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热环境对人居方式的影响
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分 度 指 标 热舒 适 情 况
核心 温度.
目前描述 热 感 的等 级标 度 有 英 国的 T o s h ma
B dod于 1 3 e fr 9 6年 提 出 的 贝 氏标 度 和 16 9 6年 美
需求 , 又要降低 建筑 能耗 和 减小 环 境 污染 , 实现绿
色建 筑的建设 目标.
国供热制 冷空调 工程 师协 会 ( Amei nS c t f r a oi yo c e
适 范 围是 让 8 %的居 住 者满 意 的热 环境 范 围, O 但
是对 于居 住 者 满 意 却 没有 明确 的定 义 , 因此 有 研 究者 采用 直 接 询 问法 、 热感 觉 调 查 法 和热 期 望 调
热感 觉不 仅 仅 是 由冷 热 刺 激 的存 在造 成 的 ,
还与刺激 的延续 时 间及 人体 原 有 的热 状 态 有 关 ,
即 当皮 肤 局部 已经 适 应 某 一 温度 后 , 变皮 肤 温 改
度, 温度 的 变化 率 和 变 化 量 在一 定 范 围 内是 不 会
引起皮肤 任何热感 觉变化 的.
除皮肤 温 度 外 , 体 的核 心 温 度对 热 感 觉 也 人 有影 响. 热感 觉最初 取 决于 皮肤 温 度 , 而后取 决 于
环境. 简述 建 筑 环 境 对 人 体 健 康 的 影 响 , 提 出改 善 人 居 环 境 质 量 的 措 施 : 内热 湿 环 境 可 以通 过 并 室 被 动 法 和 主 动 法 来 改 善 ; 内 空 气 环 境 控 制 措 施 包括 利 用 建 筑 设 计 实 现 自然 通 风 、 用 置 换 通 风 室 采 系统 、 用绿 色建 筑 材 料 . 选 关 键 词 : 建 筑 环 境 ; 备 ; 康 设 健 文献标志码 : A
室内热环境

在人的一生中,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品质如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及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舒适感及工作效率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上述诸多影响因素中,热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尤为显著[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居环境和办公环境都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对室内热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人在室内的热舒适度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地板辐射采暖是一种利用建筑物内部地面进行采暖的新形式,它以整个或者部分地面作为散热面辐射板,在通过对流换热加热周围空气的同时,还与四周的围护结构进行辐射换热,从而使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升高,其辐射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50%以上。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地板辐射采暖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地地板辐射采暖更能够满足人们的热舒适性要求,再次,地板辐射采暖30年代就对地板辐射采暖进行了推广,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低温地板辐射采暖以其卫生条件高、舒适性好、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可利用热源广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为什么和传统的散热器采暖相比,地板辐射采暖更容易满足人们的热舒适度的要求呢?为什么地板辐射采暖在达到相同的热舒适度的情况下能够更节能呢?本文将以PMV、PPD指标为理论依据,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衣着情况,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并与传统的采暖方式下人们获得相同的热舒适度的情况相比较,说明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方式与传统的采暖方式的不同之处及其优势所在,并且给出如要获得较高的热舒适度对地板辐射采暖温度的要求。
1、热舒适评价指标人体的热舒适性指标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这是由于人对环境状态的感觉不同而造成的,即包含了环境和人的客观原因,也有人的主观原因。
早期人们曾经用过贝氏标度和ASHRAE标度。
由于早期的热舒适性指标是以大量的观察试验结果为依据,实验中的有关参数可改变的数量有限,再加上各个参数之间存在很多的耦合关系,故结论难以推广。
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9-2269(2010)02-0048-04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侯 捷,王筱芳,陶炳芳(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外环境、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建筑光环境.简述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措施:室内热湿环境可以通过被动法和主动法来改善;室内空气环境控制措施包括利用建筑设计实现自然通风、采用置换通风系统、选用绿色建筑材料.关 键 词:建筑环境;设备;健康中图分类号:R122文献标志码:A0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居住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建筑环境的健康性、舒适性和满足高工作效率的需求日益增强.