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认识和看法

对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认识和看法
对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认识和看法

对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认识和看法

当今时代,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我们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办学形式多样化,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呼吁我们新的学生管理规定要出台,老规定要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就这样,在新的时代的催发下,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应运而生。

社会复杂多变,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改的一些规定就是在以一些事件为背景从而进行完善的,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而且《规定》也体现了出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有关规定的承接,学校规章逐步与相关法律“接轨”。新《规定》内容十分详尽,涉及到各方各面,下面我将就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与我们学生密切相关的考试作弊和学生申诉相关事宜的条例说明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我们知道考试作弊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是十分严重的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他人利益的侵害,但旧《规定》对于考试作弊的惩处规则不够细化,以致于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而新《规定》对此做了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明,有助于作弊问题更加有效地处理。此外,在高校中学生申诉事宜也常常因学校单方的相关规定让学生的申诉变得举步维艰,无法体现在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性,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学生人权的不尊重,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终偏离道德与法律的要求。在《新规》中对此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可以让学生在申诉时有据可依,使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一惩处考试作弊规则细化

关于考试作弊所引起的纠纷层出不鲜,例如2005年3月3日,河南省首例因考试作弊引发的受教育权诉讼案开庭审理。郑州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撤销被告郑州大学对原告某大学生因作弊而作出的“勒令退学”处分决定,认为学校制定的校规不符合1990年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处分过重。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对于判决结果也是各有各的看法,因为在规定中没有明确的条纹规定,在旧《规定》是这样规定的中:“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而纪律处分从警告到开除学籍分为六种,正是因为学生管理规定对于作弊行为明确的规定的缺失,才导致了纠纷的一再出现,《新规》针对当今社会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细化,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新规》的第五十二条第(四)条规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或其他器材作弊、向他人出售考试试题或答案牟取利益,以及其他严重作弊或扰乱考试秩序行为的,学校可以予以开除学籍处分。从这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考试作弊这一规则的细化。大学生作弊违反了诚信道德和学术准则,为了维护的学校的公平和正气,理应有其对这种行为作出严惩,作为大学生,也是一个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规则的细化,可以有力的保证学校处分权利的实施,也能限制学校权利的滥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对学生形成有效的警告,让学生明确的了解到有规定必须要去遵守,而不是让学生犯了错犯有机可乘,这样会对学风校风甚至社会风气造成不好的冲击。

(二)被处分学生可逐级申诉

学生申诉的事件未果的事件曾经发生过,文章就此举一例:1999年底,湖南外国外贸学院几名男女学生在女生宿舍同宿,学校开除了这6名学生。这六名学生向学校申诉未果,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学校及其法人代表告上法庭。针对学生的申诉,《新规》中规定允许学生具有这样的权利。如是,在《新规》第二章第六条第(六)条明确写道学生具有以下权利:对学校给予的处理或处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这一权利的规定,实际把学校和学生视为法律上的平级关系,体现了对学生人权的尊重,也避免了学校对学生处理的极端性,从内部机制上健全了学校管理应“应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可以减少很多因为制度缺失造成的无谓诉讼,对于营造高校和谐校园环境是非常有益的。

在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条例》的颁布,无疑是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的日趋完善,同样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起点和阶段的进入;从制度建设而言,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回顾我们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在逐步的从某些方面到全面建设,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相信高校面貌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从新《规定》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社会上高校在校生所经历的种种。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变得更加人性化,高效化,真正让高校学生能在学校的成长受到法律的保护,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什么是宗教?我归纳为:宗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从仅仅是生存向社会属性出现后,自然的有意识地崇拜自然,是一种群体性的崇拜。宗教是一种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这个词源自哪里呢?在东方语言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解字》中提到:“宗者,尊祖庙也,宗教人士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 直至公元10 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西方语言的“宗教”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 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 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 然而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环境,宗教的发展也就不尽相同了。 就中国本土而言,最大的本土宗教就是一直在南方的道教。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神仙方术、黄老道的某些观念和修炼方法,在东汉中后期形成的一种中国本土宗教。该教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相信通过一定方法修炼后可以长生不

