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资料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1. 原子的发现和结构2. 原子核的发现和结构3. 原子的量子结构4. 原子的质量单位二、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造2.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特征3. 原子的组成及其排列规律4. 化学键的成因5. 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化合反应三、离子反应1. 离子的概念2. 离子反应的概念3. 酸、碱、盐的概念四、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性质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4.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五、氧气、氢气及水1. 氧的性质2. 氢的性质3. 水的性质4. 水的结构和性质六、金属与非金属元素1. 金属元素的性质2. 金属的化学性质3.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4. 非金属的化学性质七、分子与晶体1. 分子的结构及性质2. 分子的相互作用3. 晶体的结构及性质4. 晶体的相互作用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的发现和结构,原子核的发现和结构,以及原子的量子结构和质量单位。
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的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化学键的成因,以及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化合反应。
我们深入了解了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酸、碱、盐的性质。
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方面,我们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基本性质、表示方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在最后的部分,我们学习了氧气、氢气及水的性质,以及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并了解了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这一章的知识点时,我深刻地意识到物质的结构是如此复杂而又精妙。
原子、离子、分子和晶体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物质。
学习化学不仅让我理解了物质的本质和结构,更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
希望通过学习化学,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详细地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包括原子、离子、化学键、化学方程式、氧气、氢气、水、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以及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实验安全1. 遵守实验室规则。
-进入实验室前要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听从老师的指导,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2. 了解安全措施。
-危险化学品的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要存放在专门的储存柜中,并由专人管理。
-意外事故的处理:-火灾:应立即撤离实验室,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若火势较小,可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烫伤和烧伤: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并及时就医。
-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伤处,必要时就医。
-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及时就医。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液体药品: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液体可直接倾倒。
-物质的加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使用试管夹,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仪器的连接和洗涤:-仪器的连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 过滤。
-适用范围: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主要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 蒸发。
-适用范围: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主要仪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操作要点:-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导致液体飞溅。
-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3. 蒸馏。
-适用范围: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主要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二、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1.物理变化的例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性三、蜡烛燃烧实验1.蜡烛火焰的分层:外焰、中焰、内焰2.火柴梗碳化实验四、胶体的定义和分类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五、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六、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等2.金属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等正文:一、化学实验安全在化学实验中,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包括但不限于:穿着实验服、佩戴实验手套、不随意触摸实验物品等。
此外,了解并掌握安全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是化学基础知识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述的就是物理变化。
另外,氮气和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可以作为保护气,这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三、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外焰、中焰和内焰三层。
通过火柴梗碳化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火焰各层的温度差异。
这个实验帮助我们理解火焰的结构和温度分布,是化学实验中基础但实用的知识点。
四、胶体的定义和分类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胶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粒子胶、胶体胶等。
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其性质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胶体。
五、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而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实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1. 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具有周期性的特征。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3. 原子的结合。
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金属键是通过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4. 化学式和化合价。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学价数,是元素化合时失去或获得的电子数。
5. 分子结构。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分子结构的形式包括线性分子、角形分子、平面三角形分子、四面体分子等。
6. 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离子、分子或原子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金属键结合而成的。
晶体结构的形式包括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7.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8.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9.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溶解等。
10.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11.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组成- 元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可分割。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3.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化学反应1.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结合形成新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
