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博物院遇见中山国
河北博物院观后感

河北博物院观后感一直想去河北博物院看看,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当我走进博物院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博物院的建筑外观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走进内部,那种浓厚的历史氛围更是扑面而来。
我最先来到了“石器时代的河北”展厅。
一进展厅,就看到了那些粗糙但充满原始力量的石器。
有石斧、石锛、石球等等,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远古人类的智慧和生活。
我仔细地观察着那些石器,想象着远古人类是如何用他们粗糙的双手一点一点地打磨出这些工具,又是如何用这些工具去狩猎、采集,与大自然顽强地抗争。
其中有一块小小的石矛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尖头已经被打磨得非常锋利,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当年的锋芒。
我仿佛看到了远古的猎人手持长矛,在森林中追逐猎物的场景,那一定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接着,我来到了“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
这里的文物简直让我眼花缭乱。
精美的青铜器、华丽的金银器、独特的玉器,每一件都让人赞叹不已。
其中有一套中山王厝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那工艺简直巧夺天工。
方案的底座是由四只梅花鹿承托,四龙四凤相互纠结环绕,造型复杂而又和谐。
那些金银丝镶嵌的线条流畅优美,真不知道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做到的。
我站在展柜前,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试图把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还有一件小玉人,它只有拇指大小,却雕刻得栩栩如生。
玉人的面部表情生动,身上的衣物线条清晰,就连头发丝都能看得清楚。
我不禁感叹,古人的雕刻技艺实在是太高超了,在那么小的一块玉上都能展现出如此精湛的工艺。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了。
那一片片温润的玉片,用金丝串联起来,组成了完整的人形。
据说制作这样一件玉衣,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看着眼前的金缕玉衣,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帝王对永生的渴望,可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除了金缕玉衣,还有长信宫灯也让我印象深刻。
河北省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河北省博物馆观后感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个展馆都诉说着一段过往。
当我踏入河北省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河北省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庄严肃穆,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走进大厅,宽敞明亮的空间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在导览图前,我仔细规划着参观路线,心中充满了期待。
首先,我来到了“古代河北”展厅。
这里陈列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众多文物,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辉煌。
从古朴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铜器,从华丽的陶瓷到细腻的书画,每一件文物都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河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件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铁足铜鼎吸引了我的目光。
它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鼎身上的铭文记载着中山国的历史。
看着这件鼎,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中山国的繁荣昌盛,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陶瓷展区,精美的定窑白瓷让我赞叹不已。
那洁白如玉的瓷质,细腻光滑的触感,以及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尤其是那一件孩儿枕,孩童的神态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去触摸。
接着,我走进了“红色河北”展厅。
这里展示了河北在近现代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伟大贡献。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充满岁月痕迹的革命文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河北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让我热泪盈眶。
他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着展柜中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武器和物品,我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意。
在“民俗河北”展厅,我领略到了河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那些精美的剪纸、绚丽的年画、生动的皮影戏道具,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河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参观过程中,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们见证了河北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根源。
