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名词解释

计量名词解释
计量名词解释

计量名词浅释

北京晓山工作室

为什么要讲计量?计量是非常广泛的,充斥人们生活每个角落,可以说,是一切技术的基础。当搞懂计量的知识,就像杠杆增加了支点。是撬动一切的基础。

什么是计量:计量就是一个数字化过程。把模拟量,用数字量表达出来。又称“量化过程”。

计量标准:既然要数字化,就要有一个参考量。大家共同制定的标准,就构成标准。如米,克,斗,亩。。。。

秦始皇是制定标准的先河:没有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辙,统一度量衡,就没有如今的大中国。

计量单位(这里指科学界),由最初的长度,时间,容量三个(米制),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doc/7852370-8126465.html

过渡到现在的“国际单位制”(SI)

基本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米(m)

时间单位:秒(s)

重量单位:千克(kg)

电流单位:安培(A)

热力学温度:开(k)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

(1960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有时也会借用英文缩写标示为sec.。国际单位制

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

之一秒)。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 (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

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世界公认的秒:在现行国际单位制下,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

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

而且在地面上的环境是零磁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定义的秒,与天文学上的历书时所定义的秒是等效的。

千克,(符号kg或㎏)为国际单位制中量度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一千克的

定义就是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几乎与一升的水等重。千克是唯一一个有国际单位制词头的基本单位,也是唯一一个仍然使用人工制品作定义的国际单位(其他单位都用基础物理特性作定义,以便于在不同的实验室内复制)。

自1889年以来,“千克”这一重量是由放在法国巴黎国际度量衡局(BIMP)的一个铂铱合金(90%的铂,10%的铱)

圆筒所定义,它的高和直径都是约39毫米。该合金于1879年制成,经仔细调校,符合自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来“千克”

的重量,并于10年后被采纳,成为国际千克原器。千克是质量的单位,而质量就相当于日常说的一样东西有多“重”。

然而,质量实际上是一个带“惯性”的性质;也就是说,一物体会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倾向于保持既有的速度。当一质量

为一千克的物体在一牛顿的力作用下,会以每秒平方一米的加速度(约相等于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十分之一)加速。

物质的重量完全随本地的引力强度而定,而质量则不变(设该质量并非以相对论性速度相对于观察者运动)。

相应地,在微引力下的宇航员不需任何力气就能举起太空舱内的物体;因为物体“没有重量”。然而,物体在微引力下

仍保有其质量,宇航员需使出十倍的力才能把十倍质量的物体以相同的加速度加速。

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打算用普朗克常数来重新定义千克。目前在测量普朗克常数方面最被接受的实验采用的是瓦特天平(Watt balance),这种方法测量的是宏观物体的质量。蓝劭宇说:“我们的实验用时间测量微观的质量,如果再加上另一组实验,也就是计算一个千克的硅圆球体内有多少原子的阿伏伽德罗计划(Avogadro Project),整个系统就可以用来定义千克。”

安培是电流的国际单位,简称为安,符号为A,定义为:在真空中相距为1米的两根无限长平行直导线,通以相等的

恒定电流,当每米导线上所受作用力为2e-7N(2×10^(-7)N)时,各导线上的电流为1安培。比安培小的电流可以

用毫安、微安等单位表示。1安培=1000毫安(mA)1毫安=1000微安(μA)在电池上常见的单位

为mAh(毫安·小时),例如500mAh代表这颗电池能够提供500mA ×1hr=1800C(库仑,简称‘库’)的电子,亦即提

供一耗电量为500mA的电器使用一小时的电量。

开尔文,为热力学温标或称绝对温标,是国际单位制中的温度单位。由爱尔兰开尔文男爵(Lord Kelvin)威廉·汤姆森发明,其命名依发明者头衔为Kelvins,符号是K,但不加“°”来表示温度。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热力学温标作为最基本的温标。

开尔文温度计(缩写为“K”)是科学工作中使用很普遍的一种。开氏温度标度是用一种理想气体来确立的,它的零点被称为绝对零度。根据动力学理论,当温度在绝对零度时,气体分子的动能为零。为了方便起见。开氏温度计的刻度间隔与摄氏温度计上的刻度间隔相一致,也就是说,开氏温度计上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计上的一度,水的冰点摄氏温度计为0℃,开氏温度计为273.15K。

