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速览】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李敏1李阳阳2李璇1王霞1葛汝青1张华涛1张立平1齐晓峰1徐建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李敏1 李阳阳2 李璇1 王霞1 葛汝青1 张华涛1 张立平1 齐晓峰1 徐建伟1 许军1 李杰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6-20T23:29:18.489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6期作者:李敏1 李阳阳2 李璇1 王霞1 葛汝青1 张华涛1 张立平1 齐晓峰1 徐建伟1 许军1 李杰通讯作者[导读] 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1潍坊市中医院心内科山东潍坊 2610412潍坊市中医院健康管理科【摘要】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
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2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患者均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参调的28例患者,随访结果为: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7.14%。
结论:基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其出现血栓栓塞事件,临床应用积极意义明显。
【关键词】左心耳封堵;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房颤动是当前最普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而血栓栓塞则是最严重的威胁。
根据最新的研究,超过90%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的心房内都有血栓,而这些血栓的积聚会导致心脏病的死亡风险大大提高,甚至可能达到原来的3倍以上[1]。
长时间以来,抗凝药物口服一直是此疾病治疗首选,但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问世,可以被作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预防的可行性方法,且深受临床患者、医师所认可[2]。
基于此,本研究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2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左心耳封堵技术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数据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28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患者均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其中,参调者年龄统计≤80,≥47岁,中位值为(63.79±9.76)岁,性别比值统计男:女为19比9;体质指数为(26.49±2.98)kg/m2;CHADS2评分为(2.41±0.99)分;HAS-BLED评分为(3.03±1.13)分。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1. 背景介绍左心耳(LAA)是左心房与房间隔之间的一个突出物,易形成血栓,增加发生卒中的风险。
而心室颤动(VF)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卒中发生。
为了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发生,中国专家组在2023年达成了以下共识。
2. 共识内容2.1 左心耳封堵手术专家共识认为左心耳封堵手术是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该手术通过封堵左心耳,防止血栓形成,并减少卒中的风险。
2.2 适应症根据专家共识,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有心房颤动病史且合并卒中风险因素的患者- 已行房颤消融手术或心脏手术的患者- 对于无法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2.3 手术技术要点专家共识提出了以下手术技术要点:- 手术应在全麻下进行,通过导管引导插入封堵器材进行封堵- 重视术前评估和手术前准备,确保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 术后应加强抗凝治疗,避免血栓形成3. 结论专家共识认为,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
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手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为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的简要内容。
参考文献:1. 专家共识组.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1): 45-51.2. 专家共识组. 左心耳封堵预防心室颤动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 37(1): 12-16.。
左心耳封堵器团体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视觉营销是指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产品信息、服务理念和企业/品牌的内在文化、精神理念是用视觉化、形象的视觉语言,通过展示与陈列等手段,实现与消费者的无声沟通,从而达到促进商品销售、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CI是指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从而创造企业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战略。
CIS的构成:理念识别MI 行为识别BI 视觉识别VI三大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VI是CI的表现层,直接联结着社会公众。
BI是执行层、实践层,而MI是决策层,最高最深层次。
上层对下层主要起制约作用,但它本身也被下层制约。
MI是CI的基础,左右着企业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
只有MI、BI、VI三者高度统一,成龙配套,在相互关联中协调运作,才能塑造一个完好无缺的企业形象。