传奇的地图——战国中山兆域图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在河北博物院“战国雄风 古中山国”的展厅里,有一件陈列在上厅结束位置的文物,为上厅做了完美结束,它就是被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版地图——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1977年深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当时发掘了5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
在国王的椁室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件令整个建筑史学界都为之兴奋的文物,就是战国中山国史上最有作为的国王的墓城建筑规划图。
兆域图的整体器形是一块长方形板,长度为96厘米,宽度为48厘米,厚度为0.9厘米,重量为29.5公斤,表面平整,厚度不均。
器物背面的中腰两侧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兽面与铜版是一同铸成的,环是铸好后套在兽面模中铸在一起的,铜版的正面是中山王陵区建筑规划图。
这件兆域图显示出的信息包含了除经纬度外的现代地图所有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形、方位、比例尺、传奇的地图——战国中山兆域图刘 寅图1:文物原图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符号。
首先,兆域图上的图形非常清晰明了,中心部分是用金线嵌出的五个方形享堂的轮廓线,最中间是王堂,就是王的享堂,轮廓线内有“王堂”字样;王堂的两侧是两个王后堂,其中一个是哀后堂,轮廓线内有“哀后堂”字样,另一个是王后堂,轮廓线内有“王后堂”字样,中间三个享堂的方形轮廓大小相同;最两侧是两个较小的方形轮廓线,其中一个的轮廓线内有“夫人堂”字样,另外一个字样已经不清晰。
五个享堂的外围,是用银丝线标识的墓的封土底边——丘,丘再向外,是用宽银片嵌出的“内宫垣”和“中宫垣”两层宫墙轮廓线,铜版上方,内、中宫垣中央均设有门阙。
沿着“内宫垣”的下边,由左向右等距离地排列着“诏宗宫”“正奎宫”“执帛宫”和“大将宫”标识,它们的用途分别是陵园中主持祭祀礼仪、主管清洁、主管祭祀用品和看守陵墓的官员处所。
其次,关于兆域图方位的推断也很巧妙,内、中宫垣南面中央设有门阙,门阙均位于图的上方,经过与实地墓和哀后墓对照后,发现图示方位为上南下北,与今天的地图正好相反。
在河北博物院遇见中山国

在河北博物院遇见中山国河北博物院坐落在石家庄最好的地段上,建筑恢弘沉稳、气势磅礴。
它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孜孜不倦地收藏和展示着河北省境内的历史记忆。
燕赵大地,古来辉煌。
而历史上除燕赵之外,这片辽阔大地上曾存在一个神秘古国――中山国。
因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2000多年来鲜为人知。
中山国文物却是河北博物院的院藏特色,展厅里全面展示着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完整体现着从战国到汉代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
2018年7月底,《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女士,听她讲述这座现代的博物馆里所收藏的“古国”。
两个中山,两段历史“中山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中有所透露,但史籍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些寓言故事,比如中山狼与东郭先生等。
专家也研究过,中山国本身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不是周王室正式分封的诸侯国。
这个部族是从陕西西部迁移过来的一个少数民族――白狄族,他们在太行山以东打下了一块土地,在强国林立的战国时期于夹缝中求生存,最后不但封侯,还称了王。
总体上,这个国家面积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因为善于骑射,一度被中原诸国忌惮。
”河北博物院的一间会客室里,一提起中山国,罗院长便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
上世纪70年代,战国中山王墓被发现,出土了一批带铭文的青铜器,从那时起,考古发现渐渐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揭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使它为天下所知。
河北博物院有两个关于中山国的常设陈列展,一个是战国中山,一个是西汉中山;一个叫做《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一个叫做《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应该说,它们所展示的是两个性质的中山。
首先不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其次国家的性质也不一样,战国时期的古中山国是真正的国家,中山国王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强的自主性。
汉代则是皇帝把一个同姓诸侯王分封到此处,只是一个封国”。
两个中山,都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有‘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7个国家都叫‘万乘之国’,就是说国力非常强,面积大、人口多,军事战斗力可以达到万辆战车以上的级别。
河北博物院观后感

河北博物院观后感早就听闻河北博物院大名,一直想去看看,这次终于得偿所愿。
一走进博物院,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不过,我可没被这严肃劲儿给“唬住”,反而带着满心的好奇和期待,一头扎进了这历史与文化的“海洋”。
我最先来到了“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
一进去,就被那些精美的文物给吸引住了。
其中有一件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那工艺简直绝了!方案座的底盘是由四只梅花鹿承托的,这四只小鹿,那神情姿态,就跟活的似的!它们的眼睛圆溜溜的,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鹿角线条优美,像是在风中轻轻摆动。
再看那四条龙和四只凤,相互缠绕,相互嬉戏。
龙的鳞片清晰可见,一片片都闪着金属的光泽;凤的羽毛根根分明,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