摩尔,旧称克分子、克原子,是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表示物质的量,符号为mol。每1摩尔任何物质含有阿伏加

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微粒。使用摩尔时基本微粒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

的特定组合体。

科学上把含有6.02×10^23个微粒的集体作为一个单位,称为摩尔,它是表示物质的量(符号是n)的单位,简称为摩,

单位符号是mol。1mol的碳原子含6.02×10^23个碳原子,质量为12克。1mol的硫原子含6.02×10^23个硫原子,

质量为32克。同理,1摩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发光强度的单位。candela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简称“坎”,符号cd。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的12次方赫兹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特每球面度。发光强度

单位最初是用蜡烛来定义的,单位为烛光。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采用处于铂凝固点温度的黑体作为发光强度的基准,同时定名为坎德拉,曾一度称为新烛光。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坎德拉作了更加严密的定义。由于用该定义复现的坎德拉误差较大,1979年第十六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现行的新定义。

发光强度简称光强,国际单位是candela(坎德拉)简写cd。Lcd是指光源在指定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光源辐射是均匀时,则光强为I=F/Ω,Ω为立体角,单位为球面度(sr),F为光通量,单位是流明,对于点光源由I=F/4。光亮度是表示发光面明亮程度的,指发光表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垂直且指定方向的发光面的面积之比,单位是坎德拉/平方米。

这7个单位称“基本单位”。其他单位称“导出单位”如电压,电阻。。。

词冠:为了扩大和缩小计量单位,在主称前加词冠,千进制,放大的有K.M.G.T等,缩小的有d,m,u,n,p等,这里常犯的错误,就是大小写不分,大写M是扩大100万,而小写m则缩小1000倍。

对于单位,也是分大小写的,如安培A,有人经常小写a,不规范。

对于微,正确应为μ,希腊字母,很多人就用英文u代替了。

ppm,ppb,ppt不是计量单位,也不是词冠,而是一种数学表达:ppm:100万分之一,其他也是千进制缩小。比如说晶振的温度系数50ppm,是指温度变化1度时,频率变化100万分之50.常在分析仪器领域作为微量的单位,ppb为痕量。

误差:有多种:1量化误差,只要数字化,就会有量化误差,位数越多,误差越小。比如12位AD就比8位AD精度高了很多。

分辨率不等于精度,但高精度一定是高分辨率。

2方法误差;3粗大误差;4疏失误差;环境误差(如温度,湿度,亮度等)等等

均方根值(RMS)、均方根误差(RMSE)、各种平均值

有人经常混用均方根误差(RMSE)与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1.均方根误差

均方根误差为了说明样本的离散程度。

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亦称标准误差,其定义为,i=1,2,3,…n。在有限测量次数中,均方根误差常用下式表示:,式中,n为测量次数;di为一组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如果误差统计分布是正态分布,那么随机误差落在土σ以内的概率为68%。

当对某一量进行甚多次的测量时,取这一测量列真误差的均方根差(真误差平方的算术平均值再开方),称为标准偏差,以σ表示。σ反映了测量数据偏离真实值的程度,σ越小,表示测量精度越高,因

此可用σ作为评定这一测量过程精度的标准。

均方根值也称作为效值,它的计算方法是先平方、再平均、然后开方。比如幅度为100V而占空比为0.5的方波信号,如果按平均值计算,它的电压只有50V,而按均方根值计算则有70.71V。这是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有一组100伏的电池组,每次供电10分钟之后停10分钟,也就是说占空比为一半。如果这组电池带动的是10Ω电阻,供电的10分钟产生10A的电流和1000W的功率,停电时电流和功率为零。那么在20分钟的一个周期内其平均功率为500W,这相当于70.71V的直流电向10Ω电阻供电所产生的功率。而50V直流电压向10Ω电阻供电只能产生的250W的功率。对于电机与变压器而言,只要均方根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即使在一定时间内过载,也不会烧坏。

均方根误差为了说明样本的离散程度。

对于N1,....Nm,设N=(N1+...+Nm)/m;则均方根误差记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F6F!M n+t8Q5i.Y-m

t=sqrt(((N^2-N1^2)+...+(N^2-Nm^2))/(m(m-1)));

比如两组样本:

第一组有以下三个样本:3,4,5

第二组有一下三个样本:2,4,6

这两组的平均值都是4,但是第一组的三个数值相对更靠庆平均值,也就是离散程度小,均方差就是表示这个的。

同样,方差、标准差(方差开根,因为单位不统一)都是表示数据的离

散程度的。

标准的传递:国家建有多级计量机构,到区县级,凡属计量器具,都要定期到上一级进行校验。工作表也要自己进行校对。

电压基准:基准原器在法国巴黎,世界各国要定期带自己的基准到巴黎比对,原器为镉汞不饱和标准电池,一般单位用饱和电池,电压为1.0186V.

