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以《蝴蝶梦》为例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以《蝴蝶梦》为例作者:江帆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5期江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蝴蝶梦》中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在剧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情感随着后世对于这部小说的进一步解读和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就是立足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和吕蓓卡截然不同的两种女性形象以及小说的深层次矛盾进行进一步分析,深入解读小说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解读深层次矛盾一、前言《蝴蝶梦》的情节发展比较清晰,故事讲述了“我”、吕蓓卡以及迈克西姆三人间的情感纠葛。
在“我”和麦克西姆两情相悦并闪电结婚后,“我”才发现婚后的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嫁入富人家庭的“我”在随丈夫入住其家园后,受到家里女仆的刁难和轻视,更让“我”觉得难受的是,“我”在这里一直被丈夫已故的前夫人吕蓓卡的阴影所笼罩。
为了摆脱吕蓓卡的阴影,“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依然毫无用处,“我”甚至在无形中也受到了吕蓓卡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小说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三位主角的情感纠葛,尤其是恶魔女主人公吕蓓卡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进一步解读小说人物所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数百年的争论之后,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开始崭露头角。
它一方面跟随传统女权主义主张颠覆父权秩序,另一方面还要颠覆女权主义据以存在的基础。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琳达·奥尔克芙等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吸收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的思想,否定二元论思维模式、宏大叙事和整体性等概念,充分肯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解构社会文化、思维习惯、男权意识对女权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局部的、有历史特殊性的和特殊利益性质的理论和实践,不主张把女性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范畴和概念,认为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女性主义理论,因为女性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民族、能力等。
蝴蝶梦后的成长——解读经典影片《蝴蝶梦》

98张宇辰:蝴蝶梦后的成长电影《蝴蝶梦》是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女性的成长故事,该片的成功使导演希区柯克闻名全美,这归功于影片中阴森恐怖的氛围塑造、精妙的叙事手法、极具隐喻性的电影符号以及多视点的叙事方式。
一、关于成长的主题探究影片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天真善良却缺乏自信的女孩,她是一位私人秘书,对于雇主的坏脾气一直忍气吞声,后来在随雇主旅行时结识了德温特,两人相处一段时间后迅速结婚,成为曼陀丽庄园的新任女主人。
本以为婚后生活会是甜蜜美满,然而当女主人公随丈夫来到曼陀丽庄园时,才发现这里的生活是一项新的挑战,她从没生活在这种宫殿般的庄园中,而且女管家丹弗斯太太并未把她放在眼里,时时刻刻对她洗脑。
原德温特太太吕蓓卡才是曼陀丽的真正女主人,这一切使她感觉自己无法融入这里的生活。
影片中,吕蓓卡从未露面,但如阴影般笼罩着整个曼陀丽庄园,庄园的女管家丹弗斯太太是她最忠实的粉丝,女主人公的前雇主范太太曾警告过她德温特对死去的吕蓓卡一直念念不忘,与她结婚不过是为了给曼陀丽庄园寻得一位新的女主人,而德温特对过去闭口不提似乎坐实了这一点,尤其是看到吕蓓卡生前所住房间的陈设以及丈夫送给吕蓓卡的礼物后,她更加自卑迷茫,直到吕蓓卡的真正死因被揭开,女主陪伴丈夫接受调查的过程中才逐渐摆脱了自卑,获得了自信与成长。
二、对于悬念的精妙把控(一)具有符号性的物质载体。
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物质载体符号,当这些物质符号反复出现时,就会营造出紧张感,使观众产生心理期待。
这些符号载体起到了强烈的警示作用,往往会推动情节发展,为影片中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观众也会这些符号载体产生疑问,随着符号出现的次数增加,会产生悬念的效果。
电影 《蝴蝶梦》中,曼陀丽庄园中多次出现带有“R”字母的物品。
例如书房的抽屉里带有“R”字母的信件、庄园的海边小屋里绣着“R”字母的手帕、吕蓓卡房间带有“R”字母的物品。
这些物品的频频出现,表现出了吕蓓卡在曼陀丽庄园的影响力,使观众理解新任德温特夫人的心理感受。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之口呈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自然主义色彩丛林女王吕蓓卡。
吕蓓卡的放荡不羁与“我”的温良恭顺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互文着当时的女性存在。
通过展现两位女主在男权社会立足的两极生存方式,《蝴蝶梦》透露了强烈的环境塑人、适者生存的自然主义逻辑,诠释了环境局限下女性乌托邦理想的困境。
标签:自然主义;生存法则;环境塑人;男权社会;女性乌托邦一、曼陀丽:冷酷的生存环境依托达尔文进化论所生长成熟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拥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强调环境与人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环境对人性与命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蝴蝶梦》中所建构的故事发生地“曼陀丽庄园”承托起全书的自然主义基底,是冷酷无情、物欲横流的“自然主义氛围”[1]中的“丛林”的化身。
曼陀丽是世人眼中的“仙乡”,有着馥郁芬芳的杜鹃谷玫瑰园、品味超群的书画藏品、庞大巍峨的哥特风建筑群,毗邻海岸,坐拥大把的服务周到的管家仆人,而一年一度的变装晚宴也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
然而这所宅第中森严的阶级感与物欲感却泯灭了大部分“仙乡”的温馨色彩,使曼陀丽成为一个清冷而遗世独立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跟随男主人迈克西姆来到曼陀丽,平民出身、青涩无知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闯入者,刚到宅第便被曼陀丽的代表人物、宅邸总管丹弗斯太太给了个下马威:丹弗斯太太率众人夹道迎接这位平民新娘“我”,慌亂之中“我”竟将两只手套都掉在了地上,而丹弗斯太太借拾起的机会给予“我”轻蔑的眼色——这是上流阶层对捉襟见肘、强装镇定的灰姑娘的首次示威。
事实上整个曼陀丽的人始终对“我”是不待见的,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这位高攀的“灰姑娘”。
“你要知道,你和吕蓓卡是多么不同!”通过配角的口吻,作者时刻强调“我”闯入者形象的格格不入。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郭逦盛楠【摘要】《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吕蓓卡和“我”,分别是传统男性社会标准下的“妖妇”与“天使”.但在父权社会失语的吕蓓卡实为一个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双性同体,而拥有话语权的“我”却不过是一个被男性社会操控的木偶.她们二人最终的结局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及顺从男权的成分,但这种伪装无法掩盖隐藏在小说题目和吕蓓卡影响力中的女性的呼喊.正是这种巧妙的双声话语,使得这部小说不仅颇有艺术价值,更有思想深度,从而成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我”;女性主义【作者】郭逦盛楠【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 年。
小说一问世,就因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情感而深受人们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杜穆里埃成功刻画出了两位迥然不同的女主人公形象——吕蓓卡和“我”。
女学者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在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 世纪的文学想象》中,对传统文学中的妇女形象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得出结论:在传统的、特别是男性作家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多是以两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出现的,即天使和妖妇。
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妖妇则表达了他们的厌恶心理。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我”和吕蓓卡——恰恰可以与此对应起来[1]。
然而作为女性作家的杜穆里埃,她虽然模仿传统的男性文本塑造了“妖妇”吕蓓卡以及“天使”“我”,她们二人最后的命运也带有典型的父权时代特征,但作者的思想与价值观却并非迎合男权社会。
一失语的妖妇吕蓓卡是“我”丈夫迈克西姆的前妻,在小说开始时就已离世1 年之久。
探讨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