我就站在那儿,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心里不停地感叹:咱老祖宗的手艺可真是出神入化啊!这得花费多少心思和功夫才能打造出这么一件宝贝来?接着我又逛到了“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
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这两件玉衣,那叫一个华丽!玉片被金丝串联起来,紧紧地贴合着人体的形状。
我凑近了仔细瞧,每一片玉都温润光滑,而且大小、形状几乎都一模一样。
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工匠们是怎么把这些玉片打磨得如此精细,又怎么用那么细的金丝把它们穿起来的?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多高的技艺啊!看着这金缕玉衣,我仿佛穿越回了汉朝,看到了工匠们在烛光下埋头苦干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在博物院里溜达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好多小朋友都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参观,一个个小脑袋凑在展柜前,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有个小男孩儿,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拉着他爸爸的手不停地问:“爸爸,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呀?那个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呀?”他爸爸也特别有耐心,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给他解答。
看着这父子俩的互动,我心里暖暖的。
这不就是文化的传承嘛,一代又一代,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和背后的故事传递下去。
还有一群学生,看样子像是高中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小本子,边看边记。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青铜篇:申一涵分享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青铜篇:申一涵分享《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青铜篇申一涵分享《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展览将持续三个月。
本次展览由天津博物馆主办,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协办。
古中山国是白狄鲜虞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其始建于春秋末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后为赵国攻灭,其存续210余年。
由于史籍中关于古中山国仅有简略零散的记载,古中山国遂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197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发掘了中山王墓,并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
在两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内外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这些出土文物游牧民族风格明显,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次展览共引进古中山国精品文物220件(套),以“东出太行,肇建中山”“车辚马啸,逐鹿中原”“钟鸣鼎食,生死同欢”三个部分充分展示了古中山国的历史沿革及社会生活。
络绳窃曲纹铜壶四虺纠结铜饰(左)铜当卢(右)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欢迎转发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申一涵分享青铜篇北朝艺术精华:申一涵分享大同市博物馆与北朝艺术博物馆选赏辽佛开会:申一涵分享辽宁博物馆金铜辽佛及其他从思燕佛图遗珍到北朝石造像:申一涵分享辽宁博物馆从兽面纹铜钺到吴王夫差剑:河南博物院藏青铜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赏青铜器中篇:木一古美术分享从越王州句剑到唐佛钟:苏州东吴博物馆藏青铜器欣赏夫差剑勾践矛,石辟邪思仙草:王华东分享洛阳博物馆续篇勾践剑与夫差矛:王华东分享湖北省博青铜佳玉周倜分享:洛阳博物馆青铜器上篇牺尊争霸:河北战国青铜牺尊对南博东汉青铜牺尊陕西历史博物馆赏青铜器上篇:木一古美术分享张镝的饕餮古代艺术精彩亮相:2018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从彩陶到青铜兵器:牧羊人Ayup分享青海博物馆西羌物质文化秦蜀之路青铜文明:无极斋分享成都博物馆特展王华东:草原狩猎箭镞趣谈无眼者:“妇好”遇上“史语所”?(上)无眼者:当“妇好”遇上“史语所”?(下)扎木合分享:法国吉美博物馆青铜器金铜造像及其他上博青铜器巡礼之一:周倜分享从吕不韦戈到蚕纹蝉纹兵器:成都市博物馆藏青铜铁兵器周倜分享:天津博物馆藏青铜器及佛像印章(下)神秘滇文化系列专赏:周倜分享上博滇文化等青铜器神秘奇崛古滇文物:国博秦汉文明展系列《神秘古滇国青铜狞厉之美》之:国家博物馆选赏揭秘滇国青铜狞厉之美:上海博物馆篇追寻中国顶级青铜艺术:王公子分享哈佛艺术博物馆走进世界中国古艺术品最重要收藏家:王公子分享赛克勒吉金王公子分享《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东去西来:11—14世纪藏传金铜佛像精品展》"雪域瑰宝—西藏文物展"饕餮盛宴吉泉斋藏品赏析之:狻猊莲花香薰吉泉斋藏品赏析:十五世纪永宣风格释迦牟尼金佛光明:刘雍金铜佛像藏品大赏《圣塔佛光:金陵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展》是隋,在敲打我窗!