老,成为神仙。道教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社会习俗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也是中国的一大宗教,但并非中国的本土宗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博士求法说(公元前2年,西汉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经,故将这一年定为佛教正式入华之始。)和明帝感梦说(公元64年,东汉明帝梦到头顶白光之金人入殿,大臣傅毅说此为西方佛陀。明帝遂于67年遣使请大月氏国迦叶摩腾、竺法兰入洛阳,译《四十二章经》,佛教入中原) 佛教是释迦牟尼在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于古印度的宗教,强调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使人圆满地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达到彻底解脱。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精密深邃的哲学体系。佛教分为三大体系: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佛教从前三世纪开始向外传播,逐渐覆盖了中亚、南亚、东亚大部分地区,对这些地区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代表东方文明精髓的世界宗性教。 佛教教义的精髓和核心被认为是缘起法又叫因缘法。缘起,指的是一切现象皆因为一定的因缘而生起,因缘指的是原因和条件。也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做是一种相依、相缘、相资的关系,即互为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过程。“此有则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则彼灭。” 在古代和现代,宗教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浅显,畏惧自然界的各种神秘,不了解的物,将之归结于神,也

论对“课改”的认识

论对“课改”的认识 【摘要】: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课改”吃透“课改”精神并见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课改” 认识体会共勉 遵从教育局、学校的安排我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教改研讨会学习。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和灵魂都得到极大的震撼有脱胎换骨的感觉。通过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感。现我就对“课改”认识谈一下自己体会与同行共勉。 一、什么是课改 所谓课改就是指九年义务阶段的课程改革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教育宗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进行课改但到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仍以单纯应试教育为主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而这样做不仅矮化了学生品格弱化了孩子的能力而且磨损了整个民族创造力。就象精神鸦片一样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机体想想这样的教育行吗?随着时代进步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时代的人才支持已不能适应出现人才短缺。所以在新世纪、新的科技大潮前面国家在教育试点改革二年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教学模式推行到全国全面提倡课改。

据调查美国高质量教育研究专家认为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素质:会学习能根据自己需要去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造性、会与人共享知识和学术。 日本: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学生突出参与适应能力。 英国强调:学生从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四方面发展。 由此可见各国都在课改且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材的要求这足以说明在新世纪教育必须课改中国也不例外。 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和威胁综合国力等方面都需要人才而全球性人才短缺就要从培养、教育、课改入手以课改为切入点新课程为载体为素质教育打开一条新通道开拓一个新局面并让它有突破性发展。 二、课改改什么? 就是改课程功能、结构、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管理六个方面。一切为学生发展要由知识域向发展域转变。 1、改课程功能就是倡导和谐发展的人才教育是每一个学生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具备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教改后新课程必须具备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改课程结构:各年级增设了实践活动课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xxx 新课改经历了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切实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已逐渐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有了一些设想:课上先由学生阅读,课下自主搜集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浅谈我对基督教的看法

浅谈我对基督教的看法 思政122 11号李梦蝶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时代。对于基督教的认识,我们应该辩证地来说。它既有为人们提供精神慰籍的一面,也有奴化百姓的一面;它既是欧洲人互相认同的纽带,也是欧洲人互相征战和对外征战的旗帜;它既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意识基础,又阻碍了新道德的生长;它既援助救济了大量穷人,又迫害了大量异端份子;它既主张人人都是上帝的信徒,所以应该相亲相爱如兄弟,又支持奴隶制度,不主张隶农们反抗国王贵族。因此,对基督教任何单一化的肯定或否定、称颂或贬损,都是片面的。 关于基督教的教义,他的基本预设是二元论的:现世——包括现世生活、人性、现世秩序,总之,现世的一切——是痛苦的、不平等的、不完美的、罪恶的、黑暗的、虚假的、不纯的、短暂的,而天国则是充满正义的、平等的、永恒的、光明的、真理的、纯洁的、善的。人要获得拯救,就要按照教义要求的去做,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上帝和爱他人。 第一、基督教反对盈利赚钱。 第二、基督教反对性爱。基督教作为理性的、积极的禁欲主义把性爱作为非理性之物加以摒弃。而且把性爱看作粗俗之事,正与超越、升华、拯救的基督教主旨相悖。它只接受受理性调节的婚姻。 第三、基督教反对艺术。在作为拯救性宗教的基督教看来,艺术会具有一种独立性的价值,它会提供另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的拯救。

