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

1.设计概述

1.1设计依据及设计任务

?设计题目:

10000立方/天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设计目的

?掌握基本的设计步骤

?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技巧

?掌握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

?掌握水污染工程设计计算方法

?熟悉环境工程制图标准及规范

?设计(研究)内容和要求:

●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如下:

?各构筑物的尺寸,利于施工

?各设备的参数,利于选型

?各管道参数,利于安装

?各控制节点的排布,利于管理

?各环节的水头损失,利于节能

●设计图集

?平面布置图

?高程图

?主要构筑物结构图

? 设备一栏表 ? 材料一栏表 ?

设计原始资料:

? 小城镇生活污水量是10000立方/天,水量变化系数取1.3。

? 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 标准,即:

L mg COD Cr /50≤,L mg SS /10≤,L mg BOD /105≤

L mg TN /15≤,L mg N NH /84≤-,L mg TP /5.0≤

? 设计条件

? 日均待处理污水量:d m Q v /100003= ? 进水水质:

L mg COD Cr /300≤,L mg SS /200≤,L mg BOD /2205≤ L mg N NH /304≤-,L mg TP /10≤

1.3设计排水水质去除率

? 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就近排入水体。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

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 标准,并尽量争取提高出水水质,因此确定本污水厂出水水质控制为:

L mg COD Cr /50≤,L mg SS /10≤,L mg BOD /105≤ L mg N NH /84≤-,L mg TP /5.0≤

? 结合排放水要求和出水水质,计算去除率,如表1所示:

00

100%e

C C E C -=

?

式中:

——进水物质浓度;——出水物质浓度

表1 水质去除率计算

2.城市污水处理方案的确定

2.1确定污水处理方式的原则

影响物水处理方式与处理的相关状况如;处理水量、排放标准、原水水质、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处理效果及稳定性,工程应用状况、维护管理是否简单方便以及能否与深度处理组合等因素相关。具体污水方式确定的原则,见表2。

表2 污水处理方式的原则

2.2污水处理工艺的简介

根据测量的水量、水质和环境容量降低的结论确定污水及污泥处理应达准,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综合,并且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故本设计所选择的工艺为A/O工艺。

A/O工艺特点:反硝化产生碱度补充硝化反应之需,可以补偿硝化反应碱度的50%左右;可以利用污水中有机碳源;反硝化菌对碳源利用更加广泛,及包括难降解的有机物;可以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工艺流程简单,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较低,脱氮率在70%左右但出水中仍有部分硝酸盐,在二次沉淀池终会造成反硝化反应污泥上浮。

2.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2.4 主要构筑物的选择

2.4.1 污水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格栅

格栅主要是为了截留较大的悬浮物及漂浮物,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清除截留污物的方法有两种:人工清除和机械清除。大型污水处理厂,一般用机械清除截留物。

本设计确定采用两道格栅,50mm 的粗格栅和10mm的细格栅。

●进水观察井

进水观察井于厂区进水管和粗格栅间之间。

●污水泵房

根据污水处理规模及相关情况选泵;污水泵站建设根据泵站规模大小、地质水文条件、地形及施工方案、管理水平、环境要求等。

本工程设计确定采用与粗格栅合建的潜水泵房。

●沉砂池

沉砂池的功能的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按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曝气沉砂池和旋流沉砂池四类。

A.竖流沉砂池排砂方便,效果好,构造简单工作稳定。池深大,施工困难,造价较高,

对耐冲击负荷和温度的适应性较差,池径受到限制,过大的池径会使布水不均匀。

B.平流沉砂池沉淀效果好,耐冲击负荷,适应温度变化。工作稳定,构造简单,易于

施工,便于管理。占地大,配水不均匀,易出现短流和偏流,排泥间距较多,池中

约夹杂有15%左右的有机物使沉砂池的后续处理增加难度。

C.曝气沉砂池克服了平流沉砂池的缺点,使砂粒与外裹的有机物较好的分离,通过调

节布气量可控制污水的旋流速度,使除砂效率较稳定,受流量变化影响小,同时起

预曝气作用,其沉砂量大,且其上含有机物少。由于需要曝气,所以池内应考虑设

消泡装置,其他型易产生偏流或死角,并且由于多了曝气装置而使费用增加,并对

污水进行预曝气,提高水中溶解氧。

D.旋流沉砂池(钟式沉砂池)占地面积小,可以通过调节转速,使得沉砂效果最好,

同时由于采用离心力沉砂,不会破坏水中的溶解氧水平(厌氧环境)。气提或泵提

排砂,增加设备,水厂的电气容量,维护较复杂。

基于以上四种沉砂池的比较,本工程设计确定采用曝气沉砂池。

●沉淀池

由于本设计主要构筑物采用A/O工艺,可设初次和二次沉淀池,初沉池设在沉砂池后

面,生物处理构筑物前面;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沉淀池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

