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地质学11 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

合集下载

我国煤层气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开发技术

我国煤层气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开发技术

我国煤层气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开发技术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影响煤层气的生成,保存和富集的三个主要地质因素:构造和热事件、沉积环境及地下水因素;讨论了我国煤层气的资源状况、分布区域及分布特点;最后对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煤层气;地质特征;勘探技术引言;煤层气俗称“瓦斯”,与煤炭伴生、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主要成份是甲烷(ch4)。

其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与天然气热值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的洁净燃料;当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

因此,从能源、安全和环保的角度看,煤层气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和分布特征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我国埋深2000m以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36万亿立方米,与常规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约占世界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0%,居俄罗斯、加拿大之后排第3位。

目前,中国煤层气可采资源量约10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023亿立方米,可采储量约470亿立方米。

全国95%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在晋陕内蒙古、新疆、冀豫皖和云贵川渝等四个含气区,其中晋陕内蒙古含气区煤层气资源量最大,为17.2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一半左右。

中国五大聚煤区包括西北、华北、东北、滇藏及华南聚煤大区,华北和西北聚煤大区为主,分别占全国总资源量的62.67%和27.98%,其次为华南聚煤大区,东北聚煤大区煤层气资源量相对较低,滇藏聚煤大区煤层气资源量极少[8](表2)。

煤层气资源具有主要含气盆地集中分布,中小盆地资源量有限的特点[9,10]。

地质资源量大于1×1012m3的含气盆地有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天山和海拉尔9个盆地,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资源量最大,约9.86×1012m3,占全国的26.79%,其次为沁水盆地,资源量为3.95×1012m3,占全国的10.73%;资源量在1×1011~1×1012m3之间的含气盆地有川南黔北等16个盆地;地质资源量在2×1010~1×1011m3之间的含气盆地有阴山等6个盆地;资源量小于2×1010m3的含气盆地有辽西等11个盆地。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1. 引言1.1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意义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对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依赖,提升能源供应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尤其是在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的背景下,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

煤层气开发可以实现煤矿瓦斯等危险气体的综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通过科学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可以实现瓦斯的安全抽采和利用,同时减少燃煤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在经济层面,煤层气开发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天然气需求,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意义在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1.2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现状而在国内,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煤层气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相关企业也加大了对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投入。

国内煤层气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技术、测井压裂技术等,开发技术方面也在逐步优化和创新,实现了一些重大突破。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在技术研究、应用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 正文2.1 煤层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煤层气勘探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层气勘探技术将更加注重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

通过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勘探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多元化勘探手段的整合:未来,煤层气勘探技术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勘探手段的整合,包括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

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

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煤地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是煤炭工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煤炭作为一种主要能源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相关概念、方法以及其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

一、煤地质概述煤地质是研究煤炭生成、分布、演化以及对煤炭资源的评价和勘探的学科。

煤炭是由植物残体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堆积、转化形成的一种质疑,主要成分为碳、氢、氧、氮、硫和灰分。

通过对煤地质的研究,可以了解煤炭的品质、矿化规律以及储量等信息。

二、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产生积极作用。

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勘探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以及煤层气利用技术。

1. 煤层气勘探技术煤层气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各种勘探手段,如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测井技术等,对潜在煤层气资源进行勘探和评价。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煤层储量、煤层气压力、渗透系数以及煤层气储集条件等关键参数。

2. 煤层气开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是指通过井道工程,如钻井、固井、完井等技术,以及注采工程,如提取、净化、输送等技术,将煤层气从煤层中开采出来。

煤层气开采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还可以为国家提供清洁能源。

3. 煤层气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利用技术包括燃烧利用、化工利用和发电利用等。

燃烧利用主要是将煤层气作为燃料进行燃烧,提供热能和动力。

化工利用则将煤层气转化为化工产品,如甲烷制乙烯。

发电利用主要是通过煤层气发电机组,将煤层气转化为电能。

三、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应用煤地质与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在煤炭产业中广泛应用。

通过煤地质的研究,可以确定煤炭的分布范围、储量和品质等信息,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同时,煤地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利用可以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技术第一章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技术第一章

