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雏鸭病毒性肝炎防治

雏鸭病毒性肝炎防治
案例二
某养殖户对雏鸭病毒性肝炎认识不足,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导致疫情持续数月,经济损失严重。
案例分析结论
成功防治案例表明,及时发现、隔离、消毒和针对性治疗是控制雏鸭病毒性肝炎的 关键措施。
防治失败案例则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采 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疫情扩散和严重损失。
某养殖场雏鸭发生病毒性肝炎,通过及时隔离、消毒和药物治疗,一周后病情得 到控制,鸭群恢复正常。
案例二
某养殖户发现雏鸭病毒性肝炎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病鸭进行针对性治疗,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两周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防治失败案例
案例一
某养殖场雏鸭病毒性肝炎防治不及时,导致疫情扩散,大量 雏鸭死亡,损失惨重。
影响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对养鸭业的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防 治措施来控制疫情。
02
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01
02
03
疫苗种类
针对雏鸭病毒性肝炎,有 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包括 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基 因工程疫苗等。
接种时间
建议在雏鸭出生后1-2周 内完成首免,并定期加强 免疫,以保证鸭群免疫力 持久。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在感染初期或预防阶段,可使用抗病 毒药物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进行 治疗。
对症治疗
针对病鸭出现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可采用解热镇痛药、止咳药等进行对 症治疗。
中药制剂
一些中药制剂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具 有抗病毒作用,可辅助治疗雏鸭病毒 性肝炎。
03
防治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接种方法
根据疫苗种类和生产厂家 推荐的接种方法,可采用 饮水免疫、气雾免疫、皮 源自注射等途径进行接种。养殖管理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鸭,也可感染雁、鹅等家禽和水禽,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VH)是一种RNA病毒,属于家禽病毒感染性肝炎科,是导致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2. 流行病学特征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在春、夏、秋季节发病,冬季较少见。

在我国南方地区和其他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较为严重。

鸭感染DVH后,常表现为急性病程,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对禽类养殖业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3. 传播途径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泄殖道分泌物等途径排泄到环境中,感染健康鸭只。

疫区内的病鸭感染后,一旦年龄和体力下降就会出现急性致死。

二、实验室诊断1. 临床表现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厌食、腹泻、黄疸、呼吸困难等,病程短,死亡率高。

2. 病原学检测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包括病毒分离、鉴定、抗原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方法。

病鸭的肝脏、淋巴组织、血液等是主要的病毒来源,可采用PCR、ELISA等技术进行病毒检测。

3.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

对于血清学检测可以从病鸭的血清中检测病毒抗体,包括IgM和IgG抗体。

免疫组化检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三、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疫苗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制成功多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重组疫苗等。

对于高危地区和养殖密度大的场所,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

2. 环境管理保持禽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调控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减少疫病传播。

饲料、饮水卫生水平也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环节。

3.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密度,避免异种禽类混养,预防饮水、饲料污染,避免接触病鸭或病毒携带原。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03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定期清洁鸭舍
保持鸭舍的干净卫生,定 期清扫、消毒,以减少病 菌的滋生。
严格检疫
对鸭苗进行严格的检疫, 防止带病菌的鸭苗进入鸭 群。
强化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 持鸭舍的湿度和温度,增 强鸭的抵抗力。
治疗措施
及时隔离
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 以防止病毒传播。
药物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阿 昔洛韦等,抑制病毒繁殖,缓解 病情。
季节性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季和秋季多 发。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通过污染的饮 水、饲料等。
02
临床症状与诊断
临床症状
雏鸭感染后,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
部分病鸭出现腹泻和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 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
对症治疗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注射葡萄糖维持电解质 平衡等。
疫苗接种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情和鸭的年龄,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疫苗接种 的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疫苗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疫苗,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以保证疫苗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免疫效果
定期监测免疫效果,对未产生免疫的鸭进行补免,以保证整个鸭 群的免疫覆盖率。
濒死期病鸭多出现痉挛、惊厥、抽搐等神经症状。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雏鸭的临床症状(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部分病鸭出现腹 泻和神经症状),结合解剖学病变(肝脏肿大、出血、坏死)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诊断
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进行病原检测,以确定病 毒的种类和分型。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家禽鸭。

