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化学能与热能》知识点归纳+例题解析

高一化学《化学能与热能》知识点归纳+例题解析
高一化学《化学能与热能》知识点归纳+例题解析

化学能与热能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键变化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

2、了解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含义||,了解化学反应在提供热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3、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意识||。

【要点梳理】

要点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也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1)断开化学键吸收能量

例:1molH2中含有1molH—H键||,常温常压下断开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热量||。

(2)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由2molH原子生成1molH2||,有1molH—H键生成||,生成过程中向外界释放436kJ的热量||。

要点诠释:形成1molH—H键释放的能量与断开1molH—H键吸收的能量相等||。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当E1>E2||,反应吸收热量;当E1<E2||,反应放出热量||。

要点诠释:任何化学反应都要经历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改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部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形成了||,在破坏旧化学键时||,需要能量来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形成新化学键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出能量||。因此说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决定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因素及反应能量变化的判定

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如下图所示: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图1);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出能量(图2)||。

要点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物质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是总质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

要点诠释:

a.质量与能量也是相互联系的(质量和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故统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b.所有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都不相同||,即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一定能量变化(即热效应)||。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变化—吸热或放热||。

(1)定义:

放热反应: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有能量吸收的化学反应||。

要点诠释: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吸收能量也未必是吸热反应||,因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

(2)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判定

如图||,

E1>E2||,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小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该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E1<E2||,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该反应就是放热反应||。

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即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热量(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热量(吸热反应)||。

要点诠释:

①物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越低||,说明其结构越稳定||,热稳定性强||,断裂其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就越高||,而形成其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②反应的条件与反应的热效应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个反应都有特定的条件||,需要点燃或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例如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但是要达到着火点||。

要点三、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注:CO2+C2CO为吸热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⑤缓慢的氧化反应;⑥其他||,如:CaCO3+2HCl=CaCl2+CO2↑+H2O;CaO+H2O=Ca(OH)2;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2Al+ Fe2O32Fe+Al2O3(铝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②以下几个反应是吸热反应:Ba(OH)2·8H2O+2NH4Cl==2NH3↑+BaCl2+10H2O;CO2+C2CO;C+H2O(g)CO+H2;3Fe+4H2O(g)Fe3O4+4H2

要点诠释:

(1)常见的热效应如浓硫酸溶于水、NaOH溶于水、Ca(OH)2溶于水||,虽伴随着能量的放出||,但并不是放热反应;铵盐溶于水虽需要吸收能量||,也不是吸热反应||。

(2)对于可逆反应||,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

要点四、中和热的测定

1、概念: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要点诠释:

(1)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2)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1;

(3)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2、中和热的测定:

【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1盐酸、0.55mol·L-1NaOH溶液||。

【实验步骤】

①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口与大烧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也可用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图所示)||,该实验也可以在保温杯中进行||。

②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录数据||。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③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mol·L-1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录数据||。

④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⑤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具体计算不要求)||。

【注意点】

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如①反应物的浓度和体积取定值;②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值;③做平行实验取平均值||。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小实验误差||,要做到:

①所用装置要尽可能做到保温、隔热||。

②所用药品溶液浓度的配制必须准确||,且浓度尽可能的要小||。

③为保证盐酸完全被氢氧化钠中和||,须使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稍大于盐酸的浓度||。

④温度计刻度要小点||,读数要尽可能准确||,且估读至小数点后两位||。

⑤水银球部位一定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⑥两次读数的时间间隔要短||,这样才能读到最高温度||,即最终温度||。

⑦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要点诠释:

(1)容易误认为中和热是指1mol酸和1mol碱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概念||。中和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前提条件是“1mol”||。1mol不是指1mol酸和1mol碱参加反应||,而是指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2)实验中所需要的酸和碱的用量并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其目的是为了保证0.5mol·L-1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mol·L-1NaOH溶液||,使碱液稍稍过量||。

要点五、能源及其分类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它是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包括已开采出来的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和经过加工或转移的能量的来源||,尚未开采出的能量资源不列入能源的范畴||,只能是能源资源||。

