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地质研究.ppt

合集下载

《地震与工程抗震》课件

《地震与工程抗震》课件

地震工程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建筑结构扩展到包括桥梁、隧道、地下结构等更广泛的结构类型。
地震工程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向实际工程应用转变,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和验证。
地震工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包括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以解决地震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地震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以提高地震工程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包括桥墩震断、支座脱落、梁板坠落等,这些震害都与桥梁结构的设计、施工质量和抗震构造措施有关。
桥梁结构的振动反应
02
地震发生时,桥梁结构会受到地震波的冲击而产生振动,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与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特性有关。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03
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包括场地选择、地基处理、桥墩设计、支座系统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震害的发生。
THANK YOU
总结词
地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全球地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详细描述
根据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全球大部分地震都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这些地区的地壳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总结词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传播,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详细描述
体波是指在地壳内部传播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面波则是在地表传播的波,其影响范围较广,破坏力较强。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受到地壳结构、地下水位、地表地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2
工程抗震的基本概念
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4年度《工程地质学》ppt课件

2024年度《工程地质学》ppt课件
《工程地质学》ppt课 件
2024/3/23
1
目录
• 工程地质学概述 • 岩石与土的物理性质 • 地质构造与工程稳定性 • 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问题 •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措施 •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技术
2024/3/23
2
01
工程地质学概述
2024/3/23
3
工程地质学定义与发展
2024/3/23
土洞是发育在可溶岩的上覆土层中, 具有空洞的穴状空间。土洞的形成是 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土体中潜蚀和冲刷 的结果。
软土
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 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 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具有天 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 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 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 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 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15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 稳定隔水层以上的重力 水,具有自由水面,无
压水。
2024/3/23
承压水
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 水层之间的重力水,具 有承压性质,有压水。
裂隙水
赋存于基岩裂隙中的地 下水,其运动复杂,水 量变化大,与大气降水
关系密切。
16
岩溶水
赋存于可溶性岩石的溶 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 水,水量丰富,运动复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利用物探方法,如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间接推断地下岩 土层的性质、结构和构造。
25
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
载荷试验
在岩土层上施加荷载,观测其变形和破坏过程,确定岩土层的承载 力和变形模量等参数。
旁压试验
利用旁压仪对岩土层施加侧向压力,观测其变形和破坏情况,了解 岩土层的侧向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地震危险性分析PPT(共 44张)

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地震危险性分析PPT(共 44张)
12
2)划分地震构造区 单元划分; 划分的判断:构造活动年代
相同构造类型 构造应力场 地球物理场 地震活动性 实际就是在划分潜在震源区
13
3)确定最大震级 为尽量细地分析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将
发震断层分段。 用地震构造特征确定最大震级: 断层长度,错动类型,历史活动,综合
确定(需要经验) 4)最大原则:综合考虑各潜在震源影响,取 最大者
交 叉 学 科
5
地表及基岩地形
目的:工程场地的地震动
场地土层区(局部)
地震波传播
基岩区 (区域地质)
震 源
6
影响地震动及地震地质灾害的因素
• 地震、地质环境:震源特性
• 区域地质条件:地壳介质
对地震动的影响 空间上缓慢变化
• 局部场地条件:地形,土层,(近地表)断层
对地震动的影响空间上显著变化
7
21
一般说来,这样的分布模型将会是非常复杂 的,并且在缺少地震数据的情况下,建立这样的模 型也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这3个 参数独立开来而分别研究其统计特征。
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工作的发展
地震危险性研究起自四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为满足蓬勃发展的工程建设的需要,地震危险 性评定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所用的方 法称之为确定性方法,即地震基本烈度鉴定方法。基 本烈度确定后,其场地影响采用场地分类法,按照有 关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进行分类以确定设计地震动参 数。
15
3)历史地震衰减资料 因为是有具体区域,所以要查尽相关
资料,反映区域特点 特殊的衰减关系 考虑烈度异常
以上确定性方法中都将震源看成点源,没有 考虑大震发震断层长度影响,如果直接以历 史地震资料为基础,有可能避免。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提高信噪比。偏移是使绕射波收敛并将陡倾同相轴移
到大致真实的地下位置上,偏移是一个成象过程,可
以改善空间分辨率。如图1-4-3和图1-4-4所示是CMP叠
加剖面与偏移剖面对比。
18
图1-4-2 没做反褶积的CMP叠加剖面(左)和做过反褶积的CMP叠加剖面(右)
19
图1-4-3 CMP叠加剖面(左)和偏移剖面(右)
10
二、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重要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采 集地震数据。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野外 工作分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和接收地 震波。
由于采集环境可以是陆地,也可能是海洋,需要研究的地 质问题不同,各个工区的施工条件也不一样,所以采集反射地 震数据的野外方法也各有不同。如果原始数据有严重缺陷,则 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修补这些问题,因此高质量的野外工作是地 震勘探成功的基础。
概括地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 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 方法。
上面介绍的地震勘探原理不难理解,但是真正实现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例如在沙漠或黄土覆盖的地区要用人工方法产生较强的地震波就很不容易; 炸药爆炸后,地面上的仪器除了接收来自地层界面的反射波外,还会接收其 它各种各样的波,如风吹草动,树木、电杆、汽车等,它们都会干扰反射波 的接收,往往造成以假乱真;为此人们发展了用于指导地震勘探生产实践的 理论和专门的仪器设备,以及一套生产施工的组织和方法。
4
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弹性波,来定位矿 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确定考古位 置、获得工程地质信息。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 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 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 类型分布的信息。

