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合集下载

织金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织金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1资料来源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于织金县国家基本气象站,利用1981—2016年的日照、气温、降水资料,2011—2016年50个区域站降水和气温资料。

1.2分析方法从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光照、温度、水分的气象要素角度分析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3个关键因子综合影响农业生产,有利的组合影响将会给农作物带来增产,不利的配合将会造成减产[1]。

日照百分率除受到纬度和季节影响外,同时受到地形、天空状况的影响。

日照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的持续日数较长,对冬季作物的后期生长和春耕春播作物影响较大,秋季日照的多少则会影响秋季作物产量的高低。

热量资源的评价分析,主要从温度的月变化、界限温度、气候生长季节、积温等方面进行分析。

界限温度是指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的温度(常用0℃、3~5℃、10℃、15℃、20℃作为界限温度)。

0℃,土壤冻结或解冻,越冬作物秋季停止生长,春季开始生长;3~5℃,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10℃,喜凉作物迅速生长,喜温作物开始生长,春秋两季10℃之间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期;15℃,初日为水稻移栽期,终日为小麦播种期,初终日之间为水稻生长活跃期;20℃,水稻分蘖期加速,而终日影响水稻抽穗开花,造成不孕空壳。

一般在9月中下旬水稻的抽穗开花期,低于20℃(寒露风)易造成空壳,产量受到影响。

气候生长季节为年内农作物的生长期,为春秋两季0℃的初终日之间的时间;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单位为℃·d ,活动积温为某一时段内高于某一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之和。

本文分析>10℃的活动积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水资源特征分析,水分条件决定着生物生产力以及作物的产量,在农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水分的异常条件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降雨量角度进行分析[1-2]。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农业气候资源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利用GIS 对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时空特征分析。

初二地理我国资源综合评价

初二地理我国资源综合评价

初二地理我国资源综合评价我国资源综合评价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样资源的大国,资源综合评价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三个方面来评价我国的资源状况,并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自然资源评价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首先,我国土地资源广阔,分布于沿海地区、内陆平原和高山地带。

其中,沿海地区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内陆平原适合粮食生产,而高山地带则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其次,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和大量的地下水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紧缺和污染问题。

再次,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铝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最后,我国还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水力能源和风能等。

这些能源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人力资源评价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人口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首先,我国的劳动人口多,这为我国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其次,我国的人力资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我国拥有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不均衡的分布,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经济资源评价经济资源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资金、技术和市场等。

首先,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资源,人口众多和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使得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其次,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然而,我国在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相对薄弱,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资金资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包括国内投资和外资等。

我们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企业的支持,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

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

4,农业气候资源的可调节性-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可调节性,人类可以改善-局地或小范围的环境条件。如设施农业等等 5
大®-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低层大气-阳光-红夕处线福身时不省能-家上温室的室页-温室效应-6
第二节-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内容-1,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农 业生产对象和农业过程的关系。-2,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形。-4,气候条件与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0.3~0.75u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称为生理辐射 -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最强〔0.47049 0.15-0.76-4.0um-紫外福射-可见光-红外辐射-7%-50%-43%-福射最强0.51-地表能 -0.29-2.8-受的福射-L-生理福射-0.75m-0.38-0.71m-光合有效福射》
。单位面积植物产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植物利用光能的多少-光能生产潜力,这一方面取决于各地光能资源的优劣-同时 物利用光能的效率-从叶绿体光化学的角度,光能转化率(光能利用率)最高-为20~25%;但由于植株的反射、株 漏光、自身呼吸消-耗等原因,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的理论计算值一般可达6.0-8.0%,而实际生产中仅为0.5一 .0%。-10
http/ cn-主要为南-本-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和内-蒙古高原部、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丰富区>1700-较丰富区1500~1700-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可利用区12 01500-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贫乏区<1200-盆地为低值中心-单位:kW·h/m2-中国太阳辐射总量的 布
为什么东南少西北多?-东南地区靠近海洋,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少-为什么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 最乏?-青藏高原:①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②纬度较低-四川盆地: 围高山环绕,-水汽不易扩散阴雨天-气多,晴天少,太阳辐射弱-13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综述气候变化使中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二是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三是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目前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主要为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总体大于正面影响,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论述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

一.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量的影响马爱民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措施》一文中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增温,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

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

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高温逼熟,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著的减产效应,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指出:过去很多关心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不利的多一点,其实也有有利的一面。

比如气候变暖影响大气里面的热量资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作物的生产,有些地方本来可以一年一季的,它可以合理安排一年两季。

