制度的运行方式,除了指拨之外,还 采取了中央专项经费和税收分成的办法。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课本P179) 第一,海关税则制定权的丧失。 第二,海关税务行政管理权的丧失 第三,税款支配权和保管权的丧失 关税自主权丧失后果:(课本P181) 第一,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使关税完全丧失了保护本国民族工商业的作用 第二,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是中国丧失了民族尊严,加速 了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三,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使近代财税具有了半殖民地性质
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财政大转型
主讲人:陶晓芸 PPT制作人:邓义山、黄翔 搜集资料:王希玥、冯丹、龙 兰、杨嘉豪,王希玥
综述 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
现代财税体系框架基本确立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显著 财政赤字攀升与弥补
建立分税制和较为完善的预 决算管理体制
清末至民国时期财政大转型背景
(一)综述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论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政府没 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拒绝主动开放和改革旧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经济进步主要集 中在军事工业、船舶工业、运输工业和纺织等轻工业领域。这一时期经 济发展十分缓慢,所追求的现代化逐渐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到政治制度 的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财政日益困难,以关税、盐税乃至厘金、田赋为担 保,不断向列强举借外债。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体系之中,清代的财政运行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环境的制约, 在银价暴跌、物价上涨的冲击下,中国的海关税收收入和整个财政收入 的实际价值大大地跌落了。晚清财政史,同时也是列强对中国的财政掠 夺史。太平天国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鸦片战争以后赋税急剧加 重致使社会矛盾白热化而激起的。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朝的 财政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政权逐渐下落到地方督抚手上,地方吃 财政日益发展,解协饷制度趋于瓦解,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财政体系无 可挽回地走向了没落。中国传统经济破产、社会矛盾激化,内外战争与 割地赔款等一次次内忧外患加重了中国人忧患意识。
Hale Waihona Puke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显著北京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
北京政府时期财政支出特点: 1、财政支出经常性的财政赤字 2、军事费、债务费时财政支出的大宗 3、财政支出的来源主要依靠税收和发行内外债 4、地方财政割据,军阀独揽地方财权
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支出特点 1、军务费、债务费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占绝对比重 2、公共财政支出极度缺乏:真正用于实业费、交通费、建设 费、教育文化费等生产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1933年 为3.5%,1934年为6.3%,1935年为6.5%,1936年为8.5% 3、赤字财政
4、不合理的税则,加重人民负担(课本P18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遭受破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 始有所发展。税收制度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由以田 赋为主逐步转向以工商税收为主。 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厘金的征收,厘金的征收在实施过程 中弊端丛生。首先,不仅对本国商民和消费者造成极大 的伤害,而且沉重打击了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商业; 其次,阻碍了商品流通,抑制生产的发展,减少了商品 卖者的盈利而加重了买者的负担;再者,厘金收入被经 办人大力侵蚀,国家所剩无几;最后,从厘金的用途来 看,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最终承担战争负重的仍旧是老 百姓
3、财政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动: 在全国内战结束之后,为迅速摆脱财政的窘迫状态, 应付正日趋严重的边疆危机和国内的自然灾害,清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筹款措施,使得财政规模继续了太平天国时期 以来不断扩大的趋势。
清末财政收入筹措方式 举债: 第一,国家公债:助国宝券(是失败的);赎路公债,由于清 政府债信已坏,发行以后无人应募,因此由交通银行出面向西方国 家借款,所谓的内债变成彻头彻尾的外债;富签债票,1909年,农 工商部又抛出了试办劝业富签公债券的计划,所谓“富签债票”是 将彩票与公债相结合的一种公债形式,俗称有奖公债;爱国公债, 更是无人应募。 第二,地方公债在各省份纷纷兴起,但是发行成功的并不多, 有:直隶公债、福建公债、湖北公债、安徽公债、湖南公债、吉林 公债、云南公债、江南公债、奉天公债、四川公债、江西公债以及 一些二次公债。
5、钱粮差役的加重:
虽然甲午战争后清朝财政制度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但就整体而 言,财政管理仍然弊窦丛生,尤其在征收赋税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清 末地方财政割据势力就是利用这些弊病进行贪污中饱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清政府坚持以银两作为赋税标准,但实际上赋税的主要货币形式还 是制钱,经收官吏利用赋税的标准货币与实际货币形式的不统一,利用 银钱比价波动所造成的差价,上次其手,进行贪污。尤其甲午战争以后, 比价急剧变动,加之全国性的钱荒,抗议的舆论强烈起来,于是清政府 一方面企图独吞这块向来为经征官吏侵渔的肥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安 抚一下舆论,下令各省核减钱价。
(3)财政自主权丧失
财政和作为财政核心的税收,是国家机器的经济基础, 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 财政自主权全面丧失: 第一,西方帝国主义篡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海关行政管 理权,抢走中国的大门钥匙; 第二,西方列强向清政府勒索巨额赔款和大举贷款,并以 关税和其他税项作为债款的担保条件或偿还基金,从而控 制中国关税和其他赋税的征收、分配大权,扼住中国财政 的咽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