(美奂美仑上博西博隋佛组合双璧遥映)黑风泉/白马分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一)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周倜分享上博青铜兵器周倜博物馆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国篇》周倜博物馆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满城汉墓篇》周倜博物馆分享系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选粹朝发轫于天津兮——天津博物馆藏铜器随赏(上)周倜分享:上博北方草原青铜牌饰兵器草原文化的永恒魅力:鄂尔多斯青铜器金色中国大展:先秦汉晋及北方草原篇《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中的大辽文物乐艺会《内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小玉米分享:辽宁省博藏北方与草原文明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具装铠》敕勒青铜分享:鄂尔多斯博物馆草原牌饰及铜件精赏金鞍银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馆北方游牧民族马鞍饰精彩奉献云想衣裳花想容:国家博物馆展陈古代铜镜选赏致敬陈介祺周希丁:国家典籍博物馆青铜器全形拓巍巍大哉国博宝鼎:后母戊鼎、子龙鼎、大盂鼎酣赏金钩玉带入梦来—中国古代带钩展保利艺术博物馆藏青铜大赏(上)保利艺术博物馆藏青铜大赏(下)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展古吴神韵:镇江地区吴国土墩墓及窖藏青铜器特展大周吉金:上海博物馆陕西地区芮国珍品展(下)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河北博物院观后感

河北博物院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河北博物院。
还没进门呢,光是看到那宏伟的建筑外观,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了。
一踏入博物院的大门,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故事的世界。
里面的展厅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每一个都像是藏着无尽宝藏的密室。
我最先走进的是“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
一进去,就被那些精美的文物给“震住”了。
你能想象吗?那些摆在展柜里的青铜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有一个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简直巧夺天工!那四条龙和四只凤相互缠绕,活灵活现的,仿佛随时都能腾空而起。
我站在展柜前,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仔仔细细地瞧着每一个细节。
方案座上的金银纹路细腻得不像话,真不知道古代的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
他们没有现代的工具和技术,却能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智慧啊!接着我来到了“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
这里面的文物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那套金缕玉衣,简直太震撼了!一片片温润的玉片,用金丝串联起来,组成了完整的人形。
我凑近了看,心里忍不住想,这得用多少玉片和金丝啊,古代的帝王们为了追求永生,可真是费尽了心思。
看着这套金缕玉衣,我仿佛能看到当年制作它的工匠们,在烛光下小心翼翼地打磨着玉片,穿引着金丝,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就在眼前。
走着走着,我在一幅壁画前停住了脚步。
那壁画虽然已经有些斑驳,但仍然能依稀看出当年的色彩和线条。
画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弹奏乐器,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我不禁想象着,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场盛大的宴会,人们穿着华丽的衣裳,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在博物院里转了一圈,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
那些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它们好像都有了生命,在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看到那些古老的陶瓷器具,我会想,当初制作它们的人,是不是也像我们今天一样,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也许是一位老师傅,带着几个年轻的徒弟,在窑炉前忙碌着,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执着和专注。
河北博物馆作文400字五年级

河北博物馆作文400字五年级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参观了仰慕已久的河北省博物馆。
我们先后参观了《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慷慨悲歌—燕国故事》,《河北商代文明》四个展厅。
我们先去的是《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古文物造型奇特,工艺考究,最使我难以忘记的是银首人俑铜灯:它是耍蛇男子头,用银制成的。
黑宝石的眼珠,胡须微翘,笑容可掬。
其双手各握一条长蛇,两蛇头部分别擎住一只灯盘;底部灯盘内也盘踞一蛇,蛇头顶住男佣左手之蛇,创意巧妙。
还有错银镶金铜牺尊,是盛酒器具。
兽口为流,双眼嵌绿松石,器身错银及红铜,并嵌绿松石,盖钮为曲颈的天鹅,整个兽身布满精美的花纹……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
然后我们去的是《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用石片编织而成的古代战士的铠甲,还看到了用金丝和玉片编织而成的金缕玉衣。
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还仿佛看到了古代战士披甲冲锋的场景!
后来我们去的是《慷慨悲歌—燕国故事》和《河北商代文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时候的货币竟然是精美的贝壳,而贝币则是古时候的重要货币。
远古时代的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生活,去战胜大自然!让人不禁感叹人类的伟大!
参观完博物馆,看到一件件精美的古文物,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古文物。
他们就是历史的见