该病病原微生物DVH病毒主要引起鸭的肝脏发炎和坏死,严重影响了鸭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对鸭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一、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1. 病原微生物: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是一种病原微生物,属于黄色病病毒科黄色病病毒属。

2. 传播途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飞沫、粪口、血液和经呼吸道等途径进行传播,鸭群密集饲养和无序调群是传播的主要原因。

3. 流行季节: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病高峰,气温湿度适宜时病情容易爆发。

4. 临床症状:鸭病毒性肝炎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发热、肌肉颤抖、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二、实验室诊断方法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目前主要可采用如下方法:1. 病毒分离:通过禽病毒学研究方法,从患鸭体内分离出病毒毒株,对病毒进行生物学和生化鉴定。

2. 病毒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手段,对鸭血清和组织液进行病毒检测。

3. 病原检测:利用分子传染病学技术,如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杂交等方法,对患鸭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

4. 免疫学诊断: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鸭体内的抗体水平,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免疫学诊断。

为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措施:1. 良好的饲养管理:科学规划养殖场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饮水、饲料卫生,避免饲养密度过高。

2. 病害监测:定期对鸭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病原学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和处理。

3. 疫苗预防:目前已有鸭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可采用预防接种的方法,提高鸭群对病毒的抵抗力。

4. 抗病药物治疗:对患病鸭可以采用抗病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减轻病情。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防治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防治

免疫性
鸭群感染后可以通过免疫产生抗体,但再次 感染时仍有可能发病。
地区性
该病在国内外广泛分布,不同地区和不同品 种的鸭均易感。
02
疾病识别
临床识别
发病特点
肉鸭病毒性肝炎多发于3周龄内的雏鸭,其 中1-2周龄最易感,且死亡率较高,可达到 80%-90%。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翅膀下垂, 眼半闭呈昏睡状,排黄绿色稀便。
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可以 综合调理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 。
支持治疗
1 2
补充维生素
添加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调整饲养环境
保持鸭舍干燥、清洁、通风,提供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
3
隔离与消毒
对病鸭进行隔离,对鸭舍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疫苗治疗
选用优质疫苗
选择来自信誉良好的疫苗生产商,确保疫苗 质量和安全性。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患病鸭和健康鸭直接接触,通过污染物和人员 的间接接触也能传播病毒。
饮水和饲料
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饲料传播给健康鸭 。
昆虫叮咬
昆虫叮咬病鸭后再叮咬健康鸭,也可以传播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性
该病多发于春季和夏初,与这一时期的环境 条件和饲养管理有关。
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周龄至3周龄的雏鸭,成年鸭感染 后不发病但可以携带病毒。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 免疫程序。
免疫效果监测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确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规模化鸭场疾病防治
疾病发生
在规模化鸭场中,肉鸭病毒性肝炎经常发生,且通常与鸭瘟、大肠杆菌病等混合 感染,导致鸭只死亡增加。

雏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病毒性肝炎
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物资进出, 定期开展消毒和灭鼠工作,防止病 毒传播。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抗体监测情况,制 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雏鸭 免疫力。
强化饲养管理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保持舍内通 风良好,提高雏鸭抵抗力。
及时诊断与治疗
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减少病毒传播。对病死雏鸭进行无 害化处理,防止病毒扩散。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01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缓解症状

