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通过对XX名产后缺乳患者进行观察,采用临床观察方法,分析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在提高乳汁分泌、缓解乳房胀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临床效果评价显示,治疗组患者乳汁分泌量明显增加,乳房胀痛症状缓解明显。

安全性评价显示,治疗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合分析讨论结果,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具有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治疗效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探讨了实际意义。

这一临床观察为产后缺乳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后缺乳、补中益气汤、临床观察、加味、疗效、安全性、讨论、总结、展望、实际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产后缺乳是一种常见的困扰女性的问题,给新妈妈带来了身心上的困扰。

产后缺乳不仅影响了婴儿的营养摄入,也会给母亲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产后缺乳主要是由于产后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补中益气汤加味是一种中医药方剂,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脏腑的功效。

在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实践中,补中益气汤加味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于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还存在一定的缺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产后缺乳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产后缺乳是指产后妇女乳汁分泌不足或者完全无法分泌乳汁的情况,给母婴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味对产后缺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

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乳汁分泌情况、乳房充盈程度以及母婴健康状况等指标的改变,以及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从而评价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和安全性。

自拟催乳汤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论文

自拟催乳汤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论文

自拟催乳汤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自拟催乳汤促进产后乳汁分泌的作用。

主方: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漏芦、当归身、川芎、路路通,白芷、麦冬、甘草随症加减治疗。

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煎汁服用。

观察组:每副用两猪蹄熬汤,去浮油,取汤汁侵泡中药2小时,熬汁时加两段葱白做药引煎汁约500ml分两次服用。

7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化源不足和肝气郁结,乳汁壅阻不行所致。

临床观察100例,采用随机分组。

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根据临床症状随症加减。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且两组产妇泌乳量充盈时间比较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自拟催乳汤具有益气养血,通络下乳的作用,能够显著增加产妇的泌乳量。

【关键词】催乳汤;产后缺乳【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04-01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也称“乳汁不行”,和婴儿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新生儿脑生长,促进智力发育,母乳喂养可加快妈妈产后康复,减少子宫出血、子宫及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

母乳喂养在方法上简洁、方便、及时,奶水温度适宜,减少了细菌感染的可能[1]。

本病首见于《经效产宝》缺乳多发生在产后第二、三天至一周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2]。

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和丰富的营养物质,能提高新生儿。

产后母乳喂养是全球公认的最佳喂养方式。

西医对于产后缺乳的治疗效果并非十分满意,而中医在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因产后缺乳来本院就诊的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应用自拟催乳汤做临床对照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产后3-15天乳汁少来院就诊的患者100例,年龄在22-4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

气血虚弱加用党参、黄芪。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1. 引言1.1 产后缺乳的定义和危害产后缺乳是指产后妇女乳汁产量不足或完全无法哺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产后缺乳不仅影响了母婴间的情感交流,还可能导致宝宝营养不良、体弱多病。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产后缺乳的情况逐渐增多,给母婴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产后缺乳对宝宝的健康有着明显的危害。

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宝宝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如果宝宝长期缺乳,容易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而对于产妇来说,产后缺乳也可能引发乳腺炎、情绪不稳等问题,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影响。

产后缺乳是一种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中医调理可以帮助产妇恢复产后身体机能,增加乳汁分泌,保障宝宝的营养需求。

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总结中医保健方法在产后缺乳中的应用效果,为产后缺乳的防治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

【以上内容共计286字】1.2 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的作用产后缺乳是指产后妇女乳汁不足或无法满足宝宝需求的情况,会影响宝宝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甚至影响母婴关系。

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产后缺乳不仅仅是乳腺问题,还涉及到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调畅等方面。

