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绿道网规划图

合集下载

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

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

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2011-2015年)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5)第一节规划目标 (5)第二节规划原则 (7)第三章绿道网布局规划 (10)第一节绿道线网布局 (10)第二节绿化缓冲区及城际交界面布局 (18)第四章绿道设施规划 (23)第一节绿廊系统 (23)第二节慢行系统 (24)第三节服务设施系统 (25)第四节标识系统 (31)第五节交通衔接系统 (31)第五章生态化措施 (36)第一节绿道控制区的生态化措施 (36)第二节绿化缓冲区的生态化措施 (37)第三节慢行系统的生态化措施 (38)第四节配套设施的生态化措施 (38)第六章绿道功能开发策略 (40)第一节绿道产业发展 (40)第二节主题游径开发 (42)第三节特色节点开发 (45)第四节风景道开发 (52)第七章省立绿道网建设指引 (54)第一节分类建设指引 (54)第二节分市建设指引 (60)第八章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105)第一节组织管理 (105)第二节法规保障 (106)第三节技术支持 (106)第四节政策措施 (107)第五节管理运营 (109)第六节监督检查 (111)第七节宣传推广 (111)附录主要概念释义 (113)附图 (116)前言构建集民生、环保、生态、教育、休闲和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绿道网,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和幸福广东的创新之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志性工程。

珠三角地区2372公里省立绿道已基本建成,成为珠三角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广东发展的“健康之路、美丽之路、生财之路、幸福之路”,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称赞。

为了推动珠三角绿道网向粤东西北地区延伸,逐步构建全省互联互通的绿道网,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对广东省省立绿道网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规模、设施配套、生态化措施、功能开发、实施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规划安排。

惠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 惠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惠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 惠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惠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前言科学发展、两型社会构建、城乡统筹与工业化、环境恶化、土地资源短缺、人口持续增长、闲暇时间增多、公共利益分配不平衡的矛盾,构成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进行城乡绿化建设的大背景。

应对上述问题,中国城乡绿化建设已经开始由单一的城市中心绿化向城乡一体、市域范围的扩展,由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绿化建设正在成为许多城市绿化工作的重心。

城市森林作为城乡绿化的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积极倡导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我国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为我国城市树立生态建设典范,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2004年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重要批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目前,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森林建设已经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城市森林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截止2010年10月,全国已有22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惠州市是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座“森林环抱、林水相依”的山水森林之城,集山、江、湖、海、泉、瀑、林、岛于一身,千百年来惠州人民与绿色森林相依相伴。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继2010年获得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后,又提出了2013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惠州市绿化委员会、惠州市林业局组织编写了《惠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后文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遵循“三位一体、三网合一、三林共建、三生和谐”的建设理念,在市区打造“一城、双肾、三区、六轴、十园”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核、两屏、三极、四网、百镇、千村”的区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努力构建具有华南地区临江沿海城市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山水森林之城、绿色惠民之州”的城市名片。

《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草案)说明

《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草案)说明

《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草案)说明一、规划背景2016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

2017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惠州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总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编制《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提升绿道功能,完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网络体系,加强绿地系统修复。

为贯彻落实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绿道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绿道规划建设现状,特编制《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惠州市全域。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8-2020年,重点对2018、2019和2020年的工作作出安排。

四、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绿道线网框架,推进绿道线网建设,争取早日实现惠州市绿道总里程过千的目标。

打造一批绿道精品线路,总量达到20条以上,实现各县(区)绿道精品线路全覆盖。

大亚湾等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推动社区绿道精品线路建设。

五、行动任务(一)绿道线网优化行动本次规划对绿道规划线网进行了完善,新增4条城市绿道,分别为龙门径1号绿道、环罗浮山绿道、环显岗水库绿道、潼湖生态智慧区环湖游览绿道,绿道里程新增约147.6公里,全市绿道规划总里程达1677.4公里。

本次规划提升现状绿道78.1公里,新建绿道348.2公里,2020年绿道建设总里程将达到847.4公里。

(二)绿道重点段精品打造行动依据各县(区)绿道规划、慢行系统规划、重点地区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旅游发展规划等绿道相关规划,结合目前各县(区)建设现状及需求,选取了16条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路段作为重点段进行精品打造,到2020年新增14条城市绿道精品线路,2条社区绿道精品线路。

(三)配套设施升级行动依据《广东省立绿道建设指引》、《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珠三角绿道标识系统方案设计》等指引,按照绿道五大配套设施系统对绿道重点线路进行升级完善和高品质建设。