第四、基督教反对科学。基督教和科学有着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理性认知的、经验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导致世界的除魅化,越来越把世界看成是由因果关系的机制组成的;这和基督教的前提性假设直接冲突。 第五、基督教反对政治斗争。基督教主张“爱”“泛兄弟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拯救人的灵魂,甚至“勿抗恶”。 总之,基督教贬低现世,主张生活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和上帝沟通并获得拯救,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天国,才能享有永恒的荣耀、光明和幸福。这是对无奈而痛苦的现世采取一种带有强大力量的消极态度。 在公元初,庞大的罗马帝国内部宗教林立,为什么最后基督教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盛行的宗教呢?因为基督教满足了当时欧洲被压迫、被压榨的贫苦平民大众的心理需求,其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信徒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安慰。 首先,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 其次,基督教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每一个基督徒,都在致力于实现基督在大地上的胜利,通过自己对基督教义的身体力行,因为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因为是在为至高无上的上帝而工作,从而获得了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并因此而感到自豪荣耀。 再次,基督教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基督教给人们以普遍的关怀。她既拥抱男人,也拥抱女人;即拥抱奴隶,也拥抱贵族;

对学生会的认识范文

对学生会的认识 2008年09月13日星期六 09:49 高等学校的学生会是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发挥团结引导广大同学健康成长,为广大同学服务的积极作用,是学生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凡在校的学生不分民族、性别、宗教信仰均为学生会会员。 学生会是大学生自己的家,是大学生的“声音”,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对社会的见解和看法,不断地与社会加强联系,勾画自己的社会理想,并锻炼自己的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为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一,为维护和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学生会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确立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负责任的态度,以风险共担的意识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自觉性,做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促进者。要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意识,善于运用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手段来表达意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广大同学维护校规校纪,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 第二,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同学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保持爱国热情,刻苦学习,奋发成长,发挥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1.树立正面的典型,激励广大同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是学生会工作的一贯方针。学生会通过开展树立典型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服务经济建设、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学生会本着“爱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可每年利用暑假、寒假时间,与学校其它部门一道共同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3.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学生会要敏锐地抓住契机,在广大同学中掀起科技文化热潮,通过成立大学生科协等社团,积极开展科技讲座、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发明创造等课余科技文化活动。 4.积极引导广大同学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符合法律和法规要求的科技智力型以及劳务型的勤工俭学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好的适应社会,减轻家庭负担,健康成长。 第三,做党和行政部门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学生会组织作为广大学生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应当而且可以在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范围内,积极实现参与协调和管理学生自身事务的作用,要代表学生,通过校务委员会和其他各种形式、渠道,参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校务协商和民主决议,反映学生的建议、意见和要求,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把学校的意见反馈给学生,上情下达,促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职工之间的团结,协助学校各部门搞好教学、科研、