《工程地质勘查》PPT课件

《工程地质勘查》PPT课件
9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 程度等级,仅一项或多项为一级。 2)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 3)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 级均为三级。
10
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 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勘察工作也相应地划分为选址勘察、初步勘 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
11
1.选址勘察阶段 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 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当地建筑经验。 2)在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 地的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 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3)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符合要求,但 其他方面条件较好且倾向于选取的场地,应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工作。
7
2)符合下列条仵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①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② 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③ 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 ④ 地形地貌较复杂; ⑤ 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①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力的地段; ② 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③ 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 ④ 地形地貌简单; ⑤ 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18
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1)岩土体的研究 查明测绘区内地层岩性、岩土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岩性变化特点等。 (2)地质构造的研究 褶皱的形态、产状、分布,断裂的性质、规摸、产状、活动性,构造 岩的性质、胶结程度,裂缝的分布延伸、充填、粗糙等。 (3)地形地貌研究 地形切割密度与深度,沟谷发育形态及方向,低山丘陵、阶地和平原 等划分及其特征。 (4)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岩层透水性、地下水类型及埋藏与分布、地下 水位、水质、水量、地下水动态等。 (5)调查研究各种不良地质现象 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存在的情况,分析其发育发展规律及形成条件,判 明其目前所处状态对建筑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6)天然建筑材料研究 寻找天然建筑材料,对其质量和数1量9 作出初步评价。

