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下的农村扶贫研究:现状、致贫原因及路径选择作者:蔡慧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18期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仍面临着贫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机构不健全、第三方考核滞后等困境。
又由于农村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精准扶贫的措施也应“对症下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主体等原因采取相应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贫困;扶贫;农村;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8-356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8.043Abstract: The proposition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ti-poverty work,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poor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of residents, lack of targeted anti-poverty projects, inadequate institutions, and lag of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In addition, with the diversity of causes of rural poverty,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also find specific ways to solv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paths such as the relo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social security and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natural,econom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ly with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the anti-poverty work can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Key words: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area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1 贫困的概念界定及标准1.1 贫困的概念界定1.1.1 国外的概念界定 1901年英国管理学家Rowntree等[1]在著作中提出了贫困的确切含义:“家庭的总收入若无法维持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需求,那这个家庭即陷入贫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发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献。
本文将就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研究方面政策研究一直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在国内近年来的文献中,关于扶贫政策的研究成果丰硕。
一方面,有学者对中国扶贫政策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所在。
也有学者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在政策实施效果方面,有学者对于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考察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和效果。
还有研究者对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也有学者关注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和问题,指出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从宏观层面审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改善政策的途径和措施。
也有学者对于当前扶贫政策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调整,为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产业扶贫方面产业扶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扶贫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文献中涌现了大量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业扶贫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经验。
产业扶贫研究主要涉及到农业扶贫、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
有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考察了产业扶贫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也有研究者对于扶贫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
三、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对于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文献中关于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涉及到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

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共3篇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在联系和策略研究——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1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都在不断推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对贫困地区进行改善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其内在联系程度也非常紧密,而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些重要政策,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以及未来的应对策略。
一、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而精准的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救助和帮扶。
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目的,首先是要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这一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综合运用“贷、担、保、富”等多种金融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各类展业用的财务权益,支持其产业发展和创业致富。
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财务支持,促进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加强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城乡差距。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设新型乡村,推进和细化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特别是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扩展和产业升级,建立起新的城乡相融、产供销对接、人才交流共享的发展机制。
同时,金融手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金融机构可以支持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的就业和创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政策等途径,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增强发展财富和各项权益的一种发展理念。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成就共同富裕必须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并通过优秀的制度机制,实现全民受益,共享发展成果。
我国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探讨多元主体参与扶贫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协同脱贫模式的探讨和对策研究框架。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探讨了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研究、扶贫政策、合作机制、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
自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贫困地区、精准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贫困人口脱贫面临较大压力;贫困人口的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程度的困难也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广大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开始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扶贫的新模式。
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脱贫机制正在逐渐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途径。