集中开发模式
将多个煤层气井集中管理和生产, 适用于储量较大、产量较高的煤 层气田。
联合开发模式
将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等资源联 合开发和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 率和经济效益。
煤层气开发技术措施
钻井技术
采用合适的钻井工艺和 技术,确保钻井质量和 安全,同时降低钻井成
本。
压裂技术
通过压裂作业,扩大煤 层裂隙,提高煤层气的
煤层气勘探技术发展历程
01
初始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层气勘探技术主要以地质调查和简单的地球
物理勘探手段为主,对煤层气的认识也相对有限。
02 03
发展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逐渐成熟,人们开始利用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手段对煤层气进行更深 入的研究。
根据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进行煤层气开发钻 井、压裂等作业,并进行生产管理。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
进行详细的煤层气资源评价,制定开发方案 和计划,评估开发的经济效益。
生产管理阶段
对已开发的煤层气井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和 增产措施的实施。
煤层气开发模式
单井开发模式
针对单口煤层气井进行开发和生 产,适用于储量较小、产量较低 的煤层气田。
土壤地球化学勘探
通过研究土壤中元素含量和分布规 律,确定煤层和地质构造的位置。
岩石地球化学勘探
通过研究岩石中元素含量和分布规 律,确定煤层和地质构造的位置。
遥感勘探法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煤层区域 的地表信息,通过地表特征推断 出煤层的位置和特征。
航空遥感
利用航空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 的航空影像,通过影像分析确定 煤层和地质构造的位置。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五)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五)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方案煤层气是一种以煤炭为主要储集体的天然气资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在当前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要求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方案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旨在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实施背景:随着国内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利用率有待提高。

因此,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加大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力度,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工作原理: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技术,确定煤层气的分布、储量和品质等参数。

2. 开发: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如水平钻井、压裂等,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

3. 利用:将开采出的煤层气进行处理和净化,然后输送到用户端进行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建立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包括地质勘探、开采技术和气体利用技术等。

2. 加大煤层气勘探力度,通过地质勘探技术,确定煤层气的分布和储量。

3. 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如水平钻井、压裂等,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

4. 建立煤层气利用体系,包括煤层气的处理和净化技术,以及输送和利用技术等。

5. 加大煤层气利用的力度,推动煤层气在工业、民用和交通领域的应用。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五、创新要点:1. 引入先进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提高煤层气的勘探和开采效率。

2. 推动煤层气的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煤层气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加强煤层气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六、预期效果:1. 提高煤层气的勘探和开采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推动煤层气的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煤层气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促进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1、煤层气地层分析煤层气地质学的研究要求从煤层的地质分析角度,对含气量、孔隙特征及煤层的延展性等进行深入地研究,以判断煤层的开采条件。

具体探讨主要有煤层内地层构造、煤层重力流动特征、煤层含气量、孔隙度、煤层延伸性等。

2、煤层地质探测技术对于煤层气的开发,煤层地质探测技术的开发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一般情况下,采用放射性测井和电磁测井等技术对煤层气进行探测,了解煤层的延展性、煤的质量等情况。

3、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是指采用复杂的工艺手段,以实现煤层气开发的技术。

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煤层孔隙度测试、地层构造解释、岩心切片解释、气藏地质模拟分析等。

4、煤层气开发地质环境保护煤层气开发地质环境保护是指做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变化,努力减少或防止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污染,确保煤层气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方法1、实验室测试实验室对煤层的物理性质、流学特性、岩性特征以及煤层气的含量等进行测试,以指导勘探开发煤层气。

实验室测试的常见方法有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和密度测试等。

2、多地形特征、地质判断在煤层气开发的勘查过程中,需要对地形地貌进行调查,进而对气田的位置、开发指标和形成背景进行研究,以便有效开发煤层气。

3、地球物理测量地球物理测量针对煤层的重力流动特征,利用放射性测井、电磁测井等技术,可以有效研究煤层的构造特征、孔隙特征以及含气量等,为指导煤层气的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4、岩心分析采用岩心分析技术,可以确定煤矿的结构形态、构造特征、煤层的延展性、气藏开发的有效性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发煤层气提供重要依据。