综合比较,四种沉淀池的优缺点,结合本设计的具体资料要求,本设计二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A/O池

本设计结合设计初始数据和经济情况及污水厂所在地气候条件,采用A/O型工艺。

●消毒

污水处理厂一般消毒方法有液氯消毒、漂白粉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四种,比较其优缺点本设计采用紫外线消毒。

2.4.2 污泥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污泥浓缩

浓缩池有重力浓缩池和浮选浓缩池。重力浓缩池由运行方式分间歇式或连续式重力浓缩池。浮选浓缩池用于浓缩活性污泥及生物滤池等较轻型污泥,贮泥能力小运行费用较高。重力浓缩池适用于浓缩初沉池污泥和二沉池的剩余污泥,动力消耗小运行费用低。

综合比较,本设计采用连续式重力浓缩池。

?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的方法:机械脱水、自然干化和污泥烧干、焚烧等。

本设计综合各种方法后采用带式压滤机的机械脱水。

3.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 3.1进水观察井

污水处理若出现故障时,为了维修故障构筑物,保护所有构筑物,在进入格栅井前设置进水观察井。

1、进水观察井的作用:

汇集各种来水并改变进水方向,确保进水的稳定性。 2、进水观察井前设跨越管,跨越管的作用:

当污水厂出现故障或维修时,可使污水直接排入水体,跨越管的管径比进水管要略大,取为mm 1400

3、进水观察井设计要求如下:

设在污水处理前,在具体构筑物粗格栅、集水池前;形式为圆形、矩形或梯形;井底高程不得高于最低来水管管底,水面不得淹没来水官管顶。 4、考虑施工方便以及水力条件具体设计要求:

进水观察井尺寸取m 42?、井深m 4、井内水深m 2.1;

进水观察井井底标高为m 000.4-(设地面高标为m 000.0),进水观察井水面标高为m 000.2-,

超越管位于进水管顶m 5.0处,即超越管管底标高为m 000.2-。

采用ZMQF 型明杆式铸铁方井门:尺寸为m D L 42?=?,重量为kg 225。 启闭机的选择

根据启闭力在《给水排水手册》第11册P705-706上查得采用XLQ-5型启闭机。

5、污水厂进水管设计 ● 设计依据:

? 进水流速在s m /1.1~9.0; ? 进水管管材为钢筋混凝土管; ? 进水管按非满流设计,014.0=n 。 ● 设计计算

? 取进水管径为mm D 1200=,流速s m v /00.1=,设计坡度%5.0=I 。 ? 已知最大日污水量s m d m Q /150.03.1/1000033max =?=; ? 初定充满度

75.0=D

h

,则有效水深mm h 90075.01200=?=; ? 已知管内底标高为m 700.3-,则水面标高为:m 800.2-; ? 管顶标高为:m 500.22.17.3-=+-; ? 进水管水面距地面距离:m 800.2-。 3.2格栅 ●

设计要求

a) 污水处理系统前格栅条间隙应符合:人工清除mm 40~25;机械清除mm 25-16;最大间

隙mm 40。

b) 水泵前格栅间隙不大于mm 25,污水处理前可不再设置格栅; c) 粗格栅间隙一般采用 mm 150~50,细格栅采用mm 10~3;

d) 过栅流速一般采用s m /0.1~6.0;格栅前渠道水流速度一般采用s m /9.0~4.0; e) 格栅倾角一般采用??75~45; f)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一般采用 s m /15.0~08.0;

g) 格栅间工作台两侧过道宽度不应小于m 7.0;

h) 工作台正面过道宽度:人工清除,不小于m 2.1;机械清除,不小于m 5.1; i) 机械格栅的动力装置一般宜设在室内或采取其它保护设备的措施; j)

格栅间应安设调运设备,以进行检修、栅渣的日常清除。

3.2.1 格栅的设计 ◆ 格栅设计参数:

? 栅前流速:s m v /9.0=栅前 ? 过栅流速:s m v /0.1=; ? 格栅间隙:mm b 20=; ? 栅条宽度:m mm S 01.010==; ? 格栅安装倾角:?=60α;

? 每1000立方污水的单位栅渣量:3103.0m W = ◆ 格栅的设计计算

? 栅前水深 :

m v Q h 29.0221max

=?=

栅前

; ? 栅条间隙数n :

()个241

29.002.0)60(sin 150.0sin 2/12

/1max

≈???=???=v

h b Q n α

? 栅槽宽度B

m n bn n S B 7.02402.0)1(01.0)1(=?+-?=+-?=

◆ 格栅的栅前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 1L

设进水渠宽m B 55.01=,渐宽部分展开角?=201α,则此进水渠道内的流速为

s m v /91.01=,即:m B B L 23.020tan 21

1=?

