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污泥减量若干问题
污泥减量率[季民污泥减量遇难题超声破解来帮忙]
![污泥减量率[季民污泥减量遇难题超声破解来帮忙]](https://img.taocdn.com/s3/m/6889d16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6.png)
污泥减量率[季民污泥减量遇难题超声破解来帮忙]编者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如何处置和处理?如何使污泥减量化?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主办,中国水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污泥处理处置高级研讨会上,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季民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技术-污泥超声破解技术。
本文根据季民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问题已经成为污水厂的老大难。
专家们说污泥问题本身不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是它应该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目前污泥的处理量可能是中国所有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像上海、北京、天津,面临的比较头疼的问题。
比如上海,以前有250吨的污泥不知去向,北京现在有一个详细规划,面临奥运会,调查清楚污泥去向也是一个进步。
政策上分析污泥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的大问题,从政策上看,我们没有一个非常健全的规范。
污泥标准目前情况下只有一两个,不管是城市污泥、工业污泥、还是农用。
另外,管理目标的不明确,或者说政绩考核目标的不明确,比如说COD“十一五”要减少10%,如果达不到市长、省长或者县长,就要有所说法,但是污泥没有。
另外,缺乏系统的技术政策体系。
今天开会我们看到了,拿出一个详细的技术政策体系,将来对我们污泥的处理也有很大的发展。
技术上分析在技术上,现在的国情刚刚开始发展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在污泥上不可能投入很多的资金,所以必须发展一些高效的,经济的,合理的,可行的污泥处理技术。
在技术政策方面,目前的技术政策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为主要的现阶段的技术导向。
同时,一个技术政策要做到指导今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处理技术的发展,我们要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比如说考虑污泥资源化的利用。
比如当前能源非常紧张,以前不考虑沼气,现在能源翻倍增长。
原来化肥比较便宜,现在化肥的价格也在翻倍增长,所以给污泥的土地利用,污泥能源化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这些在适当的技术规范里面应该有适当的体现。
污泥处置管理指导意见书

污泥处置管理指导意见书尊敬的市环保局:根据我市环保局向我公司下发的《关于污泥处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书》,我公司组织了相关专业人员对该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并就污泥处置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污泥产生量的减少污泥的产生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以及园林绿化等场所。
为减少污泥产生量,我们建议:1.加强源头控制,强化工业废水和污水的预处理。
通过加强原水处理和设备管理,减少污泥生成量。
2.鼓励并推广低污泥或无污泥处理工艺。
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减少产生的污泥量。
3.鼓励企业加强废水资源化利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物料等进行回收,减少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成分,具备良好的再生利用潜力。
为促进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我们建议:1.加大污泥处理技术研发力度,发展适合我市特点的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并加强污泥处置技术的推广应用。
2.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污泥降解产品,如有机肥料、污泥焚烧发电等,提高污泥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3.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扶持,通过财政资金的倾斜支持、税收减免等方式,激发企业进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
三、规范污泥处置管理为加强污泥处置管理,我们建议: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污泥处置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环境标准等,加强对污泥处置的监管。
2.增加对污泥处置工艺设备的技术审核和验收力度,确保设备的运行稳定,达到预期效果。
3.建立污泥处置资料和信息的档案管理体系,及时记录和更新污泥处置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污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为提升公众对污泥处置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我们建议:1.加强对污泥处置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污泥处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体,向公众普及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好处和做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污泥处置工作。
感谢市环保局对我公司工作的指导,我们将按照指导意见,积极调整我们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加强对污泥处置管理工作的推进。
基于微生物代谢的活性污泥源头减量浅析

基于微生物代谢的活性污泥源头减量浅析活性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微生物群体,具有高效的有机物降解能力。
活性污泥的形成和维持离不开微生物代谢的作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机物被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