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的作用包括调理气血、调养脾胃、激活乳腺等。

通过中医的药物、食疗、按摩等方法,可以调理产后妇女的身体,促进乳汁分泌,改善乳汁质量,从而达到满足宝宝需求的目的。

中医认为,产后妇女需要养血补气、健脾和胃,使乳汁得以顺利分泌。

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的作用不仅在于调理身体,还在于调整情绪。

产后妇女常会出现焦虑、压力大等情绪问题,中医保健通过药物、穴位按摩等方法可以帮助产后妇女舒缓情绪,促进乳汁分泌。

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帮助产后妇女调理身体、调整情绪,保障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产后缺乳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标签:产后缺乳;中医;西医;治疗现代进展综述母乳哺育是医学上公认的最健康的育儿方式,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很多产妇生产之后不能正常产生母乳,影响了婴儿的生长发育,成为医学乃至社会上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

医学角度上的产后缺乳指的就是女性产后没有乳汁或者仅有少量乳汁,满足不了婴儿的需求,轻者发生于产后几日至半月,重者发生于整个哺乳期,又称为“产后乳汁不行”或“产后乳汁不足”[1]。

对产后缺乳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产后缺乳的现代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发病机理1.1 中医病机周燕蓉[2]指出,从中医角度故气血亏虚,肝郁气滞,乳络闭塞为缺乳的主要病机。

并辩证的将产后缺乳归纳为“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两种类型。

临床治疗重在疏肝理气,补益气血,兼顾活血祛瘀,通络下乳等。

张宇[3]通过分析古代医学典籍中对产后缺乳的记载,总结出了该病病机:气血虚弱使乳汁形成出现了障碍;分娩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亏损影响乳汁产生;生产后心情不舒畅致导致肝郁气滞产乳通道受阻。

1.2 西医病理江彬彬[4]总结了影响乳汁分泌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分娩因素、乳房及乳头因素、母婴身体因素、食物因素和药物因素等,并提出了针对产后缺乳的护理对策包括宣传教育、母婴同房和指导产妇正确哺乳,以期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汪玲珠[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哺乳期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新生儿的哺育方式和乳汁分泌量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出现了变化就会影响到其他两者。

周燕蓉[6]在对该病中医病机作出分析后又对西医病机做出了判断: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的催乳素抑制激素(PIH)是决定乳汁产量的直接因素。

一些如左旋多巴等药物会抑制该激素的产生和分泌,所有的消极性精神心理因素也均可对该激素产生影响。

2 临床治疗研究2.1中医临床研究从古代开始,众医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产后缺乳进行了临床研究,并研究出很多中医药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方法。