现在可能多用能带间隙电压基准(常见的芯片)

电压的测量:标准传递,常用比对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从被测电压吸取电流。电位差计(常用于热电偶有关的测量),就是这种方法。电压表,(万用表)指针式(模拟)常使用磁电系仪表(交流属整流系),称“动圈仪表”又分内磁,外磁之分,重量大的为外磁,外磁抗干扰较好,但现在多内磁。

磁电系:又称“动铁式”,常在精度不高的盘装仪表使用,交直流两用。精度低,不线性。

数字表:一般采用双积分方式,精度高,但时间较慢,一般每秒采样数次(4次),精度分3位到8位等。常用31/2,即3位半表。

高电压测量:直流,电阻分压,静电表,振动电容表等;交流:电压互感器,电容分压等,高频:电子管毫伏表(已淘汰),晶体管毫伏表一般上限300V频率1M。

弱电压测量:毫伏级:电位差计(常用型号UJ36);电子电位差计,作为低电压常使用斩波放大(相敏放大),即先调制,再交流放大,再相敏整流,现仪用放大IC多采用。高频使用晶体管毫伏表,或采

用可分频率的仪器,如广播,电视信号测试仪,场强仪,扫频仪等

模拟表表盘符号及读数:指针重合读数,较高精度的表盘,有一弧形反射镜,在指针与反射重合时读数,减少视觉误差。

电阻档:为不均与读数,最好在1/2到满刻度读数,较准确,有中心阻值之说,在表针中心指示的读数,大概有12欧,24欧等。。

直流电压档:均匀刻度,一般分50个刻度,加上估读,以保证精度要求,一般2.5级(2.5%)

交流电压档:表头进入整流系,由于二极管的正向压降,不可能测小电压,最小量程10V,并且靠近0V附近读数不准确,交流档精度一般5级(5%)

分贝档,一般测音频电平用,0DB,在负载600欧,1毫瓦时,0.775V,22分贝为10V。

精度(准确度)表示:在直流,直流脉冲符号后面表示直流精度;交流符号后面表示交流精度

内阻:xxKΩ/V,DC表示直流电阻,比如20K,那么在10V档内阻就是200K,表头灵敏度就是50微安,交流档内阻低约一半(9K),用过高灵敏度的,10微安,直流内阻100K/V

表头形式:多为整流系,一个倒U,下面一个二极管符号;防磁等级。一个方框,内部为罗马数字;环境(抗腐蚀?盐雾?防水?)一个五星,内部数字,这两个记不清了。

测量放置要求:可能为一个角,内部为标注,也可能为一个小门型符号,表示需水平放置。可能还有其他,但现在数字表,这些都不考虑

了。。

模拟表能看到瞬时值得趋势,比数字表感觉直观,除电阻档,不需电源,个人还是把模拟表放在手边,高精度测量用数字表。

关于模拟表,有电磁系,电动系,整流系,电子系(带电路),电动系(如电度表),流比系(如摇表)等等

电阻

各种物质都有电阻。金属电阻小具有正的温度系数,非金属电阻大,具有负的温度系数,半导体介于两者之间,温度系数有正有负(NTC,PTC)

作为标准电阻,不允许受温度影响,故多用锰铜丝制作(温度系数5ppm?),W为减少电感,可采用双线并饶方式。常用的可调电阻箱为ZX21,最小0.1欧,最大99999.9欧,分6档。

电阻的测量:万用表欧姆档,高精度使用单臂电桥(QJ24),小阻值,用双臂电桥(有凯惠两用电桥)

液体(水)的电阻测量:由于极化现象,不能用直流电VA法测(用万用表测水,会发现读数会慢慢变大),一般用300赫兹交流测量,读数一般为电阻的倒数,西,微西。

气体的电阻,一般不好测量,因紫外,离子等干扰,不会准确,一般气体是绝缘的。对于气体一般测击穿电压。有些气体放电时称负阻态

(电流大,电阻小),有些呈正阻态,如氙。所以放电灯需要镇流器,而氙灯不一定。

常用电阻有:金膜、碳膜、合成膜、线绕等等,温度系数从几ppm。到几百ppm;功率从几十分之一瓦,到几千瓦。

温度

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

温标:热力学温标,开尔文:K(没有小圆圈)。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常用摄氏温标。