能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1、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叫一次能源||,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

得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各种石油制品、蒸气、煤气、电力、氢能等||。

2、常规能源与新能源

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才开始被人类采用先进的方法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新发现的利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3、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

可连续再生、永久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为非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

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是: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和多能源结构时期||。

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阳能的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自然“利用”太阳能极为成功的范例||。在人工利用太阳能方面||,例如模拟生物体储存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利用太阳能直接分解水||,使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氢能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氢能主要用作高能燃料||,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燃料电池等其他需要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设备中||。

新能源中一种无限的可再生性的能源是生物质能||。它是自然界中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而固定下来的||,储存在植物体内的一种自然资源能||。

【典型例题】

类型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例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表现为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在反应前后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故C项错||。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不同||,故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物质本身具有的化学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分析||。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与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如原子弹的爆炸)也都伴有能量变化||。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变式2】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答案】C

【解析】A.由图1可知状态Ⅲ的能量低于状态Ⅰ的能量||,因此该过程是放热过程||。

B.由图2可知该过程CO中的化学键没有断键||。

C.CO与O生成的CO2具有极性共价键||。

D.状态Ⅰ到状态Ⅲ表示的CO与O生成的CO2的过程||。

类型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例2、某同学设计如图的实验方案来探究NH4Cl和Ba(OH)2·8H2O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根据他的实验步骤填写对应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1)列表整理实验事实和结论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A.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并

在烧杯口放一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B.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C.用手拿起烧杯

D.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

儿再拿起

E.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板||,观察反应物

(2)问题讨论

①实验中为何要在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②在实验中即使不结冰||,将烧杯拿起时烧杯与玻璃片也可能粘在一起||。怎样用简单方法说明烧杯与玻璃片之间是因结冰而粘在一起的?

③浸有稀H2SO4的棉花有何作用?

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

有NH3生成

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烧杯下面的带有水的玻璃片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玻离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2)

②将烧杯和玻璃片提起||,从侧面轻推玻璃片||,若玻璃片能发生相对滑动||,则说明烧杯和玻璃片是因水粘在一起的||,若不能相对滑动||,则为冰所冻结||。

③吸收生成的氨气||。

【解析】此实验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如下几点:

a.Ba(OH)2·8H2O晶体应研磨成粉末||,以便与NH4Cl晶体充分接触;b.一定要在晶体混合起反应时立即用玻璃棒搅拌混合物||,以便它们快速反应;c.反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要注意防止吸入NH3;d.底部粘有水的小烧杯不能提得太高||,移得太远||,防止玻璃片脱落损坏||。

根据结论可知反应原理为:2NH4Cl+Ba(OH)2·8H2O=2NH3↑+BaCl2+10H2O||,此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问题讨论①因为反应体系会从环境中吸收热量||,若反应速率过慢||,虽然反应吸热导致反应混合物温度下降||,但会因与环境间的热量交换而使现象不明显||。快速搅拌可使反应迅速充分进行||,现象明显||。②由于水排开了烧杯底部和玻璃片之间的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也可能与玻璃片粘在一起||,可将烧杯和玻璃片提起||,从侧面轻推玻璃片||,通过玻璃片能否发生滑动来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

C.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为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答案】A、B

例3、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E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等质量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的的热量多

D.等质量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的热量多

【答案】B、C

【解析】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收能量||,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的能量低||,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则B对;石墨和金刚石燃烧后都生成CO2||,则金刚石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多||,故C对||。

【总结升华】物质的能量与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能量越低||,其结构越稳定||。

举一反三:

【变式1】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能量的变化||。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

B.物质燃烧可看成是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C.氮气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化学键||,故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热量的反应

【答案】C

【解析】氮气分子中存在很强的化学键||,破坏其化学键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故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则C错||。

类型三: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例4、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时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镁条与盐酸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答案】(1)①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②镁片逐渐溶解;③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2)镁条与盐酸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Mg+2H+═Mg2++H2↑