同时,建筑业的迅速发展给建筑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环境既要满足生活和工作对健康、舒适和高效的需求,又要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小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1 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以室内环境为主,但是环绕建筑物的外环境,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影响着室内环境,所以建筑环境由建筑外环境、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品质(IAQ)、建筑声环境和建筑光环境等若干个部分共同组成[1].2 建筑环境与人体健康2.1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2.1.1 人体热感觉热感觉不仅仅是由冷热刺激的存在造成的,还与刺激的延续时间及人体原有的热状态有关,即当皮肤局部已经适应某一温度后,改变皮肤温度,温度的变化率和变化量在一定范围内是不会引起皮肤任何热感觉变化的.除皮肤温度外,人体的核心温度对热感觉也有影响.热感觉最初取决于皮肤温度,而后取决于核心温度.目前描述热感的等级标度有英国的Thomas Bedford于1936年提出的贝氏标度和1966年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2conditioning Engi2 neers,简称ASHRA E)使用的七级热感觉标度(ASHRA E Thermal Sensation Scale).2.1.2 人体热舒适人体热舒适不仅与温度有关,还受到空气流速、空气湿度、垂直温差、吹风感、平均辐射照度等的影响,即热舒适与热感觉有分离的现象存在,在评价人体热反应时往往设置热感觉投票方式(TSV)和热舒适投票方式(TCV),见表1.此外,ASHRA E Standard55虽然定义了热舒适范围是让80%的居住者满意的热环境范围,但是对于居住者满意却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有研究者采用直接询问法、热感觉调查法和热期望调3收稿日期:2009212231作者简介:侯 捷(19722),女,陕西杨陵人,讲师,硕士.查法来确定人体热舒适范围[2],这三个方法分别代表人们对热环境的被动接受、中性判断与主动期望.三种热评估法结果与ASHRA E Standard55比较见表2.表1 热舒适投票TCV与热感觉投票TSVTCV分度指标热舒适情况TSV分度指标热感觉情况4不可忍受+3热3很不舒适+2暖2不舒适+1稍暖1稍不舒适0正常0舒适-1稍凉-2凉-3冷表2 三种热评估法结果与ASHRAE Standard55比较方法最佳温度/℃舒适范围/℃ASHRA E25.023.5~26.5直接询问25.822.6~28.8热感觉法25.823.0~28.6热期望法25.324.4~26.5 另有研究表明[3],当环境温度不低于28℃,相对湿度不低于70%时,空气相对湿度对热感觉和热舒适都有明显的影响;在此环境条件下,人体感到满意的风速在1.0~1.2m/s之间.2.2 人与室内空气品质2.2.1 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室内主要污染物从甲醛、NO x等过渡到挥发性有机物(VOC s);并逐步变化为近年来突出的微生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SVOC)[4].1)颗粒物.矿物性气溶胶颗粒物进入人体呼吸道后,会对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使支气管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使肺部组织纤维化,形成矽肺病.生物性气溶胶颗粒物是重要的室内过敏源和疾病传染途径.颗粒物能吸附一些有害气体(如SO2、N x O 等),造成人体呼吸道的刺激和腐蚀,诱发鼻炎、咽喉炎、气管炎、哮喘、肺炎等.2)微生物.在维护管理不善的冷却水系统中容易滋生,并通过通风系统传播一种叫军团菌的病菌,该病菌会引起人体发热、咳嗽及肺部炎症.近年来,尘螨的影响比以往显得突出,尤其是在装修豪华、室内织物多、通风不良的建筑内,易引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湿疹和过敏性哮喘.3)氡.由于氡可以衰变为一系列固体辐射物,一旦氡及其子体被吸入人体后,便会沉积在气管等部位,并会在肺中不断发射粒子,形成内照射.4)甲醛.甲醛会损害人的嗅觉、眼睛,使呼吸道产生刺激症状,还能使人体免疫功能异常、肝肺损伤、神经衰弱.2.2.2 与室内空气环境相关的主要病症1)病态建筑综合症.病态建筑综合症(SBS)与人在建筑中的停留有关.当人们待在室内时,会有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刺激及黏膜干燥,皮肤过敏等.在离开室内环境后,症状减弱.2)建筑并发症.建筑并发症(Building Related Illness,简称BRI)最普遍的症状是超敏性疾病,包括肺炎、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感冒.建筑并发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军团病事件.3)综合化学过敏症(或称为化学超敏症).综合化学过敏症是一种慢性的综合系统紊乱,通常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及至少一个其他的相关系统.例如,行为变化、疲劳、沮丧、精神紊乱、骨骼、呼吸道刺激、泌尿生殖器、黏膜刺激等.2.3 建筑声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建筑声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睡眠的影响、对交谈、通讯、思考及判断的影响以及对心理的影响.较长时间的噪音环境,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疫病,发生心率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极强的噪音,还会影响胎儿发育、妨碍儿童智力发展,甚至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5].2.4 建筑光环境与人体感觉建筑光环境包括四个要素:照度水平;亮度比;色温与显色性;眩光.从心理上说,长期生活在强光照耀环境中,光可以改变人体内生物钟,能使人头晕目眩、发生失眠、食欲下降、心悸、身体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癌变.从心理上说,光污染会・94・第2期 侯 捷等: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使人心情郁闷、情绪烦躁、甚至诱发神经质和神经衰弱[6].3 建筑环境的改善方法和措施3.1 热湿环境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被动法和主动法来改善室内温湿度环境.3.1.1 被动法被动法包括自然通风、围护结构隔热技术、被动式蒸发冷却技术、建造利用太阳能的太阳房.