探讨剖宫产后缺乳产妇应用中医辨证施护对提高产妇泌乳的效果

探讨剖宫产后缺乳产妇应用中医辨证施护对提高产妇泌乳的效果

产 后泌 乳 不畅 需要 及时 给予疏 通 和抗 炎 治 疗 ,否则 容 易导 致 急 对 乳房进 行按 摩 , 哺 乳后挤 出少许乳 汁 涂抹 于乳 头 上 , 可 保 护乳 头 。 性 乳腺 炎 的发 生 , 给产妇 带 来严重 的影 响 , 不 利 于产 后恢 复 和母 乳 喂 1 . 2 . 2观察 组 : 基 于常 规护 理 , 联 合 中 医护 理方 法 进 行 辩 证 干 预 , 具 体 养Ⅲ 。本研 究采 用 中医 辨证施 护方 法对 剖 宫产 后 缺乳 产妇 进 行 护理 , 如下: 有 效地提 高产 妇 泌乳质 量 , 具 体如 下 。 ( 1 ) 耳 穴 贴压 : 产 妇剖 宫 产后 第 一 天 进 行 耳穴 贴 压 , 2 h 后 行 穴 位 l 资料 与方 法 按摩 。选择 内分泌 、 胸区、 三焦 、 肾 区、 肝区、 脾区、 交 感 区耳 穴 , 按压 相 麻、 胀、 痛 的感觉 。贴敷 后 每 日按 压 3 — 5次 , 每 次 1 . 1 一 般资 料 : 根据 本研 究 的纳入标 准 和排 除标 准选取 我 院 2 0 1 5 年1 应部 位产 生局 部热 、 逐 穴按 压 3 0 ~ 6 0 s 。每 3 d 更换 1 次 耳贴 。 月~ 2 0 1 7 年1 月9 o 例剖 宫 产后 泌乳 不 畅产 妇 进行 研 究 ,年 龄 2 0 ~ 4 0 岁, 平 均年 龄 ( 2 8 . 5  ̄ 3 . 5 ) 岁, 孕周 3 8 ~ 4 2 周, 平 均 孕周 ( 3 9 . 5  ̄ 0 . 8 ) 周, 新 ( 2 ) 体穴 按 压 : 选取 足 三 里 、 三阴交、 膻 中等 穴 位 进 行 按 摩 , 采 取 仰 卧位 , 由护理 人员 对 各个 穴 位进 行 按揉 , 每个 穴 位 2 - 3 m i n , 用 一 只 生 儿 出生体 重 2 9 0 0 — 3 5 0 0 k g , 平均 出 生体 重 ( 3 2 0 0  ̄ 3 4 0 ) k g 。均 为 单胎 妊娠, 产后 3 ~ 7 d 泌 乳不 畅 , 体温 3 8 c c , 局部无 波 动感 。满足 《 中医病症 手 托住乳 房 ,然后 使用 另一 只 手环 形轻 轻 按摩 乳 房 ,从 乳 房 根 部 开 到 乳头结 束 , 双侧乳 房按摩 5 m i n 。 注 意保持 适 中 的力度 , 对 实证 产 诊断疗效标准》 , 排除乳房发育不良、 乳房严重疾病、 精神病等患者等 始 , 等 。随 机分 组 , 各组 为 4 5 例, 观 察组 年 龄 2 0 ~ 4 0岁 , 平 均 年龄 ( 2 8 . 5 ± 妇用力 可稍 重 , 对 虚症 产妇用 力要 稍轻 。 3 . 0 ) 岁, 孕周 3 8 — 4 2 周, 平均孕 周 ( 3 9 . 0  ̄ 0 . 8 ) 周, 新生 儿 出生体 重 2 9 0 0 ~ ( 3 ) 生 活护理 : 对气 血 虚弱 者适 当增 加活 动 , 加 快 气 血 流通 ; 增 加 营养 , 多食用 黄芪 、 母 鸡 、 瘦 肉、 桂 圆红枣 赤 豆汤 , 可补 气 养血 。并且 需 3 5 0 0 k g , 平 均 出生体  ̄( 3 2 0 0  ̄ 3 0 0 ) k g 。 对 照组 年龄 2 0 ~ 4 O 岁, 平 均 年龄 要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充足的睡眠。对肝郁气滞者加强精 神护理 , 保 ( 2 8 . 2  ̄ 3 . 0 ) 岁, 孕周 3 8 — 4 2 周, 平 均孕 周 ( 3 9 . 0  ̄ 0 . 8 ) 周, 新生 儿 出生体 重 持心情 舒 畅 , 有 利于 促进 乳 汁分 泌顺 畅 。禁 止食 用 辛 辣食 物 , 避免 增 2 9 0 0 ~ 3 5 0 0 k g , 平均 出生体 重 ( 3 1 9 0  ̄ 3 4 0 ) k g 。采 用 s P S S 2 0 . 0统计 处 理 加体 内火热 之气 , 保持 清淡 、 有 营养 的饮食 方案 。对 于乳 房胀 硬者 , 给 两组 产妇 及新 生儿 的基本 资料 , 无 明显 差 异 , P > O . 0 5 。 予青黛 散 、 如 意金 黄散加 入淡 绿茶 水进 行湿 敷 。 1 . 2 护理 方法 1 - 3 观察 指标 : 护理 1 周后, 对两 组 产妇 的母 乳 分 泌 情 况 、 泌 乳始 动 时 1 . 2 . 1 对 照组 : 采 用 常规护 理措施 进行 干预 。包 括 : 间 、 乳 房胀 痛程 度进 行观 察 和测量 。母 乳 分 泌量 可 划 分 为 4个 级别 : ( 1 ) 饮 食护 理 : 以高 蛋 白食 物 和新 鲜 蔬 菜 作为 主 要食 物 , 禁 止食 无 奶 、 奶量 少 、 奶 量 中 、 奶 量多 。无 奶指 的是奶 量 低 于 l mm, 乳 房触 摸 用辛 辣食 物 , 增 加 水分 的摄入 , 对 气 血 虚 弱 者应 当注重 饮 食 调理 , 补 柔软 , 无 胀感 ; 奶 量 少指 的 是 产妇 奶 水 质地 清 、 稀, 婴儿吸�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摘要】产后缺乳是困扰许多新妈妈的问题,中医保健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进一步分析了中医理论对产后缺乳的观点。