活性污泥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生物副产物,如微生物生长物质和代谢产物等,对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活性污泥源头减量的问题,采取一些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合理控制进水有机物负荷是减少活性污泥源头的重要措施之一。
进水有机物负荷过高会导致活性污泥内部微生物的过量繁殖,增加了活性污泥产生的生物副产物的数量。
根据实际情况和工艺要求,对进水有机物负荷进行合理的控制是降低活性污泥源头的有效手段。
采用一些生物调节剂有助于减少活性污泥源头产生的生物副产物。
生物调节剂可以促进活性污泥内的微生物代谢活动,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减少有机物残留。
生物调节剂还可以改善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环境,增加有益菌的比例,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减少活性污泥的产生。
控制好曝气方式和强度是减少活性污泥源头的关键因素之一。
曝气是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曝气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氧气,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如果曝气方式和强度不合理,会导致过量的氧气进入活性污泥内,引起微生物的自由呼吸,增加了有机物的氧化产物,从而增加了活性污泥源头的数量。
合理选择曝气方式和适当控制曝气强度,是减少活性污泥源头产生的重要手段。
进行合理的污泥回流是降低活性污泥源头的一种重要策略。
污泥回流是将处理后的活性污泥回流到进水口以增加微生物的浓度和代谢活性。
通过合理的污泥回流,可以减少活性污泥的数量,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从而减少活性污泥源头产生的生物副产物的数量。
减少活性污泥源头的产生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控制进水有机物负荷,采用生物调节剂,控制好曝气方式和强度,以及进行合理的污泥回流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活性污泥源头产生的生物副产物的数量,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关于污泥减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污泥减量若干问题的探讨摘要:对于现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从解偶联、生物膜法、生微物捕食等方面阐述了污泥减量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并指出了其研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污泥减量;解偶联;生物工艺;负效应0 引言活性污泥法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工艺,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通常含有许多病源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及未稳定化的有机物,如果不进行妥善的处理与处置,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大量的污泥已成为污水处理厂的沉重负担和对环境的极大威胁,而目前对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存在经济性和有效性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各种污泥处理与处置方法需要的资金巨大,如在欧美各国,污泥处理基建费用占污水处理厂总基建费用的比例高达60% ~ 70%。
其次,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进一步普及、处理量的增加、处理标准的提高和处理功能的拓展,污泥产生量也将急速增加,也就相对地反映出我国污泥处理率较低。
显而易见,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将成为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
污泥减量技术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 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的。
污泥的减量化技术是指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措施减少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生物固体的质量,是从实质上减少污泥量。
污泥减量方法的分类方式有,可分为污水处理之后的污泥减量(后置污泥处理)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减量(也叫原位污泥减量或污泥的前置减量),各种污泥减量技术可实现不同程度的污泥减量,但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
1 污泥减量化理论基础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之间偶联的关键纽带就是腺苷三磷酸(ATP),它既是能量的传递体,也是磷酸基团的载体。
1961 年P.Mitchell 提出化学渗透偶联说,表明有机底物作为电子供体,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的过程,造成内膜的细胞质侧和基质侧质子浓度梯度,这种质子浓度的跨膜梯度积蓄了电子传递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成为腺苷二磷酸(ADP)和无机磷酸合成ATP 的推动力。
城市污泥减量处理

污泥处理与处置费用昂贵,对于一个污水处理厂而言,他的全部基建费用 中,用于污泥处理的约占 20%~50%,有的甚至高达 70%,用于处理或 是处置剩余污泥的费用约占污水处理总费用的 25%~65%。
从某种程度上说,污水生化处理把水污染的治理问题转化成了固废污染的 处置问题。无论从污染物处理过程的完善程度,还是从所占有的投资比例 来看,污泥的处理处置都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污泥处理的减量化、无 害化和资源化,将是今后污水处理过程中急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利用微型动物对污泥减量化的研究(生物捕食)
