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瑜伽养生原理

合集下载

瑜伽中的中医秘密

瑜伽中的中医秘密

瑜伽中的中医秘密【导读】我们现在所练习的瑜伽,多属于“哈他瑜伽”体系。

“哈”是太阳的意思,“他”是月亮的意思。

“哈他”代表的就是日与月,这与中医的阴阳理论是相通的。

而瑜伽就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瑜伽里的中医哲学说起女性最喜欢的运动来,瑜伽肯定榜上有名了。

在所有的健身运动中,瑜伽的热度一直“高烧不退”。

的确,瑜伽不仅给了女人健康,还给了女人窈窕的身材,难怪那么多女性对其趋之若骛了。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瑜伽对于人体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

印度和中国是东方两个古老的国度,所以在文化上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就拿瑜伽来说,它的修炼方法与佛、道所追求的“禅”一致。

瑜伽修炼时讲究“梵”,它追求的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效果。

这与佛、道的“入定”和“顿悟”颇为相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阴阳平衡,在这一点上,瑜伽也有相似之处。

瑜伽有多个体系,其中最实用的一个体系叫“哈他瑜伽”(Hatha),现在国内瑜伽馆教授的大多都是这个体系。

哈他瑜伽在练习时除了要控制身体外,还要求内心的修养。

如果你练过瑜伽的话,应该知道瑜伽的练习除了关注体式、呼吸控制外,还注重冥想。

许多人在练习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动作及呼吸,反而把冥想给忽略了。

其实冥想所体现的便是身与心的高度融合。

瑜伽体现的是一种动静的平衡,动作及呼吸为动,冥想为静,真正的瑜伽高手在练习时会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生阴,动生阳,所以瑜伽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阴阳的平衡。

从这一点上,它就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气功了。

《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平,就是平衡;秘,是固守,不能随意发散。

也就是说,阴气平顺,阳气固守而不发散时,人体就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

就人体而言,气为阳,血为阴,气血调和,则百病不生。

我们平时做运动,多半也是为了使气血通畅。

气血运行的通道称之为“经络”,中医认为,人体共有十二条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大道至简—浅谈中医养生和瑜伽健身

大道至简—浅谈中医养生和瑜伽健身

大道至简—浅谈中医养生和瑜伽健身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都在不断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医养生在我国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经增涨到两亿多人,健康与长寿更是摆在他们面前既迫切而又实际的问题。

而在许多年轻人当中,利用瑜伽健身也已经成为他们的时尚追求,因此瑜伽健身馆在全国许多地方应运而生。

在养生、健身的基础上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虽然存在许多说法与做法,但是其中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道理和做法又是什么?中医养生和瑜伽健身的根基都是建立在人体具有“自我免疫、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的共同基础上。

所谓“自我免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本身对体外环境致病因素的抵御作用,二是致病因素一但侵入体内以及体内自我产生的致病因素进行消除,也就是自我免疫。

所谓“自我调节”,主要是指人体各脏器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相互影响(增强或削弱其功能以求达到人体内各脏器自然运行的新的动态平衡)。

所谓“自我修复”功能,自然是指对已经损伤的部位及组织进行修复。

值得指出的是,人体所具有的“自我免疫、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的正常运行,都是在求得人体正常运行的新的动态平衡。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锻炼方法,都是要激发和恢复人体的这些自身功能。

如果人体处在一个自然和谐、相對平衡(动态平衡)的状态,人体的这些功能就会自然发挥作用,使人体去病延年,到达个体生命的最长寿命。

1中医养生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

“恬淡虚无”,就是说使人体处在一个“恬淡虚无”即愉悦、恬静(相对的动态平衡)的自然和谐状态。

“真气从之”,即维持人体生命的内在“真气”也会自然跟随之,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正常运行。

“精神内守”,即人体内在的维持生命的“精、气、神”充足,一方面防止外邪侵入,另一方面使人体的“自我免疫、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处于一种自然平衡状态。

“病安何来”,即疾病就不可能发生。

中医经络视角下的瑜伽健身功效研究

中医经络视角下的瑜伽健身功效研究

中医经络视角下的瑜伽健身功效研究中医经络视角下的瑜伽健身功效研究摘要: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瑜伽健身作为一种以呼吸和姿势为主要手段的健身运动在国内外广受欢迎。

本文综合探讨了中医经络理论对瑜伽健身运动的影响,分析了瑜伽健身在调节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以及其疗效机制,为今后瑜伽健身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医经络理论;瑜伽健身;经络调节;免疫力;疗效机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美丽外形。