抗生素治疗
02
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防止并发症
的发生。
中药治疗
03
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等作用,可以辅助治疗雏鸭病毒性肝
炎。
05
病例报告与分析
病例一:鸭场暴发病毒性肝炎
发病情况
2022年6月,某鸭场发现部分雏鸭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 退等症状。随后的观察发现,该病症持续扩散,并导致部 分雏鸭死亡。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步态不稳,呆立一旁,眼半闭呈睡眠状。
有些雏鸭会出现角弓反张的神经症状,还有的出现腹泻、颤抖、共济失调等症状 。
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是诊断雏鸭病毒性 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是病毒分离与鉴定、免 疫学试验(如ELISA、免疫荧光
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如 PCR)等。
病毒变异
鸭肝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 ,出现抗药性菌株,给治 疗和预防带来挑战。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雏鸭和产蛋鸭是易感动物 ,而成年鸭通常不表现出 临床症状。
流行季节
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与 高湿度、高温度环境有关 。
发病率和死亡率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很高,严重时可 达100%。

雏鸭病毒性肝炎防治

雏鸭病毒性肝炎防治

雏鸭病毒性肝炎防治contents•疾病概述•预防措施目录•治疗策略•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防治建议与展望CHAPTER疾病概述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其中1周龄~2周龄的雏鸭最易感。

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翅膀下垂、腹泻和痉挛等症状。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

疾病定义与特点病原学与流行病学01020304诊断与鉴别诊断CHAPTER预防措施疫苗选择接种时间接种方法030201疫苗接种隔离饲养对鸭舍、饮水、饲料和运输工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并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消毒措施人员管理生物安全措施卫生管理消毒程序消毒剂选择卫生与消毒CHAPTER治疗策略西医治疗01020304隔离消毒药物治疗对症治疗针灸疗法对病鸭进行针灸治疗,以刺激身体自身的免疫反应。

使用中草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中草药,如板蓝根、金银花、生地黄等。

草药浴将草药浸泡在水中,让病鸭进行药浴,以增强其免疫力。

中兽医治疗补充营养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检查营养与护理CHAPTER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某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注重鸭舍通风、保持水源清洁、合理饲喂,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病鸭,有效控制了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成功案例分享成功案例二成功案例一失败案例一失败案例二失败案例反思治疗方法经验教训预防措施实践经验总结CHAPTER防治建议与展望03饲养管理01疫苗接种02生物安全措施针对养鸭业的防治建议加强监管提供支持针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建议1 2 3深入研究新技术应用国际合作未来研究与展望WATCHING。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病症属性
中文名称:鸭病毒性肝炎 典型症状:精神萎靡 易感种群:鸭 疾病类型:传染性疾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症简介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 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 传染病。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 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型鸭肝 炎病毒的变异株。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 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 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 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鸭肝炎I型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 90%,中成鸭一般不发病,病雏鸭的特征是意识紊乱,频频抽搐,肝脏呈斑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变淡。
感谢观看
肝脏水肿,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 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 暗紫色树枝状。
临床诊断
目前,我国只发现鸭肝炎I型,本病型多见于20日龄内的雏鸭群,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出现典型的神 经症状,肝脏严重出血等特征,均有助于作出初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临床上在较大日龄鸭群或已作免 疫接种的鸭群发生本病时,病例常缺乏典型的病理变化,仅见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末梢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而 无严重的斑点状出血,易造成误诊漏诊,必须经病原分离与鉴定确诊。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鸭疫 里氏杆菌病、雏鸭副伤寒、禽霍乱、曲霉菌病等作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一、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

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二、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萎糜,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

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

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

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

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

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

多数肾脏充血、肿胀。

心肌如煮熟状。

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三、诊断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都较为特征,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注意与鸭瘟及禽霍乱相鉴别。

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四、治疗本病尚无治疗药物。

五、预防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

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

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发布时间: 2005-1-28 信息来源:鸭病毒性肝炎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在流行的重疫区,部分中鸭也会受到攻击,中鸭死亡率30%~50%。

