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201线(滨海大道)莆田市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工程环境影响(精)

《省道201线(滨海大道)莆田市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工程环境影响(精)
《省道201线(滨海大道)莆田市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工程环境影响(精)

《省道201线(滨海大道)莆田市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工程环

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意见

莆田市环保局于2008年10月29日在莆田市主持召开了《省道201线(滨海大道)莆田市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技术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城厢区人民政府、城厢区环保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海洋与渔业局、东海镇人民政府、灵川镇人民政府,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报告书编制单位)、莆田市城厢区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单位)等单位代表及特邀专家共28人。会议成立了由5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名单另附)。与会代表和专家踏勘了工程现场,听取建设单位关于项目概况的介绍和环评单位关于报告书的汇报,通过认真讨论,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工程概况

省道201线(滨海大道)莆田境内太湖至东沙段公路工程是省道201线莆田段的组成部分,本段道路实现了城厢区与全国公路运输网络的连接,溶入了全国路网,将对莆田市的开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省道201线莆田市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全长14.415km,近期30m路基宽,远期60m路基宽。工程总用海面积81.2588hm2(约合1218.882亩),土地面积1567.4,土石方数量522.129万m3。

本段道路建设用地(按路基远期规划60m计)2786.2亩,其中旧路10.2亩、海堤54.4亩、渠道53.8亩、鱼塘517.4亩、宅基地18.9亩、滩涂海域1218.9亩、水田275.7亩、旱地483亩、果园154.5亩。迁移电力杆17根、迁移通讯杆6根。

2、主要环境问题

(1)施工期环境问题分析

施工期路堤建设、桥梁建设、桥梁桩基础钻孔、清孔等,都将直接向施工海域排放泥沙悬浮物质,导致施工海域海水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海洋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海洋生物等产生直接和临时性影响。施工期砂石料冲洗废水、生活污水等,都将对附近海洋水质环境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混凝土搅拌站粉尘、沥青混凝土废气、路面铺设沥青烟气、施工扬尘、车辆设备发动机尾气等,都将对场点近距离环境空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工机械设备在作业海域产生的施工噪声,向周围海域辐射传播,从而改变海洋声环境现状,有可能对海洋生物的活动规律产生影响,陆域施工会给周边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但施工完成后影响随即消失。

(2)运营期环境问题分析

路堤等水工构筑物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湄洲湾湾顶附近水位、流速、流场等海域水文动力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海域泥沙冲淤环境有所影响。路堤等水工构筑物直接占用沿线海域,将临时或永久性改变海洋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等,从而对海洋渔业资源、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湿地鸟类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营运期道路交通噪声向线路周围环境辐射,势必对村庄、陆域和海洋声环境产生影响。营运期一旦造成交通事故,尤其是运输危险品的车辆事故对海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道路建成后,业主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方可通车,对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油品、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详细制定预防和事故处理措施,力争杜绝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评估认为:工程概况不够详尽,核实用地和用海面积,增加土石方平衡。

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1、海域水环境

(1)水环境保护目标

海域水环境保护目标为书峰、东沙、下张边至下尾公路一带海水水质。

(2)水环境质量现状

结果表明项目附近海域海水中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一般水化学因子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除个别调查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大部分调查水域均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中总汞、石油类、铜、铅、镉、锌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烃、总汞、砷、铜、铅、镉、锌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3)水环境影响

①施工期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填海过程造成的泥沙流失引起的海水SPM增量超过第二类水质标准(10mg/L)的范围平均为沿涨落潮流方向长约410m,沿岸线宽度45m区域内。在进行路堤填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风浪较大时进行而且应尽量在退潮滩涂裸露时施工作业。

②运营期

项目运营期间排放的水体污染物主要是来自降雨初期路面径流所挟带的污染物,成分主要为悬浮物及少量石油类。这些雨水经分区外排后,SS经过自然沉降,最终进入湄洲湾海域的SS和石油类是较少的,对湄洲湾海域水质影响较小。

(4)主要环保措施

①减少悬浮泥沙污染的对策措施

在浅海滩涂施工时,路堤基础抛沙应尽量利用退潮露滩时或低平潮期间进行施工,以减轻施工过程泥沙流失对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的影响。

在断面结构上,滩涂路基施工是采用抛石挤淤、塑料排水板、铺设土工格栅、填石渣等方法处理,外侧采用防浪墙和浆砌片石护坡形成一体,可有效阻止土方受到湄洲湾冲击时流失。

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如果临时护岸设施和施工没有达到抗台风、抗台风暴潮能力,施工过程若遇恶劣气候条件如台风、暴雨、台风暴潮等袭击,可能导致堤段受毁、路堤决口等,并引起沙石流失,影响周围海域环境。所以,工程围堰、路堤施工期应尽量选择避开台风季节。

②生产废水的污染防治

搅拌站和预制厂内排放的生产废水、施工场站的砂石料冲洗废水以及场地冲刷雨水等,废水排放量较大,主要含有高浓度的悬浮物质。因此,应在各个厂站内配套建设相应容积的废水沉淀储存池进行沉淀处理。沉淀后的清水应尽可能地循环使用,尽量减少外排量。并应定期清渣。

③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的污染防治

由于本工程沿线村庄较多而且距离工地较近,施工人员均租用工地附近民房,没有建设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主要依托周围村庄居民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放。

④为减缓路面径流污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应加强对路面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清理路面上累积的尘土、碎屑、油污和吸附物等,减少随初期雨水冲刷

而进入到路面径流污水中的SS和石油类等污染物量,最大程度地保护公路经过海域的水质环境。

评估认为:应增加陆域地表水现状调查数据、公路内侧纳潮量变化与排水量分析、公路建设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分析和保护措施。

2、大气环境

(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本项目施工期与运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分别表现为施工扬尘污染与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主要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为道路北侧的田厝村、太湖村、里尾村、下尾村。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评价区域CO、NO2、SO2和PM10都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具有一定的大气环境容量。

(3)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①施工期

一般情况下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200m以内。在扬尘点下风向0~50m为较重污染带、50~100m为污染带、100~200m为轻污染带,200m以外对大气影响甚微。因此,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田厝、太湖、里尾、下尾村影响较大。

沥青熔化槽下风向80m以内苯并芘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悬浮物在5m以内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两项指标均达标。因此为减少沥青烟气对周围环境空气的污染,保护沿线居民的身体健康,本项目路面使用的沥青主要是通过周边沥青搅拌场购买,不在施工现场临时设置。

②运营期

本工程运营期间距路肩20~180m范围内CO、NO2两种污染物随着距路肩距离的增大,其昼间平均小时浓度和昼间高峰小时浓度预测值趋于变小;随着车流量增多,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大,浓度预测值也相对增大。2015年和2020年时CO和NO2的昼间平均小时浓度和昼间高峰小时浓度均符合标准。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本工程的交通车辆尾气对道路沿线两侧的环境空气影响不明显。