企业导入CI的时机新企业成立或合并为集团时;战略转型期;纪念时刻;企业经营理念需要重整或再建时;消除负面影响,摆脱危机;视觉系统陈旧,需要升级换代的时候;增添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企业导入CI的基本程序一、准备阶段1、设置组织机构——CI委员会。
2、明确目标。
3、制定实施计划(包括日程表和预算书)。
4、企业现状调研二、设计阶段1、理念先行。
2、行为识别设计。
3、视觉识别设计(VI手册)。
4、CI手册三、实施阶段1、内部传播。
2、外部传播四、评估调整阶段卖场的构成导入部分:功能:告知顾客卖场产品的品牌特色,透露卖场营销信息,吸引顾客进入卖场组成部分:店头、橱窗、POP看板、流水台、出入口营业部分:营业部分是直接进行产品销售活动的地方,是卖场的核心营业部分由各种展示器具组成。
按高低分:高柜、矮柜。
按形状分:架、柜、风车架、圣诞树架、人台。
按摆放位置分:边架(柜)、中岛架(柜)。
按功能分:衣柜(架)、裤架、鞋柜、饰品柜(架)规划通道:通道规划原则:便捷、引导卖场通道类型:直线型通道,环绕型通道,自由型通道入口设计通道优缺点及应用:1、直线型是指将货架和通道平行摆放于店堂,顾客各通道宽度一致。
镜像右位心合并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治疗一例

镜像右位心合并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治疗一例 [前言]: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对机体主要的危害包括血栓栓塞,而非瓣膜性房颤的血栓几乎均来自于左心耳。
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栓塞的主要方法,对于长期口服抗凝剂依从性差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疗法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已被确认。
[Introduction]:Atrial fibrillation is a common arrhythmia. Its main harm to the body includes thromboembolism, but the thrombus of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lmost comes from left atrial appendage. Long term oral anticoagulants are the main method to prevent embolism.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y for long-term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poor compliance have been confirmed.镜像右位心临床上并不多见,合并心房颤动更是罕见。
近期我们遇到一例镜像右位心合并持续性房颤伴左侧肱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76 岁,主诉:主因“左上肢突发疼痛2天”入住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患者高血压30年,平素血压控制理想。
持续性房颤10年,未正规治疗。
入院前2天无诱因出现左上肢疼痛,伴肢体温度减低,左上肢动静脉超声示:左侧肱动脉下段血栓形成,左上肢静脉未见异常。
血管外科行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取出大量新鲜血栓。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
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BC pathway)可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不良临床事件。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设备检测房颤及管理
专家建议·3
➢ 使用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脑卒中/血栓防治,B 症状管理,C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 病管理)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临床事件。
老年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连续和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应定期动态评估其 血栓/栓塞风险。
四、老年心房颤动的评估------出血风险评估
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兼顾出血风险,但出血风险评分高不是抗栓治疗的禁忌,应 寻找和调整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素,避免出血事件的 发生。
HAS-BLED评分是最常用的评估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的量表。 HAS-BLED评分≥3分为出血高风险患者。该评分对识别低出血风险意义更大。
房颤是增龄性疾病,65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称为老年房颤。
患病率
全球疾病数据库不同年龄房颤患病率
55~59岁
80~84岁
0.72%
6.52%
95岁以上 8.18%
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及老年共病使中国老年人群房颤及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 在中国,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的房颤生命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了2倍。
目前的适应证已经从阵发性房颤扩大到持续性房颤。 单次房颤消融治疗成功率为70%~90%, 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显著
改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影响导管消融结果的因素包括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 肾功能不全及心房纤
维化等。 老年患者多存在左心房扩大及纤维化,同时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也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的趋
左心耳封堵指南与共识

左心耳封堵:指南与共识口服抗凝药物(OAC)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方法。
对于不适合长期OAC或在OAC期间仍然出现卒中的患者,目前没有理想的药物治疗手段。