温度分度值:开氏温标,和摄氏温标,分度值是一样的,水的冰点到沸点,分成100份每份一度。

绝对零度:开氏温标为0K;摄氏温标为-273.15度。-700度是不存在的。

为了矫正温度计,设定几个参考点:一个大气压下:水的三相点,沸点,干冰-78度,液氮-175.6;高温有纯金属的熔点等

低温的获得:物质的变相(液体蒸发);气体的绝热等熵,等焓膨胀;半导体制冷,极低温度可能需要去磁法(具体不详),目前可获得的低温0.1K(0.4K?)

高温的获得:燃烧,电加热,受控热核聚变可能需要等离子体。最高达几千万度

温度的测量:标准一般为标准铂热电偶,标准铂铑热电偶。常用:利用物质的热涨冷缩,双金属片,常见液柱温度计;热电效应:热电偶;温度系数:铂热电阻,铜热电阻,PTC,NTC半导体;利用PN结的二极管温度计;利用亮度的:隐丝高温计;利用热辐射的:红外温度计。。。等等

我国70多岁的冰川研究专家,自制石英振荡法测温,测南极冰川,喜马拉雅冰川底部温度,精度高于4位数,证明地球内部没有变化,气候变化来自其他。

重量,质量

重量和质量是不同概念,很易混淆,质量是绝对的物质量,重量是地球吸引力产生的向心力

质量原器:保存在巴黎的公斤原器,由铂合金制成

我国是最早制定度量衡的国家,权,秤砣(砝码),衡,秤杆。

准确测量质量应该用天平,这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而用弹簧秤,在不同纬度就有变化,地球一公斤,月球就成1/6。

电子称,称“电子天平”是错误的。

实际应用因误差不是很大,往往用电子称,因简便灵活,不需要砝码。微重力变化,可以预测地震,找矿,甚至发信海底的沉船。

牛顿第二定律就是力的定义;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它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即1N=1kg·m/s^2。

力的测量:多使用弹簧秤,或原理。

压强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即牛顿/平方米。压强的常用单位有巴(bar)、千帕(KPa)、兆帕(MPa)、PSI 等。

几种压强的单位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view/dc7ca56f561252d380eb6e9f.html 在线万能换算器,这里把压强称压力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danwei/danwei.html

标准大气压强atm;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doc/1797074-1900342.html

表压:指仪表指示的压力,实际受压,还应考虑大气压强。

压强不是国际单位制里的单位。对于标准大气压强,有过修改。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doc/1797074-1900342.html

“物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我接触多是气体其概念一样,但实际应用可能因为弹性,变形等因素,考虑不一定一样。。

压差(差压),在流体里常有的概念,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在测量流量,飞机制造等应用广泛

飞机里常用的膜合仪表,都用到压强概念。

压强的检测:弹簧管,膜盒,压力变送器,压差变送器等等

固体用到压强的:硬度计

真空

概念很好理解:没有了空气,就是真空。

粗真空的获得:机械旋片泵(0.1毫巴???),水环泵(10KPa)等,在压缩机进口,也可获得,

用途,真空包装,真空干燥,医院真空吸引,等一般用途高真空的获得:一般在机械泵后面加“扩散泵”,“钛升华泵”(称真空机组),冷井(液氮,液氦),分子泵等等。可获得高于10^-6毫米汞柱(托),高真空应用:航天,低温保存(隔热)。电子行业,真空镀膜,离子镀,科研。。。

真空的测量:低真空,普通弹簧管压力表,热耦真空计、电阻真空计,高真空:离子真空计(常和热耦做在一块,称“复合真空计”)还用过磁的忘了名字。

现象:随气压降低,气体的放电电压降低。约300Pa.最低,然后升高,所以很多有气体放电的灯充气300Pa。再低难以放电,只要加入少量氩气,就可降低放电电压,或采用碱金属(钍)。

