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2009年)

合集下载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策略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策略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策略摘要:本文概述了狂犬病的流行原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控制狂犬病发生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现状;措施一、狂犬病在我国流行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1)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关注的重心转移,狂犬病防控机制的意识转变上世纪80 年代,由于我国人狂犬病出现过严重流行,每年死亡人数5 000~8 000 人,国务院为此成立了由各不同部门参与的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通过管、免、灭(包括捕杀、免疫、限养)等措施,到90 年代初,人的狂犬病例只有零星发生,可以说得到了初步控制。

其中,犬群数量的降低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后几年内由于狂犬病得到了初步控制,已经不再是当时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主要矛盾。

近些年,非典、禽流感、H1N1 型流感的暴发流行,防控的重心转移到这类传染病上来,因此有关犬和狂犬病防控的管理规定在我国范围内被不同层次的人群逐渐淡忘,各级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逐步撤销或自行解散。

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是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

(2)狂犬病流行规律复杂,不易消灭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是一种人与温血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主要通过狂犬咬伤后感染发病。

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功能障碍,临床上以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水怕风、流涎和咽肌痉挛为,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病死率几乎百分之百。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人畜为偶然宿主。

野生动物感染狂犬病毒后,如狐、狼、豺类、熊、臭鼬、鼠、猫鼬及一切啮齿动物等均可成为传染源。

就国内来说,狂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带病毒的犬猫等。

近十多年来查到狂犬病毒有隐性感染的现象,受感染的动物不一定都发病死亡,有的是无症状的带毒动物,即“健康”带毒动物,已成为狂犬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其危害大,给预防工作带来了困难。

(3)养犬、猫数量增加而免疫接种率低下成狂犬病流行主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养犬的热衷程度日渐高涨,城市宠物饲养也逐渐增多,犬、猫的数量急剧增多。

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狂犬病暴露人群监测结果分析

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狂犬病暴露人群监测结果分析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的狂犬病疫 情呈现回升 态势, 狂犬病暴露病例数也逐年增加。为掌握金华 市狂犬病暴露情况及暴露后处置情况, 为制定相应 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009年起金华市在全市犬伤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 金华 321002 作者简介: 庞志峰, 男, 山东省聊城市人, 主要从事急性传染病和突发
及控制狂犬病的流行提供参考。方法 通 过在全市犬伤门诊建立的狂犬病暴露人群监 测系统, 收集首次 就诊人群
的暴露和处置信息,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金华市共计报告狂 犬病暴露
病例 54 942例, 暴露率为 10801 37 /10万。病例的时间分布呈现 / 春末上升, 夏季高峰, 秋季回落 0的特点, 病例以青
111 对象 2009年首次就诊于金华市各级犬伤门 诊的狂犬病暴露者。 112 内容和方法 对首次就诊的狂犬病暴露者由 犬伤门诊医生使用统一的调 查表对其暴露和 处置 情况进行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录入 EpiD ata数据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收集整理后使用 SP SS 1310
h ttp: //w w w . jb jc. o rg# DO :I 10. 378 4 /.j is s n. 1 00 3- 99 61. 2 010. 05. 009
疾病监测 2010 年 5月 30 日第 25卷第 5期 D isease Surveillance, M ay1 30, 2010, V ol1 25, N o1 5
# 365#
r 疫情监测 r
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狂犬病暴露人群 监测结果分析
庞志峰, 金祝平
摘要: 目的 通过对 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结果进 行分析, 为狂犬病 暴露后的 正确处置

国际狂犬病防制经验与我国问题

国际狂犬病防制经验与我国问题
$795
孟加拉国
$506
东帝汶
$469
缅甸
$462
尼泊尔
$459
阿富汗
$429
我国政府部门对狂犬病防治非常重视 中宣部,人大常委,国务院,多次开会讨论狂犬病防治措施, 部署防控任务。 2003年:卫生、公安、农业、食品药品监管局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和农业部建立了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机制。 2008年:农业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对犬进行狂犬病强制性免疫接种的通知。 2009年:四部委(卫生、公安、农业、药监)共同颁布了《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
新加坡
$38,972
日本
$38,559
文莱
$37,053
香港
$30,755
南韩
$19,505
台湾
$17,040
卡扎克斯坦
$8,502
马来西亚
$8,141
阿扎拜疆
$5,349
泰国
$4,115
土库曼斯坦
$3,863
马尔代夫
$3,649
阿美尼亚
$3,361
最近几年来,在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在养犬管理包括登记注册,免疫预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区没有发生狂犬病例 卫生部门农业部门正在建立狂犬病检测系统,培训技术人员 药监局这些年加大了人用狂犬疫苗的质量监控 农业部已经批准几个厂家生产兽用狂犬疫苗
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养犬管理及其疫病防治不到位: 最近几年来,在大城市在养犬管理包括登记注册,免疫预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区没有发生狂犬病病例。但是其他地方在养犬管理及疫病防治方面还存在大量问题,地方政府对犬狂犬病的防治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各部门分工与职责不明确,特别是还在争论农村养犬是否应该管理,结果导致养犬失控,犬伤人事件十分普遍。 2.国家对狂犬病监测工作不力: 虽然我国卫生部门农业部门正在建立狂犬病检测系统,培训技术人员,但是真正能检测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不仅对人的狂犬病没有进行病毒学诊断,而且对动物狂犬病流行的本底不清楚,所掌握的疫情与人的发病死亡严重不符。

