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简史

合集下载

天坛的历史资料

天坛的历史资料

天坛的历史资料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坛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天坛的历史资料之总体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

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1918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

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

丹陛桥西侧有斋宫,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

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敬天"思想。

天坛有3500余株古松柏、古槐,树龄逾数百年。

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

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490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

天坛

天坛

谢谢观看
天坛公园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
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
天坛建筑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主要建筑圆丘坛、祈年殿、皇穹宇 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圆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天坛内外两重坛垣也是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 其技术构造也因建筑外形的特点和“天”的含义而采用奇数、年数等与之相关的数字,主体建筑屋面覆以蓝色琉 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此外,天坛建筑集古代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 态学于一炉,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是时间与空间在建 筑上的体现,又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明代“大祀殿”平面图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 清乾隆十二年(1749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 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
1951年,天坛被定位为“文化公园”,北京市人民政府组建天坛公园管理处。 1957年10月28日,天坛被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破四旧”时期,天坛将祈年殿等处匾额换成毛主席像,避免极左思想破坏天坛,使古建筑免于劫 难。 1970年,天坛整修,时任北京市委常委的万里同志坐镇现场,力排“破掉一切封建”的主张,坚持按原样修 缮天坛内的古建筑。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天坛成为群众避难场所,约1.7万户6.5万户居民在天坛内安置。 1974年至1979年,天坛圜丘西北堆起修筑人防工程的弃土,高32米。 1985年,天坛斋宫剧场拆除,腾退商业店铺,开设展览。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天坛的神话故事

关于天坛的神话故事

关于天坛的神话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南方,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祭祀建筑群,以其巍峨宏伟的建筑、精美细致的石雕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葩。

天坛是我国封建帝王专供祭祀天地、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场所。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因感天地神灵恩泽,遂命宦官弘历奉旨修筑天坛,至永乐元年(1420年)完工。

自永乐年间建成以后,“祀昊天宵往德”之大典举世无双,宗教活动贞节本色,气宇轩昂,纪念性质浓郁。

相传在天坛中,还有许多神话故事传说。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关于“天坛上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天坛中,住着一位神秘的女神,她美丽善良,冰清玉洁,被称为“天坛之女神”。

传说女神守护着天坛,保佑着人们平安顺利。

有一次,天坛遭到了凶恶的魔王的袭击,魔王想要毁坏天坛,让那里再也不会有丰收和平安。

而女神为了保护天坛和人们,奋勇抵抗,与魔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几个昼夜的激战,女神终于打败了魔王,将其封印在天坛的某个角落,让它再也无法伤害天坛和人们。

从此以后,女神成为天坛的守护神,每年春节和秋分等重要的时刻,她都会加强守护,为人们祈福祝福。

这个神话故事被传颂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心中关于天坛的传说。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秘的女神,每年都会前来天坛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国家繁荣。

女神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对天坛的热爱和崇敬的象征。

天坛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的精神家园。

在天坛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每一块石雕,每一座殿堂,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天坛中的神话故事也让人们感受到神秘和传奇的魅力。

天坛的神话故事,让这座古老的建筑更加神秘和动人。

人们在感受天坛的庄严肃穆时,也会被这些神话故事所吸引,想象着那个神秘的女神在天坛中守护着人们的平安和幸福。

天坛的历史故事

天坛的历史故事

天坛的历史故事
天坛居诸坛之首,是一座典型坛庙,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两倍,略小于颐和园.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
该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外坛墙呈圆弧形,南墙与东、西墙为直角相交,取其天圆地方之意.因为天坛建成初期,不仅祭天而且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地坛后,才天、地分别祭祀.两道坛墙最初均为土坯砌成,曾称天坛土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将土城用砖包砌.两道墙之间称外坛.外坛墙一周11华里,只有两个门,与先农坛相对者叫圜丘门,与太岁坛相对者叫祈谷坛门.皇家祭天圣地,1860年曾遭英法联军洗劫,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当时,斋宫曾设联军司令部,圜丘坛上架设了轰击前门和紫禁城的大炮.侵略军为了掠夺物资,曾在圜丘坛门外设火车站(天坛外站)和祈谷坛门火车站(天坛内站).内站运兵员,外站运军火.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登基,也在天坛演出了一场祭天的丑剧.军阀混战期间,辫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与段琪瑞巷战时,天坛内成为战场.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开放.解放后,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北门,有计划地修葺了内部建筑,增加了设施.外坛部分保留了北半部,原来的圜丘门已不存在,这里建成了居民区,即现在的复康里和天坛南里一带.现在的南门是原来的内坛南门.经过改造之后,使原来的皇家坛庙,变成了一处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

关于北京天坛的资料

关于北京天坛的资料

关于北京天坛的资料2篇第一篇:北京天坛,又称为天坛公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最有名的一座古建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天坛公园是北京市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约273公顷,建筑群布局分为内、中、外三个部分。