6.2 地质灾害课件.ppt

6.2 地质灾害课件.ppt

二、滑坡和泥石流
(一)滑坡
1.概念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 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 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发生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工程建设频繁
植被覆盖率较低
3.分布: 我国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 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4.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破坏道路
掩埋人员
摧毁房屋
(二)泥石流
1.概念
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 殊洪流。
视频:泥石流
2.形成的主要条件
地形陡峻
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丰富松散物质
3.我国泥石流的分布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
1.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2.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学习目标
✓ 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 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一、地震
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How did earthquakes form?
(一)地震的形成过程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 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地质灾害
第六章 第二节
图6.10 唐山抗震纪念碑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 里氏7.8级大地震。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 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 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 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 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唐山抗震纪念碑的 碑文如此诉说着这场重大灾难。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地震勘探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工程物探根据波的特征,可分为折射波法、反射波法、 瞬态面波法、P,S波测井、弹性波CT、地脉动测试、桩基 完整性检测等。下面对其分别进行介绍。
11/18/2024 1:01 PM
25
GeoPen
浅层折射波地震勘探原理
设有两层介质,上层波速为Vl。下层为V2,且V2>V1、 当入射波以临界角i(i=arcsin(V1/V2))入射到界面时,透 射波将沿分界面以速度V2滑行。这种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必然引起界面上各质点的振动,根据惠更斯原理,滑行波 所经过的界面上的各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振源。由于 上下介质质点存在弹性联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 在上覆介质中的质点也发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返回地面, 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有时又叫首波)。
六、叠加原理 若有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且这几个 波在空间某点相遇,那么相遇处质点振动会是各个波所引 起的分振动的合成,介质中的某质点在任一时刻的位移便 是各个波在该点所引起的分失量的和。换言之,每个波都 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等) 对该点的振动给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即波传播是独立的, 这种特性称之为叠加原理。
11/18/2024 1:01 PM
15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上述等式反映了在弹性分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 射波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很显然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 射角的大小决定于介质V2的波速,且在一个界面上对入射、 反射和透射波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这个定律称为斯奈 尔定律,亦称为反射和折射定律。
11/18/2024 1:01 PM
2
GeoPen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振动:对地震波的振动,可以用振动图来描述,所谓 振动图是指在某一确定距离处,观察该处质点的位移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的图形。振动图是表示介质中某一质点的位 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地震记录中的每一道记录都是地 震波到达该检波点的振动图。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

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振幅和波形的衰 减变化特征,来确定断层或破碎带的存在。
•部分岩土的α 值 见教材 P 25 表 1.4.3
2、 α 与地震波的关系
• α 与f 的关系
由胶结摩擦理论 由弹性理论
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的衰减大于低频。
• α 与P、S 波的关系 实验表明
三、浅层地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1、反射和透射过程
•平面波 AB 向界面 R 入射;
•依据惠更斯原理,波前面A´B´ 是新震源;
• △t时间后,B´的子波到达C 点;A´的子波在V1中到达 D点、 在V2中到达 E点;
• ∴CD是反射波前面,CE是透射波前面。
• α是入射角;β反射角;γ是透射Βιβλιοθήκη 。2、斯奈尔定律(snell)
α=∠B’A’C γ=∠A’CE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不同地区、同一地
区不同地层、不同 折射波 仪器及工作方法;
采集的地震波的频 谱会有所不同

面 波
射 波
声 波
面波主频~30--40Hz 折射波主频~50Hz 反射波主频~75Hz 声波频谱> 80Hz
4、地震波的振幅及其衰减规律
六、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
1、绕射现象
由于断层或岩层尖灭点的存在, 使反射界面突然中断,地震波在 断点处的传播现象。
无反射波
2、绕射波的特点
•断点R处是新震源,其上方绕射 波信号最强,两侧渐弱;
•绕射波振幅随波前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绕射波振幅与入射波的频率成反比;
3、散射
地震波遇到起伏不平界面 产生的波的漫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南亚两个 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活动的国家。
在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录地震近万次, 其中上世纪以来破坏性地震达 6000多次;据1200~ 1989年资料统计,7级地震 147 次,8级及其以上巨 大地震共 19 次。建国以来发生>=7级的地震 12 次。 我国地震分布以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和台湾 省区破坏性地震最多。其中台湾尤甚,大震多,频度 高;新疆和西藏次之。
西部挤压区 东南部滑移区 东及东北部张裂区
三、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
1.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可以通过
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记录图来确定。主要依据初到P波的方向。
1