从我市2007-2009年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看狂犬病防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从我市2007-2009年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看狂犬病防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从我市2007-2009年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看狂犬病防制存在
问题及对策
目的:分析我市2007-2009年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和流行相关因素,探讨目前防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狂犬病的防制对策.方法:对全市近三年来人间狂犬病病例个案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集疫点扑杀犬或疫情活跃县(区)市售犬脑组织及部分原疫点屯犬唾液进行病原检测,并采集未佩带有免疫标识屠宰犬血清进行狂犬病抗体检测.结果:我市人间狂犬病病例分布以农村为主,是犬饲养量大、免疫率低、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以及人间暴露后末进行疫苗接种等是我市人间狂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结论:搞好动物狂犬病的防治是防控该病的核心工作.。

狂犬病防治现状

狂犬病防治现状

狂犬病防治现状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狂犬病的防制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配合,为了了解彭州市居民狂犬病防制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彭州市开展了居民狂犬病防制现状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从彭州市20个乡镇中分层随机抽取2个社区和2个村为调查点,调查点内年龄为10~60岁的居民(包括暂住人口)均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294户、414人,其中城市居民160户、205人,农村居民134户、209人。

1.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家庭一般情况,2009年犬伤/猫伤情况,伤人动物情况和知识行为态度的情况。

1.3 调查时间与方法1.3.1 调查时间现场调查时间集中在2010-05-27/28。

1.3.2 调查方法按照调查方案要求,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彭州市20个乡镇被划分为城、乡两层,随机抽取了天彭镇为我市城市居民调查乡镇,抽取丽春镇作为农村居民调查乡镇。

彭州市疾控中心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天彭镇随机抽取了龙塔社区和天府中路社区为城市居民调查点,在丽春镇抽取了官渠村和青光村为农村居民调查点。

本次调查用由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问卷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1.4 质量控制1.4.1问卷设计本次调查所用问卷由成都市疾控中心专家设计,经过预调查修改后统一印制。

1.4.2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由成都市疾控中心专家根据历年彭州市狂犬病发病状况制定,彭州市疾控中心具体实施。

1.4.3调查员培训调查开展前所有调查员都经过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统一指标的含义和填写,明确调查工作的程序和进程等以保证调查工作的质量。

1.4.4现场调查在对每个被调查对象询问完毕后,调查员立即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有疑问重新询问核实,有错误及时改正,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填。

1.4.5资料审核审核人主要负责检查每日完成的调查表,对有问题的调查项目进行重新调查。

狂犬病

狂犬病

早期神经症状-脑功能紊乱, 焦虑、意识障碍、兴奋 神经错乱、行为反常、出现 幻觉、失眠、恐水、怕光
昏迷
死亡
四、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一般为1~3个月,与动物的年龄、 咬伤部位距头部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
一般小动物(犬、 猫)为10~30天, 中等动物(羊、 猪)为20~60天, 大动物(马、 牛、 骆驼)为30~90天, 人为30~60天。
八、公共卫生
人的狂犬病多数是由于被病犬或带毒犬咬伤后所致。 表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咬伤处发痒,瞳孔散大, 多泪,流涎、出汗。见到水表现恐惧,故名“恐水症”。 时而表现恐怖和忧虑,时而出现狂燥,失去自制。常在发 病后3~10天因全身麻痹而死。
对接触病犬机会多的人员应接种疫苗。一旦被犬咬 伤。应迅速用20%浓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5%碘酊处 理伤口,之后及早接种疫苗。如能结合应用高免血清, 效果更可靠。
狂犬病病毒形态:呈杆状或子弹状粒子
狂犬病病毒形态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感染 组织超薄切片
狂犬病:病犬小脑组织切片可见到内基氏小体
狂犬病:病犬海马角组织切片可见到内基氏小体
2.狂犬病病毒的培养
病毒可在大鼠、小鼠、鸡胚或家兔脑组织及地鼠肾、 猪肾及人的二倍体细胞上培养。
3.狂犬病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紫 外线、X射线照射均能将其灭活。在冰冻或冻干状态下可 长期保存。病毒对石炭酸、福尔马林、过氧化氢、高锰酸 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1~2%肥皂水、 0.01%碘液、70%酒精均可使其灭活。
犬咬伤的伤口
人狂犬病症状