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心得体会 汪胜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十年前就在我们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一切以学生为本",“倡导积极,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它的许多理念都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唤起了广大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也让师生关系有别于以往,是朋友,是长辈,是指导者,是参与者,平等尊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改变了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了探究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今,经过十年时间不断的学习,实践,教师们在课改的路上渐行渐远,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享受课改带给我们成功体验的同时,本人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一、平等对话,合作学习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颐和园。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颐和园。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另辟奇径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杏林子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表达,把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对杏林子的崇敬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表达出来。由此体会生命的珍贵,来激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优秀作文示例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优秀作文示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 化十分丰富。诸子百家和历代众多名家的著作是传统文化,各地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人 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铸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 化的要素,形成了保罗天地、蕴含人生的科学体系,并且历久不衰,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 力发展着、绵延着和创造着,因此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 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 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 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今天显得尤为 重要。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积极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诸子百家的 一些言论,在如今的做人、为政、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儒家思想在现今的经济学上也 有所应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还有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文 化传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不 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受到封建 思想的影响而遗留下的种种恶习,我们应该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们不能继承。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古建筑,而不是以牺牲古迹来换取城市面貌的现代化,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孔子学会,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 作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我 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下去,并且不断的创新、发展。 作文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的精彩内容如下: 把根留住 中国在逐渐强大,打开大门引进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中国已经跟随着世界的潮流,走 在了风头浪尖。的确,我们跟上了别人的步伐,而我们民族的根呢?似乎又失去了…… 中国古代有无数的传世名作。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唐诗宋词,流芳千古;四大名著,熠熠 生辉……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可如今呢?“美女作家”“少年作家”层出 不穷,一篇篇穿着华丽外衣的文字活跃在文坛。而一些作家,辛辛苦苦创作了半生也还是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5-01-05T14:06:49.5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作者:阿里木·达吾提[导读]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 阿里木·达吾提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841000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早就提出,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力量之源。教育创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漠视这一点,否则就有可能负罪于国家、人民,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碍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于我们的面前,我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作出选择已属不易,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几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艰辛地探索着教育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施加的种种影响,应试教育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到今天仍然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使我们无法摆脱这一旋涡。以考试成绩论好坏,仍是教育管理和社会评价的重中之重。试问在这种环境中,谁还敢真心去致力于素质教育,还是明则保身重要。当然,这也有新课程实施还没有完善的缘故。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也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习惯,要改变这一点,谈何容易,如果不下大决心,不花大力气,要扭转这种倾向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书面考试成绩仍是学生升学天平上的重中之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偏爱,也使得教育不得不被其左右。导致有些学校为争得社会信誉和生源,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又大大向前跨越了一步,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书面考试与素质教育是否能够相容?回答是肯定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只不过素质教育考试与应试教育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应试教育的考试是给教师和学生一锤定音,其过程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想认识指导着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生只能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不能怀疑,不能挑战,只能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接受着所谓纯知识的教育。至于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到底有多少联系,知识的实用价值如何,则很少有人去关心。纯技能化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发展被严重异化,从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教育的结果就好比工厂里的产品,以统一的面貌掩盖了个性差异,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学生的眼中也只有分数。分数取代了一切。除了成绩,什么也不关心,冷漠化的教学,造就了冷漠的学生,情感冷漠,心灵冷漠。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社会吗?能够与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只有当教育和个性特点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益。所以,“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关系是参与、合作、引导的关系,而不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要真正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努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期待的语言去鼓励学生。 “教学生六年,要想到学生六十年。”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着成功,享受着辛勤之后的喜悦,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并使之不断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课程改革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作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把握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其次,我们需要的是务实精神,认真剖析自身与教改存在着哪些差距。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再次,要重视教师在课改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不采用高利害的评价,尽可能多的采用低利害的评价。考试目前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果我们过分看重了结果,必然会产生高利害的评价。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打击,影响学生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本次期中考试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对他们表示理解,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我感到这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一种恐惧,一种抵触,而是情绪比较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是采用低利害的评价产生的结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数次的考试中挑自己最满意的成绩带回家,要掌握批语的艺术,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不是在教师的威压下作表面的妥协。 灵性的学生,呼唤灵性的教学,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创造美好的未来。

对学生会工作的认识

对学生会工作的认识 篇一:对学生会工作的认识 对学生会工作的认识 学生会是在校学生的组织,是广大同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学生组织,代表和维护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学生会中的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首先,学生会是学校学生的群众组织,这就要求学生会是优良学风的代表、是先进校园文化的代表、是广大同学利益的代表。学生会的成员要经过严格的选举,选举那些学习优异、品质优秀、有团结心和号召力的同学参与学生会的工作。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考核。学生会的成员不仅是同学们学习上的楷模、纪律上的标兵,更要是品德上的先进者。一个有正义感、责任心和历史使命的学生领导组织势必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生形成一股向上之风。 其次,学生会的工作是要做好学习、文体等各方面工作的组织,在开展学生工作方面是主力军。开展学生工作要以服务最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在不影响同学们学习成绩的同时,适时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来陶冶同学们的情操,缓解学习的压力,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使整个校园呈现活泼开朗、团结向上、严谨有序的学习生活氛围。 第三,学生会各部门之间还起着“师生之桥、同学之家”的作用。一方面,学生会的工作要能吸引并能很好地团结同