自然通风是最简单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改善室内温、湿度的方法;围护结构隔热技术可在墙体主体结构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内保温技术、外保温技术及夹心保温技术,图1所示为夹心保温技术.图1 钢制龙骨复合墙体3.1.2 主动法包括机械通风、采暖空调措施、加湿除湿措施机械通风需要设置局部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在夏天改善室内温湿环境,在冬天送入热风改善室内热湿环境;在各种采暖系统中低温辐射地板采暖作为新型的采暖方式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的采暖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房间温度分布均匀.由于是整个地板均匀散热,因此房间里的温差极小,而且室内温度是由下而上逐渐降低,地面温度高于人的呼吸系统温度,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觉.第二,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采用散热片取暖,一般出水温度在70℃以上,但温度达到80℃时就会产生灰尘团,使暖气上方的墙面布满灰尘.而地板采暖可以消除灰尘团和浑浊空气的对流,给人一个清新、温暖、健康的环境.第三,高效节能.由于地暖的辐射面大,相对要求的供水温度低,只需40~50℃.可以克服传统采暖片一部分热量从窗户散失掉,影响采暖效果的缺点.第四,节省空间.由于采暖管全部铺设在地板下,节省了放置采暖片的空间,方便室内装饰及家具的摆放.图2所示为地暖系统.图2 地暖系统3.2 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策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卫生部发布了20项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2112 19共同颁布了新的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 B/T1888322002),该标准从保护人体健康出发,首次全面规定了室内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四类共19个污染物指标的限量值.而建筑物从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的整个实现过程应始终贯彻这些室内污染控制和评价标准.建筑室内空气环境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利用建筑设计实现自然通风、采用置换通风系统、选用绿色建筑材料.3.2.1 置换通风系统置换通风相对于混合通风具有高效、合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置换通风系统很好地利用了气体热轻冷重的自然特性和污染物自身的浮升特性,通过自然对流达到空气调节的目的;二是置换通风系统其空气分层的特点,能将余热和污染物锁定于人的头顶之上,使得人的停留区保持了良好的空气品质.3.2.2 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近年来,众多的材料科学工作者在净化环境、防止污染、替代有害物质、减少废弃物、材料的资・5・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7卷源化、利用自然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纳米光催化材料、活性碳纤维新型材料[7].3.3 环境噪声控制途径噪声控制的措施可以在噪声(振动)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三个层次上实施.几种常用的噪声控制措施,包括吸声、消声、隔声、隔振和减振技术.3.4 室内光环境控制策略眩光可以通过选择表面亮度低的光源或灯具加以控制;灯具的布置还可以解决工作面照度均匀性的问题;选择高、低反光系数的材料可以达到各个表面对亮度对比的要求;对于因为室内存在高大家具设备或家具较多而形成的阴影,可以通过增加灯具的数量和照射方向,或者增加室内漫射光的比例来冲淡.4 结语 健康家园是健康生活的保证.我国现行的住宅设计规范对住宅的适用、安全、卫生、经济四个方面制定出了明确的标准,其中涉及到卫生的内容占了1/4.建筑工作者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建设程序,才能建造出舒适、健康、高效的绿色建筑.参考文献:[1] 杨晚生.建筑环境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郑明仁,黄瑞隆.热湿地区空调型住家环境的热舒适要求[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8172821.[3] 田元媛.热湿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J ].暖通空调,2003,33(4):27230.[4] 潘小川.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中国科学基金,2005(4):2052208.[5] 傅才华.建筑环境噪声控制[J ].建筑与设计,2007(7):58260.[6] 黄立萍.建筑环境中光污染的思考[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2):90291.[7] 王雨群.生态环境与健康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的研究[J ].江苏建筑,2007(6):52255.[8] 何旻昊.城市光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案例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4):41244.[9] 颜成书.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研究[D ].重庆大学,2007.[10] 王 振.城市光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同济大学,2007.[11] 王荣顺.住宅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A ].