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的雕塑
亨利摩尔雕塑卧像浅析

文艺理论探索Literarytheorytoexplore1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亨利摩尔雕塑卧像浅析文/李鹏杰1 形象的转变1.1 “人”的形象雕塑当中有一些近似人体的形象,但与古典雕塑中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差别。
古典雕塑基本塑造神话、历史人物,表达当时的思想与追求。
但亨利摩尔的雕塑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艺术发展的重大改变。
从雕塑的历史上来看,古典雕塑全部以人物为主,这因为艺术是人的思想追求的表达,艺术便通过人的形象来进行创造表现;当现代艺术的大门打开,解放了艺术的表达方式,将雕塑从以人为表达主体的圆圈中释放出来,因此,我们看到亨利摩尔雕塑中“人”的形象,只是作为一种元素存在,而不再以人为主体了。
1.2 “物”的形象雕塑中的形象主要取自于自然界中的物——石头。
当艺术从表达人为主体到解放表达的形式的时候,艺术家便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物来承载他的思想与追求,亨利摩尔便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
拥有者万物的自然界的确是最好的源泉,众多的动物、植物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动物的肌肉骨骼、强壮的四肢、敏捷的速度、流线型的形体都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尤其是植物,强大的生命张力将它们推向天空,生长成巨大的宁静的形体,生命的法则在自然界的生命体中表现得多么强烈;还有许许多多的物,虽然是无机,但它们在自然中适合的存在着,也随着自然界中各种力的加持在不断的改变形体,直到力对它的影响变得最小,这其中凸显了自然界的一些力的法则,还有一些形体的法则。
亨利摩尔则将目光专注于此,不断地去观察,不断地去感受,不断地尝试运用,然后做出他的雕塑艺术。
雕塑中“物”的形象充分的给我这种感受,形体的转折自然,不突兀,每一个地方的形体都感觉舒服,像是树林中的一棵树、河中的一块鹅卵石一样舒服自然。
2 材质雕塑卧像的材质是石头,但是亨利摩尔对于石头的运用则于古典石雕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艺术的材质只是作为表达的媒介,利用材质的特点来达到各种目的。
有生命的石头——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

有生命的石头——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
孙晋云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3(29)6
【摘要】亨利·摩尔的雕塑,被认为是“有生命的石头”,而不是“有生命的刻画物”.其作品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都与自然保持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充满强烈的内在生命力量.他通过孔洞、分段等独特手法,创造出大量独树一帜的雕塑,为现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页数】2页(P253-254)
【作者】孙晋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0
【相关文献】
1.诠释生命艺术——现代雕塑艺术大师亨利·摩尔 [J], 李利;秦柯
2.谈亨利·摩尔雕塑艺术中的东方美学语汇 [J], 俞卓
3."空洞"而不空洞——浅谈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 [J], 柯希仑;刘楷
4.近年来亨利·摩尔雕塑艺术研究综述 [J], 柴佳;
5.亨利·摩尔雕塑艺术欣赏 [J], 亨利·摩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

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内容摘要:亨利·摩尔是现代雕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在吸收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现代雕塑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革新。
尤其是他的大型室外雕塑,既遵循了人文主义的道路,又把作品完全融合到现代的环境中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雕塑材料的真实空间主题环境20世纪的世界雕塑艺术可以说是西方人的天下,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这漫长的100年里充满了变革与传播。
在众多的艺术家中,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19世纪罗丹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那么亨利·摩尔则把现代雕塑推到了另一种高度。
摩尔的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个性语言将雕塑完全推向室外,达到了一种与自然、与人的共语状态,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亨利·摩尔1898年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卡索福德镇矿工家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摩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16岁时获得了剑桥高级证书。