-=

◆ 粗格栅与提升泵房连接处渐窄部分长度:

m L L 12.02

1

2==

◆ 粗格栅的过栅水头损失:

设栅条断面为锐边矩形断面,则42.2,3==βk :

m k g v b S h 127.0360sin 81.921201042.2sin 223

42

3

4

1=???????

?

???=?????? ???=αβ

◆ 栅前槽总高度:

设栅前渠道超高m h 3.02=,则栅前槽高:

m h h H 59.03.029.021=+=+=

◆ 栅后槽总高度:

设栅前渠道超高m h 3.02=,则栅前槽高:

m h h h H 72.03.0127.029.021=++=++=

◆ 栅槽总长度

m H L L L 19.260tan 59

.00.15.012.023.0tan 0.15.0121=?

++++=+

+++=α ◆ 每日栅渣量

d m K W Q W /0.23.01000

3.18640003.0150.010*********max >=???=??

?=总

故采用机械清渣。 3.3曝气沉砂池设计 3.3.1曝气沉砂池参数 ? 设计流量的确定:

当污水自流入池时,应按最大设计流量计算;当污水用水泵抽升入池时,按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计算;合流制处理系统,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计算; ? 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

最大流速为0.3m/s ,最小流速为0.15m/s 。这样的流速范围,可基本保证无机颗粒能沉掉,而有机物不能下沉;

? 最大设计流量时,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3min ; ? 设计有效水深一般采用2-3m ,宽深比为1-2;

? 1m3污水曝气量为0.2m3空气,长宽比可达5,大于5要设挡板。 ? 沉砂池超高不宜小于0.3m 。 3.3.2曝气沉砂池计算

? 池子总有效容积V (设min 3=t ):

3max 27603150.060m t Q V =??=??=

? 水流断面积A(设06.01=v ):

21max 5.206

.0150

.0m v Q A ===

? 池总宽度B (设m h 12=):

m h A

B 5.215.22

=÷==

? 每格池子宽度b (设2=n 格):

25.125.2=÷==

n

B

b 25.11:25.12==h b :

宽深比介于1.0~1.5之间,符合规定。 ? 池长L :

m A V L 8.105

.227===

? 每小时所需空气量q (设3

2

/2.0m m d =):

h m Q d q /108360015.02.036003max =??=??=

? 沉砂斗所需容积砂斗V ,设30,2==X d T ,则:

3

6

6max 60.010

3.186********.01086400m K T X Q V Z =????=????=

砂斗 ? 每个沉砂斗容积单个砂斗V ,设每一分格有2个沉砂斗,则

315.02

260

.0m V =?=

单个砂斗 ? 沉砂斗各部分尺寸

设斗底宽m a 5.01=,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为55度,斗高m h 35.0'

3=,沉砂斗上口宽:

m a h a 99.05.055tan 35.0255tan 21'

3=+?

?=+?=

沉砂斗容积:

3

222112'32.0)5.025.099.0299.02(635.0)222(6m a aa a h V =?+??+?=++=单个砂斗

? 沉砂室高度3h ,采用重力排砂,设池底坡度为06.0=i ,坡向砂斗,则:

m B a L h il h h 57.02

5

.299.08.1006.035.0206

.0'32'33=--?+=--+=+= ? 池总高度H ,设超高m h 3.01=,则:

m h h h H 87.157.013.0321=++=++=

? 验算最小流速min v 在最小流量时,只用1格工作(11=n ):

s m A n Q v /042.05

.2115

.07.0min 1min min =??==

? 尺寸大小:m m m H B L 87.15.28.10??=??

? 曝气设备计算:

干管直径:mm v q D 1103

3600108

44=???==

ππ速干管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知曝气方式分为穿孔管曝气,干管管径110mm,竖管和横支管管径均为80㎜,横支管上装有12DN13小支管向下交叉打孔Φ5,孔距50㎜。 ? 鼓风机的选择: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查并选T30型轴流通风机2台(一用一备) 3.4 沉淀池的设计

在本次设计中为了提高沉淀效率,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筹建成本,采用机械刮泥吸泥机的辐流沉淀池,进出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以获得较高的容积利用率和较好的沉淀效果。

3.4.1 设计参数

? 沉淀池的直径一般不小于m 10,当直径小于m 20时,可采用多斗排泥;当直径大于m

20时,应采用机械排泥;

? 沉淀池有效水深大于m 3,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比值不小于6;. ? 池子超高至少应采用m 3.0; ? 池底坡度不小于0.05;

? 表面负荷取)/(5.1~5.02

3h m m ?,沉淀效率%60~%40;

? 池子直径一般大于m 10,有效水深大于m 3; ?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8.0~05.0;

? 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mm 200,管内流速大于s m /4.0,排泥静水压力

m 0.2~2.1,排泥时间大于min 10。

3.4.2 设计计算

? 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F :

设沉淀池个数1=n ,表面负荷)/(5.123'h m m q ?=,

2

'

max '1.3615.113.16.416m nq

Q F =??==

? 池子直径D :

)

22(45.211

.36144'

m D m F D ==?=

=

取π

π

? 实际水面面积F :

22

2

1.3804

234

m D F =?=

=

ππ

? 实际表面负荷q :

)/(10.11

.38016

.41623max h m m nF Q q ?=?==

? 校核堰口负荷'

1q :

)/(34.4)/(84.022

6.32max

'1m s L m s L Q q ?

