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词源上讲,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us "社交",psychology源于psyche"心灵"和logy"逻辑"。故而,social psychology 从词源上讲,是对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理规律的研究。

(二)、西方学者的经典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周围情景力量的学科,即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如何受他人现实的、潜在的、想象的存在的影响。

(三)、中国人的理解:

社会=世道,心理=人心,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世道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对象:

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内部的不同取向:

1、心理学取向:主要关注人格特征、心理历程等个体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社会学取向:主要关注社会互动、集群行为等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文化人类学取向: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不同文化特质中的差异;

4、生物学取向:主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与生物进化的密切联系;

5、认知神经学取向:关注一系列社会心理机制所对应的认知加工和大脑神经反应。

四、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层次: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多层次的,各个层次解释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

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相关研究:

探寻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自然(相关)关系。一般收集资料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采用现实情景,但是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二)、实验研究:

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实情景,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实验对象必须接受严格一致的处理,以保证观察到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自变量的影响。

第二讲社会认知(上)social cognition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

1、认知:是人们对感觉材料进行转换、简化、细化、储存、回复和利用所依赖的所有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工具认知和社会认知两种类型。

2、社会认知: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对社会事务进行感知、记忆、理解、推理、沟通和协商的过程。

3、社会认知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微观层面上——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归因认知;

中观层面上——人际认知、群体行为认知;

宏观层面上——制度认知(制度认同)。

二、自我:

1、自我:自我是个人对自己所持有的所有重要信念的集合。

2、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个体凭借自己的认知体系建立起的对自己的认识;客我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所有信念,是他人反馈的自我。

3、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是指我们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评价方式来理解自己。

三、自尊:自己对自己所做的评价。

四、自我认知:

1、概念辨析:

(1)、自我:自己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所产生的对自己相对稳定的看法;

(2)、自我认知:认识自我的具体过程;

(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产生的心理状态。

2、文化与自我认知:

东方人习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划分事物的类别——关系人;西方人习惯将事物划入它们作为“物体”各自所属的范畴里面去——独立人。

3、东西方人自我认知差异的神经学依据:

北大朱滢教授首次发现东方人大脑右侧前额(布罗德曼区)既表征自己,有表征母亲;西方人大脑右侧前额只表征自己,不表征母亲。

4、自我认知偏差:

(1)、人们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成功源于能力,失败源于运气。

(2)、风险厌恶:等量的损失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的影响——卡曼尼重要推论:当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加倾向于奉献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获得情景时,更加倾向于风险厌恶。

(3)、对自己的盲目乐观: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

第三讲社会认知(下)social cognition

一、认知图式:

1、图式的概念: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只有与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才具有意义;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认为图式是人们已有经验和已有反应的一种积极组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一定的心里组织结构,分为同化(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强化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原有的图式或动作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图式的定义:图式是存在于知觉者内部的结构,它在某种程度上与觉知的事物相联系,能够指导人们的活动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2、图式对人们认知过程的影响:

(1)、积极影响:

A、图式有助于信息加工;

B、图式有助于回忆;

C、图式有助于加快信息处理;

D、图式有助于自动推理;

E、图式能够提供预期。

(2)、消极影响:

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注:20世纪3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儿进行的关于美国人对中国人偏见的调查实验,证明了美国人“言行不一”的情况存在。——刻板印象作用的结果

二、归因认知:

1、归因:人们对某种结果提供的原因性解释。

2、归因理论:(创始人——海德)

内部归因:将个人行为归因为个人的性格、态度和个性;

外部归因:将个人行为归因为情境。

3、凯利的共变理论:(共变归因模型)

(1)、包括三个要素:

一致性信息(一致性):想同刺激情况下,其他人做出与行为者想同行为的可能性;

独特性信息(区别性):对行为者而言,对于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可能性;

一贯性信息(一贯性):对于行为而言,在不同情境下某项行为出现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的可能性。

(2)、较高的一致性和较高的区别性得出外归因;

较低的一致性和较低的区别性得出内归因。

例:A与B都批评C(较高的一致性),A未批评其他人(较高的区别性),那么C有问题(外归因);只有A批评C(较低的一致性),A又批评其他人(较低的区别性),那么A有问题(内归因)。

三、人类社会认知的三种模式:

1、朴素的科学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达到控制和预测心理与行为的目的;

2、认知的吝啬者——认识到资源有限,信息不全和不确定,无法达到最满意的认知,因此倾向于做最少的认知判断;

3、机动的策励者。

第四讲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一、态度的概念:

1、态度:

奥尔波特:态度是人们心理和神经的一种准备状态,它通过人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人们对情境的反应;——行为主义学派影响

克瑞奇:态度是人们对生活世界中某种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认知学派影响

弗里德曼:态度是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者他人稳固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部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ABC理论——感觉、认知、行为

认知成分:是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他成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是人们对态度对象作出的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它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

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带有准备性质。它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对象所采取的反应,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3、态度的功能:

1)、效用(适应)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和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和鉴赏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

2)、知识功能: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组织,是世界变得有意义。对于那些有助于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