(4)小于

【解析】镁片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Mg和盐酸)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MgCl2和H2)的总能量||。放出的热量通过小试管传递给饱和澄清石灰水溶液||,使饱和澄清水的溶解度下降而析出Ca(OH)2||。

【总结升华】放热反应可以对外界提供能量||,吸热反应必须从外界吸收能量||。该放热反应使饱和石灰水的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降低||,从而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B.铝与稀盐酸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答案】C

【解析】选项A||,反应Ba(OH)2·8H2O+2NH4Cl==2NH3↑+BaCl2+10H2O虽然是吸热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2Al+6HCl=2AlCl3+H2↑虽然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选项C||,反应CO2+C

点燃

2CO是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也是吸热反应;选项D||,CH4+2O2CO2+2H2O虽然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

【变式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加热条件之间的关系||。判断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可以从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大小来考虑||,也可以从比较断键吸收的能量与成键放出的能量大小来考虑||,而与具体的反应条件并无绝对的关系||,故A、C错||。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发生||,反应开始时需加热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也可能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在常温时也不一定能发生||,比如燃烧时需要达到着火点||,故B错||,而D对||。

【变式3】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装有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已知U

形管内预先装有少量水(为使水容易观察||,预先染成红色)||,如右图所示||,结果U形管左侧液

面升高||,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NaOH固体B.浓H2SO4C.NH4NO3晶体D.Na2O2固体

【答案】C

【解析】U形管左侧液面升高||,原因只能是锥形瓶内空气压强减小||,造成压强减小的因素是温度和锥形瓶内气体的体积||。NaOH固体溶于水、浓H2SO4稀释温度均升高||,NH4NO3晶体溶于水温度降低||,Na2O2和水反应放热且有气体生成||。

类型四:能源及其分类

例5、氢气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能源物质||,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的最理想的途径是( ) 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B.以焦炭和水制取水煤气后分离出氢气

C.用Fe跟HCl反应放出H2

D.由热电站提供电力电解水产生氢气

【答案】A

【解析】A选项||,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产生氢气不会产生污染||,成本低;B选项||,C+H2O(g)

CO+H2||,产物CO有毒||,且分离麻烦;C选项||,用金属资源制取H2||,成本高;D选项||,电解水产生氢气||,成本高||。

【总结升华】制取物质时要考虑原料廉价、途径简单、产物种类少||,成本低||。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藏着大量的能量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C.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D.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D