1、病状幼鸭多为突然发病,精神萎靡,缩颈拱背,脚软站立不稳,离群,眼睛半睁半闭,表现嗜眠状态,部分病鸭排菜绿色或白色液状稀粪。

后期出现运动失调,如游泳状,死前呈角弓反张、头向后仰的特有神经症状。

在流行高潮,部分出现流泪,单眼或双眼失明,一些病鸭突然倒地死亡而无任何症状,病程几小时或1~2天。

患病小鸭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即使加强饲养,体重很难达到上市标准。

2、剖检特征肝脏肿大,容易撕裂,质脆,呈土黄色、褐黄色、黄白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坏死灶。

胆囊肿大,胆汁稀薄。

脾脏、肾脏也有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出血。

脑充血、水肿。

其它器官无明显变化。

3、防治方法(1)、免疫种鸭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在母鸭产蛋前2~3周肌肉注射,孵出幼鸭能获得被动免疫。

也可选择在产蛋低峰期进行,每隔4~5个月免疫1次,公母鸭同时注射疫苗,首次注射后两周加强免疫1次。

(2)、免疫雏鸭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日龄雏鸭。

一般注射5天可产生较强免疫力,且保护期较长。

(3)、蛋黄液防治法用鸭肝炎活毒疫苗分别注射1日龄、2~4周龄和产蛋前1个月、半个月的种鸭各1次,最后1次免疫后半个月至半年内产下的蛋,其蛋黄含有多量的高免抗体。

用70%酒精涂抹消毒蛋壳后,置2~8℃冰箱内冷藏,可保持3周内有效,置0℃下冷藏,可保持两个月内有效。

用时,以无菌操作法取其蛋黄,再加入蛋黄重量3~4倍的生理盐水,轻轻摇匀,再按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500~2000单位。

雏鸭刚出壳时,在胸部或腿部皮下注射0.5~1毫升,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初发病鸭注射1~2毫升,能起到治疗作用。

重病鸭隔12~36小时重复注射1次,黑鸭、番鸭(夫洋鸭)患肝炎"三周病"需用黑鸭的高免蛋制成的蛋黄液。

幼鸭患鸭疫综合症时,如肝炎并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伤寒病等,可在蛋黄抗体液中加入庆大霉素,每只鸭1000~2000单位或每千克活重1~2万单位,在胸部或腿部皮下注射1~2毫升,第2~3天,早、晚再注射1次庆大霉素,治愈率达90%以上。

(4)用患本病康复鸭的新鲜血液(加入占采血量1/10的2.5%~5%柠檬钠液,以防凝固)中所含抗体的活力,每只鸭注射0.5~1毫升,重病鸭隔12~35小时重复注射1次。

如有合并感染,可如上述加入庆大霉素治疗,治愈率92%左右。

番鸭的肝炎、三周病需用黑鸭的康复鸭血液,因三周病是细小病毒而致。

(5)中药防治。

每100只小鸭日用药量:茵陈、钩藤、黄芩、黄柏、栀子龙胆草各7~15克,柴胡、金银花、荆芥、防风各6~12克30克,麦芽或稻芽、神麦曲、甘草各10~15克,加水共煎煮浓缩成150毫升左右,再加蜂蜜糖25~50克、健康的猪或禽胆汁5~13毫升拌匀后再与饲料混合均匀喂服,或每只小鸭灌1.5毫升药液,连用3~5天。

据几位养鸭专业户实践,病鸭治愈率92%左右,对各种(品种)雏鸭病毒性肝炎(包括黑鸭三周病)均有良好效果。

在流行"鸭肝"疫区,用于预防,出雏后210天期间,隔天喂服一次,也有良好效果。

(6)辅助治疗。

①每公斤饲料加入病毒灵(ABOB )1.5~2克;②饮水或饲料拌入氟哌酸粉0.1%~0.25%或复方敌菌净粉0.04%~0.08%;③有条件的可肌注干扰素诱生剂聚肌孢,每只中鸭肌注0.8~1毫克,隔2~3天注一次,可用2~3次。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体会2004-06-03 15:28:56 来源:南方农村报鸭病毒性肝炎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鸭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它传染迅速、病程短;主要发生在1-3周龄的雏鸭,病鸭在临死时出现神经症状,呈“角弓反张”特征姿态。