比如东北地区,从50年代以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水稻种植面积可以往北移,一直可以到伊春,可以到一些很高的纬度。

比如玉米、大豆产区也北移,一北移,一些高产、稳产的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另外热量改善,温度升高了,低温冷害也减少了。

所以过去讲每年冬季,东北最关心的是霜冻,霜冻一来了以后,粮食就停止生产了,所以霜冻退后了。

所以由一季变成两季,就是生产有利的一面。

我们有个科学家讲,上个世纪70年代和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东北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当然有些是科学技术的手段,他们讲70%通过我们改良品种、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产量。

其中还有一个就是气候变暖,使种植布局、种植制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使粮食翻了一番苏琴刘文君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中认为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

“永农”视角下耕地资源“双评价”的研究

“永农”视角下耕地资源“双评价”的研究

第38卷第6期注為科修Vol.38No.6 2020年12月JIANGXI SCIENCE Dr.2020 doi:10.13990/j.(e lOOl-3679.2020.06.032“永农”视角下耕地资源“双评价”的研究杜素娇1,2,夏敏峰!,汤江龙$*(1.东华理工大学,330013,南昌;2.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330025,南昌)摘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的基2性工作,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这“三线”的重要参考依据。

自然资源部的“双评价”指南给出的是通用的指标和阈值。

本研究结合江西省浮梁县实例,探索在永久基本农田视角下,聚焦耕地资源承载能力和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构建在与低山丘陵区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得出研究区内可承载耕地规模25020.2hB,耕地适宜区23573.64hB、一般适宜区3761.09hB、不适宜区257822.17hB。

以此作为今后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的空间约束与指引,提出在此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优质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双评价;耕地资源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79(2020)06-952-07Research on the"Dual Evaluations 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nDU Sujiao'd,XI A Minfenp,TANG Jianglonp*(1.East Chi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30013,Nanchang,PRC;2.Department of NaturaO Resources,Land and Resources Survey and Vanning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ial,330025,Nanchang,PRC)Abstract:The eveluation of the edirying edpacity of resources and the and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i is the baic work foe the preparation of land and space pianning and improverneni of space governance.It is an iinpoVant reference basis foe the implernentation of the red One of ecolooicei protection,peenanent basic fannland,and urban deelopment boundaees.Theduai eveluations^guidelines of the Ministre of Naturai Resources give common indicatOTS and thresholOs.Based on the exarnpie of Fuliang countt in Jiangxi province,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ee spective of peenanent basic faenland,focusing on the eve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dpacity and planting production suitability(hereinaftee eeferred to as11'uo I eveluations"),and constructing indicatOTS suitable for low mountain and hilly aress the system and eveluation method show tliat the arabae I i'scle in the study area is25020.2hB,the arabae I o'suiubie area is 23573.64hB,tlic generae euitabee ares is3761.09hB and the unsuitabee ares is257822.17hB.Taking this as tie space cons t raints and guideline s for optimizing peenanent basic faenland C the f-turo,it is peopoed that peenanent baic faenland is delineated within this scope,so that high一quality farmland cen be protected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food secuety can be guaranteed.Key wordt:tOTitoriai space planning;peenaneet basic fienland;duai evaluaions;arabie land re­sources收稿日期:2020-09-10;修订日期:2020-11-10作者简介:杜素娇(1987—),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耕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06工业、农业、交通类: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题答题思路(经典版)

06工业、农业、交通类: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题答题思路(经典版)

九、产业类60.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一、农业区位条件及其评价(一)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答题规范语言描述(1)光照:光照充足,利于有机质积累。

(2)热量:熟制(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生长期长(短)(3)降水: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季降雪量大,春季融化,利于缓解春旱。

(4)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和糖分的积累,品质好(5)自然灾害:纬度低或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受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冻害小2、地形和土壤答题语言规范描述(6)地形: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形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坡度适中,便于排水;海拔低,气温较高;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迎风坡,降水较多;阳坡,光照充足。

(7)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透气性好3、水源答题语言规范描述(8)水源:降水丰富/靠近河流(湖泊)/地下水丰富/冰雪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二)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决定农业发展类型和规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市场需求大;靠近市场(2)交通:(扩大市场)靠近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交通便利(3)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廉价)(4)政策:国家政策支持(5)科技: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培育良种,提升产品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冷藏保鲜技术好,保障品质,扩大销售范围;喷灌、滴管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其它因素:资金充足、地价低(地租低)、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等【例】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商品棉基地的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适中。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