【解析】可以利用发生吸热反应降低温度等||。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新生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化学方程式汇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化学方程式汇总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必修1 化学方程式汇总 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1、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4Na +O 2=2Na 2O (白色) 2Na + O 2 △ Na 2O 2 (淡黄色) 2Na +Cl 2 点燃 2NaCl 2、钠与水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浮、熔、游、响、红) 3、 氧化钠 过氧化钠 Na 2O+H 2O=2NaOH 2Na 2O 2+2H 2O=4NaOH+O 2↑ Na 2O+CO 2=Na 2CO 3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Na 2O+2HCl=2NaCl+H 2O 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6、Na 2CO 3和NaHCO 3 ①、与酸的反应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NaHCO 3+HCl=NaCl+H 2O+CO 2↑(反应速率更快) ②、与碱的反应 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2NaHCO 3+Ca(OH)2=CaCO 3↓+Na 2CO 3+2H 2O NaHCO 3+NaOH = Na 2CO 3+H 2O ③、与盐的反应 Na 2CO 3+CaCl 2=2NaCl+CaCO 3↓ Na 2CO 3+BaCl 2=2NaCl+BaCO 3↓ ④、相互转化 2NaHCO 3 △ Na 2CO 3+H 2O+CO 2↑ (加热分解) Na 2CO 3+H 2O+CO 2=2NaHCO 3 (向Na 2CO 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 2) 二、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结合Al 2O 3 和Al(OH)3的两性进行记忆!) 1、铝与非金属: 4Al + 3O 2 == 2Al 2O 3 2、铝与弱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2Al+6H + == 2Al 3++3H 2 ↑ 铝与强氧化性酸:钝化(浓H 2SO 4、浓HNO 3) 3、铝与碱:2Al+2NaOH +2H 2O==2NaAlO 2 + 3H 2↑ ; 2Al+2H 2O+2OH -==2AlO 2-+3H 2↑ 4 ①、氧化铝与酸反应:Al 2O 3 + 6HCl == 2AlCl 3 + 3H 2O ②、氧化铝与碱反应:Al 2O 3 +2NaOH == 2NaAlO 2 + 2H 2O 5、氢氧化铝制备:可溶性铝盐和NH 3·H 2O AlCl 3+3NH 3·H 2O==Al(OH)3↓+3NH 4Cl Al 3++3NH 3·H 2O==Al(OH)3↓+3NH 4+ 6、氢氧化铝的不稳定性: 2Al(OH)3 △ Al 2O 3+2H 2O 7、氢氧化铝与酸反应:Al(OH)3 3 + 3H 2O 8、氢氧化铝与碱反应:Al(OH)3 +NaOH == NaAlO 2 + 2H 2O 9、“铝三角”(氢氧化铝的反应在上面已经提到,略): AlCl 3+3NaOH (少量)=Al(OH)3↓+3NaCl Al 3++3OH -=Al(OH)3↓+ AlCl 3+4NaOH (过量)=2NaAlO 2 + 2H 2O +3NaCl Al 3++4OH - = AlO 2- +2H 2O NaAlO 2+HCl (少量)+H 2O=Al(OH)3↓+NaCl AlO 2- +H + +H 2O =Al(OH)3 ↓ NaAlO 2+4HCl (过量)=AlCl 3+3NaCl+2H 2O AlO 2- +4H + =Al 3+ + 2H 2O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化学方程式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化学方程式归纳 一、钠及其化合物 1.钠与氧气:常温: 点燃: 2.钠与水反应: 离子方程式: 3.钠与硫酸反应: 4.氧化钠与水反应: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离子方程式: 7.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离子方程式: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离子方程式: 8.①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向稀盐酸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②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 ③碳酸钠与氢氧化钙: ④碳酸氢钠与盐酸: ⑤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 少量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 ⑥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 ⑦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

⑧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二、铝及其化合物 1.铝与氧气的反应: 2.铝与氧化铁反应(铝热反应): 3.铝和稀盐酸: 离子方程式: 4.铝和NaOH溶液: 离子方程式: 5.氧化铝和稀硫酸: 离子方程式: 6.氧化铝和NaOH溶液: 离子方程式: 7.氢氧化铝和盐酸: 离子方程式: 8.氢氧化铝和NaOH溶液: 离子方程式: 9.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10.硫酸铝与氨水反应: 离子方程式: 11.Al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12.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13.电解氧化铝: 三、铁及其化合物 1.铁与氧气反应: 铁与硫反应: 2.铁与盐酸反应: 离子方程式: 铁与CuSO4溶液: 离子方程式: 3.铁和水蒸气: 4.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离子方程式: 5.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离子方程式: 6.CO还原氧化铁: 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 离子方程式: 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 离子方程式: 9.氢氧化铁加热分解: 10.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 11.除去FeCl2中的FeCl3: 离子方程式: 12.FeCl2和Cl2反应: 离子方程式: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对于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高中化学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其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复杂,让同学们头疼不已。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 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三)由称量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 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物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 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超全)

高考总复习之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化学 第一册 第一章 卤素 第一节 氯气 1、NaCl 2Cl Na 22??→?+点燃 2、22CuCl Cl Cu ?? →?+点燃 3、32FeCl 2Cl 3Fe 2??→?+点燃 4、HCl 2Cl H 22?? ??→?+点燃(光照) 5、32PCl 2Cl 3P 2??→?+点燃 6、523PCl Cl PCl →+ 7、HClO HCl O H Cl 22+→+ 8、O H 2CaCl ClO Ca Cl 2OH Ca 222222++→+)()( 9、HClO 2CaCO O H CO ClO Ca 3222+↓→++)( 10、O H NaCl NaClO Cl NaOH 222++→+ 11、↑++?→? +? 2222Cl O H 2MnCl MnO HCl 4 12、O H 8Cl 5KCl 2MnCl 2HCl 16KMnO 22224+↑++→+(浓) 13、2O HCl 2HClO 2+?? →?见光 第二节 氯化氢 14、↑+→+HCl NaHSO SO H NaCl 442(浓) 15、↑+?→? +? HCl SO Na NaCl NaHSO 424 16、↑+?→?+? HCl 2SO Na SO H NaCl 2424 2(浓)(14、15结合) 17、33HNO AgCl AgNO HCl +↓→+