(4)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

公路施工建设时,运送土石料、水泥等的卡车不得超载,应控制装载量,并选择封闭

性好,不易洒漏的车辆运输,土石料装料高度不得高于车厢边缘高度,以防止土石料泄漏,增加道路路面土石粉尘,避免撒落物引起二次扬尘污染。

本工程建设期历时15个月,在铺设施工中将有沥青混凝土拌和站作业和沥青混凝土铺设作业。为减少沥青烟气对周围环境空气的污染,保护沿线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为减少沥青烟气对周围环境空气的污染,保护沿线居民的身体健康,下张边沥青搅拌站,必选配备专门的消烟除尘装置,排气筒高度不低于15米。但有一部分SBS改性沥青需在现场加工,为防止沥青烟气挥发污染周围环境空气,应使用配置消烟除尘装置的封闭式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并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按操作规程控制加热温度,避免过热和沥青燃烧现象的发生。沥青铺浇路面时,应避开风向针对附近居民区等环境空气敏感点的时段。

②运营期

道路两侧特别是大气环境敏感区附近应种植对NO2等污染物有吸收或抗性较强的乔、灌木,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削减大气总悬浮微粒、NO2等污染物,达到净化、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根据有关规定,对燃油的质量进行控制,使用无铅汽油;并控制上路的车辆排污要求应符合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评估认为: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增加公路西段监测数据。

3、声环境

(1)声环境保护目标

声环境保护目标为道路两侧的田厝边、太湖村、里尾村、下尾村声环境质量。

(2)声环境现状

沿线200m范围内,受海浪、社会生活影响的村庄主要有田厝村、里尾村、下尾村,周围无显著噪声干扰源,大部分房屋分布分散,无规排列,评价范围内各村庄规模一般不大,仅为数十户,现状昼间噪声级为44.8~51.3dB,夜间噪声级为39.2~48.2dB,田厝村、里尾村和下尾村昼夜间等效声级均可满足GB3096-93中的2类区标准要求(昼间60dB,夜间50dB)。

目前有一条镇间公路从太湖村中间穿过,监测点3#位于该条公路旁,该点也处于拟修建公路第一排房屋前,同时受道路交通、生活噪声的影响,现状昼间噪声61.4dB,夜间噪声级为56.7dB,昼间等效声级满足GB3096-93中的4类区标准要求,夜间超过4类标准的要求。

(3)声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①施工期

◆昼间施工机械噪声在距施工场地40m以外地方符合标准限值;夜间距施工场地300m处符合标准限值。施工场地边界(公路红线外)噪声达标可能性小,但公路施工具有短期、流动和恢复的特点,且本公路大部分地处农田、滩涂、荒地等开阔地,其实际影响是近距离内的居民点。

◆施工机械噪声夜间影响严重,施工场地300m范围内有居民区的地方禁止使用高噪声的施工机械,应尽可能避免夜间施工,如确需施工的须向环保部门重新报批。固定地点施工机械操作场地,应设置在300m范围内无学校和较大居民区的地方。

◆公路建设一般在昼间组织施工,夜间施工的可能性不大。根据现场勘察结果,结合预测分析结果认为:本工程施工噪声对道路两边的村庄居民影响较小。这些影响具有范围窄、影响时段短、可恢复的特点。

②运营期

本项目经过的村庄有田厝村、太湖村、里尾村、下尾村、下张边、过圳、西黄村、东蔡村、大埔村、东沙村,在200m以内的村庄有田厝、太湖、里尾、下尾村。其它各村庄距离公路均在200m以外。

田厝村: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70m(20m+50m)范围内昼夜间环境噪声均能达到4(4a)类标准。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70m(20m+50m)~100m范围内夜间环境噪声超过2类标准,昼间噪声能达到2类标准;200m以外昼夜噪声均可达到2类标准。

太湖村: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70m(20m+50m)范围内昼间环境噪声能达到4(4a)类标准,夜间环境噪声不能达到4(4a)类标准。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70m(20m+50m)~200m范围内昼、夜间环境噪声超过2类标准。

里尾村: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75m(25m+50m)范围内昼夜间环境噪声均能达到4(4a)类标准。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70m(20m+50m)~150m范围内,夜间环境噪声超过2类标准。200m以外,昼、夜间环境噪声可达到2类标准。

下尾村: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95m(45m+50m)范围内昼夜间环境噪声能达到4(4a)类标准。近期、中期、远期在距离路肩95m(40m+50m)~200m范围内,夜间环境噪声超过2类标准。200m以外,昼、夜间环境噪声可达到2类标准。

(4)主要环保措施

①施工期

建设单位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缓施工噪声的影响。把施工噪声控制纳入工程的招投标计划中,对承建单位提出必要的环保要求,承建单位要选用效率高、噪声低的机械,并注意对机械的维护保养和正确操作,保证在良好的条件下使用,减少运行噪声;一些高噪声设备如发电机组、混凝土搅拌机应避免靠近和直对邻近居民点,重点保护田厝、太湖、下尾、里尾村居民。

本项目在施工管理上要制定环境保护的措施,并落实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在田厝、太湖、下尾、里尾村路段附近100m的范围内的施工工地,要禁止夜间22:00至6:00和中午12:00至14:00施工作业,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应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公告附近居民。

其余路段也要避免夜间和中午居民休息时段施工,尽可能减少噪声产生的影响。使施工噪声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中规定的要求。

②运营期

里尾村和下尾村受影响的居民为噪声2类标准适用区,这里的居民点比较零星、分散,噪声影响区域比较大,同时与公路有一定距离,采用声屏障处理至少需建500m以上,造价在230万元以上,同时还要考虑维护费用,造价比较高,效果一般。考虑到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及声的绕射,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加,里尾村和下尾村超标的居民并不多。同时项目与这些居民点的兼容性差,建议搬迁这部分的居民作为噪声控制的推荐方案,虽然增加一次性的投资,这样可以彻底解决噪声污染问题,也避免了维护费用。

项目在田厝村(K2+600~K2+900)、太湖村路段(K3+200~K3+600)的道路北、南侧居民比较集中,而且太湖村与现有的一条镇间公路交叉,居民搬迁比较困难,建议这两路段设声屏障,采用声屏蔽可满足周边环境的要求,建议在田厝村路段北侧、太湖村段路南侧采用声屏蔽进行降噪声作为推荐方案。

随着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车流量将逐步增加,交通噪声对公路两侧区域的影响也会逐渐提高。因此,应做好公路两侧区域的环境规划。在交通噪声最大影响范围内,禁止修建任何新的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等噪声敏感设施。

对工程沿线噪声超标的区域和现有噪声敏感目标,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立足于一次投入,长期(近、中、远三期)有效,同时注重控制措施的环境效益。

评估认为:噪声环境现状增加东沙村、张边村、上图村附近调查数据。

进一步核实数据和等值线图

4、固体废物

本工程产生的建筑施工废弃物主要包括:场地清理废弃物、房屋拆迁垃圾、路基施工弃土等;桥梁桩基施工的钻孔泥渣、墩台与箱梁施工的废弃砼渣、废弃模板与钢筋、建材废包装材料、废弃路面材料等。