++
3 +
+ 3


单力偶
1 双力偶
2.震源参数 :反映震源断层的一些特征量或物理量
包括:断层走向、倾向、倾角、断层错动方 向、震源断层长度、 宽度、断层错距、震源应 力方向等。
一、几个概念:
1、震源:地震发源地(能量E、深度H) 2、震中:震源正对着的地面 3、震中距:地面受地震影响的位置距离震中的距离 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 5、地震区(烈度>6度区);地震作用;
远场(烈度衰减2度以上)近场地震
6、地震波:质点振动,弹性波,能量传播,
产生振动(地震力),破坏源动力,信息载体,透、反、折射传播。
我国有3000多年地震记录历史,发明了地震仪,编制了地震 区划图,制定了抗震规范,建立了地震监测台网,组建了诸多地震 研究工作机构及一大批从事地震的科技工作者。
工程地质研究:区域稳定性问题,建筑抗震,建筑场地选择, 地震稳定性,抗震措施工程地质论证——为规划设计 提供依据。
第二节 地 震 基 础 知 识
若以地震烈度 6 度为轻微以上破坏性标准,我 国约 575万 平方公里属于轻微以上破坏区,其中, 宁夏、兰州、海口、北京、太原、大同、西安、昆明、 天津、呼市、汕头位于 8 度区。
一次6级地震可释放6×1020尔格的能量, 大致相当于 30~40万吨 TNT炸药的巨大爆炸, 7级地震可释放 2 ×1022尔格的能量, 8级 地震可释放6 ×1026尔格的能量。可见地震 释放能量之大。而且绝大部分能量的集中释 放,于数秒种内完成 。
东部地区的垂直变形大致分为三区:华南-西南区,华 北区和东北区。
5 我国大陆板块现代运动特征
我国大陆处于欧亚大陆的东部,是一个被周围 板块挤压围限的区域,影响板内变形和运动状况的 边界动力环境十分复杂:
(1)有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在喜马拉雅一带的 碰 撞及向亚洲内部的继续挤压;
(2)西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与挤压;
因此,地震灾害的猝发性和惨重性往往 给人类生命以极大威胁,造成经济财产巨大 损失。
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仅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 12O余万 人遇难于地震灾害;五十年代以来,全球破坏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 失已逾 2000亿 美元。地震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的 地震灾害又居世界之首。在我国历史记载中,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 8级死亡人口达 83万;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死亡人数也超过 20 万。令人痛心的 1976年唐山地震7.9级,死亡 24.2万 多人,工业 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 100亿 元,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 还有66年的邢台地震,70年通海地震,75年海域地震。 (我国这 些地震震源深都在13km左右)。
2 我国强震发生的地质条件
(1) 强震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 • 不同方向的断裂的交汇部位 • 活动性深大断裂的转折部位 • 活动性深大断裂的端部或其它锁闭段 (2)强震与断陷盆地的关系 • 倾斜断陷盆地的较深、较陡一侧活动 断裂的最大断距段上; • 两盆地间或盆地内部由横向断裂控制的横向隆起带两侧; • 断陷盆地的锐角尖端,或断陷盆地带内多组断裂交汇部位; • 受不同方向多组断裂控制,内部构造又比较强烈的复合盆地的 次级凹陷带上,如1966年邢台地震。
标准地震仪:自振周期0.8秒,阻尼比0.8,最大静 力放大倍率为2800。
能量E(J)与震级(M)关系 :
logE=4.8+1.5M
理论上M无上限,实际上,因地壳岩石强度有限,即 累积应变能有限,目前最大M为8.9级。
8 烈度:一次地震于某地地面震动强烈程度。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 条件有关。
体波: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 面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后, 在介质的界面或自由面(如地 面)传播
体波
纵波(P):压缩波,对应于介质体应变,三维扩散 横波(S〕:剪切波,对应于切应变,二维扩散破坏
性最大
面波(L)
瑞利波(R):质点在XZ面上椭圆滚动前进 勒夫波(Q):质点在XY面上曲线前进
瑞利波
振幅A
3 大洋海岭地震带
主要呈线状分布于各大洋的接近中部。 这一地震带远离大陆是多为强震,所以以前 未被人注意,60年代以前不把它作为一个地 震带,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发展才使人们 注意到这一地震带。这一带的所有地震均产 生于岩石圈内,震源深度小于30 km,震级除 少数例外均不超5级。
二)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一)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及其形成的大 地构造环境
1 环太平洋地震带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在狭窄条带内震中 密度也最大,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 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集中于此带,释放的能 量约为全世界地震释放能量的80%。很早以前就已 经知道,此带的震源深度有自岛孤外线的深海沟向 大陆内部逐步加深的规律,并解释为大陆与大洋之 间的一条倾向大陆的大断裂面。