18、33NaNO AgCl AgNO NaCl +↓→+ 19、33KNO AgCl AgNO KCl +↓→+ 20、↑++→+2223CO O H CaCl CaCO HCl 2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21、O H Cu H CuO 22+?→? +? 22、O H 2NO 4CO HNO 4C 2223+↑+↑→+ 23、O H 3NO NH NO Zn 4HNO 10Zn 4234233++?→?+? )((极稀) 24、4243324SO H 15PO H 6P Cu 5O H 24CuSO 15P 11++→++ 25、O H 3KCl Cl 3HCl 6KClO 223+↑→+(浓) 26、O H 3NO NH NO Mg 4HNO 10Mg 4234233++?→?+? )((极稀) 27、O H 31SO K SO Fe 9SO Cr SO H 31O Fe 6O Cr K 2423423424243722+++→++)()( 28、↑+↑+→++2223CO 3N S K S C 3KNO 2 第四节 卤族元素 29、HF 2F H 22→+ 30、HBr 2Br H 22→+ 31、HI 2I H 22→+ 32、22Br NaCl 2Cl NaBr 2+→+ 33、22I KCl 2Cl KI 2+→+ 34、22I KBr 2Br KI 2+→+ 35、33NaNO AgBr AgNO NaBr +↓→+ 36、33KNO AgI AgNO KI +↓→+ 37、2Br Ag 2AgBr 2+?? →?光照 第二章 摩尔 反应热 第一节 摩尔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由于知识点较细,以下内容若有误。欢迎老师和同学们留言指正。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食盐:NaCl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 第一章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全)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 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中化学方程式汇总情况

高中所有化学方程式一、非金属单质(F2、Cl2、O2、S、N2、P 、C 、Si) 1、氧化性: F2+H2=2HF F2+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 nF2+2M=2MFn (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2H2O=4HF+O2 2F2+2NaOH=2NaF+OF2+H2O F2+2NaCl=2NaF+Cl2 F2+2NaBr=2NaF+Br2 F2+2NaI =2NaF+I2 F2+Cl2 (等体积)=2ClF 3F2 (过量)+Cl2=2ClF3 7F2(过量)+I2=2IF7 Cl2+H2=2HCl 3Cl2+2P=2PCl3 Cl2+PCl3=PCl5 Cl2+2Na=2NaCl 3Cl2+2Fe=2FeCl3 Cl2+2FeCl2=2FeCl3 Cl2+Cu=CuCl2 2Cl2+2NaBr=2NaCl+Br2 Cl2+2NaI =2NaCl+I2 5Cl2+I2+6H2O=2HIO3+10HCl Cl2+Na2S=2NaCl+S Cl2+H2S=2HCl+S Cl2+SO2+2H2O=H2SO4+2HCl Cl2+H2O2=2HCl+O2 2O2+3Fe=Fe3O4 O2+K=KO2 S+H2=H2S 2S+C=CS2 S+Fe=FeS S+2Cu=Cu2S 3S+2Al=Al2S3 S+Zn=ZnS N2+3H2=2NH3 N2+3Mg=Mg3N2 N2+3Ca=Ca3N2 N2+3Ba=Ba3N2 N2+6Na=2Na3N N2+6K=2K3N N2+6Rb=2Rb3N P4+6H2=4PH3 P+3Na=Na3P 2P+3Zn=Zn3P2 2.还原性 S+O2=SO2 S+O2=SO2 S+6HNO3(浓)=H2SO4+6NO2+2H2O 3S+4HNO3(稀)=3SO2+4NO+2H2O N2+O2=2NO 4P+5O2=P4O10(常写成P2O5) 2P+3X2=2PX3(X表示F2、Cl2、Br2)PX3+X2=PX5 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 C+2F2=CF4 C+2Cl2=CCl4 2C+O2(少量)=2CO C+O2(足量)=CO2 C+CO2=2CO C+H2O=CO+H2(生成水煤气) 2C+SiO2=Si+2CO(制得粗硅) Si(粗)+2Cl=SiCl4 (SiCl4+2H2=Si(纯)+4HCl) Si(粉)+O2=SiO2 Si+C=SiC(金刚砂)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碱中)歧化 Cl2+H2O=HCl+HClO (加酸抑制歧化、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3 标准状况 STP 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5 摩尔质量 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7 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1 N1 V1 n2 N2 V2 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 nB=CB×V V=nB/CB 9 物质的质量m m=M×n n=m/M M=m/n 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 V=n×Vm n=V/Vm Vm=V/n 11 物质的粒子数N N=NA×n n =N/NA NA=N/n 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0×ρ×ω M 13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高一下化学方程式汇总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甲烷分解很复杂,以下是最终分解。CH4→C+2H2(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条件是CaO 加热)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 (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C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 (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条件为加热,浓H2SO4)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 (条件为点燃) 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 (条件为点燃)

