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一)
太极双鱼图

巫祯来先生《太极意象系列》之一——《太极双鱼图》
《太极双鱼图》鉴赏:
一条红鲤鱼和一条黑鲤鱼,一上一下,构成一幅旋转不息的太极图。
鲤鱼画得活灵活现,笔精墨妙。
背景衬以蓝色的花纹,似水,似浪,似天,似海,更似混沌初开的宇宙。
红鲤鱼代表“阳”,黑鲤鱼代表“阴”。
一幅“太极双鱼图”把古老的“太极图”表现得更加形象化,所谓“负阴抱阳、阴阳互生、阴阳互根、阴平阳秘、阴阳调合”的太极意理在寥寥数笔的中国画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款题:“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万事万物均有来路和去处,所以“一滴水可以映见太阳”。
(墨杰撰文)
黑与白的形象艺术
合成天衣无缝
太极两仪阴阳平衡
演绎着深奥的哲学命题
浓缩着万物的命运
金木水火土
无限的涵纳博大精深
超越任何的智慧大典
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并存
天地人精气神
组成宇宙的图腾
昼夜轮回色彩光影
景象万千梦幻纷呈
卑微与伟大兴喜与悲壮包容芸芸众生
万物相生相克
意味着旧的终结新的诞生阴阳交合孕育结晶
相辅相成
保持生态平衡
混沌初开
洪荒演变文明
俯视万物反视自身
吾心即是太极
太极便是吾心
散则为气聚则为形
生不忧死不惧
以哲理沏悟人生
蔑视狂妄贪婪欺诈
让心灵宏阔高远澄明
让友爱永驻在心
完善自我爱心永恒
因果报应天地良心
善恶有报贯穿人生
只要顺民意顺民心
何须拜佛求神。
解密太极图的来源

解密太极图的来源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不但可以描述宇宙、生命、物质、运动、结构、能量等内容,也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质的来源。
太极图是一个圆圈,中间以“S”形的曲线分为两半,左白右黑,形状貌似两条黑白鱼,因此也称太极图为“阴阳鱼”。
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向下,为阴。
太极图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关于太极图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
历史上很早以前就有了太极图,对于太极图来历之谜,科学家进行了探索。
部分学者表示太极图来源于阴阳鱼。
鱼在古代是一种多功能的吉祥物,有强大的繁殖力,鱼的眼睛从不闭合,古人认为这是“不死”现象,是“再生”的象征,这恰好符合阴阳转换、生生不息的要求,再没有哪一种“活物”比鱼更适合做太极图案。
研究《洛书》的学者认定太极图来自于此。
根据《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履。
根据《洛书》数字,外圈八个数字与中央数字五分别得出差值。
中央5-5=0,可得出一组新数字排列,如下:得出的新数字组,只有五个数字,四个自然数。
在平面上画四个同心圆,半径以中间最小圆半径递增。
同心圆由内到外分别为1、2、3、4。
再对应洛书新数字组,将外圈八个数字分别对应在同心圆上。
圆心为数字0,再用平滑的线按照数字顺序将对应的点连接。
之后根据中国传统方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原则,南方东方为阳,西方北方为阴,画出黑白对应关系。
再根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原理,四象者,太阳、少阳、太阴、少阴。
在上图中增添少阳、少阴,为太极图。
另有学者表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他们认为太极图跟二十四节气太阳日晷的影长是有密切关系的。
具体操作方法:古人制造了原始的立竿测日影仪——晷仪。
晷仪中心及圆周各有圆孔,以备立杆用。
在盘中心立有定表,圆周则立一游表,逐日流动(内蒙出土的秦汉石刻晷仪就是一个圆形的圆周上由许多圆孔构成的大圆晷仪)。
图解: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的?

图解: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的?太极图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论是中医还是风水都离不开阴阳二气的原理,太极是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重要的概念。
那么,从风水命理来说,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太极”是由无极而来,是阴阳两分前之混沌状态,没有阴阳分明的“阴阳鱼”,只有外面之圆圈,内部有一群小点;然后是阴阳分明的“两仪”;再来是阴阳中有阴阳是“皇极”。
在“阴阳鱼”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乾、兑、离、震,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艮、坎、巽,表示阴爻逐渐减少。
而阳爻减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
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
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
据史书中的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
《太极图》,和原图《无极图》的图形一样,但读法不同。
涵括内丹修炼之理的“无极图”。
读它的顺序是从下而上。
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是内丹修炼的起点,指人身的下丹田命门两肾空隙之处。
这是人身祖气所在之地,一切内丹根基,都从这里开始。
内丹术语,又称为得窍。
第二圈称炼气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气,进行化炼,将后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再将先天之气化为先天之神。
这一层功夫,叫做炼己,主要在炼去后天的阴质,透出先天之神。
第三层,是五行之气混合之象,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脏之气攒簇为一,称为五气朝元,五气调和,故又称为和合。
更上一层,系由坎离二卦变形而成,叫做取坎填离。
到这一境界,已经获得体内的精华,炼丹之药成熟,叫做得药。
坎卦中爻为阳,为实。
离卦中爻为阴爻,为虚。
阴阳鱼太极图起源于农家条编工艺假说