真空检漏:常用仪器。火花真空检漏仪;氦质谱真空检漏仪。。

高真空,抽气时间一般比较长,甚至几天(随设备大小),内壁表面吸附影响大,要用专用密封环,胶,航天好像用黄金。。

光的计量是比较麻烦的,要考虑因素较多,一知半解,权作抛砖引玉。

光的波粒二象性:现在基本认为:波长在X射线以下呈粒子现象,如光电倍增管,光压等,以上呈波动传播:绕射、衍射、折射。。。

研究光,必须了解人眼。但人是不同的,所以(美国?)请了100名人员,进行试验,得出人眼光谱响应曲线,等等。。现在可见光谱范围也不太一致.约在390-780nm

发光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光通量单位:流明lm,表面亮度单位:尼特,nt,照度:勒克斯,lx..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doc/3650460-3836943.html

自然界的光:星光(日光,月光),动、植物发光(荧光);离子发光(极光),雷电发光(电弧)。火光、地光等等

人造光源:热辐射光源:白炽灯,光谱连续,符合普朗克常数,显色指数100;一般色温(温度)不超3200K(钨的熔点:3410±20℃),为提高温度使钨的升华得到循环,加入卤族元素、碘、溴,称“卤钨灯。

气体放电光源:汞灯(低压汞灯,荧光灯),钠灯(显色指数低,但效率高,用作道路照明),氙灯显色指数80,功率大,用于放映,广场照明。脉冲氙灯(闪光灯本行):用于照相,高速摄影,舞美,镝灯:显色指数80,发光效率高,用于拍电影(我开发过)广场照明(天安门广场多是),投影仪光源;现在的汽车”氙灯”;金卤灯,彩色,用于大厦、广场装饰;硫灯,发光效率高,用于广场照明(国内没有报道)。。

激光,(laser)早期称“来噻”港台称:镭射,具有色纯度高,相干性好,功率大等特点,现在用处广泛:机械加工,全系照相,通讯,测量,陀螺等等。。在这里用的最多就是光纤通讯,测距。

光照度的测量:常用照度计,测光表。光的测量必须有光谱的概念(符合人眼),常采用蓝光电池作为传感器,前面加滤色镜。

光颜色的测量:色度计(常用于照明、印刷等)一般测量三基色,读数有两种:色温;X-Y(可搜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view/e1d2f52b647d27284b73515f.html 光的色散:把光各谱线分出来,一般用滤色镜,亦可以用三棱镜,用色散光栅。

放射性(核辐射)由于水平限制,仅能肤浅探讨。

又称“核辐射”,听着可能有些恐怖,实际上,每个人随时都处于辐射下,只是剂量小。电磁辐射、X光辐射,αβγ射线,都有对人体作用既有相同点,又不太一样。

物质的放射性强度的单位:居里。以一克镭衰变成氡的放射强度为定义,其符号为Ci。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而定的

毫西弗是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之一。辐射剂量的主单位是西弗(sv)。

α粒子是氦的原子核

β粒子为电子

γ射线是波长短于0.2埃的电磁波,贯穿力最大,对人体作用最大。

伽马射线是伽马光子流。伽马光子是光子的一种,与其他光子相比他是波长最短而能量最大的一种。而光子还包含可见光光子,X射线等。

粒子的检测:威尔逊云室,核子乳胶,氢泡室,盖革米勒计数器,正比计数器等。

用于粒子研究的设备: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等。

据说,北京回旋加速器位于八宝山东地下,防止鬼魂侵扰市区,好像直径300米

应用:医疗;探伤;标志物;物理化学分析,考古(主要年代推算,碳14)

同位素:原子量低于铅的物质,不具备放射性,高于的有,人造元素有。但受到辐射后,很多元素就生成同位素,常用钴60(医疗等)(同位素镅241,用于烟感,现在可能都由迷宫式烟感代替)。

半衰期:放射物质不稳定,逐渐衰变成低原子量物质,放射性逐渐减弱,当减弱一半时的时间,称半衰期,氡,半衰期为3.82天,地下水中含量大,目前对人体影响较大的物质。

防护:铅(从事X光行业采用含铅围裙等,放射性元素置于铅罐中),水泥,可能有些需要石蜡。。。

长度

长度单位:米,米原器,是殷钢制造(温度膨胀系数低,但也有说铂铱合金)现修改为光波波长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doc/607190-642891.html

天文单位:天文单位(Astronomical Unit),是一个长度的单位,指的是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AU,一个天文单位的定义值被确定为:1495,9787,0700米。