苯和液溴的取代 C6H6+Br2→C6H5Br+HBr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这是总方程式) 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乙酸和氧化钙 2CH3COOH+CaO→(CH3CH2)2Ca+H2O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或加温) 烯烃是指含有C=C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非极性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容易发生加成、聚合、氧化反应等。 乙烯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略小比空气,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1) 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极易被氧化剂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由此可用鉴别乙烯。 ②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 2)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醛:官能团,醛基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三篇

最新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三篇 高一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打好,以后的学习就会遇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知识点,多加复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方程式 一、碱金属: 1. 新切的钠有银白色光泽,但很快发暗;方程式:4Na+O2=2Na2O;该产物不稳定。钠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淡黄色的固体,方程式:2Na+O2点燃==== Na2O2。锂燃烧方程式:4Li+O2点燃==== 2Li2O;钾燃烧方程式:K+O2点燃==== KO2。 2. 钠与氧气在不点火时平稳反应,硫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将钠粒与硫粉混合时爆炸,方程式:2Na+S=Na2S 3. 钠与水剧烈反应后滴有酚酞的水变成红色,方程式:2Na+2H2O=2NaOH+H2↑;钾与水反应更剧烈,甚至爆炸,为了安全,常在小烧杯上盖一块小玻璃片。 4. 过氧化钠粉末用脱脂棉包住,①滴几滴水,脱脂棉燃烧;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②用玻璃管吹气,脱脂棉也燃烧;有关的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使脱脂棉达到着火点。在过氧化钠与水或CO2反应生成O2的两个反应中,为生成1mol O2,需要的Na2O2的物质的量都为2mol,同时需要的H2O或CO2的物质的量都为2mol。 5. 纯碱的化学式是Na2CO3 ,它不带结晶水,又俗名苏打。碳酸钠晶体化学式是Na2CO3?10H2O,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失去结晶水,风化,最后的产物是粉末状,叫无水碳酸钠。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在空气中露置的最后产物都是无水碳酸钠。 6.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物质都可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有关离子方程式分别为:CO32-+2H+=H2O+CO2↑;HCO3-+H+=H2O+CO2↑;其中,以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速度更快;如果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相同,当它们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盐酸以碳酸钠为多。 7.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较差的是碳酸氢钠,其加热时发生分解,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H2O+CO2↑。在这个分解反应中,每42g NaHCO3发生分解就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5.6L。