而瑜伽健身作为一种技术含量较高、能够全面提高人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运动方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化宝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瑜伽健身的学习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中医经络视角下探讨瑜伽健身的功效及其机制,为今后瑜伽健身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二、中医经络理论及其在瑜伽健身中的应用中医经络理论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认为人体内有12条经脉、15个络脉、12种脏腑和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构成。

其中经脉和络脉是重要的能量传导通道。

瑜伽健身作为一种集呼吸和动作于一体的运动方式,与中医理念中呼吸气血上行下降、动作经络流通的思路不谋而合。

针对一些运动关节的原则、自然力量的运用和呼吸等生理现象都与中医经络理论息息相关,因此在瑜伽健身运动中应用中医经络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瑜伽健身的功效及其机制(一)经络调节:在瑜伽健身运动中,呼吸、姿势和动作的多重配合能够协调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与机构之间的功能和协调,调动人体内部经脉、络脉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气血两旺,外力压迫穴位能够刺激体表输穴,调节身体经络流动,使身体状态得到平衡与调节,增加身体的抗病力。

(二)促进血液循环:瑜伽健身将各种姿势动作融合呼吸控制,能够在肌肉、神经甚至细胞水平上调节整个身体的功能,提高身体循环系统的效率,从而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促进全身各组织的供养与代谢,提高人体的营养代谢水平。

瑜伽与养生的关系

瑜伽与养生的关系

瑜伽与养生的关系古代的瑜伽养生医理认为,人的惰性从意识开始生,因此,人体的健康与我们的意识观念的转变有极大的关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瑜伽与养生的关系,希望对你有用!瑜伽与养生的关系1:瑜伽可疏通经络1、瑜伽《三脉七轮》理论与中医经络理论相似。

瑜伽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内在的能量系统,称为灵体,它与医学上人体神经系统密切相联,它有3条经脉(中脉、右脉、左脉)、7个能量中心(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五气(命根气、上行气、平行气、下行气、遍行气)。

通过修练,唤醒昆达利尼能量。

瑜伽七轮在东方医学上被称为“经脉”,也就是分布在人体前面正中的任脉和背面正中的督脉。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特征。

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2、瑜伽冥想时,两手大拇指与食指相交正好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循环相吻合。

大拇指指尖外侧是手太阴肺经终止点少商穴的位置,而食指指尖处商阳穴,既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又与手太阴肺经一分支相连。

肺经在表里关系上与大肠经相表里,和大肠经是互相连通的。

所以,在瑜伽冥想时,手势和呼吸结合进行循经导引,可达到意想不到的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瑜伽练习中,舌顶上颚可连通任督两脉。

任脉从下体的会阴穴到下颌的承浆穴;督脉从尾闾部的长强穴到口部的龈交穴。

舌顶上颚(上牙齿根部)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起到消炎杀菌、滋润喉咙、帮助消化的疗效。

瑜伽练习可清理经络,“ 清理经络调息功”又称“纳地净化功”,可使人心态平静,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生身心健康、净化左脉、右脉的功效。

瑜伽与养生的关系2:瑜伽与中医一样重视阴阳平衡1、瑜伽有多种门派,当今世界最盛行的是以调息与体位法为主的哈他瑜伽。

“瑜伽+中医导引”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瑜伽+中医导引”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瑜伽+中医导引”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瑜伽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方法对于人体的健康和治疗疾病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因此,将瑜伽与中医的理念和方法相结合,形成“瑜伽+中医导引”的新教学模式,将会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加全面的保障和提升。

在“瑜伽+中医导引”新教学模式中,中医的思想内容包含了中医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学说等。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五脏与五行相应,并通过调整五脏使身体获得均衡和健康。

在进行瑜伽时,可以针对五脏不同运动进行选择,达到调理五脏的目的。

此外,气血理论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气贯于经脉,血行于脉络,是身体的两个重要物质,相互交融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瑜伽练习中,通过合理的呼吸方法可以达到调整身体气血的目的,提高身体机能。

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按摩和刺激经络,可以起到调整机体功能的作用,促进身体的康复。

瑜伽本身也有很多适合与中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

例如,瑜伽里的“灵魂呼吸”和“肢体呼吸”等呼吸方法,可以促进身体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在瑜伽中的各种体位练习,如瑜伽第一式的“山式”,可以增强身体柔韧性,提高身体的舒适度和活动范围。