具体包括结合当地特色植被建设绿廊系统,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创新绿道建设形式,丰富慢行系统;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完善服务设施系统;布置高识别度的标识系统;科学合理布设交通衔接系统。

第一章总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的惠城组团(市中心区、惠城外围组团),包括桥东、桥西、龙丰、江南、江北、河南岸、小金口、水口街道办,汝湖(不含原仍图镇部分)、马安、三栋镇,规划面积约558.4平方公里。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5)《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JG/T191-2006)(7)《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3);(8)《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粤建规(2013)115号);(9)《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10)《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11)《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7);(12)《惠州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3)《惠州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14)《惠州市(惠城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15)《惠州市区绿道网专项规划(2010-2012)》;(16)《金山河水清岸绿工程规划》;(17)《青年河水清岸绿工程规划》;(18)惠城区内已批准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划及公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三、规划原则(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社区体育运动场所建设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和地方文化特色,注重分类指导,合理安排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标准,但要量力而行,并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社区体育运动场所建设必须从当地市民需求出发,并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功能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三)整合资源,有效利用。

社区体育运动场所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用地资源,尽可能接近社区人员流动密集场所,并与绿道“公共目的地”建设相结合,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惠州市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25》(草案

《惠州市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25》(草案

《惠州市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规划》(草案)说明一、规划目的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健康中国2030”战略,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和“幸福广东”的要求,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惠州优秀历史文化,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科学合理指导惠州市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树立“惠州古驿道文化之旅”品牌,特编制《惠州市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规划》。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惠州市域,即惠州现辖四区三县,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总面积11346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与《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确定为2018-2025年,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25年。

四、规划定位与目标(一)规划定位展现惠州历史发展缩影和多元文化脉络的文化复兴之路;推动惠州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乡村振兴之路;促进惠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二)规划目标到2018年底,一年试点,形成示范效应。

完成省级古驿道重点线路建设;重点围绕示范地区的设施提升、遗产活化利用、村镇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统筹规划。

至2020年底,三年成形,突出重点区域。

完成市级古驿道重点线路及重点发展区域建设;沿线文化、体育、服务、标识等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古驿道综合功能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至2025年,八年成网,塑造文化品牌。

完成全市古驿道线路建设;古驿道线路、发展节点、特色镇村互通互联;不断完善和提升线路设施水平;形成多功能、网络化的古驿道线路系统;实现遗产保护、健康休闲和村镇发展和谐共赢的局面。

五、古驿道线路总体布局基于惠州市古驿道史迹研究和现状遗存调查,衔接落实广东省南粤古驿道规划,并综合考虑资源分布、交通组织、城镇发展和精准扶贫等要素,全市形成“主线+支线+发展节点”的古驿道线路系统,包括3条主线,8条支线,全长约1010.61公里。

惠州市惠城区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惠州市惠城区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惠州市惠城区南部新城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本片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为惠大高速公路、莞惠高速公路、惠南大道、主1号路、主3号路(三环路南延段),各建设地块出入口及内部支路详见图则。

本片区内道路采用网状道路结构,区内道路分为六个等级:(1)高速公路:惠大高速、莞惠高速,红线宽度控制60-80米;(2)快速路:惠南大道、四环路,红线宽度60米;(3)城市主干路:主1号路、主3号路(三环路南延段)、主2号路、主4号路、6号路,红线宽36-60米,双向6~8车道;(4)城市次干路:红线宽32—42米,双向4~6车道;(5)Ι级支路:联系各街坊及组团间的支路,红线宽18—32米;(6)Π级支路:各街坊及组团内部道路,红线宽18米。

南部新城的规划填补了惠城区和惠阳区两个市区主要城区过渡地带城市规划空白的现状,南部新城的规划区域,既是惠城区、惠阳区两大主城区城市中心的延伸,也是相对较为独立的一个崭新城市区域。

南部新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是连接各城区的重要交汇点《惠州市惠城区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出,南部新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广东省区域空间的资源结构性变化,使得惠州市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迅猛的条件下,惠州市域经济发展重点正向南调整,这也使得南部新城成为惠城区及惠阳区(包括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向连接陈江仲恺地区惠东的重要节点。