“一战”爆发后,摩尔应征入伍,后在法国作战中因毒气所伤回国治疗,1919年退伍并被录取到利兹艺术学院学习雕塑艺术,第二年获得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奖金。
在皇家艺术学院求学期间,摩尔得到校长威廉·罗森斯汀爵士的赏识和大力支持而成为皇家艺术学院的一名雕塑教师,这对于摩尔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期,摩尔的一次展览给他带来了莫名的污蔑和攻击,他的顶头上司利用这些流言迫使摩尔离开了皇家艺术学院,后来摩尔去了切尔西艺术学院重新开始雕塑教育一直到1940年。
摩尔于1986年逝世。
在摩尔长寿的一生中,创造了大量的雕塑作品,母与子群像和斜倚的人物是他创作的基本主题。
就形式和材料而言,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摩尔早期的艺术生涯中,他从大英博物馆、国家艺术馆等艺术宝藏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受到米开朗琪罗、乔托、马萨西乔等大师作品的深刻影响。
1926年至1930年之间,他的作品明显受到前哥伦比亚雕塑的影响。
亨利摩尔

《斜倚像》(二)
思想产生的来龙去脉, 并从中得到了启发。经 过反复推敲,在抛弃了 许多初稿后,摩尔决定 雕刻一个不带任何故事 情节的斜倚像, 既避免 了任何俗套的比喻性,又 能使人们产生各种遐想。 这件作品是摩尔创作的 “斜倚像”主题中最成 功的一件。
年轻时,亨利· 摩尔很 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 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 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 竭力追求构 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 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 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 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 骨骼、石块、树根等)中 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 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 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 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 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 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 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 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 则。”“树的关节
亨利· 斯宾赛· 摩尔
亨利· 斯宾赛· 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 1898年7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 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 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剑桥 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 “斜倚的人形” (1951年), 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 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 风格的典型代表。
,大理石雕像,长512厘米,高约 240 厘米, 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 利· 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 创作于1956年,现放置于 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入口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巴黎总部大楼建造到一半时,亨利· 摩尔接到了为该组织设计一个 大型雕像的委托。这件雕像将放置在大楼主要入口的正前方。作为 一个雕塑家,摩尔以前从不去关心对作品的题材要作什么通俗或深 邃的解释,而这次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为一个思想目的性极强的机构 搞创作,因此认为选择人类应有社会责任感的题材是适宜的。他仔 细研究了有关家庭成员、文化教育、国际团结这些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82b69ec03d8ce2f01662395.png)
亨利摩尔雕塑风格[浅谈亨利.摩尔雕塑风格]20世纪初期,西方的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作为古典艺术和具象艺术终结者的罗丹,已经把三维造型的写实技巧推向了高峰,而要摆脱前辈艺术大师的辉煌成就只有远离大师,探索其它出路。
有一位艺术家就另辟蹊径,找到了自己的不寻常路。
他就是是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的创作风格介于传统与抽象之间,造型优雅古朴,充满着无穷的生命力。
众观摩尔作品,基本上取材于人体,将人体进行抽象,变形,拉长,打孔,压扁。
摩尔没有参与任何流派,但他的创作风格却受到诸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影响,形成了他独有的个性化风格。