众所周知,左心耳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消除左心耳血栓能大大降低卒中、系统栓塞风险。
因此,左心耳干预预防血栓栓塞应运而生,包括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及外科封闭/切除左心耳。
其中LAAO最为引人注目,国际相关指南与国内专家共识对LAAO预防血栓栓塞进行了介绍和推荐。
一、国际指南推荐情况2012年ESC房颤指南引述了WATCHMAN和Amplatzer心脏封堵器(ACP)的临床研究。
WATCHMAN的研究(PROTECT-AF)随机入选707名患者接受LAAO或OAC(INR 2-3)。
LAA0组术后口服抗凝药物45天,双联抗血小板6个月,阿司匹林长期应用。
随访证实LAAO组主要有效事件率(卒中、系统栓塞、心源死亡复合终点)不劣于华法林,但手术并发症较高。
手术经验的积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指南指出由于缺乏大规模RCT研究及系统长期随访,LAAO减少卒中风险的证据略显不足。
左心耳并非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血栓的唯一来源,LAAO存在封堵不完全问题,即使LAAO患者仍需OAC。
该指南建议:高卒中风险且不能抗凝的房颤患者可考虑行LAAO(IIb、B级证据)。
2014年的AHA/ACC/HRS发布的房颤管理并未提出进一步研究进展。
指出采用WATCHMAN行LAAO在复合终点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约10%。
学习曲线效应下器械相关并发症会随术者经验积累逐渐下降。
但该指南较为保守,未对LAAO提出明确的推荐等级。
2014年英国NICE房颤管理指南考虑到缺乏高质量RCT研究证据、卫生经济学等问题,建议LAAO仅用于抗凝禁忌或不耐受的患者。
2014年加拿大房颤指南同样引用PROTECT-AF等研究,仅建议LAAO可以考虑用于高卒中风险且不能应用NOAC的患者(低证据等级)。
最新左心耳封堵共识更新要点解读

最新左心耳封堵共识更新要点解读前言心房颤动(AF)患者罹患缺血性卒中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
因此,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对于AF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 CSPE)率先发布《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19年CSPE又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s , CSA )对2014 年版共识予以修订、更新,再次发布《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19 )K此后的3年多时间内,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进一步证实了干预LAA 以预防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目LAA封堵(I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 LAAC )装置及外科干预LAA术式也在不断优化, 进一步彰显了干预LAA预防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比较优势。
为此,集国内外研究之大成,对2019年版共识进行修订、更新,形成《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23 )》,现予发布。
02经皮左心耳封堵适应证和禁忌证(-)左心耳封堵适应证预计生存期>1年,可从左心耳封堵术中获益的房颤患者。
止矽卜,如经影像学证实左心耳内有血栓,经规范抗凝后其血栓未溶解者,在具备脑保护装置及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亦可考虑LAAC o(二)左心耳封堵禁忌证1 .左心房前后径>65mm。
2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发现心房内血栓/疑似血栓。
3 .中、重度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瓣口面积<1.5cm2 )或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4 .不明原因的心包积液>5 mm或急慢性心包炎5 .LAA解剖不适合植入封堵器。
6 .存在除AF之外的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的其他疾病。
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导规范PPT课件

01 02
血栓栓塞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 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 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 率。
03
心肌梗死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 于降低脑卒中风险。
识别并及时处理脑卒中症状
患者应了解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如头 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旦出现这 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Hale Waihona Puke 4脑卒中风险评估与监测风险评估方法
CHA2DS2-VASc评分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等进行评分,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HAS-BLED评分
评估房颤患者出血风险,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卒中、出血病史、不稳定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老年(如年龄>65岁)、药物/饮酒史等因素。
风险监测与随访
定期随访
房颤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评估 病情变化和脑卒中风险。
监测指标
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功能 等,以及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变 化。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和 治疗方案,及时向患者和家属反馈 病情和风险评估结果。
风险调整与干预措施
抗凝治疗
控制心率和心律