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on H ealth HOU Jie ,WAN G Xiao 2fang ,TAO Bing 2fang(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 :Building environment includes external environment ,indoor heat and moist ure environment ,indoor air environment ,acoustic and light environment.The effect 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on human healt h is int roduced ,and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 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 nment are p ut forward.In 2door t hermal environment can be improved by passive and active met hods.Indoor air environmental co n 2t rol measures include t he use of architect ural design to achieve nat ural ventilation ,displacement ventila 2tion systems ,and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K ey w ords :building environment ;installation ;healt h・15・第2期 侯 捷等: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夏季校园公寓热环境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东区为例

哄脱 I RL 爪
整体生态 系统 中的一部分 。学生公寓作为 一种建筑类型 ,它的存在是建筑物本身与 其居住者一一学生共同合力的结果。根据 对地大东 区公寓夏季 热环境 的调查分析 , 我们可以获知现阶段我校东区公寓存在的 问题主要集 中在公寓通风性差 、隔热效果 不显著、光线不好等方面 。要想改善学生 的居住环境 ,提高学生的居住质量,增强 学生对 公寓的舒适感体验就 必须 内外兼 施 。一方面学校后勤要努 力营造一个适宜 学生学 习生活的小气候 ,另一方面要注重 自我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不断地为营造良 3东区公寓热环境的改善措施 公寓环境是人与建筑物之间相互融合, 好的学 习生活环境铺瓦垫砖。 相互协调的过程。它的营造不仅依靠建筑物 参考文献 本身的设计 ,跟学生的起居习惯也密切相 11 胡瑞定. 高校学生宿舍建设问题研究IJ .浙 ] ] 关。人居环境的绿色化已经成为当代公寓的 江师大学报( 自 然科学版), 1 (24 :2. 200 ) 建筑 趋 势 。 2 [ 1 陈盛.北京若千住宅建筑的热环境分析【 . ] J 3. 1 增加绿化带 绿化不仅能遮阳挡雨、改变空气中的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1(3 ): 3. 3 气含量 ,同时还能调节人的心情 ,让人心旷 【 唐鸣放. 重庆夏季居住热环境研究tJ .标准 ] 3 ] 神怡。作为校园的主要景观 ,地大研究生院 规范, 2001(31) :4 . 入口 处的绿化带以及化石林给该区域内的小 [ ] 林其标等.住宅人居环境设计L 4 MI.广州:华 环境带来了有利的影响。它既可以调节微环 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0 . 0 2 境中的湿度、气温,还成为了东区师生休闲 【 金英姿. 动态热环境中人体热健康的探讨 ] 5
而我选择 了在六月对地大东区的宿舍公寓 进行实地测试。这个时期学生们处于期末 考试阶段 ,还没有进人暑假 ,方便进行采 样与谈话调查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室内热 环境受室外环境影响最大且该时期室内环
关注人居建筑中的微环境

关注人居建筑中的微环境摘要:以北京温榆河畔别墅区建筑个体为例,通过风、热、光、声四方面来阐述建筑的微环境设计,探讨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指出建筑设计应以多元化的角度去探索,充分运用各种可能的科学技术,如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并最终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微环境、多元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因而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和谐有机的统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背山面水,自然采光、通风,求得生态平衡。
传统的人居居所多选址于山水之间,其生活意境有如宋人杨万里《东园醉望暮山》所描述:“我居北山下,南山横我前。
北山似环抱,南山如髻鬟。
怀抱冬独暖,髻鬟春最先……。
”既有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更有如诗如画的美景和自然山水之灵气培育人的胸怀气质。
林语堂先生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优秀的建筑是一个与环境融合的结合体,从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居住建筑来说,它对于生活细节应有着非常强的关注,它并不是在试图模仿某个场景,而是真正的考虑居住者的生活状态,使居住者生存的每一处空间和每一段时间,都能够非常好的契合在一起。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该区域的外部微气候环境。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规划设计控制了整个基地的基本生态环境,其超越了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而使整个环境获得最高的使用价值且受到最低的影响。
而在建筑个体的设计上,就是一个营造适宜的建筑微环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处理得相对较为粗糙。
如何在控制了大环境的前提下,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最佳的环境质量,便是值得推敲斟酌的事了。
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概述

8