学生时代,他很喜欢博物馆收藏的原始艺术和墨西哥雕塑,它们造型生动自然,质朴而率真,给人稚拙的感觉。
他认为这些是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它们有生气勃勃的活力,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摩尔认为它们最具生命力。
他对这些雕塑的理解促使他努力想把原始艺术这种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真质朴的表达出来。
1924年摩尔模仿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风格创作了第一件《母与子》雕像,这件雕塑浑厚整体,体量感很足,率真质朴。
五官和手都很具象,几乎没有任何抽象成分,与原始雕塑极为相似。
虽然这件作品的风格还不成熟,个性化的成分太少,几乎没有他自己任何雕塑语言和风格,但他却迈开了一大步,以后的作品都是在这种大的雕塑语言上进行变动和调整的,也意味着他的创作生涯自此展开。
1926年,摩尔又受到墨西哥玛雅文化托尔特克神庙门口一尊神像的启发,创作了第一件《斜倚的人像》。
这种倾斜像成为摩尔整个艺术创作历程中又一代表性形体。
几乎可以说,摩尔以后许多作品都属于这一作品的变体。
刚开始他塑造的斜倚像面部刻画还比较清晰,四肢与手都很具象,浑厚饱满。
抽象的幅度极为有限,可以看出那种神秘古朴的表情与墨西哥艺术如出一辙。
1927年摩尔创作的《斜倚的人物》,是他早期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件。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自然与生命的阐释者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a s h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C h i n a)
Abs t r act : I n t we n t i e t h Ce n t u r y , t h e g r e a t s c u l p t o r He nr y Moo r e i n a p o s i t i v e a t t e mp t t o ma k e a s c u l p t u r e o f t h e c r e a t i o n o f
浅析亨利 ・ 摩 尔雕 塑
一 一
自然与生命 的阐释者
张莉
(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 0 0 0 2 9)
摘
要
: 2 0 世纪伟大的雕塑家亨利 ・ 摩 尔 以一 种 积 极 的 尝 试 心 态 进 行 着 雕 塑 的 创 作 。大 多 数 的 作 品 都 是 从 现 实 生 活 和 历 史 经 验 中 汲 取 灵感 用 他 独特 的 风 格 来 表 现 生 命 的 意 蕴 。 文章将通 过分析摩尔雕塑 中 “ 自然 与 生 命 意 蕴 ”的 表 现 , 重 新 认 识 萁 雕 塑 作 品 及 蕴 含 的 深 意
“  ̄ i f : - t L P 界 的艺 术f f _ l , 最使 我 心灵 受 到震 动的 是非 洲 艺术 。 它教 会
我懂 得 创造 的 最 原则一 一 真诚 ; 创 作 的最 大 力m一 一 啦命 ; 创 作 的 碑性 质 的代 表 作 。 作 品呈 金字 塔形 状 , 母亲 魁 半 身像 , 孩 子被 举起 于 最 好 的丧 现 形 式一 一 纯 朴 。 ” 摩 尔 在 对 非 洲 原始 雕 进 行 考 察后 讲 母 亲头 顶上 , 孩 子的双 腿 勾着 母 亲 的脖 子, 髂个 身体 由母 亲 的双臂 支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作者:张莉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11期摘要:20世纪伟大的雕塑家亨利·摩尔以一种积极的尝试心态进行着雕塑的创作。
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经验中汲取灵感,用他独特的风格来表现生命的意蕴。
文章将通过分析摩尔雕塑中“自然与生命意蕴”的表现,重新认识其雕塑作品及蕴含的深意,体会人文主义精神对于雕塑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生命意蕴;情感;自然;人文主义检索: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31-03Analysis of Henry Moore Sculpture: the Nature and the Life of the InterpreterZHANG Li(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great sculptor Henry Moore in a positive attempt to make a sculptur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state of mind. Most of the works are inspired by the real life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with his unique style to show the meaning of lif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oore sculpture in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lif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culpture and the implic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fluence to the art of sculpture.Key words :life implication; emotion; natural; humanismInternet :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中以“生命”为创作主题,蕴含奋发向上的时代意蕴和在当时复杂、困顿时代环境中传达出来的健康力量,引导着人类不断勇敢地正视、面对并最终冲出困境,探索世界的本源,回归人类生命本质,进而创造出瑰丽灿烂的文化。