探讨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二十世纪后期是哥特小说发展成熟的阶段,英国女性的哥特文学的代表作达夫妮o杜穆里埃的《蝴蝶梦》,着这个时期被看是一部现代通俗妇女浪漫小说,诠释了其经典的女性视角的哥特情怀。
本文主要探讨《蝴蝶梦》中别具特色的女性哥特情怀的表现和成长历程。
标签:《蝴蝶梦》女性哥特成长一、女性哥特主义理论在文学史上英美女性主义理论家Ellen Moers首先提出“女性哥特”这一概念。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
“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特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影响到女性个体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
“女性哥特”的界定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而弱化了传统哥特的超自然因素:它强调给女性个体带来焦虑和恐惧的“幽灵”(haunting agency)不是非人的神秘力量也并非家族的罪恶史,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源于性别角色的禁锢性规定以及以性别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女性空间的束缚,特别是父权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等(Moers,1976:90-110)。
基于Moers的以上论点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许多女性主义评论家都纷纷致力于发掘被历史湮灭或放逐的女性哥特文本并给予全新的阐释,从而揭示造成女性心理创伤和个性压抑的社会根源。
二、哥特主义中的式诡异情境体现诡异是哥特小说所引起的心理恐怖的主要来源之一。
“诡异在现实中并不是全新的或者异类的东西,而是熟悉的深埋在脑海中通过压抑所异化了的内容”(Freud,2003:148)。
詭异是熟悉中的陌生,在诡异的情境中,人们会发现无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生命,熟悉的景物在扭曲变形,遗忘的回忆、死亡的意识被唤醒,让人体会到莫名的恐惧。
《蝴蝶梦》中的“我”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诡异的世界。
通往曼陀丽的车道“……像条蛇似地扭曲向前,在有些地方并不比一条小径宽阔多少。
蝴蝶梦女性生态主义解读