π

? 沉淀部分有效水深2h (设h t 5.2=):

m t q h 75.25.21.12=?=?=

? 沉淀池部分有效容积V :

32

22

36.104575.24

224

m h D V =??=

?=

ππ

? 沉淀池坡底落差 4h (取池底坡度05.0=i ):

设污泥斗下半径m r 12=,上半径m r 21=,则

m r D i h 45.0222205.0214=??

?

??-?=??? ??-?=

? 污泥斗高度5h :

m )(α)r (r h 73.160tan 12tan 0215=?-=?-=

? 污泥斗容积1V

()322222121

5

1.7m 12)1122(3

73

.13

=+?+??=

++=

ππr r r r

h V

? 污泥斗圆锥体以上部分污泥容积2V 为:

()32221124

23.69)221111(3

45

.014.34

m r Rr R h V =+?+??=

++?=

π ? 共可储存污泥的体积污泥V 为:

321823.69712m .V V V =+=+=污泥

? 沉淀池总高度H :

设超高m h 3.01=,缓冲度高度m h 5.03=,则

m h h h h h H 73.573.145.05.075.23.054321=++++=++++=

3.5 A/O 工艺的设计 3.5.1 A/O 工艺

依据本设计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的要求;本设计采用缺氧/好氧活性污泥生物脱氮工艺A/O 工艺。 3.5.2 A/O 工艺流程

本A/O 工艺由前段厌氧池和后段生物接触氧化池串联组成,在A/O 工艺系统中, 反硝化反应器在前;BOD 去除、硝化两项反应的综合反应在后。反硝化反应时以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为碳源, 硝化反应器内有大量硝酸盐的消化液回流到反硝化反应器,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好氧段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好氧段的出水经沉淀处理后进入生物活性碳吸附氧化工段,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和小孔中,活性炭表面和小孔中生活着无数微生物

将吸附的有机物不断氧化分解,使废水进一步得到净化。 3.5.3 结构特点

A/O 工艺由缺氧和好氧两段组成,两段可以分建也可以合建,合建要求两段挡板隔开;缺氧段水力停留时间h 1~5.0,溶解氧小于L mg /5.0,同时加强搅拌混合,防止污泥沉积,应设置搅拌器或水下推动器。好氧段结构和普通活性污泥法相同,要保证溶解氧L mg /2~1,水力停留时间h 6~5.2。 3.5.4 A/O 工艺设计规定:

? 污泥负荷率:[])/(/5d kgMLSS kgBOD N ?δ在0-0.18之间; ? 总氮负荷:()[]d kgMLSS kgTN ?/小于等于0.05; ? 污泥龄d :大于10h ;

? 混合液回流比N R 在:50-100%; ? 污泥回流比R :50-100%;

? 污泥浓度)//(L mg X ):3000~5000(≥3000);

? 溶解氧)//(L mg DO :A 段低于L mg /5.0, O 段介于L mg /2~1; ? 温度/C ?: 20-30; ? 反硝化池:

45

≥---

N

NO BOD S x 。 3.5.5 A/O 工艺的相关计算 3.5.5.1设计参数计算

? BOD 污泥负荷:d

kgMLSS kgBOD d kgMLSS kgBOD N ?

518.015.0δ,以利于硝化反应进行。

? 污泥指数:150=SVI

? 回流污泥浓度 :L mg r r SVI X r /66001150

10)1(1066≈?==?=

? 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 : L mg X R R X r /330066001

111=?+=?+=

?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63.0=MVS X ? TN 去除率:%3.7330

8

3000=-=-=

TN TN TN N δη

? 内回流比:%2751=-=TN

TN

R ηη内

?

63.0==

MLSS

MLVSS

f

3.5.5.1好氧池设计计算 ●

硝化菌最大比增长速率,设温度C T ?=25:

[]1)1525(098.0max ,25.147.0)15(098.0exp 47.0--?==-=d e T N μ

硝化菌比增长速率,取L mg K N /0.1=:

1max ,11.18

18

25.1-=+?=+?