【例】塔里木盆地种植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1)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灌溉水源充足。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2)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大全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经历较长时间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分布区,黑土层厚度达30厘米,是我国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日益加重,黑土变薄。

近年来,当地采用秸秆覆盖等方式,对黑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如图为三江平原位置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简析三江平原黑土形成的条件。

(2)分析三江平原大米优质的自然原因。

(3)说出“秸秆覆盖”对三江平原黑土的积极作用。

2.在下面的框示图中填上适当的内容,说明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方式。

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进行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

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如表中的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表(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空气(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______(填“正”“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填“中性”“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4.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类型。

(2)请说出图中甲地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该类土壤的特点。

答题模板03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备战2023高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解析版)

答题模板03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备战2023高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解析版)

备战2023高考地理常见答题模板及对点训练答题模板3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命题角度】角度一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角度二 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模板构建】1.种植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答题模板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纬度较低(较高),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充足(不足),昼夜温差大(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平坦(崎岖),利于(不利于)农耕;土壤肥沃(贫瘠)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 市场广阔(狭小);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种植历史等政策支持(限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历史较短,经验不足) 关键词答题模板 观点:赞成/反对;有利/不利;效益/影响 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效益 反对,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有利)自然因素气候、地形、草场、水源等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平坦、地广人稀,草场广阔、草类茂盛,水源充足。

乳畜业: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开阔,适宜多汁牧草生长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优惠;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等分析角度答题模板(有利)自然因素水域面积、水域条件、饵料、大陆架、洋流、河流注入等海洋水产:大陆架广阔;浅海滩涂面积广大;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河流注入等。

淡水养殖:水域面积广;水域条件适宜鱼类生长;营养物质多,饵料丰富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养殖经验等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技术先进;政策优惠;养殖历史悠久,养殖经验丰富等【高考经典】[例1](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农业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 南北跨近50多纬度, 东西占60多经度, 国土总面积达960多万平方千米,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 东半部有平原和低山丘陵, 西北部有高原和盆地, 西南部有平均海拔高4000m的青藏高原由于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其农业气候资源有以特点空间变化大,季节变化大, 组合类型多样,这些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向存在问题及其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上, 都有明显的差异。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从农业角度出发,对评价我国的气候资源评价如下:
(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

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在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的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

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或地形、地质的影响,在同一热量熟制带可能出现多种熟制情况。

例如,一熟带中,由于地形。

水分供应的差异性,往往出现二年三熟的情况。

能种两季或三季作物的地区,仍需灌溉补充水分的不足。

(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

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

就一个山体说,气候变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状况的影响,一般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就下降0.15,>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减少4-6天。

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内呈递增趋势。

因而山地出现河谷热、山丘暖、山区凉、高山寒的气候特点,构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我国的西南气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云南低纬度区由低地区到高海拔出现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到寒温带等多种农业气候带,这里是云南成为“生物国王”的气候原因。

(五) 夏季炎热、冬季气温偏低
夏季, 太阳北移、大陆增温迅速, 加上向北推进的海洋季风影响, 我国大陆温度一般较世界纬度相近的地区偏高, 从7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见一般.
冬季, 太阳南移, 大陆处在辐射冷却降温时期, 加上南下的大陆季风影响, 我国大陆温度一般较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显著偏低, 从1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见一般。

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

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通过冬、夏季温度比较, 不难理解我国气温年较差大, 且有自低纬向高纬迅速增大的趋势大陆季风或寒潮对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偏低的影响很大, 强烈的寒潮南下可使我国大陆南岸的最低气温降至0℃, 长江流域降至一15℃, 东北降-15一50。

,
(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据估计,平均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达150×108 kg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108 kg左右。

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

它们各自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寒潮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

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很多地区出现冻害和低温冷害,对农业常造成巨大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雪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讯和工业带来破坏。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20°附近。

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台风是沿海各省市最大雨量的影响系统。

台风产生集中于夏秋季。

在我国登陆的台风主要集中于7—9月,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沿海各省份,但主要集中于浙江以南各地,其中在广东登陆占39%,台湾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浙江占5%。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降水量的空间、季节分配分布不均
降水量的空间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华北为“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
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为“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为“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为“全年干旱型”。

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状况, 既不象地中海气候冬半年多雨, 夏半年少雨, 热水状况配合不协调又不象西南季风气候冬半年10一4月少雨, 夏半年多雨, 干、湿季均很长且分明, 也不象海洋气候降水四季分配差别较少我国降水量是以夏季最多, 春、秋季次之, 冬季最少, 降水量季分配差异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