证!他们就是我们的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河北博物院遇见中山国河北博物院坐落在石家庄最好的地段上,建筑恢弘沉稳、气势磅礴。
它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孜孜不倦地收藏和展示着河北省境内的历史记忆。
燕赵大地,古来辉煌。
而历史上除燕赵之外,这片辽阔大地上曾存在一个神秘古国――中山国。
因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2000多年来鲜为人知。
中山国文物却是河北博物院的院藏特色,展厅里全面展示着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完整体现着从战国到汉代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
2018年7月底,《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女士,听她讲述这座现代的博物馆里所收藏的“古国”。
两个中山,两段历史“中山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中有所透露,但史籍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些寓言故事,比如中山狼与东郭先生等。
专家也研究过,中山国本身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不是周王室正式分封的诸侯国。
这个部族是从陕西西部迁移过来的一个少数民族――白狄族,他们在太行山以东打下了一块土地,在强国林立的战国时期于夹缝中求生存,最后不但封侯,还称了王。
总体上,这个国家面积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因为善于骑射,一度被中原诸国忌惮。
”河北博物院的一间会客室里,一提起中山国,罗院长便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
上世纪70年代,战国中山王墓被发现,出土了一批带铭文的青铜器,从那时起,考古发现渐渐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揭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使它为天下所知。
河北博物院有两个关于中山国的常设陈列展,一个是战国中山,一个是西汉中山;一个叫做《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一个叫做《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应该说,它们所展示的是两个性质的中山。
首先不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其次国家的性质也不一样,战国时期的古中山国是真正的国家,中山国王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强的自主性。
汉代则是皇帝把一个同姓诸侯王分封到此处,只是一个封国”。
两个中山,都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有‘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7个国家都叫‘万乘之国’,就是说国力非常强,面积大、人口多,军事战斗力可以达到万辆战车以上的级别。
在它们之下,还有5个千乘之国,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中山国,当时号称‘战国第八雄’。
它存续了200多年的时间,被中原诸国灭掉过,但也曾成功复国。
”战国中山王(音同错)的墓里,曾出土了3件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
通过释读,专家不但发现了中山国的准确王系,还了解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中山王在位第十四年时,中山国攻打了北方的邻国燕国(战国七雄之一),大获全胜。
当时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燕王耽于享乐,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引起相国和燕太子之间的权力争夺,内乱渐生,中山国与齐国乘虚而入,最后,燕国的国土被攻破,几乎亡国。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争霸、吞并、臣服,白狄所建立的中山,最后被赵国所灭。
“而满城汉墓是西汉时期的中山王墓,墓主是第一任中山王刘胜。
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汉武帝刘彻的哥哥,被父亲汉景帝分封在了中山。
”刘胜其人,非常善于明哲保身。
“他知道在西汉初年的形势下怎么安稳生存下来,所以在这个中山国里基本上是以吃喝玩乐为主,不太过问政事,他也劝告兄弟们不要过问政事。
史学家评价他‘乐酒好内’,妻妾众多,有120多个子女,但最后得以善终。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城西3华里的陵山上,发现了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葬。
这两座汉墓堪称两个豪华的地下宫殿,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玻璃器等类文物1万余件,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在以前发掘的汉墓中是十分罕?的,成为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如今,发掘出的大部分藏品在河北博物院向公众展示。
2000多年前的“中国智慧”在与中山相关的众多藏品中,罗向军首推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这个灯将近半米高,通体鎏金,从工艺上说,应当是西汉时期工艺的最高峰。
汉王室的墓葬,近年来多有发掘,面世出土了很多东西,但是人形的、这样大的灯,目前来说还是仅此一件。
”任何文物,但凡涉及人,总是更显贵重。
“我们总想知道祖先生活的细节,如服饰、头饰、姿态都是什么样的。
长信宫灯上宫女的汉服是交领的,坐姿是跪坐。
有个成语叫‘正襟危坐’,其实这个‘危’是通假字,通‘跪’。
我们的祖先在有凳子以前,都是跪坐,这是一种对人很礼貌的坐姿。
我们还称女性为‘巾帼’。
这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头饰,先用金属或细木支撑,再用黑纱或头发把它做得丰满,用的时候戴在头上,最初男女都可以用,到汉朝逐渐成为女性的专属。
此宫女的头饰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巾帼是什么样的。
”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棺椁的后室,说明它是窦绾生前心爱之物。
铜灯内外刻记着“长信尚浴”“阳信家”多处铭文,专家通过对这些铭文的字体、刻工和内容等观察研究,认定它们不是一次刻成的。