本县近几年来断断续续有鸭病毒性肝炎发生,给我县养鸭专业户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挫伤专业户的积极性和养殖信心。

今年春节刚过,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碰到一起由于常规免疫、饲养管理不当而引发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经过诊治,控制了该场疫情,取得一定的效果。

发病情况2004年2月4日,笔者接到本县钱坑镇一养鸭专业户反映,该场于2004年1月19日新购进的2800只雏鸭3日前开始出现呼吸道症状,食欲减少,精神状态差,随后出现神经症状、死亡,死前呈“角弓反张”特征姿态;病程较长的出现腹泻,最后衰竭死亡。

使用恩诺沙星饮水无效,使用其它抗生素也不起作用,死亡数逐日增加,3日共死1154只。

同场大鸭无特异症状,两周只有6只死亡,死亡时精神状态较差,无其它临床症状,与雏鸭发病情况完全不同,因此场主自行处理。

估计是因天气阴冷、场地潮湿等因素引起的,与雏鸭病情无关(2004年2月1日前后本地区连续几天出现阴冷多雨天气)。

另外,该场大鸭接种过鸭瘟疫苗,而雏鸭未接种过任何疫苗。

病理变化解剖病死鸭,病死鸭呼吸道有清稀粘液;肝脏柔软、质地松脆、极易破裂,表面呈黄褐色,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胆囊肿大并充满绿色胆汁;大脑充血。

其它脏器无明显变化。

诊断及治疗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初步判断该场雏鸭患鸭病毒性肝炎。

因此建议对所有雏鸭每只注射1毫升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液,在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并对鸭舍、设备、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清理,然后用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并在鸭舍中铺上沙,撒上石灰,加强通风,降低场内湿度。

经过上述处理,基本使疫情得到控制,从而进一步证实笔者对疫病的判断是正确的。

执行严格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止鸭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

经验小结一、该场之所以会发生鸭病毒性肝炎,依笔者的见解应该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1、本县近几年来断断续续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该场雏鸭在这种环境中无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给雏鸭感染病毒制造了机会。

2、该场采用自己配合的自混饲料,在饲料配合上不够合理,维生素缺乏,造成雏鸭的营养不足,鸭群抵抗力下降。

3、鸭群没有分开饲养,鸭舍又小,造成饲养密度太大;另外该场处于江边,鸭在鸭舍与江边来回走动之下会使鸡舍湿度增大,加上阴雨天气更是使湿度严重超过标准,成为雏鸭患病的诱因。

二、鸭病毒性肝炎以其发病快、致死率极高而给养鸭专业户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当养殖户发现鸭群感染该病,来不及治疗就已经造成一定的损失,严重阻碍养鸭业发展。

该疫病至今没有有效治疗药物,高免蛋黄液、高免血清或康复鸭血清可作为病鸭的早期治疗或被动免疫,对防止疫病的扩散和减少死亡有显著的效果,但最重要的还是实行严格的综合防治措施:1、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母鸭,每只母鸭于产蛋前10-15天注射一次,隔14天后注射第二次,隔2-3周后所产的蛋可留作种蛋。

无母源抗体的一天龄雏鸭接种疫苗后72小时开始产生免疫力,120小时达到坚强免疫力,免疫期至少可以维持70-80天以上。

2、采用营养成分较合理的全价饲料,并且时时注意鸭舍的内湿度及饲养密度,控制发病诱因。

3、避免和患病鸭场的人员来往或从患病场购进种蛋、雏鸭、成鸭。

4、选用品质良好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揭西县畜牧局动物防疫监督所李锦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