煤层气勘探开发原则与阶段划分

煤层气勘探开发原则与阶段划分

3 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阶段划分
3.3 煤层气勘查方法及步骤
煤层气田勘查要遵循:区域勘探—预查—详查三个阶段 勘查阶段的作业任务和目的 阶段 1 2 3 作业任务 参数井评价 单井排采试验 井组排采试验 目 的
确定目标区资源和潜力 确定钻井确定储层参数 确定煤层气井生产潜力 确定煤层气目标区
3.3 煤层气勘查方法及步骤
• 煤层气资源评价与选区
• 煤层气勘查—区域勘探、预探、详探 • 煤层气开发
3 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阶段划分
3.2 煤层气勘查各阶段的划分及其定义
1、煤层气区域勘探阶段 煤层气区域勘探阶段是指从优选出的勘查目标区准备钻煤层 气参数井开始,到获取煤层气储层参数的全过程。 2、 煤层气预探阶段 煤层气预探阶段是指从煤层气区域勘探获得煤层气储层参数 开始,进一步优选煤层气参数井,进行压裂、单井排水采气试 验等工作,直到获得单井煤层气工业气流的全过程。 3、煤层气详探阶段 煤层气详探阶段是指从煤层气预探阶段获得单井煤层气工业 气流开始,进行井组生产试验,获得井组气产量、水产量、气 井压力等可靠生产数据,全部或大部探明勘探目标区的全过程。
3.4 煤层气地质评价理论与技术
3、开发阶段的地质评价 勘查阶段的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储层模拟技术进行井网优 化,对钻井、完井、增产方式、排采技术及地面建设方案等选择; 对煤层气田的开发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制煤层气田开发 方案。
通过连续排采作业,建立气水产量与压力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形成井间干扰,建立产能曲线,了解储层裂隙发育情况和渗 透率的各向异性; 运用储层模拟技术进行井网优化和钻井、完井及增产方式选 择; 开发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综上所述,煤层气地质评价理论与技术发展,完善了煤层气 富集形式和产出机理,建立了野外测试和室内分析方法和技术 体系,建立煤层气战略选区——区域勘探——重点开发的勘探 模式。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煤层气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开发成本低、环保等优点,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地质特征、煤层气成藏规律、煤层气开发技术等方面,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一、煤层气地质特征煤层气地质特征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煤层气的分布、储量、成因、运移、分布规律等方面。

煤层气的分布主要受煤层的厚度、埋深、煤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层位性。

煤层气的储量主要受煤层的厚度、埋深、煤质、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储量与煤层的厚度和孔隙度呈正相关,与煤层的渗透率呈负相关。

煤层气的成因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成因和混合成因三种类型,其中生物成因是煤层气的主要成因类型。

煤层气的运移主要受煤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运移具有渗流和吸附两种方式。

煤层气的分布规律主要受煤层的构造、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演化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层气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地质构造控制性。

二、煤层气成藏规律煤层气成藏规律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成藏类型、成藏模式、成藏机理等方面。

煤层气成藏类型主要有单一煤层气藏、多层煤层气藏、煤岩层煤层气藏等类型。

煤层气成藏模式主要有自生型、自生自储型、自生自储自运型等模式。

煤层气成藏机理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成因、混合成因等机理,其中生物成因是煤层气成藏的主要机理。

三、煤层气开发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是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煤层气开发方法、开发工艺、开发设备等方面。