-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取代该化合物中的另一种元素。
-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2. 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关系。
3.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 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三、化学计量1. 摩尔概念-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 \times 10^{23}$)个粒子。
2.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通过物质的摩尔质量(molar mass)计算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3. 气体定律- 波义耳定律:在恒温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其体积成反比。
- 查理定律:在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其温度成正比。
- 盖-吕萨克定律:在恒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
四、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量取、混合、加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室安全-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安全眼镜、手套等。
- 了解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 熟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存储方法。
五、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水平排列,表示电子能级。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称为化学仪器。
可以对材料进行计量或反应。
主要分为计量仪器和反应仪器。
将仪器以特定方式进行组合构成装置,实现实验目的。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 + Ba2+= 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高一上册化学1章知识点

高一上册化学1章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转化的学科。
高中化学作为初步的化学学科,主要围绕物质的基本知识、反应原理和实验技能进行学习。
本文将介绍高一上册化学1章的重点知识点。
1. 物质组成1.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1.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化学上不可分割的物质。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 分子式和结构式2.1 分子式·分子式显示了化合物中各个元素的种类和个数。
·如H2O表示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2.2 结构式·结构式通过用线段表示化学键、原子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关系来表示分子的结构。
·如H-O-H表示水分子中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关系。
3. 原子核结构3.1 质子和中子·质子:正电荷,位于原子核中,质量约为1质子单位。
·中子:电中性,位于原子核中,质量约为1质子单位。
3.2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元素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核电荷数。
·质量数: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4. 电子结构·电子:负电荷,绕原子核以轨道方式分布。
·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决定了电子的能级和位置。
5. 周期表·由亨利·莫西里夫于1869年提出,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并按一定规律分为不同的周期和组。
·主要分为周期数、族和主族元素等。
6.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原子的性质对周期表进行归类,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周期性: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周期性变化。
7. 元素的主要性质7.1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光泽度的特征。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化学在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
(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 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 要易于挥发。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主要步骤:⑴ 计算⑴ 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⑴ 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⑴ 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⑴ 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⑴ 振摇⑴ 定容⑴ 摇匀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
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
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⑴左右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常见事故的处理事故处理方法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盖钠、磷等失火迅速用砂覆盖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酸、碱溅在眼中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苯酚沾到皮肤上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白磷沾到皮肤上用CuSO4溶液洗伤口,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溴滴到皮肤上应立即擦去,再用稀酒精等无毒有机溶济洗去,后涂硼酸、凡士林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撒上硫粉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3 标准状况STP 0⑴和1标准大气压下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5 摩尔质量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6 气体摩尔体积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22.4l7 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n1 N1 V1n2 N2 V2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CB=nB/V nB=CBV V=nB/CB9 物质的质量m m=Mn n=m/M M=m/n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 V=nVm n=V/Vm Vm=V/n11 物质的粒子数N N=NAn n =N/NA NA=N/n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1000 \M13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猜你感爱好的:1.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复习2.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3.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归纳4.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5.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一 专题复习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标准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1.量不同,离子反应不同
(1)生成的产物可与过量的物质继续反应的离子反应。这 类离子反应,只需注意题给条件,判断产物是否与过量 物质继续反应,准确确定产物形式即可。如NaOH与 AlCl3溶液(少量或过量),NaAlO2溶液通CO2(少量或过 量),Ca(OH)2溶液通CO2(少量或过量),NaAlO2溶液加 盐酸(少量或过量),有关离子方程式都有所区别。
• 【点拨】 判断氧化性强弱的方法是氧化 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溶解(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待用(或装瓶贴标 签 )。
Hale Waihona Puke 【例8】(安徽涡阳四中2009-2010年高一月考,23) 某同学按下列步骤配制500mL 0.2mol·L-1 KCl溶 液,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有关问题 ①计算所需KCl的 需要称量KCl的质量为 ________ 克 质量 7.5 称量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 ②称量KCl固体 托盘天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了加快溶解速率,可以采取 ③将KCl加入 100mL烧杯中, 哪些措施: 搅拌 (或适当加热) 并加入适量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D