而中医的推拿、针灸、草药等方法则可以在瑜伽练习中起到辅助调理身体的作用。

瑜伽和中医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瑜伽本身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可以提高瑜伽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以现代白领族群为例,由于长期久坐不动,身体柔韧性下降,往往会患上腰痛和颈椎病等疾病。

在进行瑜伽练习时,可以根据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方法,针对脊柱和颈椎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同时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韧带的弹性,使身体得到全面修复和恢复。

总之,“瑜伽+中医导引”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瑜伽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丰富瑜伽的理念和方法,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和提升。

中医与瑜伽三篇

中医与瑜伽三篇

中医与瑜伽三篇篇一:中医与瑜伽人体内有无数的精细神经脉,亦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数量多达几十万根。

有粗钝的,有精细的,肉眼看不见。

这些神经中有十四条较为重要,其中有三条最为重要:中脉、左脉、右脉。

《甚深内义根本颂》中讲的三主脉:中脉、左脉、右脉,都是非常重要的气脉,或又称为“心脉”,为白、蓝、红三色。

中脉起于脐下四指处(注:此处乃为密宗的生法宫,道家的丹田,以及中医的关元穴之所在位置),而终于头顶大乐轮,笔直、中空、晶莹剔透,由光明而成,粗如箭竿,蓝色。

左、右二脉起于左右二鼻孔,上行入脑,弯曲向下与中脉平行而下行于脐下四指【生法宫】与中脉会合,左脉下通右睾丸。

右脉下通左睾丸,女性则通子宫。

二脉粗细只及中脉一半,左为红色,右为白色。

中脉是三个当中最为重要的,源于会阴的根轮,止于头部的顶轮。

冥想时,中脉必须持续流动,意识和身体才能得到控制,保持平静。

中脉非常的耀眼、闪亮,位于人体正中。

左脉源于根轮左侧,也称为月亮脉,人们认为左脉被动,内向,呈阴性,如果左脉占主导地位,人的大脑就会更加睿智,容易接受新事物。

右脉源于根轮右侧,也被称为太阳轮。

右脉占主恃导地位时,右鼻道就会进入更多的空气,此时,体力能量占主导地位。

右脉占主导地位时,人体会产生更多热量,食物容易消化。

古代印度瑜伽修行者经常拿着一个瑜伽棒,拿着棒子可以改变鼻道的呼吸,这样瑜伽习者就能集中精力修行了。

人体的脊柱共有24节,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所有神经脉都起源于脊髓。

瑜伽的体位法就是锻炼这根脊柱骨,使24节脊柱灵活畅通,有病医病,无病延年益寿。

任、督二脉左右各一寸半处有几十个重要穴位,所以经常以气去疏通三脉,能增强身体素质,在中脉上共有七个轮,它们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均起于骨髓内。

不同的轮控制人类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也是人体的不同腺体。

现代医学发现,七轮的位置相当于人体脊柱上的主要神经丛,是控制我们身体的枢纽。

中医养生知识:瑜伽与中医的结合

中医养生知识:瑜伽与中医的结合

中医养生知识:瑜伽与中医的结合瑜伽源于印度,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

它通过各种姿势、呼吸控制和冥想来调整身体、思想和情绪。

而中医养生宗旨在于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平衡、健康。

瑜伽和中医都注重身体内在的平衡和修复,二者结合更是能够相辅相成,互相提升。

下面将介绍如何将瑜伽和中医结合起来,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1.按摩穴位瑜伽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对软组织和筋骨的保健和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结合传统中医的按摩穴位方法,可以更好地加强身体的柔软度和放松效果。

通过合理地按摩穴位,能够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掌握正确的按摩方法可以缓解关节炎、肌肉酸痛等疾病,让身体得到更加全面的放松。

2.好的呼吸习惯瑜伽强调呼吸控制和正确的呼吸方法。

中医认为,呼吸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通过对呼吸的调节,能够达到舒缓紧张情绪、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瑜伽的呼吸技巧,如深呼吸、比呼吸和锁喉式等都能够帮助人们控制情绪,舒缓压力。

而中医的气功、调息等方法也可以改善人们的呼吸状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3.饮食调理中医饮食十分重视五味调和,认为将食物分类为五味,不仅能够供给身体所需,还能调节身体的阴阳、保持健康平衡。