在惠州城市总体规划平面图中,南部新城正好处在惠州的中心位置。

南部新城规划是市政府历年来首次对惠城区和惠阳区的中间地带进行详细规划。

惠城区和惠阳区两大主城区存在很多优势互补的方面,两个主城区的发展呈现出“向心力”。

南部新城规划的出台,将有利于整个惠州城市资源的整合和升级。

此外,南部新城将成为惠州城市发展南北走廊的重要衔接点,是惠州城市“南进北拓”的重要跳板。

根据惠州城市总体规划,惠州主要由四大城市次区域组成,即分为惠城、惠阳-大亚湾、陈江-仲恺和北部山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惠州市陈塘河水清岸绿工程规划(草案)一、项目简介

惠州市陈塘河水清岸绿工程规划(草案)一、项目简介

惠州市陈塘河水清岸绿工程规划(草案)一、项目简介(一)陈塘河概况陈塘河位于惠州市江北片区,随着近年来江北片区的快速发展,陈塘河现状防洪排涝不达标,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沿线道路系统不完善,景观环境品质不佳,两岸居民生活及城市景观受到较大影响。

本规划整治主河道长约10.4千米(另涉及四条主要支流7.6千米),主河道东起汝湖镇规划鹭江路,由东向西,途经农业观光园、奥林匹克花园等区域,经陈塘排涝站流入东江。

(二)规划范围本项目规划范围包括汝湖镇鹭江路以西至东江的陈塘河道及两侧绿地。

规划主河道长约10.4千米,支流约7.6千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0.3公顷,其中近期实施面积80.6公顷。

二、规划理念1、安全:按照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排等措施,使陈塘河满足防洪排涝要求;通过一系列水质改善措施,提升水质。

2、生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天然水体循环,减少地表径流,保障水系生态及水平衡。

3、贯通:绿道、城市道路及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与周边居住区实现有机衔接,沿河道城市道路与绿道原则上两侧贯通,并与周边绿道连通。

4、文化: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岭南园林景观与建筑元素,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水景观长廊。

5、变化:以流动的水景和静态的绿道流线形成一条步移景异,由静谧走向繁华的休闲长廊。

6、惠民:以陈塘河沿线景观、绿道、节点的规划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河流与城市的和谐相融,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

三、综合整治规划(一)防洪排涝整治规划1、整治标准和建设内容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主河道、支流进行拓宽、清淤,对阻水严重的桥梁拆除重建。

2、河道断面设计河道整治基本上采用生态式梯形断面,局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采用矩形断面。

(二)水质改善规划1、截污工程规划新建截污干管DN500~DN1400共14.5千米,DN500支管8千米。

规划污水提升泵站2座。

污水调蓄池2座(远期建设),总容积约4.5万立方米。

汝湖新光村建设3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线路走向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线路走向

xx绿道网(主线)的线路走向一、1号绿道的线路走向(全长约310公里)(肇庆段)北起于肇庆双龙旅游度假区,沿西江和321国道向东北途经七星岩风景区、羚山郊野公园、砚坑紫云谷、鼎湖山旅游风景区、九龙湖旅游风景区、葫芦山旅游风景区,在大沙镇通过马房大桥跨越北江进入佛山市三水。

长约75公里。

(佛山段)途经三水森林公园、荷花世界旅游度假区、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沙涌郊野公园,沿广佛高速由佛山黄岐街道连接至广州石井镇。

长约46公里。

(广州段)途经沙面、珠江前后航道、大学城、广州莲花山风景名胜区、亚运村湿地公园、黄山鲁森林公园、南沙大角山滨海公园,至南沙湿地公园后向西进入中山民众镇。

长约110公里。

(中山段)沿洪奇沥大桥跨越洪奇沥水道和西利河,至岭南水乡后折向南,跨越田基沙沥、三宝沥和横门水道,经横门大桥、海上庄园、南沙湿地公园、陈氏宗祠建筑群、红树林湿地、逸仙水库、孙中山故居、温泉度假城,进入珠海金鼎镇。

长约为35公里。

(珠海段)到达珠海香洲区的会同村后折向东,经淇澳岛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后折向南,经凤凰山风景区、珠海渔女和板樟山,最终到达黑白面将军山。

长约44公里。

二、2号绿道的线路走向(全长约480公里)(广州段)北起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途经从化温泉、流溪河、帽峰山森林公园、香雪公园、陈家林森林公园、增江河,向南经广州新塘镇进入东莞望牛墩镇。

长约152公里。

(东莞段)途经麻涌香飘四季农业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厚街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至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进入深圳宝安区老虎坑水库。

长约46公里。

(深圳段)途经罗田森林公园、凤凰山风景区、铁岗森林公园、羊台山森林公园、塘朗山-梅林森林公园、布心森林公园、仙湖植物园、梧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马峦山森林公园、大小梅沙、南澳、西冲、东冲、七娘山、大鹏所城,至排牙山,沿滨海岸线进入惠州市小桂湾。