工业革命之前 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前 20世纪90年代前后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
掩蔽所 舒适建筑 健康建筑
绿色建筑
9
建筑的发展过程
穴居 → 掩蔽所 → 舒适建筑 → 健康建筑 → 绿色建筑
(原始社会)
(产业革命后)
舒适建筑:采用了电气照明、电梯、空调等设备。 健康建筑:由于过度追求舒适,导致了“空调病”等后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引发了对居住环 境的认识及其住宅建设思考模式的转变,特 别是由于居住环境而产生的健康问题,引起 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世界各 国对"居住与健康"方面的课题开展了广泛的 研究,并结合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实践进行了 多方面的探索。
我们应防止建造和居住生活中产生的装修病、空调病、呼吸 病等疾病,遏制居住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等 "城市病",围绕人们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相关问题,以居 住与健康的新价值观为目标,综合地制定相应对策和解决方 法,以实现人类的居住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0
室内生态环境
21
生态住宅要有九大系统
26
(2)室内日照权,指公民有享受阳光照射不被 阻挡的权利;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 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 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二个获得日照。获得 日照的窗地面积按1/7的规定取值。
27
(3)室内通风权,指公民有享受周围环境良好通风 条件的权利;卧室、起居室(厅)应有与室外空气 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单朝向住宅应采取通风措施。 采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其通风开口面积应符合下列 规定: A、 卧室、起居室(厅)、明卫生间的通风开 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B、 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 积的1/10,至少不得小于0.60平方米。
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作用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学马丁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引入类型学方法,开城市形态类型与微气候关联性研究之先河[2];20世纪末,我国学者亦开始探讨布局类型对微气候环境的作用机理[3,4]。
既有研究类型划分普遍较为简单,且更多注重自身的热环境优化。
在精细化城市设计背景下,有必要细化形态类型划分,将住区对所在区域的热污染贡献纳入考量,以强化成果可用性,助力城市整体的气候优化。
1研究任务文章以厦门最普遍的住区形式——高层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变量、数值模拟与关联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作用关系研究:①归纳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并依据设计需求进行类型细分;②获取当地典型气象数据、高层住宅排布规则与尺寸要求,为建模提供框架条件;③构建用于评价区域热环境质量的多指标评估体系;④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开展数值模拟,获取各布局的区域热环境实验数据;⑤分析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关联性;⑥开展实证研究。
2研究内容2.1布局类型细化首先,为更好地匹配设计实践需求,归纳出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类型(见表1)。
摘要 城市热岛的持续与“双碳”战略的实施,对住区建设提出了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缓解区域热污染的要求。
文章以厦门市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控制变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其所在区域热的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布局优化改善区域热环境的思路具有可行性;在同一基本布局类型下,建筑紧凑程度、建设用地方位、组团开敞方向等因素的变化将对区域的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精细化的布局类型与热环境研究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 区域热环境;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厦门中图分类号 TU111.19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1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J01007);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XJK2020-1-11)DOI 10.19892/ki.csjz.2023.19.10Abstract The persistenc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carbon” strategy have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for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o cope with urban climate problems and to mitigate regional thermal pollution. Taking Xiame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layout