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8)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8分)1.填空题(6分,每空1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2.选择题: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界限举世瞩目 B.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二、阅读(62分)(一)阅读下文,回答3-7题。
(15分)(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
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
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
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
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
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
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
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
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
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
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讲解

③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
④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便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中国,每天也有两千多份报纸、上百种困书在印刷机上滚动,单是长篇小说,据说就已达到日产两部的速度。不要说读,哪怕翻一遍,恐怕也要加快速度才行。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更是如凶猛的怪兽,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球正日益成为地球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我们只能在它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成为一只地道的网虫。
4我们到了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5“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的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6“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11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12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13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17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答案】①.鹰击长空②.鱼翔浅底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⑤.江山如画⑥.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高中语文-高一上期中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期中调研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
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
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
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
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
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
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
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说法错误。
材料二第4段原文为“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从中可知,“忽略"的主体是“多数人”,“忽略"的对象是“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差序人格"。
2.【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无中生有。
引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是为了论述“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3.【答案】A【解析】关于“差序格局”呈现出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A项只谈对父母孝,不能体现动态性特征。
B 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伸缩性。
C项体现了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D项体现了“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4.①比喻论证,用“石子"比喻“己”,用“水波纹"比喻差序格局。
②引用论证,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反驳有些学者的观点。
③举例论证,举血缘和地缘的例子论述社会架格的不变。
举《中庸》为例,论述“伦”的不变。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5.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
刘姥姥与贾府沾亲带故,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
②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
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
③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
刘姥姥对女婿教训开导,对凤姐却毕恭毕敬。
(每点2分)【答案】B【解析】“对老街吃客挑剔与蛮横的讽刺"错误。
作者讲述吃客的故事意在说明吃客对吃的挑剔和讲究。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传统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审美风范。
传统文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广泛深刻的讨论。
例如,就诗歌的本质而言,传统文论从伦理、教化、情感与心理等角度提出不同观点。
如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说”,即“《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晋陆机的“缘情说”,即“诗缘情而绮靡”。
这些都是基于扎实的文艺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
这和西方文论中的类似思想,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华兹华斯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等,可谓各有千秋,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
传统文论在总结文艺创作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比如,王国维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主张诗人要对宇宙人生了然于胸,感悟透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
传统文论还对文艺批评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见解。
比如,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句话强调文艺批评要“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的人品、所处时代联系起来理解。
这与恩格斯提出的文艺批评方法十分契合。
刘勰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坚持文艺批评需通过广泛阅读作品来提高鉴赏力。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
不能将传统文论束之高阁,也不能照搬挪用,而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作用于当代文艺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2023年10月31日说明:本试卷共八道大题33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
第1卷为模块考查,第Ⅱ卷为素养考查,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全部答案对应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第1卷(100分)一、本大题共12小题,共38分。
1. 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娇嗔.(chēn) 荫蔽笨拙.(zhuó) 没精打彩B. 譬.(pì)如罅隙敛.(liǎn)裾云蒸霞尉C. 氛.围(fēn) 摈弃记载.(zǎi) 不知所措D. 埋.(mái)怨通讯脊.(jǐ)背寒风凛洌2. 下列评价与诗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诗酒娱心,足令群儒俯首;田园乐志,不为五斗折腰。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铁板钢琶,越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蜀,翼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A. 陶渊明李白李清照B. 陶渊明杜甫辛弃疾C. 白居易李白辛弃疾D. 白居易杜甫李清照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B. “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C.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五鼓”即五更。
D. “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使快.弹数曲快:畅快B. 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C. 举酒属.客属:劝请D. 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顺流而下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半山居雾若.带然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B. 扣舷而.歌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 转徙于.江湖间月出于.东山之上D. 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6.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列缺霹雳B. 别有幽愁暗恨生C.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 低眉信手..续续弹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 暮去朝来颜色..故8.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C. 赢得仓皇北.顾D. 顺流而东.也9.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渔樵.于江渚之上B. 舞.幽壑之潜蛟C. 下.江陵D. 明烛.天南10.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 相与枕藉乎舟中C. 妆成每被秋娘妒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11.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而今安在哉B. 何为其然也C. 固一世之雄也D. 而又何羡乎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县一中2016-2017学年上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值100分时量12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22道小题第Ⅰ卷(阅读题,共44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6分)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
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
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
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
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
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
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 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 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 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 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
我们若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区寻求快乐和幸福。
B.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 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 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
(12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4、下列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B、杀人如不能举举:举起。
C、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
D、沛公起如厕如:往。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起,立而饮之。
图穷而匕首见。
C、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D、我为鱼肉,何辞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沛公安在?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吾属今为之虏矣。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
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
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8、翻译下列句子(4分)(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分)(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分)9. 名句默写(6分)(1)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3)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4)荆轲和而歌,,。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4分)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①尔清和②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①“政”通“正”,正当的意思。
②“清和”指农历四月。
这首诗的第三联写景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16分)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
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
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
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他,就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
1930年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
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
从艺65年,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
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