瑜伽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同样强调饮食的重要性,注重健康饮食的搭配。

瑜伽与中医结合,可以从饮食的角度出发,了解身体的需求,恰当地进行食物搭配和调理,达到平衡身体的作用。

4.心境平衡中医和瑜伽都认为,心态平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十分重要。

尤其现代人面对的种种压力,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中医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身体的能量,使身体保持平衡,而瑜伽则强调冥想和闭目思考的效果,有着极好的放松身心的效果。

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让身体得到更细致、更全面的调整,达到整体调节的状态。

总之,瑜伽与中医的结合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状态,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可以在瑜伽的基础上得到更全面、更精细的调理。

中医注重的穴位按摩、饮食调理等方法,使瑜伽在经脉、经络、气血方面得到更丰富的疗效,而瑜伽的专注、冥想、调息等等又可以协助中医的方法进行修身养性。

中医养生瑜伽强身健体的修行

中医养生瑜伽强身健体的修行

中医养生瑜伽强身健体的修行瑜伽作为一种源于印度的古老修持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

其通过调整呼吸、伸展身体、调整身心平衡等方式,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而结合中医养生理念的瑜伽修行,更为人们带来了全面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的益处,成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修行方式。

一、阴阳平衡:调理体内气血运行中医理论强调人体内有阴阳之分,健康即为阴阳的平衡和谐。

而瑜伽修行强调内外的平衡和谐,通过不断练习体位法和调整呼吸,帮助人体调理体内能量流动。

瑜伽的各个体位(瑜伽姿势)有助于促进经络的畅通,调理气血的运行。

结合中医的理念,瑜伽练习还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调整,使体内的阴阳能量保持平衡。

二、经络通畅:增强身体免疫力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疏通经络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而瑜伽修行的体位法,可以有效伸展和放松身体肌肉、关节,从而促进全身经络的通畅和顺畅。

瑜伽姿势的练习,如猫式、树式等,可以促进全身经络的活跃,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心静神定:缓解压力与调节情绪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脑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和情绪失衡。

而瑜伽修行则注重心静神定,通过深呼吸和冥想等方式,帮助人们达到身心放松和平静的状态。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的失衡和压力过大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病症。

通过结合中医养生和瑜伽修行,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使心身得到舒展和放松,提高生活质量。

四、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素质提升中医养生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强身健体,而瑜伽修行则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的提升。

通过瑜伽姿势的练习,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并且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结合中医养生的理念,瑜伽修行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瑜伽强身健体的修行方式,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平衡,疏通经络,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以及强健体魄等多个方面综合提升人体的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和瑜伽养生原理瑜伽,起源于印度,东汉末年随佛教传入我国。

事实上,佛法亦是释迦牟尼从瑜伽修行中顿悟,随后创立佛教并发扬光大于中国。

历来佛教、道教等“禅”法等修炼一致讲究如何更好开发人体自身潜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瑜伽修练的“梵”意景也与佛、道教的“入定”和“顿悟”描述相通,瑜伽某些理论和** 描述同我国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中医学内容有惊人的相似。

东方这两个文明古国,在文化交流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并未见瑜伽对我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产生影响的记载。

因此,发生在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系的古代文明,对人体生命活动基本认识的相似性,是现代学者应于关注和掀开之谜。

1 瑜伽与中医学一样重视阴阳平衡? 1.1 瑜伽门殊多,而今受西方世界所热衷盛行者是以调息与体位法为主的哈他瑜伽。

其修炼目的主要是开发大脑、肌体和心理功能。

“哈他”者,意为日月。

“哈”为太阳,即阳性能量;“他”为月亮,即阴性的能量。

哈他”瑜伽意指阴和阳2种力量的“结合” ,达到阴阳平衡,从而保持机体最佳的健康状态。

瑜伽体位法练习时动作的左右对称、两手相合等都蕴涵着阴阳平衡理论的要素[1] 。

1.2 “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精神与肌体两个体系。

人们平常的思想活动多半是无序而紊乱的,是人体精、气、神的浪费,表现为疲劳、兴奋、哀伤、激动等无用的消耗,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活动,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阴阳失调现象。

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不甚严重,通过休息便自然恢复平衡;但如不能主动地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或肌体的病患。

笔者认为:“哈他”瑜伽体位法练习亦讲究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则生阴,动而生阳,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从而起畅通气血,舒展经络之效。

? 1.3 中医的阴阳学说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自她诞生以来,已经陪伴着我们中华民族度过了数千个春、夏、秋、冬,在她那伟大的身躯上,哺育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经络学、儒学、道学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代表着人类科学的未来,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大烩萃,现代物理力学讲究动态平衡、自然界要遵循生态平衡、人体要保持平衡、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保持平衡。