接着探讨了中医保健方法在产后缺乳中的实际应用,并深入研究了经络调理、穴位按摩以及中药调理对产后缺乳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保健方法在缺乳问题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为产后缺乳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帮助产后妈妈解决缺乳问题、促进健康产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中医理论、经络调理、穴位按摩、中药调理、作用、展望1. 引言1.1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意义产后缺乳是指产后妇女乳汁分泌不足或乳汁分泌不畅的情况,对婴儿的喂养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保健研究在产后缺乳方面的进展意义重大。

中医保健方法能够针对产后妇女体质特点和脏腑功能进行调理,增强体内气血运行,促进乳汁分泌。

中医保健方法注重气血调和、经络畅通,有助于改善产后妇女的身体状况,提高乳汁质量。

经络调理与产后缺乳关系研究显示,通过调整体内经络的运行,可以有效改善产后妇女的乳汁分泌情况。

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的影响也备受关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理产后妇女的脾胃功能,从而增加乳汁分泌量。

中药调理产后缺乳的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具有滋补气血、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产后妇女的乳汁分泌情况。

中医保健研究对产后缺乳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产后妇女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

1.2 研究背景产后缺乳是指产后妇女出现乳汁分泌不足或完全停滞的情况,给新生儿的喂养带来了困难和困扰。

产后缺乳不仅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还会引起产妇自身身体的不适和心理压力。

研究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缺乳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医医学认为,产后缺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产后缺乳是指妇女在生产后,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或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情况。

中医认为,产后缺乳是由于生产过程中损伤胸脘气机,导致乳汁分泌不畅所致。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产后缺乳的保健方法及研究进展。

中医对于产后缺乳的研究起源已久,已有多种针对性很强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常用的保健措施有:1、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调节对于产妇乳汁分泌有重要作用。

因为产妇在生产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新生儿照顾任务的加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疲劳等症状,从而影响乳汁分泌。

因此,产后妇女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通过休息、运动等方式提高体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促进乳汁分泌。

2、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保健的一大特点。

产妇应该注重饮食健康,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适量补充营养。

对于产后缺乳的产妇,中医建议多食用具广谱营养及丰富维生素B的食品,如乳制品、瘦肉、鱼蛋、豆腐等,同时也应限制食用冷饮、煎炸等食品。

3、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机体内部环境,增加血气营养,从而促进乳汁分泌。

常用的中药有 : 当归、熟地、白芍、黄芪等,这些药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理胸腺、胃经和脾胃气血,从而起到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4、按压乳房中医认为,按压乳房是刺激乳汁分泌的一种方法。

因此,产后妇女应该适当地按摩和刺激乳房,帮助乳汁排出。

综上所述,中医保健研究的进展为产后妇女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结论与展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产后缺乳多是因为脏腑功能紊乱、瘀血、气滞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调理脏腑功能,加强气血的流通和营养的供给,才是治疗产后缺乳的根本措施。

未来,中医保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广泛开展科研工作,积累更多数据和经验,为产后缺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妇女们带来更好的保健益处。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