预计在施工高峰期,施工人数将达到260人,按施工人员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0.5kg/d 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0.13t/d。生活垃圾含有较多的油类,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尤其一些白色垃圾将对环境产生较长时期的影响,难以消除。此外,工程的各种材料包装袋、废弃的材料(袋包括拆迁余留下来的不可回收的废料)等废物随意丢弃将对环境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生活垃圾必须就近与当地环境卫生部门联系,交其处理,或集中定期运往垃圾处理场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包装材料、废弃建筑材料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也交当地环卫部门处理,不得随意焚烧或抛弃。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路桥施工过程中各类建筑垃圾和施工整地废物,包括废弃路面材料、桩基施工的钻孔泥渣、建筑用废包装材料、建筑碎片、石子、废水泥、路基施工弃土;旧房屋拆除过程中的废混凝土、水泥块、废木料、碎砖头、废玻璃等固体废物;建筑机械保养等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及施工场地内杂草、灌木等植物残体。固体废物作为一种累积性污染物,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处置或随意堆放,将会对周围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固体废物的处置是重要的环保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污染防治法》,施工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本着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基本原则,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防止在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评估认为:固废应分类列出量化指标,并分别提出处置处理措施。

5、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场址周围生态环境,包括山体植被、海域环境等。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①陆域生态

线路所经的地方处于沿海乡镇附近,人为活动频繁,项目区及其附近没有发现有重要

研究、观赏价值或国家、地方法规明确保护的动物和植物。

②海域生态

◆浮游植物

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共鉴定3门67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有64种,占95.5%,甲藻门2种,裸藻门1种。各站种类数范围在26~49种之间,其中1#和10#站同为26种,7#站种类数最多。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它在8个站位细胞数量的平均值占细胞总量平均值的33.4%,其次为奇异棍形藻,占21.1%。细胞数量较多(所占比例>1.0%)的还有菱形海线藻、舟形藻、新月细柱藻、具槽直链藻、紧密角管藻、柱状小环藻、华壮双菱藻、佛氏海毛藻、翼茧形藻、细长列海链藻、柔弱斜纹藻和舟形斜纹藻微小变型。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为1.36×104cell/L,范围在8.44×103cell/L~2.97×104cell/L,其中1#站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最高,6#站细胞数量最低。

◆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和总个体密度的区间波动范围分别为16.0mg/m3 ~ 130.0 mg/m3和192.0ind./m3~1188.6ind./m3。10#站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为130.0mg/m3,其次为6#站,为94.0mg/m3,1#站浮游动物生物量最低,为16.0mg/m3。6#站密度最高,为1188.6 ind./m3,出现的主要种类是夜光虫和短尾类蚤状幼体;1#站密度最低,为192.0ind./m3,针刺拟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浮游动物的密度分布为1#< 2#< 8#<5

#< 7#< 10#< 9#< 6#。

◆底栖生物

莆田湄洲湾湾顶海区底栖生物种类并不十分丰富,共出现5门76种,其中多毛类出现最多。各测站出现的底栖生物种类在1~15种,平均仅9.1种。各测站底栖生物生物量波动在0.120g/m2~1283.133g/m2,平均生物量为107.169g/m2。各站的密度范围为7个/m2~1800个/m2之间,平均值为211个/m2。从生态特征指数来看,绝大多数测站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度指数属于中等偏低范围,优势度指数属于中等范围。底栖生物平均多样性指数値和均匀度分别为1.391和0.509,区间分别在0~2.560和0.099~1.000之间。

◆鱼卵和仔稚鱼

调查结果表明,湄洲湾是鱼卵和仔鱼的密集分布区,尤其是此次调查正处于鱼类繁殖的期,水平拖网采获的鱼卵平均数量仅为655.9粒/网,特别是6号站以南的水域数量更低,平均为399.2粒/网。与邻近海域的泉州湾和同安湾的调查结果比较,从表4.16不难看出,同是5月份,本调查区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均明显低于这两个海区。尤其是仔稚鱼,其数

量低于泉州湾水域达105倍。可见本海区的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是明显低于这些海域,特别是本调查期间正处于鱼类主要的繁殖期,虽然出现不少种类,这说明本区的仍有一些鱼类在此繁殖,但数量并不高,尤其是调查区南部水域资源量更低。

(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工程总土石方数量为532.7418×104m3。本工程总挖方10.6128×104m3,总填方522.129×104 m3,其中填土方482.6089×104 m3,填石方39.5201×104 m3。本工程施工期内扰动地表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57344.1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为1595.3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58939.4。

省道201线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路基工程建成后对上游垦区行洪产生的影响不大。省道201线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路基工程各涉河桥、涵按《洪水影响报告》建议的方案进行桥梁、涵洞设计,可保证河道相应P=1%、P=2%设计洪水及其所挟带泥沙从桥下安全通过,工程建成后不会对相应设计频率的洪水排泄造成影响。

根据城厢区原地貌生物量,本工程征占地范围内原地貌生物量取值为2.0×104t,工程1.25年施工期内征占地范围内净生产力损失量为0.21×104t,因此工程施工期将生物量损失总量为2.21×104t。工程完工后工程路基边坡、站所等区域通过绿化等措施可恢复一定面积的植被,可补偿生物量1.53×104t。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基本农田补划的面积过大,由于城厢区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占用的基本农田难以全部进行补划平衡,目前确定的可以进行补划的面积为235.6亩,补划位置位于东海镇东海村。其余占用的476.35亩拟列入城厢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进行基本农田核减调整。

(4)生态环保措施

①施工时,设挡土墙的填方路段,应先做好坡脚挡土墙,然后进行砌坡填土,并做好浆砌片石护坡或边坡压实与覆膜。在雨季来临前,在填筑路基边缘,取土场及堆土边缘,设置土工布围栏,拦截工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并应注意避免雨季开挖修筑路基。

②做好路基排水,沿线气候温和,暴雨强度较大。应防止路基边坡冲刷以保排水通畅,路基经过特别潮湿地段,设置纵横向碎石盲沟或用塑料排水管组成系统,将水排出路基外。

③本项目路基防护、桥梁、涵洞、交叉等工程量较多,特别是原有公路的交通对公路建设造成的施工干扰,都可能影响施工工期,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施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提前做好水土保持相关的防护工作,对工程建设扰动的土地做到收工一处、恢复一处,如取土场边开挖、边平整、边恢复等。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

和施工便道应及时恢复整治。

评估认为:应补充土地复垦措施、生态林恢复措施。

6、风险分析

(1)风险分析

施工期船舶可能发生溢油事故,对海域产生一定的影响;路堤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堤岸发生倒塌会引起大量泥沙入海,对海洋生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公路建成完成后,陆域原有的排洪防洪设施发生了变化,在台风和雨季可能会造成内涝,对项目区周围村庄的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本区受台风影响频繁,每年7~10月是台风活动季节,对施工比较不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2)风险影响分析