在这个分解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了三种物质, (1)高锰酸钾分解: 2KMnO4△==== K2MnO4+MnO2+O2↑ (2)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分解: (NH4)2CO3△==== 2NH3↑+H2O+CO2↑ 8.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少量NaHCO3的方法是加热;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溶液的方法是: 通入足量CO2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 9. 从NaOH溶液得到纯净的Na2CO3溶液的方法是把NaOH溶液分为二等份,一份通入足量CO2使之全部成为NaHCO3;然后把另份NaOH溶液加入到此溶液中,摇匀即可。两个方程式分别为:NaOH+CO2=NaHCO3; NaHCO3+NaOH=Na2CO3+H2O 10. 往稀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盐酸,离子方程式为H++CO32-=HCO3-。 1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CO32-+Ca2+=CaCO3↓; HCO3-+Ca2++OH-=CaCO3↓+H2O 。 两溶液中只有Na2CO3 可以使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CO32-+Ca2+=CaCO3↓。 二、卤素: 12. 氟气是浅黄绿色;氯气是黄绿色;液溴是深红棕色;固态碘是紫黑色。常用的有机萃取剂四氯化碳无色,密度比水大;苯也是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液溴常用水封存,液溴层是在最下层。 13. 闻未知气体气味,方法是: 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小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14. 铜丝红热后伸进氯气瓶中:铜丝剧烈燃烧,发红发热,同时生成棕色烟;加少量水,溶液蓝绿色,方程式:Cu+Cl2点燃==== CuCl2。铁丝红热后也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精彩回答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高中有机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有机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烃 1. 烷烃 —通式:C n H 2n -2 (1)氧化反应 ①甲烷的燃烧:CH 4+2O 2 CO 2+2H 2O ②甲烷不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褪色。 (2)取代反应 一氯甲烷:CH 4+Cl 2 CH 3Cl+HCl 二氯甲烷:CH 3Cl+Cl 2 CH 2Cl 2+HCl 三氯甲烷:CH 2Cl 2+Cl 2 CHCl 3+HCl (CHCl 3又叫氯仿) 四氯化碳:CHCl 3+Cl 2 CCl 4+HCl (3)分解反应 CH 4 C+2H 2 2. 烯烃 —通式:C n H 2n 乙烯的制取:CH 3CH 2OH H 2C=CH 2↑+H 2O (1)氧化反应 ①乙烯的燃烧:H 2C=CH 2+3O 2 2CO 2+2H 2O ②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2)加成反应 与溴水加成:H 2C=CH 2+Br 2 CH 2Br —CH 2Br 与氢气加成:H 2C=CH 2+H 2 CH 3CH 3 与氯化氢加成: H 2C=CH 2+HCl CH 3CH 2Cl 与水加成:H 2C=CH 2+H 2O CH 3CH 2OH (3)聚合反应 乙烯加聚,生成聚乙烯:n H 2C=CH 2 n 3. 炔烃 —通式:C n H 2n-2 乙炔的制取:CaC 2+2H 2O HC ≡CH↑+Ca(OH)2 (1)氧化反应 ①乙炔的燃烧:HC ≡CH+5O 2 4CO 2+2H 2O ②乙炔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2)加成反应 与溴水加成:HC ≡CH+Br 2 HC=CH Br CHBr=CHBr+Br 2 CHBr 2—CHBr 2 与氢气加成:HC ≡CH+H 2 H 2C=CH 2 与氯化氢加成:HC ≡CH+HCl CH 2=CHCl (3)聚合反应 氯乙烯加聚,得到聚氯乙烯:n CH 2=CHCl n 乙炔加聚,得到聚乙炔:n HC ≡CH n 点燃 光 光 光 光 浓硫酸 170℃ 点燃 催化剂 △ 催化剂 加热加压 催化剂 CH 2-CH 2 图1 乙烯的制取 点燃 图2 乙炔的制取 催化剂 △ 催化剂 △ Br CH 2—CH 催化剂 Cl 催化剂 CH=CH 催化剂 △ 高温 溴的CCl 4可用于鉴别烯烃和烷烃,也可用于除去烷烃中混有的烯烃。 制得的C 2H 4中往往混有CO 、CO 2、SO 2等气体 电石中含有的CaS 与水反应会生成H 2S ,可用CuSO 4或NaOH 溶液将 H 2S 除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