煤层气开发方法主要有钻井开发、巷道开采、水平井开采等方法。

煤层气开发工艺主要有抽采、压裂、注气等工艺。

煤层气开发设备主要有钻机、压裂车、注气设备等设备。

四、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煤层气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数值模拟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78
30
30
32.09
X-EX1-SE21X8S--2E881(-SJ92a(8nJ-.a91nA1.()9J)an.10)
X-E1S28-11(Dec.30)
X-E3S28-6(Dec.16) X-E3S28-5(Dec.15) X-E3S28-4B(Dec.15)
35
35
X-E4S29-7(June X-E4XS-X2EX-8-4-EES24420SS82(2-8J8-2a1-1n92(.(J22J1a(a)nnJ..a22n02.))22)
35
X-E4S29-6A(June 21 2003)
X-E4S29-5(June 23 2003) 16 2003)
X-E4S29-4A(June 23
35
X-E4S28-23(Jan.2X2-)E4S28-24(Jan.23)
2003)
X-E1S28-9B(J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11)
X-E1S28-10(Jan.7)
V-P1T108-4(Oct 22 2003)
29
2003)
V-P1T108-6(Oct V-P1T108-5(Oct
26 24
2003) 2003)
V-P1TV1-0P81-T21(0O8c-t3(1O9ct202013)2003)
VV--PP11TTV11-00P771--T761(V(0O-O7cPc-t1t5T(119O30c72t2-004070(33O)2)c0t034) 2003)
第十一章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
第一节 钻采工艺技术
第二节 煤层气的开采技术
第三节 煤层气(瓦斯)抽放方法
第一节 钻采工艺技术
一、布井方式
1、直井 单井、井组
2、水平井 丛式井、分枝水平井、羽状水平井
3、采空区钻井
直井钻井现场
GZ-2600钻机 丛式中配套钻具
三牙轮镶齿钻头 进尺150-300m
直井钻井现场
井组布置
N
晋1~2
233.6
晋1~5
178.0
199.5m
晋1~1
164.3m
188.4 m 晋1~3
224.5m
194.6 m
117.6 m
179.8 m
晋试1
173.5m
晋1~4
水平井钻井现场
丛式井
5LZ165-7Y螺杆
风动潜孔冲击器
分枝水平井
X-XE4-SEX24-8SE-24188S-(21J87a-(n1J.a167n().J1a6n).15)
V-P2T22-7 (JVu-lPy2T2262-2600(3J)uly 24 2003)
X-E1S28-12(Dec.29) X-E1S28-11A(Jan.3)
30
X-E1S28-14A(Dec.26) X-E1S28-14(Dec.25)
25
X-E1S28-13(Dec.27)
X-T22-2(June 10 2003) X-T22-3(June 9 2003)
V-P2T22-13 (Aug 11 2003) V-P2T22-5 (July 21 2003)
V-P2T22-4 (July 19 2003)
V-P2T22-12 (Aug 8 2003)
VV-V-P-P2VP2T-2T2PT22222-T2-92-1210(-1J8(u(Al(AuyJugug3l21y5222200800003323))0)03)
X-E4S28-0(Dec.8)
35
X-E3S28-3A(Dec.14) X-E3S28-2(Dec.13)
25
30
X-T3002-1(Oct 6 2003)
X-T3002-2(Oct 7 2003) X-E4S29-3A(June 24 2X0-0T330)02-3(Oct 8 2003)
X-T3002-4(Oct 9 2003) X-E4S29-2(June 26 2003)
X-T22-4(June 9 2003) X-T22-5B(June 8 2003)
V-P1T106-6 (May 16 2003)
D
DN 23 490965.532 3936457.64 747.535 3.9m
V-P1T111-2 (July 2 2003)
X-T112-2(June 5 2003)
V-PV1V-T-P1P101T9T1-V105-09(P9-N1-4oT3(v1(O0Oc29ct-t26V30(3-10N0P3o12)Vv2T0-010P30131X30-)2T020)4--X110A-2(21S0e0p 002334(2-0-0)13N)1(oSevVp(-2N26PXo2-10v2002T30)4015-200(392Se)-0p 2024(32O)00c3)t V-P1T109-1(Oct 28 2003)
X-T112-1(June 1 2003)
X-T112-5(June 7 2003) X-T112-6A(June 10 2003) X-T22-1(June 11 2003)
X-2004-6 (Sep 26 2003)
X-2004-5 (Sep 26 2003)
X-2004-5A (Sep 27 2003)
X-E4S29-1(June 27 2003)
V-
-1 ( 6 2003)
X-E3S28-1(Dec.12)
X-E1S28-11C(Jan.5)
V-P2T22-3 (July 10 2003) V-P2T22-2 (July 16 2003)
V-
-2 ( 10 2003)
V-P2T22-V2-1P2(TS2e2p-2101V(2-S0Pe02p3T)282-210903()SeVp-P42T2V20-20P-321)T822(-A1u7Vg-(P3A21uTg22V202--06P1326)2T0V2(0-2A3P-u)21gT4222(2-A1u25g0A013(4)Au2g00230) 2003)
X-T2005-1 (Oct 24 2003) X-2004-4 (Sep 25 2003)
X-T2005-2B (Oct 24 2003) X-2004-3 (Sep 24 2003)
X-T112-4(June 7 2003)
V-P1T106-7 (May 20 2003)
X-T112-3(June 6 2003)
V-P1T111-1 (June 30 2003)
35
V-P1T1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