学们,为大家搭建各种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向学校负责。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承担责任、提供建议,改善学校的工作,反映学生的意见,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做好传承工作。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会作为在校学生的自治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培养我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一个课堂。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我们的学校增辉。 篇二:对学生会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对学生会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一、学校对学生会的要求是什么,学校需要我们做什么?××××学生会是在校党委领导下,校团委具体指导下的各院学生分会的联合组织,是唯一可以代表××××大学全体学生利益的学生组织。校学生会以××××为宗旨,是广大青年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先进学生组织。 长期以来,学校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并对学生会这一组织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学生会能够真正发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各项工作的上传下达,保证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部门的决议、决定能够在广大青年学生当中得以贯彻和执行。 2、密切掌握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掌握其对国家大政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 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很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 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 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学校订阅了很多相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以前的我教,你学。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但效果如何,调查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说: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问他你们讨论出了什么结果没有?学生无言以对,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2、“穿新鞋,走老路” 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完成了。新课程改革又能够暂告一段落,此为一。班级是原来的班级,班额过大,试想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70多人,甚至80人,还谈何去引导学生控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既便是分组讨论,四人一组,也达20组,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此为二。教学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学场地也是原来的场地,硬件变化不大,此为三。教师是原来的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在会上强调几次其重要性,就能让广大教师实行角色的转变,是行不通的。应该要有一个教师培训机制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否则仅靠让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实验的重任我们的老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

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也说明了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

大学生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和态度

大学生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名称: 专业: 以下问题均为不定项选择,多选或单选不限(有特别注明的除外) 1.民族? (1)汉族 (2)壮族 (3)回族 (4)维吾尔族 (5)其它: 2.您否信仰基督教? (1 ) 是(2)不是 3.您对基督教感兴趣吗? (1)很感兴趣(2)不感兴趣(3)不知道,以后可能感兴趣。 4.您愿意加入基督教吗? (1)已经加入(2)即将加入(3)不愿意加入(4)不知道,以后可能会加入。 5.您是否关注过基督教的日常活动? (1)一直很关注(2)不太关注(3)完全没关注过。 6.您是否愿意参加基督教的礼拜活动? (1)很愿意,并经常参加(2)感觉不错,偶尔参加(3)不感兴趣,完全不想参加。 7.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基督教的? (1)电视、网络等媒体工具(2)通过有关基督教的课程了解的(3)通过圣经等基督教的书籍(4)家人、同学、朋友(5)其他: 8.您是否同意基督教在长沙各大高校的传播? (1)相当支持,并希望其传播更广(2)可以传播,因为宗教信仰自由(3)不太感兴趣,所以无所谓(4)不赞成,宗教是封建迷信。 9. 您在大学校园里曾遇到哪些向你传教的人员? (1) 本校信教的同学 (2) 外校信教的同学 (3) 国内教师(4)外籍教师(5)校外宗教人士 (6) 从没遇到

10. 如果他们向你介绍宗教知识,您态度是? (1)认真聆听(2)出于礼貌听他们讲解(3)直接拒绝 11.您认为应不应该对学生加大宗教信仰宣传力度并开设相关课程? (1)应该大力支持(2)应该,但要适度 (3)无所谓,听听也可以(4)应该坚决反对 12. 您是否相信有上帝的存在? (1)不相信,世上根本就没有神(2)相信(3)不知道,没考虑过此类问题 13. 您是否想读一读如《圣经》之类的宗教典籍? (1)想(2)不想(3)曾经想过 14. 在您眼中,什么是真正的基督徒? (1)供奉本宗教的神灵,如供奉佛、菩萨或者上帝等,以获得解脱 (2)经常或者定期进行宗教仪式,守宗教戒律,如吃斋念佛,敬礼拜,救灵魂,以进入极乐世界 (3)修身养性,独善其身(4)发挥爱心,服务众生,爱人如爱己 15.您是否有过皈依基督教的想法? (1)是(2)从未想过 (3)目前没有,也许将来会有 16.您如何理解基督教和科学的关系? * (1)二者不相容(2)二者有矛盾,但可以并存 (3)两者完全可以相容,且宗教对科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4)两者没有关系 17.您觉得大多数人信基督教的原因是什么? (1)家庭环境的影响(3)对某种宗教文化的向往(3)教义本身的说服力(4)敬拜神灵,为自己及亲人朋友祈福避灾获 18.您如何看待命运? (1)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命由我不由天 (2)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力只能改变某一些因素 (3)命运是注定好的,由不得自己 19. 您觉得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如何? (1)迅速传播(2)没怎么传播(3)不清楚 20. 您觉得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是否有积极意义? * (1)是,能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减轻压力,找到精神寄托 (2)无意义,使得大学生逃避问题,不适应社会 (3)不知道,或许有或许没有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71201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其次,通过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把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进行理解与分析。进而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改革;教师;影响; 【正文】 一、基本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话说回来,但就目前看来,基础教育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而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所以就此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重点 面对教材及教参教辅等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仓促、滞后);指导与操作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教师究竟如何操作实施新课程,有关的具体指导跟进严重不到位);课程评价与内容之间的不协调问题(缺乏课改实施的具体指导性评价方案;高考改革方案滞后等)等等,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