生物废水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人造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能量来 自于进水中的有机物。通过代谢这些有机物,微生物获得所需的能量用 以维持、生长、繁殖。代谢有机物就意味者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 水。污水处理厂的生态系统包括许多的微生物。通常,细菌、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昆虫的幼虫以及节肢动物都是可以区分出来的。细菌是进水 中有机物的主要代谢者。这些细菌又被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所捕食,这 样就构成了一个食物链。这种食物链构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关系。那些 在连续环节中的微生物扮演着捕食与被捕食的角色。在能量从低营养水 平向高营养水平转化时,由于低效的细胞转化,能量就会损失。在优化 的条件下,总能量会损失最大,而总细胞的产量就会最小。在活性污泥 工艺中主要的捕食者是原生动物,偶尔也有后生动物。原生动物包括鞭 毛虫、纤毛虫、肉足虫和抱子虫。其中,纤毛虫占绝大多数。后生动物 通常由轮虫和线虫组成。生物滤池和活性污泥工艺中所含的微生物大致 相同,但生物滤池中后生动物的数量很多。当一种微生物吃掉另一种微 生物时,系统中的污泥量就会减少。其中一部分是通过放热和排泄物的 形式损失的。通常,食物链不超过四到五层。主要的食物链关系为:细 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高等动物。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技术的探讨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技术的探讨介绍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主要来源及性质,明确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工作急需一套完整的处理体系,无论是在水处理环节,还是污泥处理环节,均应加大对污泥减量化技术的讨论和落实。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通过外加酶水解技术、机械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热化学水解技术、电处理技术等技术手段使得细胞裂开,释放细胞内物质,然后回流至活性污泥池,进一步降解细胞裂开产生的溶解产物,从而实现污泥减量。
后污泥减量技术是在污泥产生后,通过污泥厌氧消化、污泥浓缩脱水、污泥干化、污泥焚烧等处理工艺,进一步降低污泥产生量及处置成本。
通过各种污泥减量技术的比选,明确每种技术的优缺点,为其他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工作供应可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逐步提高和新污水处理厂数量的增加,污泥产生量也渐渐增大,与此同时,污泥处理的难题也渐渐凸显出来。
我国污泥处理起步较晚,早期的污水处理厂存在“重水轻泥”现象,污泥处理单元不够完善,污泥的平安处理、处置是我国水污染掌握领域的薄弱环节。
生物处理是目前污水处理厂采纳较多的污水处理方式,该方式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这些污泥必需准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做到减量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从而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防止污泥造成二次污染1 污水处理厂污泥来源及性质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沉淀物质,包括固体物质、悬浮物、微生物菌体、胶体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污泥,由于污泥的不断产生促进了污染物与水的分别、净化。
通常污泥产生量很大,一般占处理水量的0.3%~0.5%。
污泥产生途径主要有:一是初沉污泥,来源于初沉池,是可沉降固体的物理分别,总固体质量分数一般为2%~7%。
二是二沉污泥,是泥水分别后的浓缩污泥,是微生物生长和惰性有机难降解物质积累的产物,总固体质量分数一般为0.5%~1.5%。
三是化学污泥,由特别物质(例如磷)或悬浮固体沉降产生。
以化学除磷为例,这一过程必要投加一些盐类,额外产生15%左右的污泥,化学污泥的性质取决于投加的混凝剂类型。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分离技术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分离技术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大量污水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这些污泥若处理不当,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探索有效的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分离技术对于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从六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一议题。
一、污泥减量技术概述污泥减量技术旨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或组合方法减少污泥的体积和重量,从而降低后续处理和处置的成本。
常见的减量技术包括污泥浓缩、消化、脱水和干化等。
其中,污泥厌氧消化是最为广泛应用的生物减量技术,通过微生物作用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实现污泥减量的同时回收能源。
二、污泥浓缩技术污泥浓缩是减量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泥中的自由水分,提高其固体含量。
常用的浓缩技术有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
重力浓缩依赖于重力作用使污泥中密度较大的颗粒沉降,适用于初沉污泥;而机械浓缩则通过离心力或压力差加速污泥中水分的分离,适合用于活性污泥的处理,能显著提高浓缩效率。
三、污泥消化技术污泥消化是通过微生物分解污泥中的有机物质,不仅可大幅减少污泥体积,还能产生可再生能源——沼气。
消化过程分为好氧消化和厌氧消化两种。
厌氧消化在封闭环境下进行,产生的沼气含甲烷比例高,是更受欢迎的选择。
此外,高级消化技术如两相厌氧消化和高温消化能进一步提高产气率和减量效果。
四、污泥脱水技术污泥脱水是将污泥中的水分进一步降低至适于运输和最终处置的水平,常用的方法有机械脱水(如带式压滤、离心脱水)和热干燥。
机械脱水成本较低,但脱水程度有限;热干燥虽能实现高度脱水,但能耗较高。
近年来,结合超声波、电渗透等新技术的预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传统脱水工艺的效率。
五、污泥资源化技术污泥资源化是指将处理后的污泥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能源,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
除了通过厌氧消化生产沼气外,污泥还可以通过堆肥化、石灰稳定、热化学转化(如气化、碳化)等途径转化为肥料、土壤改良剂或替代燃料。
这些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为农业和能源领域提供了新的资源。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

污泥减量技术1.1污泥减量化研究的意义我国工业废水的处理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具有基建投资省、处理效果好的优点,但它一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通常含有相当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未稳定化的有机物,如果不进行妥善的处理与处置,将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的污染。