nB (1)基本公式:cB= V (2)稀释公式:c1V1=c2V2 (3)与质量分数换算: 1000mL· L ×ρg·cm ×w cB= Mg· mol-1 cBmol· L 1×Mg· mol 1 w= -1 -3 1000mL· L ×ρg·cm
- - -1 -3
式中ρ表示溶液的密度,w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步骤
有关问题
④将烧杯中溶液转 为了防止溶液溅出,应采取 移至500mL容量 什么措施: 转移过程中用玻棒进行引流 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进行此操作时当加水至 刻度线1~2厘米处应如何 ⑤向容量瓶中加蒸 操作: 当加水至离刻度线1~2厘 馏水至刻度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凹
洗气法 (4)气体和气体的分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
【例4】 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2.4 L Cl2中含有nA个Cl2分子 B.1 L 0.1 mol·L-1 Na2SO4溶液中有0.1 nA个Na+ C.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nA个HCl分子 D.1 mol Ca变成Ca2+时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例5】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钙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Ca(HCO3)2+2H+===Ca2++2H2O+2CO2↑ B.碳酸钙溶于醋酸中 CaCO3+2H+===Ca2++CO2↑+H2O C.澄清石灰水跟硝酸反应 Ca(OH)2+2H+===Ca2++2H2O D.硫酸铜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2.混合顺序不同,离子反应不同 如 AlCl3 与 NaOH 、 Na2CO3 与 HCl 、 Na2S 与 FeCl3 、氯水与 FeBr2 、 氨水与AgNO3等。这些情况归根到底还是与量的多少有关。 3.书写“十不忽视”
反应条件(如加热、不加热):溶液浓度(浓、稀);物质聚集状态
(气、液、固);电荷守恒;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正确化简; 电解质的强弱;电解质的溶解性;电离平衡与水解平衡;难溶 物的溶解度大小【如CuSO4溶液与Na2S生成CuS 而不是 Cu(OH)2】;水解相互促进等。
(4)配制KCl溶液时,下列操作情况会使结果偏高 C 。 的是________ A.移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未倒出 B.溶解搅拌时有液体飞溅 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瓶颈刻度线 D.定容后,倒置容量瓶摇匀经平放静置,液面 低于刻度线,再加水定容
(5)取出该KCl溶液10mL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 后溶液中K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 0.02mol/L
2.强弱律: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 反应,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
应用: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制备氧化性 较强的物质,或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 物质;亦可用于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3.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 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 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物质若含有 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 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无。
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容量瓶是否漏水 (1)上述实验中使用容量瓶前应检验_______ 。
(2)在进行④步操作时未将洗涤烧杯、玻璃棒的洗 偏低 液转移至容量瓶,则配制溶液浓度 ________( 填 写偏高、偏低、不影响)。
(3)若进行⑤步操作时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则需 重新配制 ______________
(2)较特殊且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要求量与 其他因素统筹兼顾。如Mg(HCO3)2溶液与过量NaOH反 应,不可忽视Mg(OH)2比MgCO3更难溶、更稳定;明 矾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不可忽视Al(OH)3的两 性;NH4HSO4与足量Ba(OH)2反应,不可忽视 NH3·H2O也是弱电解质;新制氯水与少量FeBr2溶液反 应,不可忽视Fe2+、Br-都能被Cl2氧化等。
【答案】
C
【解析】 根据①可得氧化性FeCl3>I2。根据②可得氧化 性:Cl2>FeCl3。根据③可得氧化性:KMnO4>Cl2,则氧 化性: KMnO4>Cl2>FeCl3>I2 ,要氧化 I - 而不影响 Fe2 + 和Cl-,必须选氧化能力比I2强,而比KMnO4、Cl2弱的 氧化剂,只有FeCl3满足要求。 【答案】 C
5.先后律:一般说来,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 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或氧化剂)时,若加入氧化剂(或 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或氧化剂) 反应。 应用: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 如向含 Br - 和 I - 的混合中液通入 Cl2 ,首先被氧化的是 I - 。
【例7】 今有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2FeCl3+2KI===2FeCl2+I2+2KCl 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若某 溶液中有Fe2+、I-和Cl-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不影响Fe2+ 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 ) A.Cl2 B.KMnO4 C.FeCl3 D.HCl
)
Ba
2+
2- +SO4 ===BaSO4↓
E.氯化铁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Fe3++Fe===2Fe2+↑ F.单质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6H+===2Fe3++3H2 G.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盐酸
NH3· H2O+H+===NH+ 4 +H2O H.向 NaOH 溶液中通少量 CO2 气体 2OH +CO2===CO2 3 +H2O
化学必修一 专题复习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例1】(2009·广东B卷(理基)·24)下列除去杂质的 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CO2中混有的CO;用澄清石灰水洗气 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加过量盐酸 后,过滤后洗涤 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入过量铁 粉,过滤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 过滤、洗涤
【答案】 C
【例 2】 分离物质应从物质状态和相关物理性质、化 学性质角度出发,尽量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1)固体和固体的分离方法有: 溶解、过滤(可溶与不可溶于水的物质混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蒸发、结晶(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升华。如NaCl与I2的混合物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过滤法 (2)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液体和液体的分离方法: 蒸馏(根据沸点的差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萃取(根据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遵循的原则:首先,
选择溶解物质的仪器;其次,尽可能将溶质转移到容量 瓶中;第三,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时凹液面不超过瓶颈 上的刻度线。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用的仪器:某容量
的容量瓶、托盘天平(或量筒)、小烧杯、玻璃棒、胶头 滴管。
③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步骤:计算→称量→
4.转化律:氧化还原反应中,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 最容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元素的 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
应用: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如浓 H2SO4 与 SO2 不会发生反应; KClO3 + 6HCl===KCl + 3Cl2 + 3H2O 反应中,中+ 5 价氯不会转化为 KCl 中- 1 价氯; 反 应 H2SO4( 浓 ) + H2S===S + SO2 + 2H2O 中 , 浓 H2SO4对应的还原产物是SO2,H2S对应的氧化产物是S。
- -
I.小苏打溶液跟烧碱溶液反应
2 HCO3 +OH ===CO3 +H2O
- - -
答案:G H I
1.电子守恒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 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 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必有物质元素 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