阴阳鱼太极图起源于农家条编工艺假说
刘法民
【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8)004
【摘要】阴阳鱼太极图与中华民族史的传说密切相关,人们对于它起源的猜测假说,始终指向神圣、神秘与神话,即使是现代的解释,也是在深奥中打圈子.从美学的艺术反映论角度看,阴阳鱼太极图首先是艺术形象图形,其次才是哲学抽象象征符号,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农家竹篾树枝编织物形态可能是阴阳鱼太极图艺术形象的现实原型及起源.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刘法民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阴阳鱼太极图的文化共享现象刍议 [J], 李宗杰;
2.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组合的玉器实物的意义探究[J], 张如柏;刘天祐
3.阴阳鱼太极图起源于农家条编工艺假说 [J], 刘法民;
4.阴阳鱼太极图:阐释中国古代礼刑关系的新视角 [J], 汪涵治
5.运用阴阳鱼太极图在中医阴阳学说教学中的体会 [J], 张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四种太极图的来历及其内容

古代四种太极图的来历及其内容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其哲学渊源可追潮至《周易》的太极说,以及《易》学研究中出现的几种太极图及其太极图说。
因此,弄清楚古代太极图的由来及其内容,对于探索太极拳的哲理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把掌握的古代四种太极图披露于世,并就有关问题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同道。
从《易图》说起太极图是《易图》的重要图象。
所谓《易图》,是学者们研究与解释《周易》而绘制的种种图形。
《周易》这部以卜筮为外壳的古代哲学巨著,有《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著作,汉以后才与《易经》合为一书流行。
所以,《易经》又称《周易古经》,古经中只有经文与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并无后世出现的称之为易图的图形。
史籍和易学著作中仅有伏羲作八卦的记载,并没有伏羲绘制太极图的记载,也未见到伏羲氏绘制的太极图。
那么,《易图》是何时出现的呢?易图,包括《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上百种图形,其中首要的是河图、洛书两图。
这两幅图的名称,最早见于《易传、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但是在宋以前,河图、洛书只在易学著作提及其名,未见其图形,直至宋代才出现河图、洛书及其他图形公诸于世,形成易学史上一个新的流派一一图书派。
这一点,已为古今著名易学家所共识。
孙国中先生在《河图洛书解析》一书中说:“河图、洛书自汉以后一直由道家珍藏秘传,直到宋代才由华山道士陈传公开于世。
至此,易学史上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一一图书派,对图书的研究也日趋完善和系统化。
特别是清代,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从而为彻底破译河图、洛书,奠定了基础。
”其实陈转仅仅传给少数几人,范围很少,真正把图书公诸于世的是周敦颐、邵雍、朱熹等宋代著名学者。
周敦颐传陈抟太极图,并撰《太极图说》,邵雍传河图、洛书诸图,特别是朱熹撰《周易本义》,取邵雍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序次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诸图及其自己改订的卦变图等九图列于卷首之后,历代相沿,图说之风盛行,而且愈演愈烈,说易者几乎无不有图。
阴阳鱼

万物负阴而抱阳。从天地阴阳变化来看,无论人醒觉还是睡眠,天地间,阴阳二气始终在变幻。人们大多在亥时前后睡觉,这时,天地阴极
而阳,阳气渐渐壮大,人于睡眠之中,以自身之阴与天地之阳相辅相成而为阴阳相谐之“好”。
若以三维立体的动态观念看待太极图,太极图上的两条阴阳鱼不仅立了起来,还在阳性正力与阴性反力的作用下,以漩涡状盘绕在一起;
二者此消彼长,相互媾和,呈现出阴阳螺旋式运行态势。
太极阴阳鱼图是阴阳螺旋力场的直观显现,而阴阳螺旋力场是宇宙万物混化、运行、演变时普遍存在的规律。宇宙万物,无论是高维时空
1.“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2.“阴阳鱼”太极图与道教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水火匡廓
图”与“三五至精图”同样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3.关于陈抟或薛翁、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创作或始传“阴阳鱼”太极图的观点,因无以考证,只能存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简单
肯定。
4.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鱼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此图不是清康熙以后人窜入,这一点从《翼玄》、《易通变》的
文字内容中可以得到证实。
5.“阴阳鱼”太极图经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定型于明末赵仲全。之后出现的由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包括以左右半圆排列
、以上下半圆排列等)都与本义不符。[2]
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
“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存在广泛,在孔庙大成殿梁柱、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道士的道袍、算命先生的卦摊、中医、气功、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兼与郭或先生商榷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
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
在考察它源流之前,应弄清楚“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的关系问题。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当然两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本文仅对阴阳鱼太极图(下文简称“太极图”)作一考察,有关五层太极图的考证将另撰文。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太极图又是根据什么演变而来的呢?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
太极图源说