=d N K N N N N μμ

● 最小泥龄:d N m

c 8.0/1max ,==μθ ●

设计污泥龄,取2=F D :

d D m c F d c 22.211.12=?=?=θθ

含碳有机物去除速率,取48.00=Y :

()d gMLVSS gCOD Y q d c O BS ?=?=/93.0/10θ

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t ,取L mg X /3000

=: h d X X q S S t MVS OBS 4.314.063

.0300093.05030010==??-=??-=

好氧池容积:

3140014.010000m t Q V V =?=?=

有机负荷??

?

??M F : d

kgMLVSS kgBOD M F ?=???=5

83

.063.03000140022010000 ●

好氧池生物硝化产生N NO -3的总量OX TKN :

设污水TKN 由于同化作用去除百分数为10%,则由于微生物同化从剩余污排除去除TN 为L mg /3%1030=?。

L mg TKN O X /193830=--=

好氧池平均硝化速率SNR 为:

)/(072.063

.03000140019

100003d gMLVSS N gNH S NR ?-=???=

+

3.5.5.1缺氧池设计计算

被硝化的N NH -4为L mg /19,需要反硝化的N NO -3也即为L mg /19,则去除

N NH -4的量为d kg /190。

反硝化速率,取负荷()d gMLVSS gBOD M F ?=/2.0/5:

09.0029.02.03.0029.03

.01≈+?=+=M

F

S DNR 则C ?15时,取温度系数05.1=θ,反硝化速率为:

()d gMLVSS N gNO q q T D T D ?-=?=?=--/071.005.109.0320152020,,θ

高峰负荷时,设峰值系数为2.1=F P 缺氧池MLVSS 总量:

kgVSS q P W T D F 3.3211071.0/2.1190/190,=?==

缺氧池容积为:

()3170063.03000/10003.3211/m Xf W V AN ≈??==

缺氧池平均水力停留时间:

h d Q V t v AN 1.417.010000/1700/====

高峰流量时:h P t t F 4.32.1/1.4/===高峰

系统总设计泥龄=好氧池泥龄+厌氧池泥龄=d 92.41400

1700

22.222.2=?+ ●

污泥回流比:

%1003300

66003300

=-=-=

X X X R r

好氧池混合液内回流比I :

已计算得好氧池硝化的氨氮为L mg /19,最终出水氨氮为L mg /8,则反硝化率为

%9.5719

8

193=-=

NO f 又1

3+++=I R I

R f NO ,故%5.37=I

缺氧池搅拌功率:

设缺氧池单位容积搅拌功率为3

/10m W ,搅拌机输入功率应大于17KW 。

● 需氧量计算:

平均流量时5BOD 去除量=d kg /21001000/)10220(10000

=-?; N NH -4去除量=kg/d 19010001910000=÷?

设每除51kgBOD 需要kg 1.1氧气,每除去N gNH -41需要59.2gBOD ,故: 碳氧化硝化需氧量=d kgO /31841906.421001.12=?+?

5BOD 作碳源反硝化减少氧需量=d kg /551100010000199.2=÷?? 实际需氧量=d kg /2633

5513184=-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物理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异臭:S和N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氯气、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 3、有机物指标:BOD、COD、TOC、TOD (燃烧化学氧化反应) 4、无机物指标:PH (6-9)、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5、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病毒 6、自净作用:物理、化学、生物 7、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POP 下降) 8、根据BOD5与DO曲线,可以把该河划分为清洁水区、污染恶化区、恢复区、清洁水区 9、污水排放标准: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10、一级处理:主要去除SS 、COD 、BOD 11、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90%) 12、三级处理:去除N 、P ,色度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格栅作用: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 3、格栅设计的主要参数:确定栅条间隙宽度 4、按格栅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5、曲面格栅:固定曲面格栅、旋转鼓式格栅 6、清渣方式:人工清渣(过水面积不小于灌渠有效面积的2倍)机械清渣(1.2倍) 7、工业废水根据水质确定是否有沉砂池 8、水流适当流速:0.4-0.9 污水通过格栅:0.6-1 最大 1.2-1.4 9、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污水的初级处理、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 10、沉淀类型:自由沉淀(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活性污泥二沉池中间)、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高,二沉池下部、重力浓缩开始) 、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污泥浓缩、重力浓缩) 11、斯托克斯公式 u=(P 固 -P gd2/18μ 12、水温上升,黏度减小、沉速增大 13、理想沉淀池: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缓冲区、污泥区 14、沉淀池工作原理: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