RT-PCR检测
七、防制
1.加强犬的管理, 不养、少养、栓养,扑杀无主犬或 野犬。 2. 犬必须进行免疫接种,在有发病的可能时,其它动 物也应进行免疫。 3.发病后,扑杀发病动物,消毒污染环境,人和动物 紧急免疫接种。

剑阁县2009年犬伤暴露人群流行病学分析

剑阁县2009年犬伤暴露人群流行病学分析
【 关键 词】 狂 犬病 免疫预防 分析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编号】 l O 文 4—7 8 ( O ) 5 0 4 0 0 4 4 2 1 0 —0 2 — 1 0 1 4 例 火伤 暴露后能 干 2 小时 内就 近进行狂犬病 疫苗免疫预防 6 1 4 的 占 5 . 7 6 7 )2 2 9 %( 0 人 , 4小时 后一周 内进行免 疫预防的 占 4 . 8 O 5% (6 人 )一 周后进 行免疫 预防的 占 6 4 % 7 45 , . 6 ( 4人) 。接 种狂犬病 疫苗 的同时 使用狂 火病血清或 免疫球 蛋 白的 有 6 5人 , 占免疫接种 者的 5 .
3讨论
从本 次分析 的资料来 看 , 全县犬 伤病 例与 以往资料 相比呈逐年 上 升 态势 , 暴露病 例以儿童 青少年及壮 年人群为 主 , 男性 多于女性 , 暴露 季 节等流行病学 因素 显示犬伤情况均 与我县典型农业 的县域经济状况 和 人群生 产生活方 式密切 相关 。分析 资料 同时表 明 , 犬伤外的其 它 除 如 猫 、鼠 、猪 、鹰 等动 物伤 人 比例较 高 , 占 1 % , 约 3 提示 这 也是 县 域 狂犬 病 防治 的莺 点 内容 之一 。 分 析表明 , 犬伤 暴露后只有近 2 %的人能作较为规范 的急救处理 , 0
进 一步加 强犬只管理 和强化 家养犬 及宠物免疫 接种措 施 , 让暴露
人群 及时 、正 确的清 洗处 理伤 口并及 时接 种狂 犬病疫 苗是预 防控 制 狂犬病 发生最 有效的措施 。加强 预防狂 犬病知识 的宣传 , 育儿童青 教 少年不要挑逗和 玩狗 ; 家庭 尽量 不养宠物或拴 养圈养 , 政府 相关部门组 织捕杀流难狗和 疯狗 ; 人群 在 日常生产生活 中注 重保护 自己, 也要注意 避 免除 犬只外 的其它动物 伤害 ; 通过 宣传教 育让群众懂 得和掌握 伤 口 正确处置 方法 , 进一步提 高免疫 预防及时 接种率 等是今 后预防控 制狂 犬病 的 重 要 工作 措 施 。

狂犬病-2008-2009-3

狂犬病-2008-2009-3

禁止或控制养犬。养犬应做好预防接种(大面积 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发现野犬应消 灭,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切勿剥皮, 对进口动物检疫。
第九部分
(二)伤口处理
预 防
咬伤后及时( 2 小时内)严格处理伤口,对降低 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目的: ● 尽可能多地清除局部感染的病毒 ● 物理方法清除病毒颗粒 ● 化学作用灭活剩余的病毒

第三部分
4、与发病有关因素有:
流行病学
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 ②咬伤程度:创口大而深发病率高 ③局部伤口处理情况: ④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
如未做预防接种的头面部伤口深者发病 率80%,伤口浅者30—40%;躯干及肢体 浅表伤者的发病率为15%。
⑤被咬者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 陷者发病机会多。
前驱期
兴奋期
麻痹期
前驱期

1、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 类似感冒。 2、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 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 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 经支配区有痒、痛、麻木及蚁走等异样感觉。
此症状维持数小时至数天。
本期持续2—4d。
兴奋期
1.高度兴奋状态,突出为极度恐怖表情、有大 难临头的预兆感; 2.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 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不一定每例都有,更 不一定及早期出现。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 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 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 3.体温常升高(38—40℃);
麻痹期