◆在船只运送填海所需的土、石、砂时,容易发生船用燃料油的泄漏。引起燃料油泄漏事故的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操作不当、碰撞、搁浅等原因引起的。操作不当引起燃料油泄漏的可能性较大。由于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主要是通过陆域输送土石方进行填海,通过海水运送土石方的量不大,因此,本项目在填海过程中发生燃料油泄漏的概率不大。但一旦发生燃料油泄漏,会对海洋生态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大约一年),如果临时护岸设施和施工没有达到抗台风、抗台风暴潮能力,施工过程若遇恶劣气候条件如台风、暴雨、台风暴潮等袭击,可能导致堤段受毁、海堤缺口等,并引起沙石流失,影响周围海域环境,所以工程围堤、护堤施工期应尽量选择避开台风季风。如果有台风来临,应提前停止施工,并对新填的土石方进行压固,将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事故,主要造成的影响是对沿线海域的影响,化学危险品的泄露、落水将造成海域的严重污染,危害养殖业和农业灌溉,危险品散落于陆域,也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功能带来影响,破坏陆域的生态环境。另外气态危险物品事故可能对临近的居民点和农作物产生影响。

(3)风险防范措施

◆将溢油应急体系纳入莆田港口水域溢油应急反应系统,充分利用政府、周边同行业单位抗溢油设备和力量,发挥对溢油事故协同应急能力。

◆工程施工应尽量避开台风季节,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对周围海域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同时,做好防台风袭击的各项应急预案和措施,如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系,

加强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管理,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在繁忙岔路口和跨越村庄、滩涂的路段设置危险品车辆谨慎驾驶的标志牌;沿线两侧设置集水沟,接受桥面或路面污水,在事故发生时接受化学危险物品妥善回收处理;在滩涂海堤路段修建引水边沟和特殊加固的防护栏;同时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车辆运输的管理,化学品车辆必须标示醒目的标记,并对运行路线和时间加以限制,以避开交通高峰时间;对一些剧毒化学品运输要求采取专门的许可制度和保安护卫工作。

7、公众参与

公众调查表明,沿线居民对该建设项目的建设普遍支持,普遍认可选线方案,认为本项目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方便了出行。公众对公路建设所涉及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和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大部分公众对征地、拆迁存在着许多顾虑。但只要进行合理经济补偿、妥善安置,多数公众愿意配合拆迁安置工作,并希望就地安置。多数公众认为公路建设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噪声,提出以公路绿化和隔声措施来减轻影响。

评估认为:细化相关利益的养殖户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及采纳说明。

8、其它

(1)取土场开挖运输过程扬尘、噪声对临近居民和运输道路沿线居民的影响分析和保护措施。

(2)增加上图村为环境敏感目标及影响分析。

(3)核实环保投资,细化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4)明确沥青、混凝土搅拌场、弃渣场位置及污染防治措施。

(5)补充土地、规划、林业等部门的有关附件。

(6)与会代表、专家提出的其它修改意见。

三、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省道201线(滨海大道)莆田市城厢区太湖至东沙段工程属于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起点位于太湖村,终点位于城厢区与仙游县交界处的东沙村。本项目的建设符合莆田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成后基本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项目建设对改善区域交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在施工期和使用期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是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从环保角度上来看,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是可以接受的,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四、报告书编制质量

报告书编制内容较全面,专题设置合理,评价等级、评价因子选择基本合适,评价技术路线正确,提出环保对策措施基本可行,评价结论总体可信。经修改补充完善后可以报批。

专家组长(签字):

二OO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二○○八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一节太湖流域概况........................................ 一、自然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水环境状况.......................................... 一、污染源现状.......................................... 二、水质状况............................................ 第三节 2007年供水危机概况.................................. 一、事件发生过程........................................ 二、发生供水危机的原因.................................. 第四节近十年太湖治理的成效与经验教训...................... 一、治污措施及成效...................................... 二、主要经验............................................ 三、主要问题和教训...................................... 第五节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

数据中心综合监控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综合监控解决方案 随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广泛应用,大型数据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新一代的数据中心,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动力和IT设备的集成,还包括绿色能源的整合应用、系统的智能控制、运维管理的自动化、数据的冗余热备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 详细方案展示 方案概述 方案特点 系统拓朴图 对数据中心机房综合监控系统而言,保证数据中心安全稳定运行已经不是唯一目标了,还需要在节能、减排、智能化、自动化等方面,为用户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纵横通大型数据中心的机房监控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动力环境及安防报警监控 动力监控:动力区的变压器、发电机、高压配电柜、低压配电柜、交(直)流配电柜、ATS、STS、UPS、蓄电池等动力设备监控,通过这些设备自带的通讯接口或外置传感器接口,可以监控动力设备的工作参数和工作状态。 环境监控:主要监控数据中心机房的温度、湿度、水浸、粉尘、空调、新风等参数和工作状态。除此以外,需要在风口和通道安装风速、风量、气压传感器,将采集到的这些数据作为数据中心节能控制的依据。数据中心一般分为核心数据机房和普通数据机房,对核心机房内的机柜微环境也需要监控,监控内容包括温

湿度、机柜门禁、机柜内配电参数等。 安防监控:包括对数据中心的门禁、消防、防盗、视频、巡更等系统的监控,为数据中心提供安全保障。 IT设备监控 IT设备监控:包括对数据中心网络设备、服务器、计算机等设备的监控,监控IT设备的工作状态。 资产管理 对数据中心的所有资产进行统计编码并做好电子标签,即可对数据中心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资产管理包括资产信息统计、供应商管理、出入库管理、维修管理、配件管理、分类报表等功能。 运维管理 数据中心传统的运维管理方式是:发现问题→分析(定位)问题→维修派单→维护工程师上门处理→设备维修→故障排除。传统方法不仅过程繁琐,维护周期长,到真正出现问题时,还不一定能完全解决,在维修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更换配件的话,其故障维护周期将更长。纵横通机房监控系统的云运维管理平台,自身建有运维知识库系统,其中的“故障预处理”功能,在设备未发生故障前,就可以判断出该设备出故障的机率,提前通知机房管理人员做好巡检预案。当机房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依据知识库内容,做出建议性判断,并自动进行派修派单。 运维管理功能包括:派单管理、问题与事故管理、值班管理、告警管理、员工服务质量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知识库等功能,从运维的服务、流程、质量、绩效上进行全方面的管理控制。 能耗管理 通过在各级配电柜安装电能计量仪表,分别统计数据中心的照明、空调、动力以及特殊用电等各个部分用电数据,对能耗数据进行编码,分析计算数据中心机房的能耗指标。能耗管理功能包括能耗数据监测、预警与预报、能耗数据报告和报表管理、能耗业务数据建模、能耗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节能数据分析、节能管理等。

气候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一、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如图1)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这类房屋的防雨