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并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上册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 第一章排水系统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 答:污水的最终处置或者是返回自然水体、土壤、大气;或者是经过人工处理,使其再生成为一种资源回到生产过程;或者采取隔离措施。其中关于返回到自然界的处理,因自然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但具有一定界限,不能超过这种界限,否则会造成污染。环境的这种容纳界限称环境容量。 2、排水体制 答: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中通常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这些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简称排水体制)。 二、填空 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排放水体、灌溉农田、重复使用。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 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 答:按照来源的不同,污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生活污水是属于污染的废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动植物脂肪、碳水化合物、尿素和氨氮等,还含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以及常在粪便中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西传染病菌等。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排出的废水,来自车间或矿场。由于各种工厂的生产类别、工艺过程、使用的原材料以及用水成分的不同,使工业废水的水质变化很大。 降水即大气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一般比较清洁,但其形成的径流量较大,则危害较大。 2、何为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排水体制分几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水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中通常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这些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简称排水体制)。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如果采用合流制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全部截流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从控制和防止水体的污染来看,是较好的;但这时截流主干管尺寸很大,污水厂容量增加很多,建设费用也相应地增高。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但初雨径流未加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对城市水体也会造成污染,有时还很严重,这是它的缺点。 合理地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是将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而且对城市和工业企业的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总投资和初期建设费用以及维护和管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

1、生化需氧BOD:量表示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气量称生化需氧量(以mg/L为单位) 2、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mg/L为单位)。 3、水体自净作用: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 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氧垂曲线:表示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溶解氧含量沿河道的分布呈下垂状曲线。在排污口下游河水中,溶解氧含量因有机物生物氧化的脱氧作用而显著下降,又由于下游大气复氧和生物光合作用等而使溶解氧含量增加。下垂曲线的临界点(氧垂点),其溶解氧含量最小。 4、格栅、筛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各使用于什么场合? 在排水工程中,格栅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内,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用来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以保证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筛网可有效去除和回收废水中夹带的纤维状杂质,如:羊毛、化纤、纸浆等。可作为预处理,也可作为重复利用水的深度处理。 5、沉淀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 (1)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2)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3)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4)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6、理想沉淀池划为四个区域: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及污泥区域,并作下述假定:(1)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v (2)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 (3)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4)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8、u一定时,增加表面积A时,去除率E提高,所以对容积一定的沉淀池,池深越浅时,表面积A越大,即去除率E越大。 9、加压溶气浮上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将空气溶于水中,并达到指定压力下的饱和状态,然后将过饱和液突然降至常压,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即以非常细小的气泡释放出来。这些数量众多的气泡与水中的悬浮颗粒产生粘附作用,使这些夹带了无数小气泡的颗粒的密度小于水而产生上浮作用。

数据库课程设计(自己做的)

——货存控制系统 6、1数据库设计概述 ㈠数据库设计的概念:数据库设计就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与处理要求)。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㈡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1、数据库建设就是硬件、软件与干件的结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技术与管理的界面称之为干件。 2、数据库设计过程就是结构设计与行为设计的密切结合:结构设计就是设计数据库结构,行为设计就是设计应用程序、事务处理等。 ㈢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1、手工试凑法:设计质量与设计人员的经验与水平有直接关系,缺乏科学理论与工程方法的支持,工程质量难保证。 2、规范设计法:基本思想就是过程迭代与逐步求精。 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准备工作:选定参加设计的人员。 ⑴分析员:数据库设计的核心人员,自始至终参与数据库设计,其水平决定了数据库系统的质量。 ⑵用户:主要参加需求分析与数据库的运行维护,用户的积极参与将加速数据库设计,提高数据库设计的质量。 ⑶程序员:在系统实施阶段参与进来,负责编制程序。 ⑷操作员:在系统实施阶段参与进来,准备软硬件环境。 ㈤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就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就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往往就是上述六个阶段的不断反复。 ㈥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模式形成: 1、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个用户的应用需求。 2、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DBMS产品的概念模式(E-R图)。

大工15春《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及要求(最新)

大工15春《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及要求网络教育学院 《SQL数据库课程设计》 题目:XX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学习中心: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SQL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 《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该课程设计要求如下:1.要求学生以SQL Server 2008或其他版本为后台数据库,以VB、VC 或其他开发工具作为前台开发工具,围绕自己选定的某一个具体的系统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例如《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书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其课程设计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概况、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等,详见课程离线作业中上传的《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 注意:禁止撰写《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2.要求学生必须按照《SQL数据库课程设计模板》提供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模板提供的全部课程设计内容,字数要求达到3000字以上。 3.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参考辅导教师在导学资料中上传的

文献资料,有问题可通过课程论坛答疑。 4.2015年春季学期学生提交本课程设计形式及截止时间 学生需要以WORD附件形式(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将完成的课程设计以"离线作业"形式上传至课程平台中的"离线作业"模块,通过选择已完成的课程设计,点"上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截止时间:2015年9月1日。在此之前,学生可随时提交课程设计,如需修改,可直接上传新文件,平台会自动覆盖原有文件。 5.课程设计批阅 老师会在离线作业关闭后集中批阅课程设计,在离线作业截止时间前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批阅。 注意: 本课程设计应该独立完成,不准抄袭他人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作业,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