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研究进展产后缺乳是妇女产后面临的一种常见症状,其表现为乳汁分泌不足或完全不分泌。

这种情况不仅给产妇带来身体上的不适甚至会导致婴儿的健康问题。

目前,中医保健在缓解产后缺乳方面有着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进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脉和气血是保证产后乳汁充足的关键。

经脉和气血的流通状态会直接影响乳汁分泌的正常与否。

因此,针对产后缺乳,中医保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经脉和气血,促进人体生理机能恢复,进而刺激乳汁分泌。

中医保健方法在产后缺乳治疗上的应用主要包括草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贴敷以及食疗等方面。

以下是对中医保健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的详细介绍:1. 草药汤剂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上有着显著的疗效。

中医师可以开方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缺乳失效,如胃虚、脾虚、肾虚等等。

一些经典的中药汤剂如益智茶、养胃丸、生姜枣泽等都能有助于促进产后健康的乳汁分泌。

2. 针灸针灸可以刺激经脉和穴位,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器官和激素水平,从而刺激乳汁分泌。

部分研究证明,针灸疗法对产后缺乳的治疗有显著的功效。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保健手段。

通过按摩胸部、肩部、颈部等区域,能够有效的增强气血运行,调整身体机能,从而促进乳汁分泌。

4.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也是一种中医保健方法,适用于产后缺乳。

该方法是使用不同的药物支敷贴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性作用来达到调节人体器官、增强气血流向的作用,从而促进乳汁分泌。

5. 饮食调节中医学认为,对于产后缺乳的女性,通过食疗能够有助于促进乳汁分泌。

常见的食物有鸡肉、鸡蛋、鲤鱼、豆腐等。

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钙、锌等成分,能够增强体质和滋养乳腺,提高乳汁分泌量。

综上所述,中医保健在产后缺乳中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保健方法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还需要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患者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重要的是,应该总结不断探索中医保健方法在产后缺乳中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治疗效果,推广中医保健方法提供科学、规范的基础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缺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730050甘肃省中医院
摘要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药外敷、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药疗法综述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112
产妇在哺乳时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足够甚至不能喂养婴儿者,称为产后缺乳。

乳汁的分泌与乳母的精神、情绪、营养状况、休息和劳动都有关系。

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都会减少乳汁分泌。

乳汁过少可能是由乳腺发育较差,产后出血过多或情绪欠佳等因素引起,感染、腹泻、便溏等也可使乳汁缺少,或因乳汁不能畅流所致。

西医在治疗产后缺乳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辨证分型治疗
薛海菊【sup】[1]【/sup】分5法辨治本病:①补益气血法: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王不留行、当归、生地黄、麦门冬、通草、猪蹄(先煎代水) 1个。

②疏肝理气法:药用柴胡、枳壳、陈皮、木香、当归、白芍药、穿山甲、王不留行。

③活血化瘀法: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丝瓜络、山楂、皂角刺、穿山甲。

④调理脾胃法:药用红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干姜、砂仁、通草、炙甘草。

⑤益精补肾法:药用当归、山药、山茱萸、生地黄、
桑寄生、杜仲、阿胶、天门冬、茯苓、泽泻、猪蹄(先煎代水)1个。

郑春艳【sup】[2]【/sup】分3型辨治本病:①气血虚弱型:治宜益气补血,健脾通乳。

予八珍汤加减:太子参、炙黄芪、当归、茯苓、白术、麦门冬、白芍药、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通草、穿山甲。

②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予逍遥散加减:柴胡、漏芦、通草、枳实、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穿山甲、王不留行、青皮、陈皮。

③痰湿壅阻型:治宜健脾利湿,化痰通乳。

予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瓜蒌、当归、厚朴、漏芦、王不留行、桔梗、穿山甲、生薏苡仁。

杨婷等【sup】[3]【/sup】分4型辨治本病:①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佐以通乳。