长约233公里。

(惠州段)途经小桂湾、笔架山森林公园、猴仔湾、铁炉嶂森林公园、霞涌旅游区、小径湾、亚婆角旅游区,最终到达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ml
9.html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hjsj/ldwgh/201003/3766 4.html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改革开放引发了我国的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巨大变化。

作为最先实施改革开放的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粗放增长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城市建成区被钢筋混凝土的楼宇森林和汽车所充斥;户外活动空间匮乏;城市热岛效应加重;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剧增。

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了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是否能够像欧美城市那样,在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呼吸新鲜的空气,在河流中畅游,在田野、山林中漫步呢?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先驱霍华德早在1940年代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花园城市”。

根据他的理念,1940年代的大伦敦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之后这一理念逐渐被欧美各国发展为“绿道”。

鉴于国外绿道建设的有益启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
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宜居城乡的重大战略部署--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同时要求绿道建设要“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

省政府期望通过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可以在保护珠三角区域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及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绿道”就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人和汽车者进入到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其建设一般遵循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便利化及可行性的原则。

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绿道要数美国的东海岸,其全长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

该绿道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为沿途各州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德国,鲁尔工业区绿道已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

新加坡也通过绿道规划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日本虽然人多地少,但它也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绿道不仅为植物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还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绿道建设,对于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改进和促进作用。

结合惠州的城市建设形势分析,绿道网在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旅游休闲体系、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遗产及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惠州的城乡规划建设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完善城乡空间布局,促进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人工绿化隔离带很难在限制城市蔓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中,规划有3条绿道经过惠州。

这3条绿道将惠州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当中。

随着下一步市区绿道网规划的实施,绿道网呈环状、条状建设,对于抑制城市无序蔓延,引导城市组团式开发,促进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完善城乡旅游休闲体系,提升旅游的休闲功能
可借鉴绿道思想,依托一些线性廊道将主要的景区、景点形成一条让游客身
心愉悦的风景道,进一步优化惠州的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景点的规划,既可以改善整个市域旅游区的品质,也同时带动农村的休闲、商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宜居城乡增添新的动力。

3、完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巩固文化脉络的承传
从晋到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100多处遗址。

目前惠州对这些文化遗址仍然没有形成廊道或线性遗产的管理和法规体系。

若将绿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形成文化线路的概念,则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省建设厅组织编制了面向珠三角区域层面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为绿道网建设提供技术和政策指引。

《纲要》在系统分析珠三角资源要素和城乡发展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各地市发展意愿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等原则,提出了绿道网建设的规划草案,通过综合优化形成由6条主线、4条连接线、22条支线、18处城际交界面和4410平方公里绿化缓冲区组成的绿道网总体布局(图1)。

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的要求,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编制了《珠三角绿道网(惠州段)规划》,2、3、5号绿道3条经过惠州,总长度约220.61公里,绿道建设面积约6.76平方公里(图2)。

其中,2号绿道(惠州段)途经笔架山、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稔山镇滨海区和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线路总长约76.01公里,绿道建设面积约2.28平方公里;3号绿道(惠州段)途经园洲镇、罗阳镇、惠城区和黄沙洞自然保护区,线路总长约116.18公里,绿道建设面积约3.49平方公里;5号绿道(惠州段)途经罗浮山和园洲镇,线路总长约28.42公里,绿道建设面积约0.99平方公里。

图2 珠三角绿道网惠州段线路规划图
珠三角绿道网(惠州段)建设工程的实施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区配合,计划在2010年内,基本完成市域内3条绿道工程
建设,包括自行车道、人行道等相关配套设施,使绿道网骨架形成雏形。

到2012年,全面做好绿化保育和各项配套设施的维护工作,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绿道建设目标,使绿道成为改善我市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发展,利民益民的新亮点。

同时,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正在组织编制《惠州市区绿道网总体规划》。

目前,初步方案已经形成,待多方论证之后,将形成完善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系统,必然对提升珠三角地区经济、环境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实施绿道网战略工程,是一项事关全局的任务,必须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从制定任务目标、工作机制、进度安排、资金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绿道网作为惠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改善和发展民生、建设宜居城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通过构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网络体系,既可起到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优化城乡生态格局与生态环境的作用,又可为居民提供健康可供游憩娱乐的绿色开敞空间,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以及建设宜居城乡奠定基础,最终使惠州迈入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