其中,内坛是主体建筑,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内坛是祭天的地方,坛上最著名的建筑是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由三个石块堆砌而成,中间是一片空地,象征天地之间的联系。

殿内有一块圆形的石板,被称为“心石”。

传说只要站在心石上跳起来,心愿就会实现。

中坛是内坛与外坛之间的过渡区域,是连接两个坛的交通枢纽。

中坛的建筑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是回音壁。

回音壁是一面形状特殊的墙壁,当人在某个位置发出声音时,墙壁会将声音反射回来,使人听到回声。

这种奇特的声音现象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体验。

外坛是天坛公园的外围区域,也是规模最大的部分。

外坛包括一片广阔的草坪和几座陵墓。

这些陵墓是清朝皇帝和皇后的陵墓,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陵墓之一。

除了以上的建筑群,天坛公园还有各种各样的景点和设施,如植物园、博物馆和游乐场。

植物园是一个以观赏和研究植物为主要目的的场所,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如花卉、树木和草地。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古代文物和历史文化的地方,里面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游乐场是提供各种各样娱乐设施的地方,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和家庭来游玩。

总的来说,北京天坛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它不仅是北京市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公园不仅吸引了很多游客,也是北京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里不仅有古建筑的美丽,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和设施,使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享受到现代化的娱乐和休闲方式。

无论是城市人还是游客,都能在天坛公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氛围。

北京天坛公园简介和历史

北京天坛公园简介和历史

北京天坛公园简介和历史北京天坛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风景区和文化景点。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是一处集古建筑、园林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天坛公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天坛公园的建设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于1420年建造。

这是为了祭祀天地与宣示王朝的威严而建的。

天坛公园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进行祭祀仪式的场所,是明、清两代皇室举行祭天祈谷仪式的中心。

这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组古代建筑,在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公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圜丘坛、皇乾殿和祈年殿。

圜丘坛是天坛公园的核心建筑,是供奉天神进行祭祀的场所。

圜丘坛是一座圆形的平台,直径约为360米,高约20米。

圜丘上建有石坛和祭坛,还有一座名为皇穹宇的宫殿。

圜丘坛上面有三个承天地之势的台基,象征着人间、天堂和天地之间的联系。

皇乾殿是天坛公园的重要建筑之一,是进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皇乾殿是一座巨大的圆形建筑,中央有一座木质的宝顶,象征着皇帝与天地相通的象征。

在这座殿中,皇帝会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国家的安康。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用来祭祀五谷的场所。

每年农历春节后的第一天,皇帝会亲自前往祈年殿进行祭祀仪式,祈求国家的丰收和人民的幸福。

祈年殿是一座高大的建筑,有六道圆形台基,象征着五谷丰登。

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外,天坛公园还有众多的附属建筑和景点,如墙壁、祈君建筑、回廊、宫殿等。

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的规模和风格进行修建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天坛公园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还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特点。

在天坛公园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

公园内有着茂密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四季不同的景色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尤其是春天,公园里的樱花盛开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北京天坛简介

北京天坛简介

北京天坛简介北京天坛,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瑰宝,坐落在北京市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祈谷和祈雨的场所。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天坛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主要由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建筑组成。

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它由三层汉白玉石坛组成,每层都有精美的栏杆和雕刻。

站在圜丘的中心,仰望天空,仿佛能与天地神灵对话。

圜丘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周边的石板数量、栏杆的高度等都蕴含着独特的数学和天文原理。

祈年殿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的象征之一。

它是一座宏伟的圆形大殿,内部结构复杂,以蓝色为主色调,象征着蓝天。

祈年殿的建筑风格独特,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榫卯结构连接,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殿内的藻井更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它的围墙有着奇妙的声学效果,被称为“回音壁”。

当你站在一端轻声说话时,另一端的人可以清晰地听到,这种声学现象至今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天坛还有斋宫、神乐署等附属建筑。

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环境清幽,建筑风格简洁庄重。

神乐署则是负责祭祀时演奏音乐的机构,展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魅力。

天坛的建筑不仅在外观上令人震撼,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深厚。

天坛的建筑布局和设计遵循了中国古代的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这里,皇帝通过祭祀活动,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百姓的祈福,希望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坛的园林景观也别具一格。

园内种植着大量的松柏,四季常青,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古柏参天,绿草如茵,与宏伟的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今,北京天坛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人们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沉淀,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

北京“天坛”简史

北京“天坛”简史

北京“天坛”简史北京天坛祈年殿中国的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因此,北京天坛是自古以来,祭天最宏伟的建筑系列。

天坛的建筑,主要在表现“天”的至高无上,突显天空的辽阔高远;而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因而增加西侧的空旷视野,使人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观瞻,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个建筑物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切身感受。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正统神传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征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天人合一”这种宇宙观的具体表现方式。