患者渐趋平静,有时尚可勉强饮水吞食,反 应减弱或消失,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由于 咽喉肌痉挛和恐水症状的消失,给医患造成 的印象似乎病人在好转中,但很快出现心衰、 呼衰死亡。 临终期患者可出现昏迷状态。该期持续时间 较短,一般仅为6—18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〇〇九年九月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狂犬病列为乙类传染病。

一、狂犬病疫情概况(一)我国疫情概况。

近年来我国犬、猫的饲养量快速增加,被犬、猫伤害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根据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量,估计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每年被动物伤害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图1)。

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最高达1900多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全国狂犬病报告死亡7037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死亡数最高的年份。

整个80年代,全国狂犬病报告死亡数都维持在4000人以上,年均报告死亡数5537人。

第三次高峰出现在21世纪初期,狂犬病疫情重新出现连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07年全国报告死亡数高达3300人。

2图1 1950-2008年中国狂犬病死亡数变化趋势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图2)。

近5年来狂犬病死亡累计人数居全国前5位的省(区)分别为广西、贵州、广东、湖南和四川,合计报告数占同期全国病例报告总数的60.85%。

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1996年全国仅有21个省(区、市)98个县区报告狂犬病疫情。

到2007年,全国已有23省(区、市)984个县区报告狂犬病疫情,占全国县区总数的34.30%(图3)。

图2 2007年中国狂犬病疫情县区分布图3 近10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波及县区数近年来,南方和东部地区的狂犬病疫情居高不下,既往发病率较低的中原和华北地区疫情急剧上升。

2000年河南、河北省仅分别报告1例狂犬病病例,到2007年已分别报告02004006008001000120 139 221 308 451 629 710 839 984 855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疫情县区196例和144例;已持续11年未发现病例的北京市近年来也开始出现本地感染病例。

另外,部分地区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出现了狂犬病的暴发流行。

从人群分布上看,可概括为“三多”:农村地区病例较多、男性病例较多、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我国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的年报告狂犬病死亡人数均在2400人以上,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一直位于我国各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前三位。

狂犬病的流行不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狂犬病可以预防控制。

根据有关国家成功控制狂犬病的经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倡议,到2020年消除人间狂犬病。

我国距此倡议目标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全球疫情概况。

狂犬病呈全球性分布。

在发展中国家,犬等家养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犬等家养动物的狂犬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蝙蝠等野生动物已成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超过5.5万人,其中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儿童是受狂犬病危害最大的人群。

狂犬病的疫情分布呈现显著的经济相关性。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99%以上的人间狂犬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图4)。

经济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地区由于采取了犬、猫等动物有效的免疫措施,人间及家养动物中的狂犬病发病率很低,几乎完全控制;一些国家对野生动物采用兽用口服疫苗免疫后,人接触相对较为密切的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中欧、东欧及中亚国家在20世纪曾有局部的狂犬病流行,但近年流行强度已大大降低,年发病数已降到个位数。

南美洲的狂犬病在20世纪80、90年代是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十年来由于采取了加强狂犬病立法、强化动物的管理与免疫等综合措施,发病数显著降低,年报告发病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0多例降到目前的几十例。

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亚是全球狂犬病疫情最重的地区,印度和我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数居全球前两位,但狂犬病疫情原本严重的泰国已得到有效控制。

非洲地区狂犬病流行普遍且较为严重,但监测系统薄弱,漏报现象严重。

图4 2008年全球狂犬病风险分布图(引自WHO网站)二、狂犬病危害严重狂犬病不但病死率达100%,且发病后景象非常惨烈,导致周围人群被犬猫等动物伤害后产生极度恐慌、恐惧心理,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一是病死人数多且病死率最高。

1950年至2008年,我国共报告狂犬病死亡数119983人。

近五年,狂犬病报告死亡数始终处于各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前三位,病死率达100%。

狂犬病及其导致的死亡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是暴露后处置费用高。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可有效预防狂犬病发病,但目前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约需250元(国产疫苗)至350元(进口疫苗),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约需300元(抗血清)至1200元(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Ⅲ度暴露者完成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约共需1500元。

对经济条件普遍落后的农村地区居民来说,这种每次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预防处置费用无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

三是占用大量的社会卫生资源。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场。

近年来,每年狂犬病疫苗使用量约为1200万至1500万人份,年直接费用约为35亿至50亿元。

另调查数据显示,南方地区每年农村和城镇人群犬、猫伤暴露率约分别为5%和2%,其中Ⅱ度和Ⅲ度暴露约各占一半。

按我国现有人口规模和人口比例估算,所有的狂犬病暴露均得到预防处置,每年约需245亿元(农村地区约170亿元、城市地区约75亿元)。

此外,每年需大量生产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开展宣传教育和暴露后处置等狂犬病防治工作,占用了极大的卫生资源。