在传统活性污泥法中,每降解1kgBOD5(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五日生化需氧量)会产生大约15~100 L的剩余污泥,用于处理或处置剩余污泥的费用约占污水处理总费用的25%~65%[1]。
随着一些新环境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污水处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幅增加,必然会导致剩余污泥的产量越来越大,显而易见,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将成为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
目前对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存在有效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尚无一种可以推而广之同时对环境无污染的有效方法,常用的污泥处置方法有农业利用、填埋、焚烧和投放远洋等[2],但这些处置方法无一例外地都存在弊端。
如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通常超过农用污泥重金属最高限量的规定,尤其是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和有毒有害物质增加,大大降低了农用的可能[2]。
此外,污泥中还含有病原体、寄生虫卵等,如果农业利用不当,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填埋处置容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大量占用土地。
焚烧处置虽然可以使污泥体积大幅减小,且可灭菌,但焚烧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都比较大[3]。
投放远洋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避免海岸线及近海受到污染,但其长期危害可能非常严重,因此,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禁用[1]。
其次,各种污泥处理与处置方法需要的资金巨大,如在欧美,污泥处理基建费用占污水处理厂总基建费用的比例高达60~70%[4]。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对于污泥排放所制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这也将进一步加大污泥的处置费用和难度。
剩余污泥的处理和处置不仅给污水处理厂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也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密切关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污泥减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对于现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从解偶联、生物膜法、生微物捕食等方面阐述了污泥减量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并指出了其研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污泥减量;解偶联;生物工艺;负效应
0 引言
活性污泥法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工艺,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通常含有许多病源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及未稳定化的有机物,如果不进行妥善的处理与处置,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大量的污泥已成为污水处理厂的沉重负担和对环境的极大威胁,而目前对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存在经济性和有效性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各种污泥处理与处置方法需要的资金巨大,如在欧美各国,污泥处理基建费用占污水处理厂总基建费用的比例高达 60% ~ 70%。
其次,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进一步普及、处理量的增加、处理标准的提高和处理功能的拓展,污泥产生量也将急速增加,也就相对地反映出我国污泥处理率较低。
显而易见,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将成为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
污泥减量技术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于 20 世纪 90年代应运而生的。
污泥的减量化技术是指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措施减少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生物固体的质量,是从实质上减少污泥量。
污泥减量方法的分类方式有,可分为污水处理之后
的污泥减量(后置污泥处理)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减量(也叫原位污泥减量或污泥的前置减量),各种污泥减量技术可实现不同程度的污泥减量,但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
1 污泥减量化理论基础
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之间偶联的关键纽带就是腺苷三磷酸(atp),它既是能量的传递体,也是磷酸基团的载体。
1961 年 p.mitchell 提出化学渗透偶联说,表明有机底物作为电子供体,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的过程,造成内膜的细胞质侧和基质侧质子浓度梯度,这种质子浓度的跨膜梯度积蓄了电子传递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成为腺苷二磷酸(adp)和无机磷酸合成
atp 的推动力。
“解偶联代谢”即为细菌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不再由atp的合成与分解反应偶联在一起,从而降低了微生物的合成量。
sroutamer 提出在以下 5 种情况时微生物解偶联生长可能发生:①存在影响 atp 合成的物质,例如解偶联剂;②存在过剩的能量,引起能量消耗,例如在高 s0/x0(底物浓度 / 污泥浓度)的条件下;③在过渡时期(非稳态)生长;④在不适宜的温度下生长;
⑤有限制性基质存在的情况。
其中前 4 种是通过解除新陈代谢中的能量偶联达到的,第 5 种是通过解除新陈代谢中的物质偶联达到的。
根据细胞的代谢和增殖机制,底物的消耗主要用于生物体增长及生物能量的产生。
维持代谢为维持细菌基本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消耗的底物不用于产生新的生物量,因此,维持代谢的活性越高,