更长的,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时间中行走的距离,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90501.html,/q/1378212695066277?src=130(127字测量:最短的,电子显微镜(约0.1纳米),这只是分辨率,光学显微镜最高级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的限度约200纳米

(2000埃)

带有分划板的工具显微镜;千分表;百分表;卡尺(容栅电子卡尺)。

常见的尺子;磁栅,测量光栅;红外测距;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三角法测距;(影像重合,频谱法(我的称呼)照相机自动对焦)。

时间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优选资料 经济地理学导论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 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07) 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03)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 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05)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 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 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10) 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国内生 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增长极模式: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进行布局与生产,通过产业集聚而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地域上表现为增长极模式。(03) 点轴模式:当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将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而这种扩散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进行的,产业布局便出现以城市(点)和交通线(轴)相联结的产业带。 网络型布局模式:当地区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布局轴线经纬交织,则终于形成以城市为结点,产业密集带为脉络的产业布局形态。区域开发;指以一定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06) 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08)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为其它部门或提供生产资料或提供其它服务。它保证社会经济活动顺利发展。 产业布局;是社会生产部门在一定空间存在的基本形式,既包括各产业部门在地区的分布,也指产业部门在地域上的安排,部署和组合。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自然条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政治地理位置:指一国与邻国以及国家集团间的空间关系。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等的空间关系。其实质是一地理实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地理位置;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距离衰减原理: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断裂点:设A,B为两个相邻的商店或市场,相聚D AB,该商店的腹地分界点为X。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 Sb/(10)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D AX=D AB/1+Sa 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 农业布局;又称农业配置。指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和各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土地;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铸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现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辛克莱模式:都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在期待土地转为都市土地利用和随时准备抛售的心理下,在农场投入的资金与劳务较少,都市边缘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愈近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率也就越低,空置的农地愈多,农业生产经营也愈粗放。(08) 农业地域结构;指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08)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03) 农业地域专业化: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和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有商品意义的农产品。(09) 农业商品基地:指大量,稳定地为国家提供某种商品农产品的集中产区。

名词解释和简答

1.简述生态入侵的四个阶段。 ①入侵: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一个新的环境,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②定居:生物到达入侵地区后,经过对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一个世代。 ③适应:入侵生物已在新地区繁殖了几代。由于人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所以,种群数量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④扩展: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于新生态系统中生活,种群已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年龄结构和性比,并且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 2.简述三种年龄锥体的特征?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正金字塔型。 ②稳定型:幼年、中年、老年个体数量大于相等;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不变。钟型。 ③下降型:1.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下降。壶型

3.简述三种存活曲线的特征,每种存活曲线至少列举一个物种。 ①Ⅰ型:幼年存活率高,大多数个体在老年时死亡。如人类、大熊猫、大角羊、山羊、华南虎等。 ②Ⅱ型:幼年、中年、老年个体死亡率相似。如小型哺乳动物、成鸟、水螅等。 ③Ⅲ型: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之后死亡率低。如鱼类、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牡蛎等 4.请问r- 与K-对策者的特征主要区别有哪些? 5.请问捕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有哪些? ①生物群落的能量由捕食作用得到传递; ②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进行合理的调节; ③捕食者在被捕食者的进化中起着选择性作用。 6.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7.举例说明资源与条件有什么区别? 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因类群而异,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有时因时间与环境状况而异,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大雨时,会将植物打倒或冲走,这是水分却变成了条件。 8.从生态学角度考虑,C3和C4植物有哪一些区别? C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为三碳植物,碳吸收效率低,故叶子气孔开放时间长,失水多即水利用效率低,能量消耗低,一般生活在除热带和沙漠之外其他栖息地中。如小麦、水青冈。 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为四碳产物,碳吸收效率高,故叶子气候开放时间短,失水少及水利用效率高,但能量消耗高,一般生活热带和沙漠地带。如高粱、玉米。 9.三种演替模型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0.简述三种演替群落顶级学说。 单顶级学说:一个气候区只有一种顶极群落,究竟产生什么样的顶极群落,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多顶级学说:任何一个地区的顶极群落可以有多个,如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动物顶级 顶级-格局学说:环境条件存在梯度变化,顶极类型也是连续逐渐变化的。 11、种群的特征、参数有哪些?并分别加以简单描述。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或种群大小,描述种群数量的大小; ②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称为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迁入率表示种群的所得,死亡率、死亡率表示种群的损失,种群数量动态变动取决于这两组力量的对比。 ③除此之外,种群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年龄结构、性比、种群增长率、种群空间分型等,