功能较差。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图1 南方骑楼示意图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二、气温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子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原来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有的人家还在墙壁里填满干畜粪,长期慢燃,用以取暖。我国北方农村住宅一般都有火炕、地炉或火墙,北方城市冬季多用燃煤供暖。近年来大多已改用暖气管道或热水管道采暖。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建成半地穴式,我国东北古代肃慎人就住这种房子,赫哲族人一直到解放前还住着地窨子。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 Vol117 No12 Jun1 1998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 丁 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 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十五万年以来 古气候 研究方法 分类号 P532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旋回及短期波动事件 第四纪古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迁移,出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35)成果 作者简介:丁旋,女,1964年1月生,现正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收稿日期:1997209209 编辑:黄秉艳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实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从而科学管理水体。 二.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流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间天堂”。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太湖流域境内全长312km,起着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也是流域的重要航道。 (一)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和气象 太湖湖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包括 部分湖滨陆地)。平原区河网交织,水流 流速缓慢。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 1870~2225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 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 米。 2.水资源概况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77.4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 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立方米。长 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亿立方米。其 中太湖的湖泊面积为2425平方公里,水 面面积2338.11平方公里,湖泊长度 68.55公里,平均宽度34.11公里,平均水深1.89米,总容蓄水量44.30亿立方米。 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 3.太湖湖体水质整体情况 根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统计数据,2009年,太湖湖体的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4.2mg/L,达到Ⅲ类;总磷平均浓度为0.083mg/L,属Ⅳ类;总氮平均浓度为2.64mg/L,劣于Ⅴ类。全湖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8.4,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古气候环境及变化 (附答案解析) 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 A. 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B. 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C. 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D. 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2.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 A. 东北平原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藏北高原 【答案】1.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读左图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

自样品1~样品6,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BD错;读右图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样品6,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A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样品1时期的植被类型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选项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需要抓住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根据材料信息明确,岩石样品从1号到6号是由老到新;根据图示信息明确从1号到6号植被类型所占比重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气候的变化,根据1号样品所在时期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推断出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分布。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5道*3分) 1.天气: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3.气候: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 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陆地表面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 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物理系统。 5.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6.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着的许多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8.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取的太阳辐 射能量。 9.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谓太阳辐射光谱。 10.一个大气质量: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影到地面所经路线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质量。 11.地面差额辐射: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差值。 12.大气之窗:地球辐射中波长8.5-11微米波段的辐射几乎没有为大气所吸收而能全部透过并进入太空, 好像大气为这个波段打开一个窗子。 13.位温:把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飞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ap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14.大气稳定度:气块收到任意方向的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16.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17.逆温:对流层中由于低,由于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流混合等原因引 起的气温岁告诉增高而上升的现象。 18.露点: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饱和时,水汽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凝结的温度。 19.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很普遍,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 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过冷却水滴会因为蒸发而减少,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这种因冰水引起的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作用称为冰晶作用。 20.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 21.水平气压梯度:气压梯度时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的气压 差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23.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 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额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25.风压定律:描述大尺度天气系统中的风场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侧, 南半球在左侧。 26.沃克环流:指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27.南方涛动:指发生下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互相起亚振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 出、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28.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29.锋: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的范围常出现降温、降水和大风天气。 30.台风:是以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是一个强大而深 厚的气旋性涡旋,

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招标书

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 建设任务书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二00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一、工程背景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辖有七市(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常州、嘉兴、湖州)38县(市),流面积36500平方公里,人口4000万,该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0.4%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中国14%的GDP。太湖流域属于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太湖是该流域中心最大的湖泊,起着沟通河网水系的枢纽作用,总面积2338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具有饮用水源、排洪蓄洪、工业用水、旅游、航运、养殖等功能,是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但是近年来,由于太湖流域工农业迅速发展,污染加剧,加上治理措施严重滞后,使得流域内水体普遍受到污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流域河网的有机污染和太湖的富营养化。近年来太湖蓝藻频繁爆发,致使沿湖城镇长时间供水困难,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出现了“居在水乡无水喝”的现象。因此,治理太湖已成为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太湖水环境的改善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太湖水污染治理已列入地方“九五”计划,也是国家环保局、水利部“九五”和2010年水污染治理规划的重点。在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环保会议上又强调指出:“把太湖作为中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 二、工程概况 太湖流域水文遥测系统于1996年开始建设,到1998年4月基本建成,系统包括一个局中心、7个分中心、9个中继站和72个遥测站。系统在1997、1998、1999年的流域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内有关水利部门对太湖流域水文遥测系统给予高度评价。 太湖流域水质监控系统将在原有水文遥测站点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土建等工作将利用原有设施。水文遥测系统的通信方式为数传电台,该通信方式相对落后,且不稳定,本系统建设中需选择其他通信方式。 三、工程建设范围 1、工程内容

数据中心机房动力设备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机房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第一章项目概述 一、工程概述 本次数据中心机房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机房装修、机房供配电系统(包括机房内的主设备用电、辅助设备用电)、机房UPS电源及蓄电池系统、机房综合布线及机柜系统、机房监控系统(视频监控、场地环境监控系统和机房消防报警及灭火系统等几部分)。 二、设计依据 本设计依据: 1、以下规范和标准。 GB /T2887-2000《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 GB 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 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6650-86《计算机机房活动地板技术条件》 ST/T30003-93《电子计算机机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1838-93《室内装饰工程质量规定》 ITU.TS.K20:1990《电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能力》 ITU.TS.K21:1998《用户终端耐过电压和过电流能力》 GB 50150-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236-98《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GJ 73-9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43-9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三、设计原则 根据数据中心的现状,此次所做的设计必须满足当前单位的各项业务应用需求,尤其是作为行业专业应用,同时又面向未来快速增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应是高质量的、灵活的、开放的。设计时考虑避免下列外界因素:电磁场、易燃物、易燃性气体、磁场、爆炸物品、电力杂波、潮气、灰尘等影响。 ?实用性和先进性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以适应高速的数据与需要,使整个系统在一段时期内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 ?安全可靠性 为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网络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决不能出现单点故障。要对机房布局、结构设计、设备选型、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高可靠性的设计和建设。在关键设备采用硬件备份、冗余等可靠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提供较强的管理机制控制手段和事故监控与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提高电脑机房的安全可靠性。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数据中心机房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能够根据机房业务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扩大设备容量和提高用户数量和质量的功能。应具备支持多种网络传输,多种物理接口的能力,提供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的灵活性。 ?标准化 数据中心机房系统整体设计,要基于国际标准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包括各种建筑、机房设计标准,电力电气保障标准以及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标准,坚持统一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大青山区古地理环境变迁考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大青山处于阴山山脉中段,东至灰腾梁,西连乌拉山,东西绵延35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北纬41°―42°间。在大地构造上。属内蒙古地轴中段北缘。太古界、无古界、中生界地层几乎分布于大青山各处,在大青山低洼处新生界地层也有出露。地壳褶皱断裂发育,岩浆侵入活动频繁而剧裂。地层和岩体展布主要受近东西向大断裂带构造控制,而北东和北西两组构造也起着一定控制作用。东西向大断裂带正处于大青山北侧,纵贯大青山区,是大青山的主干大构造,它的发育在远古时期已经形成,后期又多期迭加活动,进入第四纪继承古断裂活动,产生了新的断裂,成为“新构造运动”最为强裂而活跃的时期。因而,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本文依据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大青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变迁作一综述。 一、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时期 根据大青山古老地层中发现的元古代末期震旦纪“菌藻类化石”的研究,证实了在距今18亿年至6亿年前,大青山地区曾是深达二百米以上的海洋。 在阴山以北地带发现的古生代中期距今四亿四千万年到三亿五千万年的海洋珊瑚,苔鲜、贝壳等化石,证明此