建筑物等级
甲类:特殊要求的后果极为严 重(放射性、毒气、大爆炸) 乙类:国家重点抗震城市的生
命线工程(交通、通讯)
丙类: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物
抗震设防烈度 特殊抗震、专门研究
基本烈度提高一度 基本烈度
丁类:次要的临时性建筑物
降低一度或不设防
二、 地 震 地 质 基 本 特 征
1.介质条件
坚硬岩石
2.结构条件
按地震M级大小 中地震: 7>M>=5 破坏性地震 小地震: 5>M>=3, 2-4级有感地震 微地震: 3>M>=1 超地震: M<=1
构造地震最严重一类,数量多规模大,波及面 广,破坏性大,世界90%以上属于此类。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 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左右,7级以 上强烈破坏性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 次,少则三、五次。
求解:
(1)震源机制解
(2)等震线的几何特征
(3) 根据第一章介绍的经验式,据震级等计算断层长度、错 距,
(4) 根据震前后大地变形推求断层位量、方向、错距、类型 等
第三节 地 震 效 应
取决于三方面: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震中距;建筑物 类型及结构。
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
(3) 强震产生的深部构造条件
我国大陆板内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内10-25km深 处,在我国西部还发生在地壳内31-37km。由此可 见,地壳深部构造活动和受力状态,对地震的孕 育和发生,是更为直接的因素。
不同级别的断裂如盖层断裂、基底断裂、岩 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层间断裂在深部的活 动往往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震工程地质
第一节 概述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按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诱发地震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0<70 km 大陆地震多属此类,占73%,30km以内更多 中源地震:70~300 km 占23% 深源地震:>300 km 占4%,最深达720km
大地震 :M >=7级 强烈破坏地震
(3)菲律宾板块向西的俯冲和在台湾一带的汇聚;
(4)日本海、东海东部冲绳海槽及南海盆地的弧 后局部扩张。
在周边板块碰撞或俯冲的推动下,板块之 间就产生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和速率的相互 错动。大体上又可分为西部板内聚敛为主的挤 压区,东部东北、华北的拉张裂陷区和东南部 处于西部挤压与北部围限下整体稳定滑移区。
活断层的一些特定部位:
端点、拐点、交汇点等。
3.构造应力条件
现代构造运动强烈的部位,应力集中
构造应力场包括1、3的大小方向,构造应力方向与断 层的关系。
4.强震活动受活动构造的控制
5.绝大多数强震发生在一些稳定断块边缘的深大断裂带上,而 稳定断块内部很少或基本没有强震分布。
6.裂谷型的断陷盆地尤其是晚第三纪、第四纪新生盆地业常 发生强震。
(1) 地震基本烈度(I基):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 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2)场地烈度(I场):同一I基区,场地条件不同而进一步划分, 对I基修正。
(3)设防烈度(设计烈度)(I设) :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 度。依建筑物重要性、抗震性、经济性、对I基调整。原则上一般建 筑用I基,重要建筑适当提高。设计部门很少用I场。V度区不设防。
VS
E
2 (1 )
一般情况下 0.22,VP 1.67VS 一般地震表面
VS 3 4km/ 秒,对建筑界面,P波先到达,然后
是S波,最后L波。
7.震级(M):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 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
M=LOGA
A:距震中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在地面所记录的震波 最大振幅生代和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源
4 我国现代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大陆垂直形变的的总趋势是南升北降,最大上升量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年速率达10mm左右。下降最强烈的新疆 准噶尔盆地,年速率为-3到-4mm。
大致以银川-昆明一线为界,西部线条密集,等值线多 呈东西或北西西走向,与主要断裂线方向一致,其地形变断 裂线多由3-4条等值线组成的梯度带绘出,表明其活动强度 较大。东部线条相对稀疏,等值线走向多为北北东向-北东 向,部分为东西向及南北向,也与构造线吻合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