学生干部的认识

【荷塘中学学生会干部培训材料】 如何认识学生会及其地位、作用 1 学生干部的认识 作为一名学生,当你想加入学生会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学生会,什么是学生干部。学生会是学校全体学生的行政性群众组织,它是在学校党政组织和上级学联的领导下,在共青团组织指导下开展日常工作的,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重要桥梁,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学生会中的一员,干部的涵义对于你来说非常重要。 干部一词,它是与相对群众的概念,指的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员。学生干部就是指担任了一定领导工作的学生。我想,明白了学生会与干部的涵义,这只是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的第一步。你应该还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干部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对于学生干部来说,由于有其特殊性,故学生干部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指挥、协调、组织、教育。而教育又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领导者不但和广大同学的利益一致,而且又与普通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学生干部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集中体现广大同学的意志,代表广大同学行使一定的权力,对广大同学的实践负责。从上述三点来看,学生干部是以为同学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主要行使引导、组织和协调等职能。 2 学生干部应有的素质 也许,当初你加入学生会的时候,你是怀着一颗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赤诚之心,也可能认为当学生干部可以为入党奠定基础,为以后找工作提供方便。当然,我也不否认每一位学生干部有这样的心态,但重要的是你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是不是将工作放在第一位,是不是对你的工作热爱、负责。我认为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学生干部的首要条件。那么,学生干部如何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应该有一颗极度负责的工作心,因为只有从你内心发出的,才是真正的。而说理论一点,那就应该从“三热爱”来做起。“三热爱”是学生干部的政治要求,是学生干部献身事业的思想基础。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希望所有的人都变成艺术家。因为他认为艺术家是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所以,我想只要你爱国、爱党、爱社会,又怎么不会爱你的工作呢?以上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该了解和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和基础知识。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她)应该还具备以下特点:腿勤、嘴勤、手勤、脑勤,即所谓的“四勤”。腿勤就是多跑,尽可能地与同学谈心,交朋友,多与上级联系,及时反映情况,汇

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 摘要:当今的教育形势日新月异,传统的那种只用一张考卷就评定一个学生的陈旧的评价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评价弊端。在国家再次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才能等问题,等待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探寻。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过程;评价方式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是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真实写照。一卷定终身,一考定终身,耗尽了多少学子的青春岁月,埋没了多少有为青年的雄心抱负。当今的教育形势日新月异,传统的那种评定一个学生的陈旧的评价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评价弊端。在国家再次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才能等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上述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强调动态化 评价与教学一样,嵌入课程之中,评价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二)突出互动化 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三)体现多元化 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

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建构个体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评价方式的实施 (一)注重学生的日常评价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记录,包括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测验成绩等。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也就显现出了日常评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明清之际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家王夫之就提出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他说:“性也,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对于学校、教师和家长来说,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满怀期待的去促进学生的变化,鼓励学生在自我比较中获得继续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二)将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中时时刻刻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放在首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评价的客观程度。在自评的同时,学生之间展开互评,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启发。 (三)将学生的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我认为将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如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机械的知识掌握,对人的发展只能起暂时的作用,如果将知识由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实现知识的内化,那么对于知识的掌握者来说,将受益终身。 (四)将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