也就是说,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这盏灯曾跟着岁月流转于不同的主人之间,随窦绾长眠地下,最终在考古发掘后重见天日。
铭刻中的“长信宫”,是刘胜的祖母窦太后居住的宫殿,窦绾很可能与其有亲缘关系,推测是窦太后将此灯送给了窦绾。
而“阳信家”的铭刻与陕西茂陵出土的十几件文物上的“阳信家”铭刻如出一辙,属于阳信长公主。
她葬于陕西茂陵,是汉武帝刘彻和中山靖王刘胜的亲姐姐,应该是她主持铸造了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一大批金银铜器。
所以有可能是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窦绾。
让罗向军感叹的是,“几千年前的长信宫灯就有了环保的理念。
汉朝灯里用的基本上都是动物脂肪,点燃以后,烟气非常重。
这个灯巧妙地设计成一个宫女左手执灯,右手从上往下搭下来一个袖口,把烟通过宫女中空的手臂引到灯体里面,净化了空气。
而烟和油都进去了,怎么清理这个灯?它是可拆卸的,能分成7个部分,清理起来非常容易,安装回去严丝合缝。
组成灯罩壁的铜板,可以在沟槽内左右滑动,同时沟槽底托也可以左右转动,所以能改变灯出光的方向和角度,功能非常强大。
由此可看出古人的匠心与智慧”。
一个灯身上,既有工艺的、环保的、智慧的价值在里面,也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价值在里面。
“所以不单是我们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连观众都觉得长信宫灯应该是河北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文物。
”从上世纪出土以后,长信宫灯就作为中国的“形象大使”,出访了很多国家。
罗向军笑言:“长信宫灯去过的国家,比我去过的要多得多。
上至各国政要,下至普通民众,看到长信宫灯,都会惊叹中国人的了不起。
”在罗向军眼里,值得称道的不仅仅是长信宫灯。
“2014年,我们曾组织观众评选河北博物院观众最喜欢的10件文物。
满城汉墓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和错金铜博山炉3件文物都被选入其中。
”当年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出土时,专家们都很震惊,在那以前,没有人见过金缕玉衣是什么样的。
此等“重器”之外,罗向军还向记者讲述了许多器物,一件件如数家珍。
如满城汉墓里出土的一个铜鼎,是3只小熊做足的,蒸煮时还能形成压力,算是西汉的萌版“高压锅”了。
再比如,还有一件铜镬(音同或),不镶金不镶银,似乎不起眼,却大有用处。
“当年刘胜墓先被?l现,里面没有印章等物,确定不了墓主身份。
可当发现这件铜镬上的‘卅九年’字样时,说明墓主人至少是在位超过39年的中山王。
西汉时期,中山王里在位超过39年的只有刘胜一个,所以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郭沫若一见到这件铜镬,就说‘刘胜啊刘胜,我终于找到你了!’”“其实每件文物都很重要,它们身上承载的信息都会给人以各种各样的启迪。
”罗向军淡淡地说,河北博物院的这些文物在她心中,同样贵重。
和古画就是10厘米的距离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河北博物院获评“2018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执掌河北博物院4年多来,从展览体系、社教活动到文创开发,罗向军都非常注重“创新”二字。
“如果河北历史是一串珍珠的话,那么总有几粒是非常耀眼的珍珠,要做重点展示的。
”中山,便是这粒大珍珠。
“我们的基本陈列体系也有时间顺序,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最璀璨的、文物最多的那段历史重点展示给观众看。
战国中山不为人所知,我们就想人人都能知道它,所以给它的面积很大;到西汉满城汉墓,原来出土的东西没展出来,很多专家想去库房看,那普通观众怎么办?我们索性尽量都展出来,不用去库房,在这个展览上,就基本可以把想看到的文物都看完。
”无论是常设展还是临时展,重头展还是普通展,罗向军都希望有所突破,让观众“常来常新”,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
2016年的时候,河北博物院有位专家提出来,说院里藏的书画也是非常好的,名家荟萃,但大概有近20年没跟观众见面了,于是决定举办馆藏书画展。
书画隔着展柜,少说也有80厘米,观众看不清细部,“裸展”又不利于保护文物,怎样才能让观众尽情欣赏呢?“我们自己做了一种展具,把画尺寸量好,边框做好、挂好画后再上透明亚克力板。
最后观众与画就是10厘米的距离,连我们库房管理员都每天来看画。
”2014年,河北博物院正式挂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博物院”之一。
“那年我们的观众人数才40多万,2017年我们的观众人数第一次超过100万。
其实100万以上的观众人数在旅游目的地城市可能不算什么,但石家庄这样一个非旅游目的地城市,这100多万观众都是真正的历史爱好者。
”第100万位观众来参观的时候,罗向军和河北博物院工作人员一起在门口守候,当得知是来自广东省佛山市自由行的老两口时,大家都非常高兴。
他们从退休起就开始在全国巡游,听说河北博物院不错,就过来看。
院内所有人都没想到是从这么远的地方来的观众,都很激动。
“从2014年河北博物院挂牌一直到现在,我觉得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创新。
而所有的创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以观众为本。
让观众喜欢这个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然后能看得见、看得好、看得懂,入脑入心,记住这个博物馆,我觉得这应该是博物馆人永久的使命。
”在罗向军看来,博物馆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阵地。
“博物馆所承载的这些历史、文化和精神,能让观众记住,其实就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
我们面向观众,随着时间的发展,观众的需求也在发展。
今天创新的东西如果不继续往前走、不继续去突破,那么到明天也许就成了落后的。
围绕观众的需求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创新什么。
”罗向军说,在创新的路上,永无止境。
(感谢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罗向军1967年11月出生,河北迁西人。
1988年7月参加工作,2013年12月任河北博物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主持河北博物院全面工作。
现为河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北博物院分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