五、水火匡郭图
解释《参同契》丹药形成图式。图见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本。图中左半为离卦,右半为坎卦,白者为 阳爻,黑者为阴爻。就炼外丹说,左离为青龙即丹砂,右坎为白虎即铅,当中小白圈,指丹药。此图式后来成为道教讲述炼丹的图式之一。另说,离火为日,为阳;坎水为月,为阴,所谓坎离相抱,龙虎相交,水火相通,日月相合,即阴阳相配合之义。把后人考证,宋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皆源于此。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一)——兼与郭或先生商榷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
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
在考察它源流之前,应弄清楚“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的关系问题。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当然两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本文仅对阴阳鱼太极图(下文简称“太极图”)作一考察,有关五层太极图的考证将另撰文。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太极图又是根据什么演变而来的呢?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干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
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
”(《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陈先生将双龙相互缠绕之图直接称为“双龙太极图”。
双龙缠绕图实际上就是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此外有人认为太极图来源于“”、“”符号(青海民和县和乐都柳湾、辽宁翁牛特旗石棚山、广东曲江石峡中层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都刻有这种符号),双鱼纹样图形(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双凤纹样图形(新石器时代骨刻与陶绘、河姆渡文化中有这种纹饰),近前有人声称太极图来源于河南洛油伏羲台下黄河与洛书相汇后形成的“涡漩”(见《郑州日报》1993年3月8日第八版)。
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太极图的来源?如果单就这种图形纹样而言,显然无法直接推衍出太极图。
因为类似的图案在其他民族就没有演变出太极图,如古代巴比伦有双蛇缠绕交尾图案,古希腊、古印度、高加索、小亚细亚等地的遗物(银饰、铜壶、花瓶等)上有:“”纹饰,但这些民族都没有太极图。
至于“涡漩”一说,实属荒唐,“涡漩”无处不在,如果从中能看出太极图,那太极图岂不是遍布世界各地了吗?不过,从这些图形隐含的思想观念看,又不能说与太极图毫无关系。
这些图形都是双双交合而成,或双龙、双蛇,或双鱼、双凤,连“”也是由两个相同的符号交叉而成,这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
双双图纹,或表示男女(伏羲、女娲),或表示雌雄(双鱼、双蛇、双龙、双鸟);两两交叉,反映原始生民对男女、雌雄交合的直观认识。
由两性生殖器、男女、雌雄、日月等人体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现象,逐渐体悟出“阴阳”概念,以及阴阳同体、阴阳相对与相交(对待与统一)、阴阳交互作用、阴阳相互转化等等思想理念,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阴阳文化。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线条符号),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图形符号)。
可见,原始时代的这些图纹只不过是太极图的思想渊源,而从中并不可能直接演变为太极图,太极图到底源自何图?最早的太极图为何时何人所作?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人的论述。
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认为“先天图”(应当包括“阴阳鱼图”或就是“阴阳鱼图”)是从五代宋初陈抟那里传下来的。
最有名的是朱震的论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汉上易传·进易说表》)其实比朱震更早的晁说之已叙述了先天图的流传:“有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以《易》授终南种征君放明逸,明逸授汶阳穆参军修伯长,而武功苏舜钦子美亦尝从伯长学。
伯长授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授河南邵康节先生雍尧夫。
”(《嵩山集》卷十八《王氏双松堂记》)我们再来看一看与邵雍同时代的人是怎么说的。
与邵雍同巷里居住了三十余年的二程兄弟说:“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
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
推其源流,远有端绪。
”(程颢《邵尧夫先生墓志铭》)程氏只上推到穆修,穆修以上则以一句“远有端绪”省略。
邵雍之子邵伯温说:“先君受易于青社李之才,字挺之。
为人倜傥不群,师事汶阳穆修。
挺之闻先君好学……于是先君传其学。
……伯长,《国史》有传,其师即陈抟也。
”(《易学辨惑》) 由此可见朱震所说的传承关系是基本可信的。
可惜的是这张“先天图”没有随上述文字流传下来,以至今人无法确认它到底是“阴阳鱼图”,还是“先天八卦方位图次序图”,或是别的什么图。
其后详细论述易图流变的是元代的袁桷,他在为宋末谢仲直《易三图》作的《序》中说;“上饶谢先生遁于建安番扬,吴生蟾往受易而后出其图焉”。
而谢仲直又得自彭翁,彭翁得自武夷君。
武夷君可能就是白玉蟾(白玉蟾道号武夷翁)。
袁桷又说:“至荆州袁溉道洁始受于薛翁,而易复传。
袁乃授永嘉薛季宣……最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
……其孙抗秘不复出。
……今彭翁所图疑出蔡氏。
”(转引自胡渭《易图明辨》卷三)依袁桷说,易三图的流传大致为:薛翁-袁溉-薛季宣……(蜀之隐者)-蔡季通-蔡抗……武夷君(白玉蟾)-彭翁(即彭耜)-谢仲直(即谢枋得)-吴蟾那么蔡元定从四川访得的三图是什么样子?或者说谢仲直的“易三图”是什么样子?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袁桷当时就没有说明。
