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可见,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什么重大的变革?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2.观察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稿【知识体系简析】春秋战国,是“革新的时代”(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百家争鸣时代,中国由此将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使学生认识改革是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

(2)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通过长平之战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的特点,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感受兴修水利工程由古至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上新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四个学习点。

从新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本单元共有五个学习点,合起来讲述夏、商和周(西周、东周)的历史发展。

其中后三个学习点((《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的内容合起来讲述东周政局演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故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只讲述东周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述战国七雄的形成,突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通过介绍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内容,呈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化。

由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本课的教学难点,可定为知商鞅变法,晓列国变法;知长平之战,晓战国战争,用“以微知著”的思路,展开“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的教学。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多数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比较强烈。

不过,知识累积相对薄弱,同时缺少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的引导。

针对教材里介绍的历史人物如:商鞅、李冰,他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影响;对都江堰的结构、功用等问题的认识就明显不足了!所以有必要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补充和讲解,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最新人教版

百家争鸣
治国方略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地位
思想收录
《论语》
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
材料一 仁者爱人。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
名片
姓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国籍
楚国
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
地位
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和《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材料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失马

老子和《道德经》
材料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历史第七课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造、功能和作用,从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XXX、XXX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重点)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重点)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难点)【法律渗透】土地法、旅游条例【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阐发会商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图片引入新课【讲解新课】(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XXX、魏、韩2、著名战争:桂陵之战(魏--齐--赵)、马陵之战(魏--齐--韩)、长平之战(秦--XXX)。

(二)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目的: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层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层和农夫阶层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出示XXX及都江堰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都江堰建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如何的?讲解为什么XXX要在这个中央建筑呢?它是如何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XXX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②道德思想的弘扬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
不能。德治思想并不 适用于动荡、转型的春秋 战国时期,很难帮助国君 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 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
(3)教育主张:①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促进教育发展…) ②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完成 孔子的资料卡。 个人简介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优良品德与行为准则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
材料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均节选自《论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兴于春秋
老子 孔子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文化大繁荣
流派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盛于战国 道家—庄子
争 鸣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影响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考真题
1.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 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 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yǐng]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后来 赵王改派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轻敌,导致赵军大败。 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 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问题3:结合课本,谈谈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 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7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⑤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针对秦国种种落后的现象,商鞅是如何废旧立新,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 挺了过来,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 奇迹。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7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七雄并立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战争之变)
大变革
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制度之变) 铁兴器修牛水耕利的(推都广江堰)(生产之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6张PPT 2份视频素材) (共3份打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6张PPT 2份视频素材) (共3份打包)

景 过
程 七 雄
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时期的战争
目的
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特点 战役 过程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
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桂陵
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 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
救 赵
魏 庞涓
大梁
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 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 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260年 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 多万人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 年人被放回去报信。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 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 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 攻了。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不同?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燕 赵

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


韩 楚
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有何不同?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 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就是说强大的诸侯 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 拓展疆域,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 争。战争的规模比较大,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要大于春秋时期。但通 过这些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国家统一的趋势得到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 战国 春秋 春秋 春秋
动 脑 筋: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 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 明了什么?
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守旧贵族的反对,商 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 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 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 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 国家。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 地主阶级改革
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
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 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 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各国变法: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 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想法:带来了灾难,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国家统一,过上和平、安 定的生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商鞅变法
1、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 战国时期,范围扩大。
2、牛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图 说 历 史
商鞅舌战
变治 国世 不不 法一 古道
商鞅曰:“……苟可以强国,不法其 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图 说 历 史
立 木 为 信
你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吗?商鞅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领导人支持
2.有群众基础,老百姓支持 3.商鞅个人的决心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 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 行改革的?(P33)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 构成
3 功能
4 影响
防洪、灌溉、水运等。
天府之国;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小结:社会变化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铁器和牛 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 的修筑 各国变法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诸侯国的主要变化:晋 韩 魏 赵 分 晋 楚 宋 吴 越 齐 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赵 赵 赵括取 我坚守不出! 括 王 赵 代廉颇! 你能奈何? 廉 我天下 颇 我离间!
白 起 秦
赵 括
无敌!
纸上谈兵!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 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战国七雄:
燕 赵 秦
魏 韩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战车
战国武士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庞涓,快 回来! 桂陵
救命啊!

桂陵之战
大梁 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杩槎(cha)和竹笼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 沙 控制内江的喉 咙
美丽的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 地点: 四川 岷江中游 • 修建者: 李冰(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 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的原因:
1 背景
1.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目的
根 本 原 因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 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5)内容:
1.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1、东周分为 春秋 和 战国 两个时期。 齐桓公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_________、
秦穆公 晋文公 楚庄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1.观察战国形势图, 其中①、②、③、④ 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 大夫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作用: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
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研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 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动 脑 筋: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 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 桑,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并进 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秦国变法舌战图
秦孝公
旧 贵 族 改 革 派
商鞅
百 姓 立木为信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 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图 说 历 史 孝 公 求 贤 商 鞅 入 秦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
图 说 历 史
秦孝公与商鞅谈话图
生 产 技 术 的 改 进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出 现
商 鞅 变 法
中 国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动 脑 筋: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 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春秋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
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 得以建立。 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 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 力。 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一、公平无私,赏罚分明; 二、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三、取信于民。
动 脑 筋: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修建的呢?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功能: 大型水利工程
影响:都江堰是一座……。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商鞅变法发生在(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 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 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 社会状况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时期
主要 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 国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齐 秦、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纸上谈兵 东方六国无力抵 御秦军的进攻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动 脑 筋:
问题思考?(P32)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 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魏 马陵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减灶计:公元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韩
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出兵 围魏救韩。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 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 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 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 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 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 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 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 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及魏军主力被歼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