时大青山区仍为热带海洋。到二亿五千万年的古生代晚期,不仅有海洋动物化石发现,出现了陆生植物化石。在大青山南部发现有鳞木、芦木等高大热带蕨类植物,阴山以北植物化石则发现较少,证明二亿年前大青山北部陆地面积较少,广布海洋,而大青山南部大部地区已隆为陆地。 二、新生代第三纪时期 新生代的开端是第三纪的古新区,距今六千万年。到始新世时期,距今四、五千万年,在大青山北部沙拉木伦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分布于浅红色泥质结核层和河湖相间的浅灰色沙岩,泥岩层内。由这些化石表明,远古的大青山地带,森林茂密,广布湖泊,气候温热,是一派热带、亚热带风光。 第三纪渐新老到中新老时期,距今三千五百万年到二千五百万年前,从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表明,大青山区在渐新世后期,气候渐渐变干燥,湖水减少,大型哺乳动物开始灭绝。进入二千万年左右,大青山区又发现了三趾马化石,标志着大青山北麓原始草原的诞生,出现了森林草原景观。此时的大青山区仍然是河湖广布,到处长有高大而茂密的原始热带森林。 第三纪上新世时期,距今一千万到三百万前年,在大青山区发现了分布十分广泛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三趾马化石特别多,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马,标志着阴山北麓乌兰察

太湖水环境问题

《水环境》课程论文 学院 xxxxxxxxx 专业水文水资源工程 年级 xxxx级 学号 xxxxxx 姓名 xxxxxx

目录 1引言 (2) 2我国湖泊水质概况 (3) 2.1水污染情况 (3) 2.2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4) 2.21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概况 (4) 2.22“三大湖”水体富营养化情况 (4) 3本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 (5) 3.1太湖自然状况 (5) 3.2太湖水环境状 (5) 3.2.1污染原因以及来源 (5) 3.2.2太湖治理 (6) 3.2.3太湖水质变化过程情况 (7) 4结语 (9) 太湖水环境问题 摘要:本文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情况。结果表明,经过治理,太湖流域的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早期的中度富营养化转变为现在的轻度富营养化。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环境、水污染、富营养化 1引言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从两者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水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2我国湖泊水质概况 2.1水污染情况 表1-1个湖泊水质监测情况 通过分析整理历年水利部水资源公报,整理了1998-2011年各湖泊水质监测评价情况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2003年以前,我国湖泊水体污染严重,约占评价总数的50%;自2006年后,

古环境恢复

古环境恢复的基础 恢复古环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通过黄土层,深海沉积物和石笋分析的方法,这里我们介绍的是通过煤矸石来分析。 煤矸石由德国地质学家G.Bischof 在对石炭系煤层中粘土岩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从广义上来讲,煤矸石是煤矿生在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包括岩石巷道掘进时产生的掘进矸石,采煤过程中从顶板、底板和夹在煤层中的岩石夹层里采出来的煤矸石,以及在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洗矸石。我们一般把采煤过程和洗煤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矸石叫煤矸石。煤矸石是一种以粘土岩为主的致密泥质岩石,是由炭质页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砂岩、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岩等岩石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石英和长石为主。 煤矸石一直被当作煤的“废料”,在地表大量堆积起来,它不仅占用大量的耕地,同时也对地下水和土壤构成严重污染,同时煤矸石又是一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果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找一条比较好的利用途径,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矸石层位稳定,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体,是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断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煤矸石和煤具有近缘沉积关系,煤矸石和煤整合接触,具有沉积的连续性和密切相关性,并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如沉积环境、古地理、原始质料、堆积方式、覆水程度和介质化学特征等。煤矸石的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的特征对沉积环境(如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沉积相)都具有指示作用。 在地质勘探中,煤矸石可作为不同煤田及不同煤层间地层对比标志层。含煤地层中,尤其是高岭岩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产出,通常厚仅几cm,它特定的矿物组成、形态、化学成分、有机质组成和产出位置及分布,可作为大范围内煤层对比标志。据国外地质学者研究,煤矸石的产状在水平方向上有较大的延伸,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厚度,成煤条件不同,其类型也有较大区别。 煤矸石是含煤岩系中一种特殊的沉积岩,是成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矸石在含煤地层中分布广、层位稳定,它的矿物组合特征与地层沉积单元沉积时的物源、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元素含量及组合特征的变化,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变迁,所以煤矸石是良好的古环境信息的载体。 在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质作用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是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理论基础,并且地球化学元素间的组合特征是一定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球化学方法是恢复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生物化石、原生沉积构造不太发育或不明显的岩层,地球化学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用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环境的关键是选择地球化学指标,这些地球化学指标能够灵敏的指示古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物源区及其构造背景性质等。一般是选用性质特殊的元素,即在不同的环境中富集的程度差异较大,或者元素之间紧密共生且不易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分异的元素。选用这些性质特殊的元素能够“放大”沉积环境所蕴涵的地质信息。例如Ba、Ga、Zr、Ti、Th、Zn 等一般为“亲陆性”元素(在陆相环境中含量高),而Sr、

互联网+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互联网+环境保护 监管监测大数据平台整体 解 决 方 案

目录 1概述 (14) 1.1项目简介 (14) 1.1.1项目背景 (14) 1.2建设目标 (15) 1.2.1业务协同化 (16) 1.2.2监控一体化 (16) 1.2.3资源共享化 (16) 1.2.4决策智能化 (16) 1.2.5信息透明化 (17) 2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 (18) 2.1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结构图 (18) 2.2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架构图20 2.3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3721解决方案) (20) 2.3.1一张图:“天空地”一体化地理信息平台 .. 21

2.3.2两个中心 (30) 2.3.3三个体系 (32) 2.3.4七大平台 (32) ?高空视频及热红外管理系统 (44) ?激光雷达监测管理系统 (44) ?车载走航管理系统 (44) ?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 (45)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 (45) ?扬尘在线监测系统 (45) ?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46)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 (46) ?水质生态监测管理系统 (47) ?湖泊生态管理系统 (47) ?水生态管理系统 (48) ?排污申报与排污费管理系统 (49) ?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 (49) ?建设项目审批系统 (49)