宇宙天体也同样需要平衡。

失去了平衡轻则得病,重则毁灭整个国家、整个地球和宇宙[2] 。

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亦同此理。

? 2 瑜伽与中医的经络理论相吻合,其** 亦可疏通调畅经洛? 2.1 瑜伽《三脉七轮》理论与中医经络理论的阐述。

瑜伽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内在的能量系统,称为灵体(Subtle Body) ,原来它与医学上人体神经系统密切相联,它的主要部份为:三条经脉(中脉、右脉、左脉)、七个能量中心(Chakras七轮)(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及五气(命根气、上行气、平行气、下行气、遍行气)的修练,唤醒昆达利尼能量。

瑜伽七轮在东方医学上被称为“经脉” ,也就是分布在身体正面中央的任脉和身体背面中央的督脉。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气和血是指血液、氧气、感觉、气力等人赖以生存所必需的生命能量和生命之气,它包括经脉与络脉,经脉是主干,而络脉是分支。

经脉在深部分骨肉的中间,以纵行为主;络脉在体肤表面部位,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而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奇经八脉的作用: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3-4] 。

? 2.2 瑜伽冥想练习时的手法,两手大拇指与食指相交正好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循环相吻合。

大拇指指尖外侧是手太阴肺经终止点少商穴的位置,而食指指尖处商阳穴既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起点又与手太阴肺经一分支相连。

肺经在表里关系上与大肠经相表里,和大肠经是互相连通的。

所以在瑜伽冥想时手势和呼吸结合进行循经导引可达意想不到的舒经活血功效。

2.3 瑜伽练习过程中的舌顶上颚,可连通任督两脉任督都是中医理论中的经脉: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穴;督脉: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

舌顶上颚(上牙齿根部)可刺激唾液(人体津液)腺分泌。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起消炎杀菌、滋润喉咙、帮助消化的效果。

? 2.4 瑜伽练习可清理经络,让生命之气能够在经络通道中畅通无阻。

“清理经络调息功”又称“纳地净化功”可使心态平静、清除体内毒素、整个身体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达到改善身心健康。

清洁脑细胞,净化左脉、右脉[4]。

? 2.5印度瑜伽与中国气功气功与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瑜伽某些理论和** 描述同我国传统的气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瑜伽所称“梵”的境界与气功的“通督”状态基本一致[4]。

?3 瑜伽修练三阶段与中医形气神理论一致3.1 瑜伽修练三阶段①身之修练法:调身、调息;②灵之修练法:无我、冥想;③心之修练法:凝神、禅定。

瑜伽的调身、调息、凝神可和协形气神。

调身形体和协。

调息:调畅呼吸、导气运行、起吐故纳新之效。

3.2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就已提出“天人合一论” 、“整体观”、“形神合、“情志学说”等学说和理论,并体现在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

瑜伽练习者通过特定的** 锻炼使精神与肉体(心与身)和谐一致,进而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梵”境界。

这实际上就是中医的心身医学经验与理论,与1997 年美国精神是其机制之所在。

中 医学的气虽然也包含前一层意思,但更 科医生恩格尔所倡导的新的“生物 -心理 -社会”新的整体医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 。

? 3.3 瑜伽修练与中医形 气、神 瑜伽的锻炼可分为健身瑜伽和灵性瑜伽两大类。

她 的练习 ** 基本有三 :①冥想法 (meditation)* 、②呼吸法(breathing)、③体位法(yoga asana)。

冥想法、呼吸法、体位 法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要相辅相成紧密配合,才能达到瑜伽练,形即形体,也就是有形可见、具有质感的物体。

瑜伽体位法亦即形体动作包括弯、 与中医学中的气 呼吸是生命的根本,也是哈他瑜伽训练的 重要内容之一。

瑜伽认为,人类身心疾病都源于错误呼吸方 式,不良心态情绪和饮食习惯。

瑜伽修炼者如果不从瑜伽理 念的生活化方向努力,而希望练几个瑜伽动作就能达到身心 健康的目的,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尤其是呼吸方式有较高要 求,吸气就是将吸入的气息通过有关渠道,分配到全身的细 胞,呼气,就是把不纯的空气 (二氧化碳 )排出体外。