根据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选择 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等方法,控制房颤 患者的心率和心律,降低脑卒中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速览】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作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血管病学科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除治疗药物和治疗理念更新外,技术上更是日新月异。
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技术自2001年开始临床应用以来已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内塞型(以美国Watchman/Watchman FLX为代表)和外盖型[以中国LAmbre、LACbes和美国AMPLATZERTM Cardiac Plug(ACP)/Amulet为代表]两大类型、十余种左心耳封堵器用于临床。
随着PROTECT AF 和PREVAIL两个随机对照研究和多个注册研究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发布,LAAC 预防房颤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已被确认,并且被中国、美国、欧洲等多个国际指南推荐用于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卒中的预防。
LAAC除涉及适应证和禁忌证外,还涉及多种器械和操作的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评估、指导和随访,并发症处理,围术期及术后用药,以及术后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然而,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不能涵盖所有方面,技术和操作方面也缺乏指南的具体推荐,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LAAC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差异。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不同领域和亚学科的专家,经过多轮讨论,编写了本共识,以指导和规范LAAC技术的临房颤引发的血栓栓塞事件源于左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
既往研究发现,在NVAF患者中,90%以上的左心房血栓位于左心耳,而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NVAF患者只要有心原性血栓形成,都会存在于左心耳,无论是否伴有非心耳的血栓。
因此,理论上而言,通过包括LAAC在内的技术将左心耳隔绝于系统循环之外,就能从源头上预防绝大多数的血栓形成和脱落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这正是LAAC预防房颤卒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导管递送系统,将预制、预装的左心耳封堵装置输送并固定于左心耳,以覆盖或填塞的方式隔绝左心耳与左心房的血流交通,技术上完全可行,是目前所有经心内膜封堵左心耳装置的设计原则。
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LAAC手术的学习曲线相对较短,手术安全性随着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为例,在2005年开展的PROTECT AF研究中LAAC手术成功率仅为91%,围手术期并发症高达8.4%,但随着产品的进一步优化,术者的操作经验逐渐提高,"PASS"原则等标准的建立,到2010—2014年开展的PREVAIL研究中,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5.1%,7 d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则大幅降低到4.2%,到2016年发布的EWOLUTION多中心注册研究中手术成功率更是提高到98.5%,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率则降低到2.7%。
尽管其他类型封堵器如ACP/Amulet和LAmbre在设计理念和操作上与Watchman不同,但具有类似的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Watchman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随后获得FDA批准和指南推荐的左心耳封堵装置,也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左心耳封堵装置。
其中,PROTECT AF和PREVAIL是两个最主要的与华法林标准抗凝治疗对照的RCT 研究。
这两个研究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使用Watchman装置进行LAAC在预防卒中/系统性血栓/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在降低心血管死亡/不明原因死亡、致残/致死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主要出血事件上优于华法林。
此外,根据来自PROTECT AF研究707例患者和CAP注册研究566例患者终点事件的事后分析,将扣除华法令组的获益作为年净获益,使用Watchman装置封堵左心耳在减少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大出血、心包积液和死亡等临床事件方面,在PROTECT AF研究中的1 623例患者年净获益率为1.73%,在CAP研究中的741患者年净获益率为4.97%;既往有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的患者在CAP研究中的年净获益率明显高于PROTECT AF研究(8.68%比4.30%);而且该研究还显示卒中风险评分(CHADS2评分)越高,临床净获益越大。
然而,上述LAAC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基于LAAC同华法林比较获得的,长期以来仍然缺乏与NOAC相比较的大型RCT研究证据。
2019欧洲心脏大会上公布的首个小样本的随机化PRAGUE-17研究,旨在评价LAAC(其中38.7%为Watchman,61.3%为Amulet封堵器)是否不亚于NOAC,经过30个月随访,LAAC组在降低全因卒中/TIA/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上不亚于NOAC。
最近两项荟萃分析也显示,LAAC在预防死亡、卒中或系统性血栓事件上与NOAC相当甚至更优,而且这种优势随时间推移更为显著。