关于计量地理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1、近代主要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计量运动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学派,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 A 依阿华的经济派 B 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C 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派 D 由赫特纳首倡的区域学派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3页 2、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A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 B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一章第5—6页 3、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和()。 A. 区域联系 B. 地理范围 C. 地理属性 D. 空间联系 答案:D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19页 4、下列地理数据哪一组分别属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A. 某种土壤或植被的分布区土地面积 B. 居住区各种地理区域的界线 C. 海拔高度土壤侵蚀强度 D. 森林覆盖率黄石市行政区 答案:A 参照教材第二章第20页 5、当相关系数rxy>0时,表示两要素之间存在()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都可能 答案:A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6、下列两组数据(1,2,3,4,5,6,7,8);(10,12,18,20 ,16,14,15,17) 运用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两组数据相关系数为( ) A B C D 答案:B 参考教材第47页关于相关系数的内容 7、下列哪一种距离不能用于聚类分析的距离的计算。() A.绝对值距离 B.明科夫斯基距离 C.欧几里德距离 D.最短距离答案:D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4页 8、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 A.总和标准化 B.标准差标准化 C.极小值标准化 D.极差的标准化 答案:C 参照教材第三章第83页 9、Geary系数与Moran指数存在()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随机关系 D.没有关系 答案:B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21页 10、下列哪一类模型不属于不属于地统计学三大模型() A.有台基值模型 B.无台基值模型 C.抛物线模型 D.孔穴效应模型 答案:C 参照教材第四章第138页 二填空题 1、空间相互作用分析,主要是定量地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________。 答案:方向和强度参照教材第一章第4节第13页 2、相互关系分析这类研究主要是对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答案:地理要素、地理事物参照教材第一章第4节第12页3、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_____和比例尺度数据。 答案:间隔尺度数据参照教材第20页 4、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__、__、 。 答案:不确定性、多种时空尺度、多维性参照课本24页 5、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常常用地理数据分布的和 来描述。 答案:集中化程度;均衡度参照教材第35页第一段 6、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测定,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 答案:对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参照教材第47页第三段 7、___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度量,差异性越大,则相似性越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 解析 一、真题 一、名词解释 《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5.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6.传染扩散(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7.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10.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直链型关系。 11.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 12.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类型: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13.和谐文化生态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1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整合版).doc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整合版)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曾形成了三种主要学派,即区域学派、人地关系学派、景观学派。 2、计量运动,主要是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 3、计量运动的三大学派(依阿华的经济派)、(威斯康星的统计派)、(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4、计量地理学的应用:相互关系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分析、分布型分析、网络分析(总共 12 点,只要写几点,其余自己看书) 5、标准正态分布的偏度系数、峰度系数与 0 的关系。偏度系数:g1<0 表示负偏,即均值在峰值左边;g1>0 即正偏,均值在峰值右边, g1=0,对称分布。峰度系数:g2=0 表示标准正态分布,g2>0 高于正态分布,g2<0 低于正态分布。 6、锡尔系数越大,就表示收入分配差异越大;反之,锡尔系数越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均衡。 7、趋势拟合方法:㈠平滑法⒈移动平均法(公式,可能考计算, 74 页)⒉滑动平均法(同上)⒊指数平滑法(填空,75 页的最后一段) 8、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内容包括哪两个方面: 进行统计整理;计算有关统计指 标和参数。 9、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二、不确定性三、多种时空尺度 10、地理数据采集的渠道来源----书上 25 页 11、填写下图的偏态类型四、多维性 1

(1)(正态分布); (2)(正偏态); (3)(负偏态) 12、判断下列图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大小。 x (1)( =Me =Mo x );(2)( x > Me>Mo); (3)( <Me<Mo ) 13、空间分布的类型:点状分布类型、线状分布类型、面状分布类型(离散区域分布类型、连续区域分布类型)。 14、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_间隔尺度数据_和比例尺度数据。 15、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常常用地理数据分布的描述。 16、地统计学: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或空间相关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地统计学的两个最基本函数:协方差函数和变异函数。主要方法之一:克立格法 17、克里格插值的关键是计算权重系数λ i,而权重系数的求取需要满足的 2 个条件是:无偏性、最优性。P142。 18、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若每次状态的转移都只仅与前一时刻的装态有关,而与过去的发展的状态程。 19、常用的统计指标与参数: P29 (1)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平均值、中位数、众数; (2)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离差、离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标准差无偏估计、变异系数; (3)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偏度系数、峰度系数。 20、时间序列的组合成份(P72)长期趋势(T)、季节变动(S)、循环变动(C)不规则变动(I) 21、在聚类分析中,常用的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方法(P83)有如下几种: 无后效性。这样的状态转移过程就叫马尔可夫过集中化程度和均衡度来 2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名词解释及简答