1.完整的排水工程包括两个方面:排水管渠系统和污水处理技术两部分。 2.排水工程的概念: ——指为保护环境而建设的一整套用于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污水的工程设施 3.水体污染的定义: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卫生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 4.、有机型污染采用需氧量作为有机污染物的指标: BOD :生化需氧量; 20℃下微生物活动降解有机物需要的氧量COD:化学需氧量;TOC:总有机碳; TOD:总需氧量;将有机物中的C.H.O.N.S等氧化为 H2O.CO2.NO2.SO2所消耗的氧量 第1章排水管渠系统 一.排水工程的作用 1.保护环境免受污染,使城市免受污水之害和洪水之灾。 2.卫生防疫,保证人们健康安全 污水危害方式: ①含有致病菌,传播疾病 ②含有毒害物质,导致公害 3.经济方面 ①污水资源化,节约用水,创造价值

②污水处理、排洪有利于工农业发展 二.排水系统的组成 排水系统:排水的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称为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由管道系统(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组成。 管道系统:是用于收集、输送废水至污水处理厂或出水口的设施。 一般由排水设备、检查井、管渠、泵站等组成。 污水处理系统:是用于处理和利用废水的设施。包括各种处理构筑物和除害设施等。 三、排水系统体制的概念: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可以采用一个管渠来排除,也可以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管渠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 排水系统的体制是一个地区收集和输送废水的方式,简称排水体制(制度)。 四、排水系统体制的分类: 合流制:直排式(对水体污染严重,不宜采用)、截流式 分流制: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适用于地形适宜附近有水体,可顺利排水) 1.合流制 所谓合流制是指用同一种管渠收集和输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1)B0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0、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02 H2O N02和S0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4) T0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 )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C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0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0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02 H20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0C :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0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0C T0D的耗氧过程与B0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0C或T0D与B0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0D与T0D或T0C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0D > C0D >B0D20>B0D5>0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0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0D则不能象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0D表示也存 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 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D0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水体

水污染控制工程(完整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一、污水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污染雨水及城镇污水(综合污水)。(P1) 二、水质指标 三、滤膜:反渗透膜(﹤1nm)→纳滤膜(﹤2nm)→超滤膜(﹤2~50nm)→微滤膜(200nm) 四、化学指标:BOD5(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以mg/L为单位,(20℃,5d))、BOD Cr、I Mn,TOC。 五、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的机制:①、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②、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和分解);③、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六、污染源类型(点源与面源)及其特征/区别 七、氧垂曲线定义: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八、天然水体的水质参数(无COD)及其成分 九、(选择题/填空题)水循环 十、(名词解释/填空题)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其任务 十一、城市处理(三阶段) 十二、(了解及记忆)地表水水质分类: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分为五类(Ⅰ、Ⅱ、Ⅲ、Ⅳ、Ⅴ类),记忆相关的项目的指标。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一、格栅的作用及种类 (1)、作用:去除可能堵塞和缠绕水泵机组、曝气器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2)、种类: A.按格栅形状: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B.按栅条净间距:①、粗格栅(50~100mm);②、中格栅(10~40mm);③、细格栅(1.5~10mm);C.按栅条断面形状:圆形、矩形与方形。 (3)、格栅渠道的宽度的选择标准:应使水流保持适当流速→一方面泥沙不至于沉积在沟渠底部,另一方面截留的污泥不至于冲过格栅。 二、格栅、筛网截留的污染物的处置方法:①、填埋;②、焚烧(820℃以上);③、堆肥; ④、把栅渣粉碎后再返回废水中,作为可沉固体进入初沉池。 三、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 (1)、沉砂池:作为预处理手段去除无机易沉物; (2)、初沉池:去除水中悬浮物,包含部分呈悬浮态有机物,减轻后续处理的有机负荷。(3)、二沉池:分离前方生物处理中产生的污泥/生物膜,使水澄清(浊度下降)。 (4)、污泥浓缩池:把初沉池与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尺寸、处理负荷及成本等。 四、(填空题)沉淀类型(四种):①、自由沉降;②、絮凝沉降;③、成层沉降;④、压缩沉降。(悬浮颗粒浓度由低到高) 五、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以理想沉淀池解释)。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 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 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 系,称为~。 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 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 氧量。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 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 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 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 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 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 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 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 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 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 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 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 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 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 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 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 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 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 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 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 称为~。 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 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 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 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 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 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 总氧量。 26.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 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27.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28.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 物等量。 29.自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 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 30.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方 法。 31.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32.污泥负荷率: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 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33.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 的重量,常用MLSS表示。 34.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 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35.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 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mL 计)。 36.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 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城市和某些工业废水,同时利用废水中的水和来合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并使其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 37.两级生物滤池:当废水处理程度要求高时,一级高负 荷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两个高负荷滤池串联起来,称为~。 38.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 之间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39.厌氧流化床:当床内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 上,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并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考试试题库完整教学内容