污泥产量越少。
另一方面,微生物可以通过内源呼吸获得所需的维持能,进而导致微生物表观产率的降低。
在内源呼吸条件下,外源底物被完全氧化为 co2和h2o,故内源呼吸通常被称为生物量的自身消化。
2 基于解偶联代谢的污泥减量技术
通常,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是由腺苷三磷酸(atp)和腺苷二磷酸(adp)之间的转化而联系在一起的,即底物分解所产生的能量将部分用于微生物体合成。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底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并没有用于 atp 的合成,而是通过其他途径释放,这使得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不再偶联在一起。
此时,微生物仍能正常分解底物,但其自身合成速度将减慢,表观微生物的产率系数降低,污泥产量减少。
基于目前对解偶联代谢的研究,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实现解偶联污泥减量。
2.1 投加解偶联剂
解偶联剂不抑制呼吸链传递氢或电子的过程,但能使氧化产生的能量不用于adp的磷酸化。
正常情况下细菌氧化外源有机底物时,细胞膜两侧会产生h+浓度梯度,驱动发生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atp。
解偶联剂通常为氢离子载体,加入解偶联剂可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从而使 h+跨膜梯度消除,造成氧化过程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 atp 的合成反应,并以热的形式散发,起到解偶联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减少污泥产量。
xue 等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对间氯酚、对氯酚、间硝基酚和邻硝基酚四种解偶联剂进行了污泥减量
试验,发现间氯酚的效果最好,当其浓度为20mg/l 时污泥减量约80%。
2.2 高 s0/x0条件下的解偶联
根据s0/x0(初始底物浓度与初始微生物浓度比),微生物间歇培养可分为底物限制和底物充裕。
在高 s0/x0条件下,微生物在分解代谢中产生 atp 的速率要大于在合成代谢中消耗的速率。
atp产生累积后导致能量的溢出(energy spilling,即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从而降低了微生物的产率系数。
目前关于高 s0/x0条件发生代谢解偶联的解释有两种:①在高 s0/x0条件下,一些离子(如 h+或 k+)能穿过细胞质膜,降低跨膜电位,引起能量溢出;
②在高 s0/x0条件下,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绕过了能量储存的糖酵解途径,引起代谢解偶联。
高s0/x0条件污泥减量还不能应用于实际污水的处理过程,这是因为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际
s0/x0值多为0.01~0.13,而要实现解偶联需要的s0/x0值约为
8~10。
因此,在高的 s0/x0条件下要使出水水质达标,将会大大增加投资和处理成本,并且对处理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2.3 好氧-沉淀-厌氧工艺
改变污泥所处的环境(例如:交替好氧、厌氧),可以对细菌生长产生影响,从而减少污泥产量。
好氧菌从外源底物的氧化中获得atp,当它们突然进入没有底物供应的厌氧环境时,不能产生能量,导致细菌在好氧环境获得的 atp 不能立即用于新细胞的合成,而是在厌氧环境下作用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被消耗。
好氧 / 厌
氧的交替循环可促进分解代谢活性,使细菌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相分离,从而达到污泥减量的效果。
2.4 其他解偶联技术
不适宜的温度能够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从而降低微生物表观产率。
温度升高后,细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提高,而在合成代谢方面却没有随之提高,因此分解有机物获得的能量没有全部用于合成自身,产生了能量解偶联,使污泥减量。
提高供氧,可以使细菌氧化有机物的速度加快,使其产生的atp 的产生量增加。
这样,由于酶在atp 浓度较高时对 atp 进行水解,可能使细菌形成质子的无效循环,发生解偶联。
3 生物工艺
3.1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
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污水在流经载体表面过程中,进行有机营养物的吸附,氧向生物膜内部扩散并在膜中发生生物氧化等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分解,使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也得到繁衍增殖的方法。
生物膜法采用的固定式的载体填料,能延长微生物停留时间,形成好氧-厌氧反复耦合的过程来实现污泥减量,但该法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3.2 生物捕食法
生物捕食法利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型动物对细菌的捕食作用实现污泥减量化。
利用微型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减量,可在现有
的污水处理工艺直接投加后生动物,也可制作适应后生动物生长进行污泥减量的反应器。
杨健等将蚯蚓生物滤池与普通生物滤池相比对,结果显示蚯蚓生物滤池中污泥的处理效果明显改善,蚯蚓生物滤池在实现污泥减量化和稳定化的同时,对污泥的沉降、脱水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4 剩余污泥减量的负效应
剩余污泥减量技术可降低污泥的处理与处置费用、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环境负荷,但同时也会带来运行、环境方面的影响和费用,必须加以考虑。
①污染物去除效果。
污泥产量的减少使得污水中氮类物质的去除率降低,同时生物代谢也会向污水中释放氮,因此污泥减量会使氮类物质的去除效果降低,影响出水水质。
②污泥性状。
污泥减量技术会对物种的生长产生影响,改变污泥的形状,如:引起絮凝性差、丝状菌繁殖、污泥膨胀等使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因此,水质和污泥产量二者的平衡问题值得考虑。
③耗氧量。
对污染物的降解需要消耗氧,而污泥减量技术在减少污泥量的同时对氧气的消耗量增加了,因此能耗也有所上升。
5 结语
污泥产量的不断增加给其后续处理处置带来了沉重压力,污泥的减量化是解决污泥出路的最佳处置方法。
污泥的产生是多种复杂过程综合的结果,各种技术途径各有其优缺点,综合考虑这些技术方法以及其相互作用,多种方法的联合处理可能是最适宜的。
目前这些污泥减量化技术的机理和参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出水质量还
有待提高,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污泥减量工艺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