1、劳动生产率: 答:制造单件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常值系统误差: 答: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称为。 3、强迫振动: 答:在外界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下,工艺系统被迫产生的振动。 4、表面残余应力: 答:切削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层组织发生形状变化和组织变化时,在表层金属与基体材料交界处将会产生相互平衡的弹性力,该应力就是表面残余应力。 5、安装: 答:对工件进行定位、夹紧的过程。 6、欠定位: 答: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的定位。 7、装配尺寸链: 答:产品或部件在装配过程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位置关系所组成的封闭的尺寸系统。 8、柔性制造系统(FMS): 答:是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机械生产方式的、由计算机控制的、以数控机床设备为基础和以物料存储系统连成的自动加工系统。 9、光整加工: 答:是用于精密零件上公差等级IT5以上或表面粗糙度低于Ra0.5um的加工表面的加工。 10、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毛坯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 11、工序 答: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个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12、生产过程 答: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所有劳动过程。 13、原理误差 答:加工中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近似的刀具轮廓和近似的加工方法而产生的原始误差。 14、工艺能力系数 答:C P=T/6σT为工件公差6σ为一批工件尺寸分散范围 15、定位 答:使工件在机床中占有正确的位置。 16、时间定额: 答: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制订出来的完成单件产品或某项工作(如一个工序)所必须消耗的时间。 18、完全互换法: 答:就是在机器的装配中,每个待装配的零件不经挑选、修配和调整就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一种装配方法。 19、过定位: 答:夹具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工件上的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的现象。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

计量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计量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第三节计量地理学评价及其应用 第二章地理数据的来源及其预处理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地理数据的来源说明 第三章地理数据处理 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分布测量 第四章相关分析方法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计算问题 第二节相关分析方法的应用 第五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与回归函数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 ●拟合优度的度量 ●方程显著性的假设检验 ●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回归模型预测 ●实际应用 第六章趋势面分析方法 趋势面分析的一般原理 趋势面模型的适度检验 趋势面分析应用实例第七章系统聚类分析模型 第一节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距离的计算 第三节直接聚类法 第四节最短距离聚类法 第五节最远距离聚类法 第八章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第三节应用案例 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节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趋势拟合方法 第四节季节变动预测 第十章AHP决策分析方法 第一节基本原理 第二节分析过程 第三节计算方法 第四节方法评价 第五节应用案例 第十一章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主成分分析的软件实现 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实例 题型与分数: ?一、名词解释题:(共10题,每题2分)?二、简答题:(共7题,每题5分) ?三、计算题:(共3题,每题5分) ?四、分析题:(共1题,每题10分) ?五、应用题:(共2题,每题10分)

?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标志,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定量化描述和研究的基础,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是指通过观测仪器获取的数据,包括台站观测数据、定点观测数据、遥感观测数据等。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是指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分析样品或模拟环境动力得到的数据,主要包括样品分析数据和模拟实验数据。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是指通过全面统计或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主要包括统计年鉴数据、抽样调查数据、测量统计数据等。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包括数量标志数据与品质标志数据两种。 地理计算 地理计算(Geocomputation)的实质是借助于现代化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和计算技术,通过对“整体”和“大容量”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揭示复杂地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寻求新的地理系统理论。 平均数 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指标中最重要的一种指标,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一般地,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两种类型,能反映出同质总体和样本数值的平均水平和一个数列的数值的“集中趋势”。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的求解公式: X0为基期(或基年)数据 n为间隔年数(不包括基年)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或人口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平均递增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的求解公式: X0为基期(或基年)数据 n为间隔年数(不包括基年)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中位数 中位数也称中央值,是地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居中间的那个数值。 众数 众数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次数)最多的数。它也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极差 极差是指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 } { min } { max i i i i x x R- = n n g x x x = 1 r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