除了Watchman与ACP/Amulet,其他类型左心耳封堵装置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目前Amulet与Watchman装置直接比较的Amulet IDE研究还在进行当中;近年来国产LAmbre封堵装置(深圳先健公司)的临床试验结果也受到瞩目,初步研究显示使用LAmbre装置封堵左心耳的手术成功率为99%~100%,手术并发症为3.3%~6.7%,152例接受LAmbre左心耳封堵装置的患者中随访1年仅有1例发生TIA和3例小出血事件,未观察到器械相关血栓形成,显示LAmbre左心耳封堵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于国外同类产品。
四、LAAC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建议(一)LAAC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建议尽管介入LAAC技术从2001年就开始用于临床,但直到2012年才首次被ESC房颤管理指南推荐用于具有长期抗凝禁忌或存在高出血风险(HAS-BLED 评分>3分,评分标准见表3),不适合长期抗凝的NVAF患者卒中的预防(Ⅱb)。
随后4年由于没有新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据公布,2016年ESC房颤管理指南对LAAC的建议未进行更多更新。
但2017年发布的LAAC慕尼黑共识和2019年发布的欧洲心律协会(EHRA)/欧洲心血管介入协会(EAPCI)关于LAAC专家共识更新中,分别对LAAC的潜在适应证和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影像学评估及相关技巧给予了具体建议。
表3 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注:LAAC为左心耳封堵,TTE为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TEE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CCTA为心脏CT成像,ICE为心腔内超声心动图1.TTE:术前TTE检查非常重要,可以明确LVEF、左心房大小、房间隔及其他心脏结构和瓣膜情况,是否存在心包积液等信息,建议LAAC术前1周内进行TTE检查。
2.TEE:TEE可显示二维和三维静态和动态图像,对LAAC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最为重要,不仅可以评估左心耳形态和结构、测量左心耳开口宽度及深度,为封堵器大小选择提供参考,还可以鉴别血栓和评估左心房自发显影程度,及时发现不适合LAAC手术的情况,因此TEE已被多个国际指南/专家共识推荐用于LAAC术前评估、术中监控和术后随访。
2015年美国SCAI/ACC/HRS联合发布的LAAC 共识中还声明,开展LAAC手术的医院必须配备专业的TEE装备及有经验的操作师。
因此,本共识推荐:在LAAC术前评估、术中指导和监控,以及术后随访中常规使用TEE。
术前TEE检查中,应该至少从0°、45°、90°和135°4个角度观察左心耳形态及分叶、最大开口直径、可用深度(着陆区深度)、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情况和自发显影程度描述、左心耳内梳状肌位置及分布。
此外,还需描述房间隔状态(如缺损,房间隔瘤或卵圆孔未闭)以及二尖瓣、肺静脉等左心耳邻近结构情况。
有研究指出,TEE测量的左心耳开口宽度与造影测量值和CCTA测量值存在微小差别(往往偏小),在LAAC术中需要考虑这个差别慎重选择封堵器尺寸。
此外,有极少部分患者因为存在食管疾患不能耐受TEE检查,这种情况需要有替代方案。
常用的替代方案有,LAAC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中可使用CCTA检查,术中监控和评估过程中可使用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
术前TEE检查通常建议在LAAC术前48 h内进行,如术前TEE检查超过48 h,在LAAC术前应先进行TEE检查(TEE禁忌时可用ICE替代),确认左心房/左心耳内无血栓的前提下进一步行LAAC手术。
3.CCTA:如果患者因食管疾病不能耐受TEE检查或TEE检查失败者,LAAC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可使用CCTA替代。
通常情况下,CT测量的左心耳开口宽度比TEE 测量结果偏大约3 mm,因此,选择封堵器尺寸时需要考虑这个差别。
此外,CCTA检查探测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TEE,这可能与左心耳内具有发达的梳状肌和对比剂不能完全充盈左心耳有关。
因此CCTA 检查时需要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通过调节门控时间延迟显影等方法进一步明确对比剂充盈心耳远端。
4.其他检查:接受LAAC手术的患者年龄多偏大,有些还曾发生脑梗死或脑出血,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肺部疾病等情况,LAAC术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胸部CT和肺功能检查,以及其他血液学检查,以便充分了解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和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二)围术期用药1.围术期抗凝:一旦患者经评估具备LAAC适应证,并同意手术,门诊即开始启动抗凝治疗直至入院,入院后根据术前用药情况继续或进一步调整用药。
术前服用NOAC者,术前1 d继续使用,手术当日早上停用1次;术前服用华法林者,每天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术前1 d继续使用,手术当日早上停用。
术前服用NOAC或华法林者,术中通常减量使用普通肝素(60~100 IU/kg),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250~350 s(根据手术时间长短可能需要多次监测ACT,必要时追加肝素)。
术前未接受抗凝治疗者,入院后直接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直至手术前1 d,手术当日早上暂停1次,术中使用常规剂量普通肝素(100 IU/kg),监测ACT 维持在250~350 s(根据手术时间长短可能需要多次监测ACT,必要时追加肝素)。
手术结束后当日如排除急性心脏压塞、心包积液或其他严重出血性并发症,根据肝素代谢时间(通常术后4~6 h)适时启用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NOAC)。
术后24 h内常规行TTE,排除封堵器脱位、心包积液(包括注:LAAC为左心耳封堵术,TEE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CCTA为心脏CT成像,ICE为心腔内超声心动图,DSA为数字血管造影,PASS原则为内塞型封堵器释放标准,COST原则为外盖型封堵器释放的标准1.术前TEE再次评估:通常在麻醉之后先插入TEE探查左心房和左心耳,再次确认左心房或左心耳内是否存在血栓(包括云雾状回声),并明确心包积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