3环境保护监管监测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功能特点 (51) 3.1管理平台业务特点 (51) 3.1.1开启一证式管理,创新工作模式 (51) 3.1.2拓展数据应用,优化决策管理 (51) 3.1.3增强预警预报、提速应急防控 (52) 3.1.4完善信息公开、服务公众参与 (53) 3.2管理平台技术特点 (54) 3.2.1技术新 (54) 3.2.2规范高 (55) 3.2.3分析透 (55) 3.2.4功能实 (56) 1、污染源企业一源一档 (59) 3.2.5检索平台 (61) 3.2.6消息中心 (62) 3.3管理平台功能 (62) 3.3.1环境质量监测 (63) 3.3.2动态数据热力图 (64)

第8章+古环境古气候

15N 14N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NOAA NASA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Mackenzie et al (2002) Richards (1991), WRI (1990) 14C 13C 12C Goldewijk and Battjes (1997) IPCC FAO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Petit et al. 1999. Nature 399, 429-436

14C 13C 12C z Greenland inland ice sheet 温度(C ) 14C 13C 12C 1000 1500 2000 Mann (1999) 9 14C 13C 12C z 海洋深层水的温度变化: z 显示升温趋势 z 原因是高纬度冬季温度升高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14C 13C 12C 线流量与黑子数的

13 14C 13C 12C z在太阳活动的极大期,太阳风的磁场使宇 宙射线偏离太阳系 z导致放射性核素,如14C、10Be、44Ti,产 率降低 z负相关的最大值有近8个月的滞后期 14C 13C 12C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5144027.html,/qil/datasets/ Stuiver et al, The Holocene, 1993 15 14C 13C 12C C数据反演 Solanki et al., 2004. Nature431 1084-10871614C 13C 12C Caballero-Lopez et al.2005 Solanki et al.2004 行星际磁场: 结果一致 近年来的增 强趋势明 显:10Be 14C 13C 12C Eddy, 1976, 197714C 13C 12C 294, 2130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水污染监测方面,我国先后对海河、渤海湾、大连海、珠江、苏南大运河、滇池等大型水体进行了遥感监测,研究了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等;利用水体叶绿素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滇池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状况;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渤海湾表层水体叶绿素的含量,建立了叶绿素含量与海水光谱反射之间的相关模式,定量地划分了有机物污染区域;利用水体热污染原理先后对湘江、大连海、海河、闽江、黄浦江等进行了红外遥感监测。 目前我国对大江、大河、沿海流域、港口、海湾实施日常例行监测(每周需进行3次),对赤潮、溢油、重大污染物泄漏等污染事故,每天需进行一次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发现环境事故,对事故的发生和进展进行监测评估,制定紧急对策和措施。 2.遥感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 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王学军、马廷等利用遥感信息和有限的实地监测数据建立了太湖水质参数预测模型,用于太湖水质污染的预测、分析和评价,能较好地反映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尤其适合于大范围水域的快速监测。该研究成果表明:利用单波段、多波段因子组合以及成分分析等手段可以使遥感信息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而使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同时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对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研究方面,台湾大学陈克胜等利用陆地卫星TM数据对台湾中部地区德基水库的总体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3个水质参数——叶绿素、总磷、透明度与波段1、2、3和4的变换的光谱特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TM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水库的营养状态指数图。 3.遥感技术在水环境保护应用中的不足 我国环境遥感应用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水环境监测的内容很多,哪些指标能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监测,其最佳监测光谱分辨率、监测时间频率和监测空间分辨率还不是十分清楚,更没有形成实用模型数据库;而可稳定使用的数据源不足,从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对环境遥感应用的数据源的要求很高,不仅仅是陆地卫星数据,还需要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或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源。我国资源卫星信息源的应用还刚刚起步,国外卫星资源很难做到同步监测要求。

大型数据中心动力和环境的监控

1 动环监控对象 2 动环监控一般系统构成 01动环监控 动环监控是对动力系统与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可以实现动力配电、场地安全、场地环境的监控需求,其中: 1、动力配电包括高低压配电、开关电源、UPS、ATS、蓄电池、发电机、照明等; 2、场地安全包括温湿度、漏水、空调、新风机、空气质量等; 3、场地环境包括门禁、闭路监控、防盗报警、消防、防雷器等。 图示:动环监控系统一般组成 总体结构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SC、监控站SS、监控单元SU组成,用于通信局站动力设备及环境的集中监控、集中管理、集中维护,系统可分为二级或三级结构。 监控中心SC 监控中心SC是整个本地网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监控和管理中心,主要完成全网的监控信息的统计处理及分析。监控中心SC一般由数据服务器、监控台、打印机及网络接入设备组成。 (1)服务器 服务器作为监控中心的组网核心,其内部安装监控系统软件的数据台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对数据的处理、保存和转发。 另外服务器中还安装监控系统软件的SC前端模块,完成对各监控站(SS)的信息汇总和管理功能 (2)监控台 监控台是用户监测和调控局站设备的工作平台,它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设备告警,用户只需简单的操作便可实现查看局站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调控局站设备参数的功能。 (3) 网络接入设备