typ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and it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trol variabl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layout optimization. Under the same basic layout type,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building compactness, 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s, and direction of group opennes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fined layout type and thermal environment.Key word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layout type; Xiamen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通过管控住区形态来缓解热岛效应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1]。
设计心理学论文:设计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论文:设计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使用在心理上有距离感、私密性和安全感的要求。
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时,可以通过室内空间布局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室内环境氛围设计等来调节拥挤感与人的情绪,调整人的心理感受,使室内环境更人性、更宜居。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室内空间环境;距离感;私密性;安全感应激理论认为,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从而带来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同理不同的室内空间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从内部把握空间,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法设计其形状和大小。
室内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的空间环境,因此,室内设计应当以设计心理学为出发点,在注重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空间分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
一、室内环境的一般心理学效应室内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在不同的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尽管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总体上仍然具有某些共性。
1.距离感距离感是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
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人们总会根据彼此亲疏程度的不同来调整交往距离。
例如,车厢内的拥挤程度冲破人的心理空间防线时,人们会设法转移注意力,尽量把视线放在某一角落或窗外的风景,以维持心理平衡。
距离感的尺度界定是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平面分区的位置和家具形制的大小都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在每一个特定的室内场所,都有相应的空间距离感。
不同家具位置的平面布局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客厅中沙发的排列,“U”字型的布局有利于交谈,“一”字型的布局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沟通效果。
2.领域感和私密性领域是指主体所占有并且可以控制的空间范围,其主要功能是为个人或某一群体提供可以控制的空间。
这种空间可以是个人座位、一间房子,也可以是一片区域,可以有围墙等具体的边界,也可以是象征性的使人可以感知的空间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热环境对人居方式的影响
南昌大学 xx
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103班
摘要:随着人们绿色健康居住意识的加强, 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据统计,人的一生中有 80 %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 室内环境品质如声、光、热环境及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舒适感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对室内热环境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
Abstract: With people's consciouness of green and health living going up, their demand for the indoor environment is also becoming increasingly strong. According to stattistics, 80% of people's time is spent indoors and indoor environment, such as sound, light, heat and air quality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eople's health, sense of comfort and work efficienc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do research on indoor heat environment.
