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社会学与心理学(一)社会学及其分支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女性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产业社会学等等(二)心理学及其分支1. 普通心理学2. 教学心理学3. 试验心理学4. 行为神经科学和比较心理学5.发展心理学6.人格与社会心理学7.艺术心理学8.临床心理学9.咨询心理学10.工业组织心理学11.教育心理学12.学校心理学13.公共服务心理学14.军事心理学15.成人发展心理学16.护理心理学17.消费心理学18.心理学理论和哲学心理学19.区心理学20.人本主义心理学21.人口和环境心理学22.女性心理学23.宗教心理学24.健康心理学25.家庭心理学26.性心理学27.少数民族心理学28.媒体心理学29.体育心理学30.成瘾心理学31.男性心理学32.国际心理学33.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34.儿科心理学35.创伤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价值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人格特质的代表性理论:1)Costa,McCrae,Goldberg,John的“大五”人格理论:生活环境和人格结构的相似性是一致的。

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国内学者王登峰、崔红的“大七”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有关。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3.认识社会(人与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4.认识生活的价值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⑵调查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知、态度的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3.从众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时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

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4.社会认同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或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5.自我暴露又称自我揭示,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属于私人的可靠的和重要的信息。

多数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具有自愿的,有意的,真实的特点。

作用:①对自己进一步了解和认可;②加深对别人的了解;③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二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二考试答案

社会心理学二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互动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计算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是指:A. 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B. 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C. 对环境因素的解释D.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答案:A4.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单独时差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单独时好C.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D.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抑制作用答案:C5.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解释的是:A. 个体如何认识自己B. 个体如何认识他人C. 个体如何认识社会D. 个体如何认识群体答案:D6.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模仿C. 顺从、认同和模仿D. 服从、认同和模仿答案:A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习得主要通过:A. 直接经验B. 观察学习C. 模仿他人D. 社会强化答案:B8.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的是:A. 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B. 个体之间的权力关系C. 个体之间的利益交换D. 个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答案:C9. 社会促进理论认为,群体存在会:A. 增加个体的焦虑B. 减少个体的焦虑C. 提高个体的表现D. 降低个体的表现答案:C10.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的是:A. 个体如何理解社会现象B. 个体如何理解他人行为C. 个体如何理解自己行为D. 个体如何理解群体行为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关系D. 社会行为答案:ABCD2.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 归因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社会认同理论D. 社会促进理论答案:ABCD3. 社会影响的来源可以是:A. 个人B. 群体C. 文化D. 媒体答案:ABCD4. 社会促进效应的表现包括: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模仿D. 社会学习答案:AB5.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认知过程包括:A. 信息编码B. 信息存储C. 信息检索D. 信息应用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促进效应的含义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最新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

最新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的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两方面。

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自己、群体、他人的知觉。

行为原因、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经验。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释作用。

图式的作用包括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

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近社会常模管理自己、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完整考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44.PAC中A是指()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
A、两
B、四
C、六
D、七
答案:D
2.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A、环境与行为的整体性
B、环境与行为的相互性
C、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
D、跨学科性
答案:A
3.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个方面
A、心理不平衡
B、心理落差
C、心理失调
D、相对剥夺感
答案:D
13.按照()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师生关系、父女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A、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
B、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
C、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
D、人际关系的性质
答案:A
14.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
C、是否承担责任
D、是否真实
答案:C
25.()和达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旁观者有的时候有抑制的状况。
A、津巴多
B、弗瑞德曼
C、法维斯
D、拉塔
答案:D
26.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
A、保护的方式
B、利他的方式
C、利己的方式
D、欺骗的方式
答案:B
27.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
A、行为者意图
B、行为性质
C、行为发生的原因
D、行为发生前的线索
答案:D
11.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

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

区别见表: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1)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

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

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

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

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

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

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1).观察法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

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调查法调查法采用自我报搞的形式,可以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简单易行,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调查法。

调查的途径包括面谈,电话访谈,新建和网络调查等。

要获得这种代表性,最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既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被选中。

(3).实验法实验法通过对情境的有效控制,得到的资料很准确。

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4).档案研究法优点:因为研究着观察的行为是二手资料,这可以排除情境对这些行为的影响。

缺点:这些资料往往是不完整的,或者不够详细,并且搜集的方式又也不是很系统。

(5).元分析法是运用一套统计程序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已开展或已报告的有关研究进行检验。

4.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有以下方面: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5. 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三个机制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行为决定了行为方式。

学习理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后还会成为习惯。

学习理论的机制主要有三点:联结,强化,模仿。

学习理论的特点:一是假定行为主要是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二是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而护忽视了个人对外部环境的感受;三是学习理论通常只解释外显行为,而飞主管的心理状态。

6. 理性决策论的基本假设理性决策理论是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看法,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做出最佳的选择,也就是一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这一类型的理论有很多,其中以Eward的预期价值论最具有代表性。

该理论认为在决策的时候人们对以下两项因素所做的判断结果为基础:(1)某一决策可能后果的价值(结果的重要性);(2)某一决策后真正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实现某种结果的该率)。

7.交换理论将理性选择扩大到两人之间的互动时,便是交换理论。

这一理论将互动视为彼此所做的一连串理性决策。

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之间对各种结果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

第三章社会认知1.印象形成: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2. 人们评价事物是的几个维度,分别为:评价、力量、活动性,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维度。

3.印象形成的几个模型: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提高,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无题有照明作用一样。

5.非语言线索的作用及包含的方面非语言线索在交流上的功能主要有:表达情绪;表达态度;表达个人特质;辅助言语沟通。

非言语线索包括: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

6.自我觉知含义,分为哪两种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Buss把自我觉知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

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7.自我检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8.社会认知:即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具体说就是演技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

9.图示: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认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0. 社会认知法则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同时也由于人们所面对情境的复杂性,所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通常采取一些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是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判断。

(2).象征性法则:人们根据事物与某种典型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3).基础比例法则:指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作出判断。

(4).锚定与调整法: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个天正往往不充分。

11.归因:指人们推论他人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12.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意识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他认为时间的愿意无外乎两种:一是内因,二是外因。

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之某种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和某种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会出现,人们就可以把结果归结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

二是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能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2.Winer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看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韦纳的归因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因素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与羞耻)。

他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打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归因的第三的维度:可控性。

3.Abramson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阿伯拉姆森提出了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Peterson和Sligman的一项档案研究中就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健康有影响,尽管他们不能说出太多的理由,但是以下方面还是有可能的:·抑郁型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与机制与紧张类似。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时显得比较被动,不会主动的寻求解决。

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的共变原则,于1967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时间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结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独特性信息。

他还提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还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折扣性原则。

5.对应推论理论Jones和Davis与1965年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也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以条件下人们可以把时间的原因归因他人的内在特质,及人格、态度、心情等。

琼斯等人提出来两个条件: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13.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上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所处清静的重要性。

犯基本归因错误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的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活动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往往倾向于内部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的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14.归因中的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第四章社会行为1.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有意图;二是,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三是,侵犯行为必须有侵犯性情绪,如愤怒。

(2).愤怒与侵犯性行为以下几种因素会使人愤怒:(1)遭到他人的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3).对侵犯行为的学习学习理论强调:侵犯行为可由学习获得,强化和模仿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