对我国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脱贫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意义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的工作。
面对我国贫困地区人口众多、扶贫难度大的现实,如何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脱贫致富,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经验研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发展的进程中,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直在扶贫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了一系列有效的扶贫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深入探讨我国扶贫工作的特点、成果和经验,为今后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不断完善和深化。
1978年,我国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将扶贫工作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中。
此后,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不断调整和完善扶贫政策,为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000年以来,我国扶贫政策更加重视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并强调要突出帮扶重点、注重帮扶特色、强化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强扶贫项目实施、深化扶贫产业发展等,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具有多个显著特点。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6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近30%下降到1.7%,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脱贫摘帽。
这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
我国采取了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建档、精准扶持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了一些贫困人口户别不清、帮扶对象不准确、帮扶手段不到位等问题,有效提高了扶贫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王进国(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领域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关于国家的扶贫目标也有着具体化的要求和标准。
通过对现今的各个贫困地区共有的扶贫困境和漏洞进行研究探讨,进而制定出符合现今时代背景的精准扶贫政策,以实现脱贫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共享理念;新时代;创新[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1 新时代背景下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最初的贫困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和标准的,它是在岁月和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丰富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贫困的标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如:生存、消费、收入等。
扶贫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消除贫富差距,将各个地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标准逐步实现统一化、一致化。
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背景之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扶贫和致富。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政策,诸如:“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以及“四个切实”等都是国家为完善精准帮扶工作有效展开所做出的努力。
2 关于扶贫政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现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扶贫事业的发展,使得国家的基础民生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在多次的实践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首先,精准扶贫要将“准”字作为主要的作用点,不断地将扶贫目标精准化,及时地调研和分析出其贫困和需要帮扶的原因,进而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脱贫攻坚策略。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进行前期的建档和立卡,但是在实际分析和引导工作方面还有待优化和改进。
其次,致贫原因不明确。
关于贫困地区的致贫的原因,都有着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因此在实际分析的过程当中应该合理、细致地分析导致贫困的原因,但在实际调研工作中针对这项工作未能做到高度的重视。
《精准扶贫方略》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精准扶贫方略》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材料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
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
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
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
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
河南省典型地区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河南省典型地区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研究河南省典型地区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研究近年来,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由于河南省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典型地区仍然存在贫困问题。
因此,对这些典型地区的贫困多维测度及其精准扶贫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贫困多维度进行测度是了解贫困状况的基础。
贫困并不仅仅是指收入低下,还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贫困的多维度测度有利于全面了解贫困的现状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计划。
在典型地区的贫困多维度测度中,可以考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程度、医疗保障、住房条件等指标,通过综合计算出的综合贫困指数来反映贫困的程度。
其次,基于贫困多维度测度结果,制定精准扶贫路径是实现扶贫目标的重要途径。
精准扶贫是根据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以达到扶贫目标的一种方式。
在典型地区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中,可以将贫困人口分类,根据不同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
比如,对于收入低下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发展产业扶贫、推进教育扶贫等措施来提升其收入水平;对于教育程度低的贫困人口,可以实施师资培训、提供补助金等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
同时,在制定精准扶贫路径时,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现实情况和政策环境,结合社会、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等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
例如,对于典型地区的山区,可以通过开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扶贫,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此外,典型地区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中应注重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监测评估。
只有了解当前贫困状况以及扶贫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才能更好地调整和改进精准扶贫路径。
因此,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起健全的数据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评估扶贫政策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世纪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扶贫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精准扶贫计划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一题进行详细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其次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扶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transformati 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1980s,China began to help the poor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fer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Firstly,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Second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标签: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政策创新