天坛平面图明朝崇祯年间的天坛根据清初,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的编年史里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时的天坛是这样的:天坛在北京永定门内五里,坐东向西,外围十里,圆环是砖造的城墙,西面对着山川坛,其体积为方形,凭籍田亩的式样处理。

其内之圆殿,琉璃碧瓦一如太庙样式,中设天位,东设太祀位,各位、座都距离丈余,中间有台阶可供攀登,内部小龛中放置木主,游人不许轻易进入。

掌理此事者,乃是太常寺之黄冠(道士)。

四面的窗牖,悉数以青蓝色丝料作为屏障来遮阳,大如门板,明亮可爱。

进入寝殿,有龙床,还有用膳殿,其中有食具,并设有更衣殿,其中设有椅座,用来薰衣、沐浴的宫殿,而且有浴池,一切法制、器物之完备辉煌、祭祀、礼数之庄严隆重,祭天之前十日,即可纵目观赏至尽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天坛”简史
北京天坛祈年殿
中国的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因此,北京天坛是自古以来,祭天最宏伟的建筑系列。

天坛的建筑,主要在表现“天”的至高无上,突显天空的辽阔高远;而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因而增加西侧的空旷视野,使人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观瞻,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个建筑物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切身感受。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正统神传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征
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
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天人合一”这种宇宙观的具体表现方式。

天坛平面图
明朝崇祯年间的天坛
根据清初,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的编年史里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时的天坛是这样的:
天坛在北京永定门内五里,坐东向西,外围十里,圆环是砖造的城墙,西面对着山川坛,其体积为方形,凭籍田亩的式样处理。

其内之圆殿,琉璃碧瓦一如太庙样式,中设天位,东设太祀位,各位、座都距离丈余,中间有台阶可供攀登,内部小龛中放置木主,游人不许轻易进入。

掌理此事者,乃是太常寺之黄冠(道士)。

四面的窗牖,悉数以青蓝色丝料作为屏障来遮阳,大如门板,明亮可爱。

进入寝殿,有龙床,还有用膳殿,其中有食具,
并设有更衣殿,其中设有椅座,用来薰衣、沐浴的宫殿,而且有浴池,一切法制、器物之完备辉煌、祭祀、礼数之庄严隆重,祭天之前十日,即可纵目观赏至尽呢。

天坛内有铜井,以铜铸成外圈,从底下套上,因此水味清新甘洌,饮之沁入骨髓。

这地方离大内(天子居所叫大内)十余里,当祭祀之夜,二更时分,遥望坛内,倘若红灯升至旗竿末杪,你就知道皇上的龙辇来到,开始举行祭天礼了。

那个红灯笼,直径三丈,高五丈,中间坐两个黄冠(道士)掌管着呢。

天坛中设有一个黑漆的木榻,高二尺许,南面为天位,榻上放置一层棉花、飞絮,用来验证天神是否降临。

如果棉絮稍低,就说神来过;倘若棉絮不动如故,那么就断定天神没到哪。

天位之东也设有一榻,是为天子位。

又祭天牛,摘去牛腹中五脏等物,再以檀降香塞满牛肚内,点火焚烧之,则腥臭之气上升于天而散去。

天坛的结构与沿革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西元1420),最初实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坛。

嘉靖九年(西元1530)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
并改名为天坛。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更改扩建。

目前的主要建筑,除祈年门和皇干殿是明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清代建造的。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的“天地墙”,是天圆地方的传统表征。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以一座“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

圜丘坛
圜丘坛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

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

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

皇穹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

它始建于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起改称皇穹宇。

乾隆十七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

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

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

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二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位于祈谷坛中央,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

乾隆十六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

光绪十五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

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四根龙柱,象征四季;中圈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

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又称绮井、天井、方井、复海、斗八等,是中国建筑中一种顶部装饰手法,将建筑物顶棚向上凹进如井状,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体空间。

)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祈谷坛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六米高,气势巍峨。

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

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

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

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结语
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奇特、装饰瑰丽的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虽然历史简短,但它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与瑰宝。

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

尽管北京天坛兴建至今,只不过将近六百年而已,可它却代表着自古以来尊天敬神、天人合一的神传文化精髓!只要天灾人祸频仍──旱、涝、虫、疫不断,饥荒连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等等现象出现,那贵为“天之子”的皇帝,就得诚惶诚恐的斋戒沐浴、反躬自省的赶紧率领文武百官,登上天坛“祭天”、下“罪己诏”,一肩担起国家兴亡、黎民百姓存续的重责大任,诚心悔过、戮力改革,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如此方能获得老天垂怜、善加呵护而度过难关。

面对天坛的神圣意义,遥想祭天的庄严负载,此时,你会庆幸自己只是个凡夫俗子,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一介庶民,只求温饱、平安度日即可,不会再像过去一样,羡慕起那重重光环围绕、万众瞩目的皇家成员,以及代表尊贵与权势的真命天子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