四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民间称狂犬病为“疯狗病”或“癫狗病”,人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处于癫狂状态,表情极度惊恐,最后因呼吸和心脏衰竭而亡,其惨状给家属和旁观者都带来极度的震撼和恐惧。

狂犬病发病后无药可救,加之过去的不当宣传,使得一些被犬、猫致伤者长期处于忧虑之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发展成强迫症和“狂犬癔症”,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

发生狂犬病疫情后,狂犬病患者和狂犬动物可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进一步传播疫情,会在当地群众中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和一定的恐慌。

此外,犬伤人后无论是否发生狂犬病都会引发邻里矛盾,给当地的社会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五是对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狂犬病疫情的持续存在,使其成为外国人来华前首先考虑的旅行免疫传染病。

我国狂犬病的死亡人数还经常被流行病学家和发达国家的卫生部门拿来和非洲一些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国际声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部分地区在狂犬病疫情发生后采取了强制性的大规模灭犬措施,客观上虽起到了一定的控制疫情扩散作用,但造成的局部社会反响,给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

三、我国疫情持续高发的原因首先,传染源数量庞大,免疫率低。

我国饲养的犬、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近年来,农村地区饲养犬只看家护院更为普遍,犬只数量大大增加。

调查表明,我国南方农村地区犬密度可高达15至20只/100人,猫密度可高达5至10只/100人,平均每户至少养有1只以上犬或猫。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宠物饲养逐渐增多,犬、猫等密度也迅速增加,抽样调查结果约5只/100人。

据统计,全国约有犬只7500万。

犬、猫散养现象非常普遍,农村地区几乎都是散养(90%至95%),极易发生动物间传播及动物致伤情况。

此外,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犬、猫免疫率低,农村地区犬只免疫率仅为10%至20%,猫则几乎没有进行过免疫,形成不了免疫屏障。

其次,部分人群暴露后不能进行处置或处置不规范。

人被狂犬病宿主动物致伤后,及时、规范的预防处置能有效预防狂犬病发生。

我国狂犬病病例多未进行暴露后处置或处置不规范。

群众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其被犬、猫咬伤后是否及时就诊。

调查表明,部分农村地区只有50%的居民知道狂犬病为100%致死性疾病,仅30%的群众知道暴露后应及时自行处理伤口,暴露后就诊率仅为65%。

此外,医疗卫生人员暴露后处置能力也影响了处置规范化程度。

四、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养犬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1950年以来,每当狂犬病疫情上升,国家及各级政府就重视狂犬病的防治,通过灭犬等措施使狂犬病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由于缺乏狂犬病防治长效机制,每当疫情回落,一些地方就会放松防治工作,疫情便再度上升。

此外,虽部分省、市制定了养犬管理条例,但尚无国家层面法规条例,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养犬管理工作尚不十分规范。

第二,多部门共同开展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效防治狂犬病需要多部门的努力,仅靠单一部门难以有效控制和消灭狂犬病。

当前我国犬、猫等家养动物的饲养量不断增加,狂犬病病毒流行严重的形势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开展狂犬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犬、猫等宿主动物的“管、免、灭”和人群暴露后处置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动物防控技术措施需进一步落实。

当前,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乏动物免疫疫苗费用,一些地方对犬等主要采取捕杀的措施,导致发生疫情地区犬饲养量暂时下降,狂犬病疫情随之暂时下降;一段时间后饲养量再度上升,狂犬病疫情随之上升。

此外,人的狂犬病来源于动物间狂犬病的流行,目前我国尚无人群、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的联合监测系统。

第四,贫困人群暴露后得不到及时规范处理。

对被动物致伤者及时、规范进行彻底伤口处理、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预防暴露后人群狂犬病的发生。

在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苏等地狂犬病高发区所做的调查发现,在报告的病例中约34%患者在被动物伤害后没有进行清洗,72%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仅有1%的患者接受抗血清治疗,在接种疫苗的患者中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的比例也很低。

主要原因:一是群众缺乏狂犬病防治知识或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不主动就诊和处置;二是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费用高,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需要1500元以上,贫困群众经济负担不起;三是贫困偏远山区,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少而远,群众得到处置的可及性差;四是基层人员特别是村医或私人诊所等不能或无法规范处置,但也开展狂犬病暴露处置工作。

五、工作的现状近年来,针对日趋严重的狂犬病疫情,卫生、公安、农业、药品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了各项防治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