02 03 将来自不同传输信道的数据通过接口协议转换等方式接入监控中心的局域网。 在接管监控站(SS)的控制权后,对于告警信息的处理与监控站(SS)相同 实时监视各监控站(SS)的工作状态 可对监控单元(SU)下达监测和控制命令 统计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及曲线图,包括自定义报表的定制 权限管理,可分片区、分业务管理 在监控台提供动态配置功能 告警立即打印、定时打印、屏幕拷贝打印 SC对全网进行时钟校准 监控站SS 监控站SS的设备配置组成类似于SC,但是监控站SS相对于监控中心SC的重点功能是设备监控和维护。一般情况下,除了与监控中心SC的配置相同之外,监控站SS配置有一个或多个巡检台。 (1) 服务器 服务器作为监控中心的组网核心,其内部安装监控系统软件的数据台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对数据的处理、保存和转发。 (2) 巡检台 巡检台实时对SU级局站设备进行自动巡检,接收并转发数据台的各种测控指令,把局站监控信息传递给数据台和数据库作保存和处理。 (3) 监控台 监控台是用户监测和调控局站设备的工作平台,它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设备告警,用户只需简单的操作便可实现查看局站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调控局站设备参数的功能。 (4) 网络接入设备 将来自不同传输信道的数据通过接口协议转换等方式接入监控中心的局域网。 以图形或列表方式实时显示本SS所辖范围内各监控对象的分布状况、工作状态和运行参数 具有局站分片区、分设备监控功能 全网时钟校时功能 自诊断功能,对监控系统本身的故障能发出告警 具有故障派修、回单及测试的闭环管理能力 具备与图像监控系统告警联动功能 实时接收个通信局站动力设备和机房环境的告警信息,具有分级告警、声光提示、画面自动切换、告警提示、短消息、告警确认、告警查询、告警统计等功能 监控单元SU 图示:小型电量监控系统构成 1、准型SU(中、小模式) 在规模适中或规模较小的局站,智能设备较少时适用。如电信小支局、模块局和基站等。利用监控服务器(或多串口网桥)等组网设备,搭建SU内智能/非智能设备及传输信道的汇接平台,实现对动力、环境设备的组网,冗余串口设计,方便监控扩容,并实现对动力环境设备的闭环控制、与监控维护中心数据通讯,数据存储等功能。其中监控服务器同时具有协议转换和汇聚组网两项功能;环境监控器则用来完成对环境量的采集。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与古气候古环境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与古气候古环境 在地球科學中碳氧同位素广泛应用于成岩成矿作用、古海洋、石油天然气成因研究。而碳氧同位素在反映古气候古环境中尚属比较新颖的应用,文章在阅读相关文章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环境下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反映古气候古环境的机理。 标签: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古环境 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相关研究日益增加,因为通过对湖相碳酸盐岩中碳氧同位素的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构建过去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变化。文章以湖湘碳酸盐岩,石笋中的碳酸盐岩以及黄土中的碳酸盐岩为例,较为具体说明了三种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的含量变化对应着怎样的环境气候(温度,蒸发降水量,植物种类茂盛程度)变化。 1 湖相碳酸盐岩中的碳氧同位素 (1)在湖泊沉积中,碳酸盐岩中δ18OPDB与δ13CPDB间的相关性,反映着湖泊水文条件,若δ18OPDB和δ13CPDB之间是呈正相关关系,则反映为封闭性的湖泊,如果它们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70,则湖泊的封闭性是比较好的。例如由于丹麦Bliden Lake沉积碳酸盐岩中δ18O和δ13C之间相关系数为0.4,因此Olsen等认为丹麦Bliden Lake是开放性的。 (2)湖泊中的碳酸盐岩(或泥灰岩)δ13C含量变化主要与气候,蒸发,湖泊生产力有关。对于封闭性较好的湖泊,湖泊生物生产力以及蒸发作用(通过大气中CO2与湖泊水体间的交换)影响着沉积碳酸盐δ13C值。在开放性湖泊中沉积碳酸盐的δ13C的影响因素较多且较复杂,主要与气候,蒸发,湖泊生产力有关。例如青海湖,由于湖中水量远大于入湖水量,而且湖中DIC含量远大于入湖淡水中的DIC含量,故青海湖可以看做封闭性湖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着δ13CDIC;蒸发作用下,湖泊水体急剧减小,湖泊深层水与表层水将会加速混合而影响δ13CDIC;由于水体中CO2和大气CO2交换导致湖水δ13CDIC的变化,反映着当时蒸发作用强弱(尤其当湖水CO2分压低于大气CO2分压时)。 (3)对于氧同位素组成的受控因素相关讨论比较少。在湖泊泥灰岩中,δ18O 值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蒸发,气候,气温,湿度等因素综合作用。a. 降水蒸发:湖泊降雨量和蒸发量与δ18OPDB的值密切联系,当降水充足时,湖水会增加大量贫δ18O的水体,因此湖水δ18OPDB值就较低;相反,如果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此时湖水的氧同位素会发生分馏,导致湖水δ18OPDB值增加。例如北京石花洞石笋相关研究表明,在分辨率<10a的时间尺度上,石笋中δ18O的记录主要反映了降雨量的变化,降雨量增加,则δ18O值相应偏低。b. 气温的影响:在较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1——————————〉 气候学与气候变化学 1.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及气候特征在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学科,它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气象学与自然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气候要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气候特征、过去气候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及人类活动制约地球气候等问题,以期利用气候资源、改善气候条件,并避免气候不利影响。 分支: 1)按研究尺度: ①大气候学:较大空间尺度的气候状况。其水平范围在200km 以上,垂直高度在1-12km之间。 ②中气候学:中等空间尺度的气候状况。其水平范围在100-200km以上,垂直高度在1-6km之间。 ③小(微)气候学: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按研究所用原理和方法: ①天气气候学:借气流场型式与天气系统的关系,以研究地区气候特征的学科。 研究内容:长时期内平均环流、环流型式与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大气环流与大范围气候异常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提高该地区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阐明气候形成理论提供重要材料和理论分析。 ②物理动力气候学:用物理学方法分析、研究气候形成及其现象的学科。 研究内容:大气中的声、光、电、辐射、蒸发、凝结、云雾等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与规律。 ③自然气候学 3)按研究时段和所用资料: ①古(地质时期)气候学:分析、研究史前地质时期气候状况及气候变迁的学科。 研究方法:依据古生物学、地史学等得出的化石、深海沉积、孢粉等资料,分析地质时期气候的演变规律。 ②历史时期气候学:研究人类进入文明,但尚无仪器观测大气现象时期的气候的学科。 研究方法:主要依据考古发掘所得植物遗骸及古代墓葬等提供气候信息和各种历史文献记载来研究数千年来冷暖气候演变的概貌。 ③近代气候学 2.气候变化学: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气候系统年际变化预报、地球物理因子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变化预测方法的科学。 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导致发热、哮喘、白内障、皮肤癌和其他皮肤病的增加。 2)由于自然灾害增加和农业品改变引起饮食和营养的变化。3)传染病发病率增加,进而导致了死亡率、致命性伤病增加,媒介传染病在较暖湿的气候中影响范围及程度均会扩大。2.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增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2)反复曝露在气候变化引发疾病或压力下的个人,身体或精神病发病率均增加,从而导致暴力、自杀和犯罪率上升,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意义 1.研究的主要方法: 10-100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预测方法主要有: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气候数理统计预测方法和气候动力学模式预测方法。 1)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建立在观测资料基础上,经过气候诊断分析,找到一些与预报对象有联系的物理因子,从而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简便、定性,物理机制不够明确,取决于是否有观测资料。 2)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建立在观测资料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简便、定性,物理机制不够明确,取决于是否有观测资料。 3)气候动力学模式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根据数学物理方程建立描述全球气候系统的气候模式,利用模式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复杂、定量,物理机制较明确,尚有不确定性,尤其在局域范围。 2.方法介绍 1)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 主要依赖于影响气候变化的物理因子,特别是具有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因子。10-100年时间尺度气候预测的主要物理因子有: ①外部因子: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太阳黑子活动等)、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倾斜率、黄赤交角等)、月亮(阴阳历与节气、潮汐等)、行星(位置、相互关系等),以及人类活动(经济活动的排放、能源排放、土地利用、人口变化)。 ②内部因子: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成分 a.大气圈:大气环流型、环流特征量、年代际变率、遥相关等。 b.水圈:海洋环流、冷暖洋流、热盐环流、海温、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 c.冰雪圈:冰雪面积、强度、流冰、融化等。 d.陆地岩石圈:地形、地热、反射率、粗糙度等。 e.生物圈:植被覆盖变化等。 2)气候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①时间序列分析 基本原理是计算预报对象本身的前后关系。 常用的方法有:趋势法、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差分析、譜分析、小波分析等。 ②相关与回归分析 基本原理是根据最小二乘法,建立预报对象与预报因子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