亨利摩尔雕塑内在魅力论文

亨利摩尔雕塑内在魅力论文摘要:摩尔的作品除了要了解他作品的主题与描绘的客观事物之外,更主要的是体会形态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往往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畴。
他的风格在于作品给人留有不少空白,让观众有自我发挥想象的余地,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作品有着实用上的视觉意义。
1.对生命的颂扬摩尔认为雕塑是蕴含着动力与生命的,是能够传达暖意和感情的。
他从来不搞“冷抽象”、“纯抽象”,他要求具有心理的、人性的因素。
二战结束后,摩尔已享誉世界,他的作品风格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当时转折性的作品有传统与创新、想象与具象结合的“圣母与子”和用自由法则让观众创造意境的“国王与王后”。
摩尔因为经历过两次大战,也上过战场,受到过毒气弹侵害,所以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表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展现了宁静、庄严和温暖,对人间倾注着温暖。
在他的作品中,都能看出摩尔内心的情感,每一幅作品都灌注着摩尔的希望,他的作品犹如有着生命,具有内在视觉意义。
2.对自然的崇拜摩尔的作品与自然有着与自然的极度亲和的倾向,也许是因为英格兰的宁静旖旎的自然风光,让他从小对自然本身的演化有着独特的感受,而对于自然的理解,他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领悟。
他对大自然的造化留下的形体有着天生的敏感,并提取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灵感来自于自然本身,他的作品启示着人们要用创造的眼光来面对和亲近自然。
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灵性,而且为人们拓展了视觉空间,就如威廉布莱克所感悟:“从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他的有些作品会让人颇感费解,因为他对自然本身的造型是一种独特的提纯过程,但是这类作品放入大自然中又让人感到愉悦。
室外或公共性的雕塑本意就是让来自大自然的精华没有阻碍的融入自然本身,而亨利摩尔就是完全遵循了这点,并且还把它演绎的无以复加的精彩程度,他让人们领略到自然与艺术融为一体甚至于锦上添花是一件多么让人惬意的事,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漫步在都市或乡村,无论是花园草地还是中心街区,各种各样的雕塑时有看见,走到建筑的内部,不管是私有的密室还是公有的区域,作品也是形态各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尔的雕塑
作者:朱国荣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英国雕塑家摩尔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雕塑家了。
摩尔继毕加索、米罗之后,也来到了上海,虽然晚了一点,但毕竟是带着他的118件作品来了,这就是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摩尔在中国》--亨利·摩尔大型雕塑展。
从雕塑的孔洞中露出他的脸,是摩尔最乐意让人摄下的镜头。
“一块石头上可以有一个穿透的洞而不会因此被削弱,只要这个洞的大小、形状、方向是经过充分研究的,按照拱门的原理,它就能保持强有力。
”摩尔如是说。
由于孔洞经常出现在摩尔的雕塑中,以致成了摩尔雕塑的最鲜明的“注册商标”。
摩尔的雕塑,在许多人的眼中是抽象的。
但是摩尔本人从不承认他是一位抽象雕塑家。
他认为他的雕塑毫无疑问是具象的。
他只是将表现对象通过他的感受来进行艺术提炼,把对象本质的东西用单纯的手法表现出来。
确实,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所表现的对象:人物、骨骼、石头、贝壳等,然而摩尔的艺术追求并不到此为止,他要表达的是富有象征意味的更为宽广的含意。
摩尔在一次放大他的一个《斜卧像》的稿子时,感到形体与风景存在着某种联系,如女人的膝盖和乳房犹如山峰,而一旦这两个形体分开,人物的概念消失了,它就更变成了大自然的景色,甚至是完全意想不到的景象。
摩尔的雕塑,可以说是从具象出发,而一旦当他完成了的时候,他的作品不再是简单地再现所表现的对象,而会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英国美术史论家阿兰曾对摩尔的一件作品《家庭》评论说:“他表现的是一对夫妇并肩而坐,孩子抱在他们中间的情景。
但是雕塑一点不像真的人。
摩尔不想再现真实的男女的特征,脸上只用几条细线来表示。
但是曲线和孔洞、角度以及雕塑的设计形成了一个好看的、有趣味的形状。
虽然没有逼真地去表现他们,但他们确实像一家人”。
摩尔的雕塑有着鲜明的系列,诸如“卧像”系列、“母与子”系列、“家庭群体”系列、“国王与王后”系列、“骨骼”系列等。
作品的系列化,往往是艺术家对艺术探求的一种深入持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展示。
摩尔的系列化的作品清晰地展示了他在雕塑艺术上不断探求的历程。
例如,摩尔在他的“母与子”系列中,研究的是母亲与孩子一大一小双人像的组合形式,感悟到了纪念碑性的稳重和富有韵律的艺术形式,而在“家庭”系列中,则是尝试将群像如何统一起来的实验课题。
摩尔前后一共做了17件“家庭”雕塑,第一件草稿模型是近乎自然主义式的,到最后的一件已是超现实主义风格了。
而“家庭群体”系列最终又导致了“国王与王后”系列的产生。
摩尔对雕塑环境的重视胜过当时其它的雕塑家。
他认为雕塑必须是自由的,要能够从360度的任何一个角度去看。
为此他总是想让他的雕塑置身于大自然中,能够得到天空、草地、树木的陪伴和关照。
并且他的雕塑在造型上也多与大自然有着某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