气的概念在中国古代非常复杂,但其基本意义主要是两个:一是指 构成万事万物的本原,把气看成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成 分,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二是指气机,即生命体的机 能活动,这时气被看成是生命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习的最佳效果,也就是瑜伽的最高境界。

3.3.1 体位 叠、 折、俯、扭、抑、屈、伸、提、压等。

3. 3. 2 呼吸法倾向后一种含义,所谓“气即命也,有气则有命,无气则无命”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6-7] 。

? 3.3.3 冥想法与中医学中的神“冥想”的意思是意念和意境的结合,冥想可以帮助修炼者的精神进入高境界,有助于身心的协调。

冥想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瑜伽语音上,可使人获得内心的安静与平和,达到真、善、美、仁的境界。

使人消除忧虑、紧张、愤怒、恐惧情绪及狂暴行为。

在中国古代,神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天神,主要反映人之外的那种神秘的力量和存在;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

就中医学来说,神主要指人体的精神意识。

根据中医学的认识,人体的存在不仅需要形体作为其存在与活动的基础,而且需要气作为其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时更需要神作为其活动的主宰,人体在本质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体。

对人体来说,形气神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活生生的人体存在。

如果人体形气神三者的统一关系解体,形气神分离,人位法可刺激腺体、按摩内脏,松弛神经、伸展肌肉、强化身体也就死亡。

? 4 瑜伽与中医脏腑理论? 4 .1 瑜伽体体、镇静心灵的功效。

瑜伽体位法的梵文为Asana,其意义为在某一个舒适的动作或姿势上维持一段时间。

藉由一些扭转弯曲伸展的静态动作,及动作间的止息时间,刺激腺体、按摩内脏,有松弛神经、伸展肌肉、强化身体、镇静心灵的功效。

在5000 年前,就有瑜伽体位法,那时的瑜伽行者,观察动物,发觉到它们的活动、松弛、睡眠等本能的习性及这些动物在生病时如何利用自然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模仿些对人有益的动作(如蛇式、兔式)发展而成。

还有一些体位法是瑜伽行者自行体验创造出来的体位法(如肩立式、扭转式)。

而这些体位法的练习理念又与中国气功“五禽戏”经筋”“八段锦”一致。

? 4.2 瑜伽的很多体位法练习可起强肾固腰效果。

其练习方式都是以脊柱为中心进行练习的。

祖国医学对颈肩腰腿痛早有记载,对其病因的认识也很之本。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人体骨骼的支撑、运动强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

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度和耐久力的维持,主要决定于肾,“肾者……其充在骨”。

若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便会出现腰痛膝软胫酸足跟痛,甚至腰脊不举、足不由身等症。

另一方面,肝藏血而血养筋,附着于关节周围的筋膜、肌腱、韧带、关节囊、神经等组织的一切运动部离不开血液的供给。

只有肝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人的运动才能灵活自如、健全有力,既不会收缩过度而发生痉挛拘急,也不会弛软无力而导致痿软迟钝。

若肝血虚,则筋脉不得濡养,遂产生腰腿疼痛或下肢筋脉痉挛麻木。

瑜伽体位法练习都是以脊柱为中心进行练习的,通过对脏腑的牵拉、伸展、挤压、拧转等姿势来达到对全身的按摩和血液的供给。

? 4.3 瑜伽锻炼可营卫气血。

人体气血亏虚,阳气不振,腠理空疏,卫阳不固时,风寒湿邪易乘虚伽作用机制的探讨,亦有益于对中医“气化论” 气神” 侵袭发生颈肩腰腿痛。

《外科证治全书》中说: “诸痛皆由气 血瘀滞不通所致。

”用力过度,脉络充血而外渗,可形成瘀 血;若心气不足、血脉不迎、血液瘀滞,亦可形成瘀血,瘀 处于腰部,疼痛由生。

由此可知,祖国医学认为颈肩腰腿痛 与肝肾虚衰、正气不足、气血瘀滞和感受风寒湿邪及过度劳 累关系密切 [8] 。

瑜伽的呼吸练习可以达到对人体气的锻炼而体位法的练习正好可起到中医推拿、按摩、功能锻炼等的效 5. 1 可以说中医完整的理论体系也适合瑜伽。

印度把气功和练气功的师傅统称为瑜伽。

瑜伽和气功是一种事物 的两种表达方式,是一种事物在两个不同民族文明中产生和 发展的结果。

就印度瑜伽本身没有象中国气功一样完整的理 论体系,但就笔者多年从事其教学和研究的事实证明,对于 气功所说明的理论,也适用于瑜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