一、名词解释(2*5=10) 1、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3、排水系统:是收集、输送、处理、利用及排放废水的全部工程设施。 4、设计管段:在进行水力计算时,常以相邻的两个检查井间的管段作为设计对象,称作设计管段。 5、比流量:设计管道单位排水面积的平均流量。 6 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 7 8、径流系数: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9、局部泵站:在某些地形复杂的城市,有些地区比较低洼,这里的污水往往需要用水泵唧送至高位地区的干管中,另外,一些低于街管的高楼的地下室,地下铁道和其他地下建筑的污水也需要用泵提升送入街管中,这种泵站常称为局部泵

站。 10、设计流速:管渠中流量达到设计流量时的水流速度。 11、阵雨历时:一场暴雨经历的整个时段。 12、降雨历时:阵雨过程中任一连续的时段。 13、检查井:又称窨井,主要是为了检查、清通和连接管渠而设置的。 二、填空(20) 1、由于排,分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半分流制三种。 2、通常,排水系统由管渠系统、污水厂、出水口三部分组成。 3、管道与其他设施相遇时,通常下弯穿过,形成倒虹状下弯管道,我们称这个管道为倒虹管。或在管道必须为障碍物让路时,他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这种管道称为倒虹管。此种管道由进水井、管道及出水井三部分组成。 4、在我国,城市和工厂中常用的管道包括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陶土管、瓦管和沥青混凝土管等。 5、检查井由三部分组成:井基和井底、井身、井盖和盖座。 6、街道雨水口的形式有边沟雨水口、侧石雨水口以及两者结合的联合式雨水口。 7、管渠的水力设计指根据水力学原理确定管渠的管径、坡度和高程。 8、不满流圆形管道水力学算图适用于n=0.014,管径从200mm到1500mm的情况,每一管径有一算图。 9、污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明渠的最小设计流速为0.4m/s。一般情

水污染控制工程 高廷耀 (下册) 课后答案

【习题答案】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廷耀,顾国维,周琪.高等教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 有机指标包括: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 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 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OD > COD >BOD20>BOD5>O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OD则不能象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O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的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水体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的,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环境容量则是指环境在其自净范围类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量. 排放标准是根据自然界对于污染物自净能力而定的,和环境容量有很大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纯生态环境为参照,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制定的。排水标准是排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速率的控制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水环境本身要求达到的指标。水环境容量越大,环境质量标准越低,排放标准越松,反之越严格。各类标准一般都是以浓度来衡量的,即某一时间取样时符合标准则认为合格达标,而环境容量是就某一区域内一定时间内可以容纳的污染物总量而言的,他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方法,某些时候,虽然达到了环境质量标准或是排水等标准,但可能事实上已经超过了该区域的环境容量。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污水排放标准根据控制形式可分为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浓度标准规定了排出口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都是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是以水环境质量标准相适应的水环境容量为依据而设定的,水体的环境质量要求高,则环境容量小。国家排放标准按照污水去向,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以及投产后的排放管理。行业排放标准是根据各行业排放废水的特点和治理技术水平制定的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是各省直辖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管辖地水体污染控制需要制定的标准,地方标准可以增加污染物控制指标数,但不能减少,可以提高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但不能降低标准。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试说明沉淀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各适用在哪些场合?

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_韩军涛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 设计指导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所开的实践环节。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而且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SQL语言的应用、SQL Server 2000/2008数据库环境的使用,并能根据所应用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按照规范化设计的方法解决现实中数据库设计的问题。 选修本课程前应已选修《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并熟练掌握SQL语言,以及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等基本方法。 先修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 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复杂项目从需求到设计直到最后实现的基本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数据库进行测试与分析,使学生在数据库设计方面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课前准备)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比较系统的掌握数据库原理的理论知识; (2)学会研究分析具体应用的需求,完成需求分析; (3)初步掌握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设计数据库的能力; (4)熟练掌握一种数据库设计工具。 2、课程设计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题分析,理解问题,明确做什么,完成需求分析,写出系统的功能框架并给出每一系统功能的详细叙述。 (2)概念设计:在概念结构设计中画出ER图,在ER图中标出主码。可以有分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针对概念设计的结果做出逻辑结构设计并进行规范化,对表进行分解或必需的合并(要写出理由和根据)。对用户进行分类,有必要时可以给用户创建用户子模式(比如视图)并定义权限。 (4)物理设计: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包括索引的设计等)。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下期末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 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P-102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P-103 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P-103 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网上搜索的) 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14、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好氧呼吸。 15、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缺氧呼吸。 16、同化作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17、生物膜法(P190):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 18、物理净化(P7):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19、化学净化(P-7):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