用通乳丹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麦门冬、桔梗、通草、王不留行、炙甘草、猪蹄一只(煎汤代水)。

②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理气,通络下乳。

选下乳涌泉散加减:柴胡、青皮、白芍、当归、川芎、生地黄、天花粉、桔梗、通草、炮山甲(先煎)、王不留行、甘草。

③瘀血阻滞型:治以活血祛瘀通乳,用加味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干姜、红花、益母草、瞿麦、漏芦、路路通、炙甘草。

④痰浊壅滞型:治以祛痰化湿,开乳通窍,用苍附导痰汤加减:苍术、香附、陈皮、法半夏等。

基本方加减治疗:杜凤香等【sup】[4]【/sup】应用补益通乳汤治疗产后缺乳167例,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穿山甲、王不留行、通草、陈皮、漏芦等。

结果治愈121例,好转46例,总有
效率100%。

岳秀英【sup】[5]【/sup】采用自拟催乳饮治疗产后缺乳58例,药用生黄芪、益母草、王不留行、天花粉、麦门冬、穿山甲、当归、川芎、桔梗、通草、漏芦、鹿角霜、甘草。

若纳呆、便溏者,加茯苓、山药、扁豆;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者,加青皮、柴胡。

水煎服,日1剂,1日2次,7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6.6%。

鲁文珍【sup】[6]【/sup】采用活血通乳汤治疗产后缺乳82例,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路路通、穿山甲、益母草、王不留行、太子参、通草、桔梗、炙甘草。

根据病情加减,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总有效率为96.3%。

丁怡等【sup】[7]【/sup】采用乳宝宁方治疗产后缺乳30例,总有效率为 96.67%。

中药外敷
张根萍等【sup】[8]【/sup】外用通乳合剂治疗产后缺乳90例,药用柴胡、白芷、川芎、赤芍、漏芦、三棱、红花、通草等。

结果:治疗,痊愈54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0%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孙景胜【sup】[9]【/sup】采用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症30例,取穴膻中、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总有效率为90%。

赵彦等【sup】[10]【/sup】采用针灸治疗产后缺乳30例,主穴膻中、少泽、乳根。

配穴:足三里、太冲。

结果:90%的患者针刺1次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汁增加,针刺3~5次后疗效更加明显,可完全满足婴儿需求。

针药结合治疗:刘丽等【sup】[11]【/sup】运用针刺配合中药内
服治疗产后缺乳62例,针刺取膻中、少泽(双)、乳根(双),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肝郁气滞配太冲;痰湿瘀阻配丰隆。

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

针灸按摩综合治疗:郑颖【sup】[12]【/sup】以针灸按摩并用治疗产后缺乳45例,针灸主穴为双侧乳根、天溪、神封、膺窗等,拔针后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腹由乳根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10分钟。

总有效率97%。

此外,还有推拿治疗、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刮疹加艾灸治疗、穴位揉压配合艾灸治疗、食疗等疗法的报道。

参考文献
1 薛海菊.产后缺乳辨5法[j].河北中医,2008,30(6):653.
2 郑春艳.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j].河北中医,2007,29(5):428.
3 杨婷,亢丽.浅述中医对产后缺乳的辨证治疗[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36.
4 杜凤香,李文红,王淑斌.补益通乳汤治疗产后缺乳167 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2):104.
5 岳秀英.自拟催乳饮治疗产后缺乳[j].中国民间疗法,2008,(10):28.
6 鲁文珍.活血通乳汤治疗产后缺乳[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2):100.
7 丁怡,刘金星.乳宝宁方治疗产后缺乳30例疗效观察[j].长春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401.
8 张根萍,郑凤莲.通乳合剂治疗产后缺乳9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6):42.
9 孙景胜.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症30例[j].光明中医,2008,23(11):1701.
10 赵彦,郭晖.针灸治疗产后缺乳3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8):616.
11 刘丽,李文丽.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6,28(6):452-453.
12 郑颖.针灸按摩并用治疗产后缺乳4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