《蝴蝶梦》中吕蓓卡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The study on the ecofeminism of Rebecca in Rebacca摘要:《蝴蝶梦》是上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女性和自然是《蝴蝶梦》的重要主题。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蝴蝶梦》中的吕蓓卡形象进行了解读,揭示出《蝴蝶梦》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层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关键字:吕蓓卡;生态女性主义;石南;大海;Abstract: Rebecc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literary works in England. Women and nature are the important themes of Rebecca. This paper analyzes “Rebecca” from an ecofeminism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the unique ecofeminism awareness implied in Rebecca.Key Words: Rebecca; ecofeminism; heath; sea;一引言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蝴蝶梦》是她的代表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从小就有着男孩子的勇敢的个性,在她的《蝴蝶梦》一书中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该书向来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绯恻的情感而深获人们的喜爱。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充满着神秘气息的的吕蓓卡的形象。
吕蓓卡一直勇敢坚定的斗争,象征着作者对于男性中心主义的反抗。
吕蓓卡在小说开始时就已死去,但处处音容宛在,时时刻刻控制着曼陀丽的一切,最后通过对忠仆、情妇的间接控制将曼陀丽庄园摧毁。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书中表现了对女性和生态的关注,而女性和生态也是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
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挖掘《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要素。
通过对《蝴蝶梦》中吕蓓卡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小说独特的生态女性主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蝴蝶梦》中叙述者的心理成长历程

分类号:I106 学校单位代码:10446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or’s PsychologicalGrowth in Rebecca from Maslow’sHierarchy of Needs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蝴蝶梦》中叙述者的心理成长历程研究生姓名:李奎奎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导师姓名、职称:任庆梅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3年4月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or’s Psychological Growth in Rebecca from Maslow’sHierarchy of NeedsA ThesisSubmitted to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Qufu Normal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By Li Kuikui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Ren QingmeiApril 2013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蝴蝶梦>中叙述者的心理成长历程》,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蝴蝶梦>中叙述者的心理成长历程》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蝴蝶梦魇过后的觉醒与成熟_试析_蝴蝶梦_的成长主题及其凸显

第29卷第4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29No .42008年8月Journal of Hanshan Nor mal UniversityAug 12008 收稿日期:2008-03-03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0617)。
作者简介:黄漫(1980-),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蝴蝶梦魇过后的觉醒与成熟———试析《蝴蝶梦》的成长主题及其凸显黄 漫(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蝴蝶梦》反映了叙述者在心理上、情感上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成长是其重要主题。
小说作者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人物设置上为叙述者的成长提供了三个反面引路人,同时在情节安排上也体现出具有象征性的成长仪式,使得《蝴蝶梦》的成长主题得到了有力的凸显。
关键词:成长主题;叙事;成长向导;成长仪式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83(2008)0420048205一、成长:《蝴蝶梦》的重要主题成长,是人生的一个必然阶段,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这一人生转折。
告别童年的简单和天真,走进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这对青少年来说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转变。
因此,“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成长具有很强的“文化隐喻性”,它必然也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1](P47)也就是说,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并非只简单地体现在年龄的增长,更多地体现于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蝴蝶梦》就是一本反映女性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成长的主人公是小说里的叙述者。
一个原来羞怯失措、天真无知的年轻女孩,因嫁给了曼陀丽庄园的主人迈克西姆・德温特,因而成为了德温特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2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4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5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6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7 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9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0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11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2 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的反叛精神和懦弱性格13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olicy of Export Tax Rebates14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15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16 华尔华兹《我似一朵流云独自漂浮》中的自然观17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18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19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20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1 清明节与万圣节的比较22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23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24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25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26 广告英语的语用策略分析27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28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29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30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31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32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33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34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35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36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37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形象的成因分析38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39 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人物关系及象征意义40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4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42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4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44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45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46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47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48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49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50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51 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5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角色研究53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54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55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56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57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58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59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60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61 从茶和咖啡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62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63 A Study on Develop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64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65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66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67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68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69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70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71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72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73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74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75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76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77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78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与翻译技巧79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80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81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8283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84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85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86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87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88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89 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90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1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92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93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94 认知视阀下的轭式修辞研究9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96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97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98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99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100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101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 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02 论性别歧视103 从《彼得潘》看儿童世界104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05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106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07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108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109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110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111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11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13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14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115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16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117 中式菜名的英译118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119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120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121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122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123 英语动词时态的认知及隐喻概念研究124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125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26 从同化的角度看英语中的中文借词127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28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129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13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ea Culture of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131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132 从心理分析角度分析《屋顶丽人》中汤姆的升华133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134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135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136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37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138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139 《麦克白》的独白140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141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142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143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44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145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146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147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148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149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150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151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152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153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154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155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156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157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158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159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60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161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162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63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164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165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66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167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68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169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170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171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172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173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74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175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176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177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78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179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80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81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182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183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184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185 论英语词类转换中的动词化现象186 《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187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88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89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190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91 Hawthorne’s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Scarlet Letter192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93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9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195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196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97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198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199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200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