1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问题一向是各种社会性质以及各种经济形式所面临的共同话题。
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数以亿计的国民拜托了贫困生活,逐渐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另外,我国北上广地区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进步这就导致我国南北经济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的特点,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失衡状态。
因此,精准扶贫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缓解贫困地区经济滞后问题,所以,精准扶贫的创新途径在目前扶贫政策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挑战
我国农村贫困化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城市与农村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贫困整治政策也是不同的,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扶贫体系,我国经济扶贫政策经历了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以貧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政策、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开发阶段的扶贫政策、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巩固温饱问题的扶贫计划、提高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五个阶段[1]。
我国扶贫计划由“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提升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体现出我国扶贫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适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更加符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实际
发展。
但是随着我国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扶贫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相对贫困问题不断加剧,病残灾学问题依旧是突出问题;我国贫困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较差、人口流动性强,大多数贫困地区多为留守老人,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我国贫困主体呈现出分散性和脆弱性的特征;贫困地区的开发是政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承担的经济责任更加巨大,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优化扶贫资金与资源、创新扶贫政策来达到精准扶贫成为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
3 我国精准扶贫出现的问题
3.1 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退出指标与贫困人口认定指标程序大致相同,采用的是自下而上或者是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方式,依据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与当地经济基础,将脱贫指标分配到各个乡镇的重点村[2]。
因此一些群众就会担心这种机制会出现就“假脱贫”或者“被脱贫”现象,由于我国因灾返贫或者因病返贫的几率较高,所以,我国人口的发展能力与人口承担风险的能力一直处于偏弱阶段,根据我国相关单位的调查数据以及数据推算显示,近几年来我国贫困地区返贫率高达13%,而山西、甘肃地区的返贫率已经达到了67.2%和53.7%,由于贫困户在退出机制时需要农户亲自签字,考虑到签字后不会享受到贫困政策而拒绝签字,贫困人口“只出不进”,政府缺少对贫困农户的动态跟踪,导致各地相继出现返贫率增高现象。
3.2 贫困人口精准辨识标准单一化严重
目前,我国认定贫困户的标准是依据收入水平,依据收入水平识别贫困程度有着更加直观的特点,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村资产平台相对不完善,家庭收入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单位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得知每家每户的实际收入,另外,单方的收入标准识别只能反映人类发展和贫困的一方面,无法充分反映出能力型贫困、支出型贫困等其他贫困问题,所以依据收入水平识别贫困户会出现漏选等问题[3]。
3.3 扶贫政策资源配置低并且部门协调难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有效精准扶贫的框架,但是我国依旧存在扶贫政策资源配置相对较低并且扶贫政策相关部门的协调难的问题。
具体问题有:第一,我国社会扶贫相对松散,与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相比较力度较小,并且配合力度不够,很难形成精准扶贫的社会合力;第二,我国国务院扶贫办实际上掌握的扶贫基金不多,因此,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综合措施也相对有限;第三,我国行业扶贫目前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方案,将重点投向了扶贫联系点或者是联系片区,没有对整个行业扶贫资源进行资源统筹,造成扶贫地区受到的扶贫力度差距较大,没有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的综合性发展问题。
4 解决精准扶贫问题的有效创新途径
4.1 健全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做好精准扶贫的工作,要建立健全的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断创新小额信贷扶贫政策和实施模式,建立完善的农户授信机制,做到真正的农户无须担保、无须利息的贷款制度。
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机制,进行多样化投保机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实地走访,进行动态监督,不断完善农村重大伤病、灾害救助,为贫困家庭购买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等,工作人员做好动态监督工作,做到贫困人口“有进有出”,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4]。
4.2 完善贫困户建档信息,建立多方面的贫困识别体系
为多方位了解我国贫困农户情况和增强我国对贫困农户的辨识,要在现有的贫困辨识和建档基础上推进建档立卡信息与不动产等信息的链接,完善贫困农户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贫困农户多尺度多方位的识别方式,将农户的收入能力、劳作能力和消费能力等与贫困农户识别标准有机结合,对于不同农户进行不同分析,重点农户重点分析,构建不同类型贫困农户的信息库,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贫困识别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指标体系与考核方式,为我国精准扶贫提供支撑基础。
4.3 制定精准扶贫责任表以及扶贫进度计划表
依据我国2020年的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的脱贫总体目标来看,按照全国的扶贫计划开发任务来分工,我国各级扶贫单位与相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扶贫办以及各部门的每一项任务,要形成详细的责任任务表,以免发生任务遗漏或者任务重复现象[5]。
另外还要明确任务与责任的先后完成顺序,明确社会参与的扶贫重点和扶贫导向,避免扶贫资源的低效使用,以此提高扶贫资源的高效使用。
还要加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者的多元化合作能力,明确各个扶贫组织的责任和进度。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扶贫事业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因为享受到扶贫政策的优惠而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在扶贫方面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辨识标准单一化严重、扶贫政策资源配置低并且部门协调难严重阻碍了我国精准扶贫的发展,只有健全精准扶贫政策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完善贫困户建档信息,建立多方面的贫困识别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表以及扶贫进度计划表才能够提高我国精准扶貧政策的成果,才能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才能够造福于国民。
【参考文献】
【1】王介勇.精准扶贫;政策回顾;精准识别;创新路径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25(3):289-295.
【2】左停,赵梦媛,金菁.路径、机理与创新:社会保障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1):1-12.
【3】李春祖,曹军会.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及改进路径——基于27省(区)农户的调查[J].开发研究,2017,18(4):45-51.
【4】张富利,赵莉莉.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推进策略及实现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6):1-10.
【5】夏梦凡.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基于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4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