胡渭推测:“故首着之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
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
”明代初年赵撝谦(1351~1395)在《六书本义》中载有这张图,并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
”当时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说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怀疑,他说:“朱子与蔡氏无书不讲明,岂有秘不与言之理?”(转引自明代杨时乔《周易全书》)。
胡渭不仅赞同袁桷的说法,而且赞同朱震的说法,认为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图可知也。
”断定此图出自陈抟,源自《参同契》。
我认为说阴阳鱼太极图源于《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或“三五至精图”,也是值得分析的。
后两图传为五代彭晓为诠释《周易参同契》而画的图,而经查《正统道藏》,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并没有这两幅图,而只有一幅“明镜图”。
(当然不能排除其他失传的版本中载有这两幅图。
)退一步说即使彭晓作过这两幅图甚至哪怕《参同契》中就有这两幅图,也不能断定它就是太极图的源头,其道理同上述一样,从这两幅图的图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极图的痕迹,但却有思想渊源关系。
《参同契》首章说:“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特别强调坎离,坎离为日月、日月为“易”。
坎为阴中有阳,离为阳中有阴。
“水火匡廓图”正是对坎(水)离(火)二卦的形象表示。
这种阴阳相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流变的思想不正是太极图的基本思想吗?从袁桷等人所叙流传谱系看,太极图道教是很有关系的。
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隐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并不等同于图形上的渊源关系。
看来要考察太极图源自于什么图是很困难的事。
我们还是来考证一下最早的太极图是何人所作这个问题吧。
首先要给太极图的图形定一个标准(正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上述原始时代的图形统统被称作“太极图”),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内为阴阳鱼互纠图案、外为八卦或六十四卦环形图案。
至于陈抟所传的“龙图”、“先天图”是不是这种图形,已无法考证。
因而难以判断陈抟就是作此图的第一人。
薛翁、蜀之隐者是否作此图,同样无考。
检索现存文献资料,发现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
张行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绍兴(113l~1137)进士,干道二年(1166)向皇上进呈易学七书,其中《翼玄》即载有此图。
《翼玄》又作《翼元》,现存版本为两种,一是清乾隆李调元辑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其理由有四点:(1)张行成的“太极观是具体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
”“与后来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图》环中之‘中间虚者’为太极的宇宙论是不同的”。
(2)洪迈没有提及,朱熹也没有评论。
(3)邵雍并不以浑天术言天。
(4)《翼玄》是注释《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号系统《太玄》的书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号系统的图呢?”我认为这几点意见很值得商榷。
第一,无论是“形而上”太极观还是“形而下”太极观,与阴阳鱼太极图都没有直接关系,郭氏说:张行成“既不以先天图中间虚处为太极,就不会有此《易先天图——浑天象》之图”。
真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阴阳鱼太极图中间并不是虚处,而恰恰是实处(由黑白两色交互构成),如按郭氏的说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极观演变出“形而下”的图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吗?(当然并非如此简单,下文将具体分析)倒是“中间为虚处”的所谓“形而上”太极观只能派生出空心圆太极图,而难以派生出“阴阳鱼交互”这种“形而下”太极图。
第二,说掌管国史图书的洪迈如果见到阴阳鱼太极图就不会以黑白半圆表示两仪(“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这种推测是没有说服力的。
无论洪迈是否看见阴阳鱼图,都没有理由强迫他不许采用黑白半圆太极图,他可以不喜欢阴阳鱼图而更偏爱黑白半圆图。
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偏爱黑白半圆太极图的,因为它简单明快地表示了太极生两仪之理(这一点并不亚于阴阳鱼图)。
如朱熹评论:“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
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
”(《朱子语类》卷六十五)“图左一边属阳,右一边属阴”。
(同上)再说朱夫子无论怎样“博学多识”,也可能有未见到的东西。
以此作为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而事实上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寻找易图,蔡从蜀之隐者手中求得三图后,可能给朱熹看过,因为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给蔡季通的信中说:“前日所说磨崖刻河、洛、先天诸图,适见甘君说阁皂山中新营精舍处,有石如削,似可镌刻,亦告以一本付之。
‘先天’须刻卦印印之,乃佳。
……三图须作篆,乃有古意,便当遣人送伯谟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