关键词:室内热环境;人居方式;影响;措施
室内热环境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将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称为热环境,而室内热环境是指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室内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以及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辐射换热。
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水平、工作学习效率将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室内热环境旨在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以保证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 维护人体的健康。
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因素包括室内外热作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以及暖通空调设备措施等等。
室内空气温度是表征室内热环境的主要指标,它直接影响人体通过对流和辐射的显热交换,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因素。
空气湿度直接影响人体皮肤表面的蒸发散热,从而影响人体的舒适感。
湿度过低, 人体皮肤因缺少水分而变得粗糙甚至开裂,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受到伤害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甚至丧失。
室内空气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人体的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提供冷却效果, 同时也促进室内空气的更新。
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 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有害化学物质不能及时排到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
而且,由于室内气流小, 人们在室内生活中所排出的各种微生物相对聚集于空气中或在某些角落大量增生, 致使室内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共同作用,将损害人体健康。
平均辐射温度是室内热辐射指标, 它取决于空间周围表面温度。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环境中,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并不总是均匀的、相等的,研究表明:空气温度与周围墙体温度的差值不应超过 7 度,否则建筑外围护结构将对人体产生冷、热辐射。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1)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
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
人的新陈代谢率和衣服热阻,前4个因素为室内物理因素,后2个因素为个人因素。
前4要
素对人体的热平衡产生影响且在各要素间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换的,某一要素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常常可以为另一要素相应的变化所补偿。
室内人体热舒适度受到上述6个因素的共
同影响,但其中人体产生的热量是不可控制的。
人体热舒适度一旦被打破,人体的体温调节机构便开始起作用。
当室内环境温度较高时,由散热中枢发出指令, 汗腺分泌、血管扩张、增大呼吸量以增强散热;当温度较低时,人体
的发热中枢发出指令,肌肉收缩、血管收缩、减小呼吸量以减少散热。
而其调节带来的后果则是:空气温度在低于18摄氏度或高于28摄氏度,工作效率急剧下降。
如以25摄氏度时
的工作效率为100%,则 35摄氏度时只有 50% ,10摄氏度时只有30%。
卫生学将12摄氏度
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
2)对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室内热环境常常伴随着的问题是湿热、通风不畅、温度流失快、能耗高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如:贵州的吊脚楼高悬地
面为的是通风干燥、防毒蛇和野兽;江南地区的“四合院”敞开天井为的是通风、采光之用;西部地区的砌砖窑洞为的是防火、防噪、节省土地,然而如此经济省工、冬暖夏凉的窑洞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改善室内热环境可采用空调、供暖设备及一些辅助措施,如环境绿化、外围护结构保温、窗户内外遮阳、水幕玻璃外窗、房间进出口安装空气幕设施等等。
(1)建筑设计之初,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考虑是否使用新型隔热保温材料或隔热保温,如:耐高温隔热保温涂料或空气间层。
(2)利用环境绿化措施,通过科学的室内周边环境绿化,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热辐射传播次数、降低噪音、提高宜居水平。
(3)装修设计应妥善考虑窗户的位置及大小,窗户大小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窗与所在墙面积比应该在0.7-0.4之间),否则影响室内热空气的对流和室内保暖。
(4)装修设计应充分考虑门窗安装节点,严格门窗安装规程,确保室内的气密性。
(5)装修设计宜通过设置百叶窗或多种窗帘来反射、吸纳阳光,从而达到降低或提高室温的目的。
(6)空调机的室内机安装位置要考虑最佳效果。
外窗可附加风扇,加强空气对流。
提倡增加新风的设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小结:
热环境的各影响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是复合的,而各因素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 因此, 应
该把热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然而,本文研究的室内
热环境和人居方式的现状研究很多是集中在单一因素或两三个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而没有得
出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结果。
调节室内热环境的方法有很多,但按调节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被动式和主动式。
学者
认为调节室内热环境应多采用被动式的资源如环境绿化、外围护结构保温、窗户内外遮
阳、水幕玻璃外窗、房间进出口安装空气幕设施等,而避免使用空调、供暖设备等能耗大
的一些辅助措施,因为现代的室内热环境改善还应该注意节能环保。
参考书籍
[1] 叶歆. 建筑热环境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
[2] 徐小林李百战.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J]. 文章编号: 1000- 582X( 2005)
[3] 华南理工大学等 . 建筑物理 [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