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

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绪论

1、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②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③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④农业的基础产业

⑤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2、植物生产的特点:

①系统的复杂性

②技术的实用性

③生产的连续性

④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⑤明显的季节性

⑥严格的地域性

3、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①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②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③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④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⑤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第一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它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细胞膜: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外侧与细胞壁紧密相接的一层薄膜称为细胞膜,又称质

膜。

4、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统称为细胞质。

5、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称为细胞器。

6、无丝分裂: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无丝分裂过程比较简单,消耗能量少,分裂速

度快。由于分裂过程中午纺锤丝出现,故称无丝分裂。

7、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也称间接分裂,是植物营养细胞最普遍的一种分裂方式。有丝

分裂过称比较复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于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丝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8、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植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性

细胞前所进行的细胞分裂。

9、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

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10、生物灾害:

11、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12、

13、

14、

精品

植物学资料( 重点整理)

三、名词解释(15分) 柑果(举例):由复雄蕊(1分)形成,外果皮革质(0.5分)中果皮较蔬松(0.5分),内果皮膜质(0.5分),内表皮囊状突起,例:桔、橙(0.5分)。ddd 有胚植物:在生活史中,出现胚的植物的总称(2分),如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 十字形花冠:花瓣4片,排成十字形,称十字形花冠,为十字花科植物花的花冠。dddd 合轴分枝:顶芽生长活动(1分)一段时间以后,或者死亡或分化为花芽(0.5分),而靠近顶芽(0.5分)的一个腋芽(0.5分)迅速发育为新枝,代替主茎(0.5分)。ddd 小穗:由颖片和1至数朵小花组合而成的结构(2.5分)。如在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ddd 颈卵器:形如瓶状的多细胞的雌性生殖器官(2分),由颈部和腹部组成(0.5分)。其中,有颈沟,腹沟和卵细胞。 地衣:藻类和真菌两类植物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共生体。ddddd 单性结实(举例):不通过受精(1分),子房就发育形成果实(1分),例如,香焦ddd 侧膜胎座:单室(0.5分)复子房(0.5分)或假数室子房(0.5分),胚珠着生于心皮边缘(0.5分)相连的腹缝线上(1分)。dd 单身复叶:仅有1枚小叶的复叶(1分),原为三出复叶的,2枚侧生小叶退化而形成(1分),小叶与叶柄间具关节,叶轴常具翅(1分)。如柑橘叶。; dd 聚药雄蕊(举例):花药合生成筒状(1分),花丝分离(1分),如向日葵(1分)。dddd 菌丝体:真菌的分枝或不分枝的无色菌丝的营养体。 浆果(举例):外果皮薄(1分),中果皮(0.5分)、内果皮(0.5分)均肉质化,并充满汁液。例番茄 学名:拉丁文(0.5分)属名(1分首字母大写为名词)+种加词(1分全大写为形容词)+定名人(0.5分首字大写),如:Oryza sativa L; ddd 藻类:是一类含光合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的总称,如蓝藻,绿藻,红藻,褐藻。 菌类:菌类是一类不含光合色素的低等异养植物的统称(2分)。如细菌,粘菌,真菌等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托(0.5分),花萼(0.5分),甚至整个花序(0.5分)都参与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举例:梨(1分) 合蕊柱:兰科植物(1分)的雄蕊与花柱,柱头完全愈合成的圆柱状结构即是合蕊柱。 角果(举例):两心皮组成(1分),具假隔膜(1分),成熟时从两腹缝线裂开(0.5分),例如,油菜、青菜 梯形接合:水绵两条丝状体相对处的细胞壁向外突起伸长并相接触,接触处的细胞壁溶解,形成接合管(2分),细胞的原生质体缩成一团,形成合子(0.5分)丝状体多处产生接合管(0.5分),形如“梯子”而得名的。 低等植物: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1分),雌性生殖结构由单细胞构成(1分),生活史中不出现胚(1分)。例如:细菌,藻类,地衣等。 头状花序:许多无柄花(0.5分),着生于极度缩短(1分),膨大平展(1分)的花序轴上,各苞片常密集成总苞(0.5分),花排列成头状。 世代交替:从无性世代的孢子体产生有性世代的配子体,又从有性世代的配子体产生无性世代的孢子体,有规律地轮回更替现象称世代交替。dd 聚花果(举例):由整个花序(2分)形成的果实,例如桑椹、菠萝。(1分) 假二叉分枝:顶芽(0.5分)长出一段枝条,停止发育或为花芽(0.5分),顶芽两侧对生的侧芽(1分)同时发育为新枝,新枝的顶牙和侧芽生长活动与母枝相同(1分)。 个体发育:植物从生命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形态,结构和生殖上的一系列发育变化,然后再出现当初这一阶段的全过程。 种子植物:在生活史中产生种子,胚被种子的外部结构很好的保护(2.5分)。如裸子植物和

六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课:蚯蚓找家 主要知识点: 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北 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鲸鱼生活在大海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防止水分的丧失是蚯蚓生 存的关键。喜欢的食物主要是: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形,以减少水分蒸发。 蚯蚓的生活习性: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暖, 喜甜,酸味、喜同代同居;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浸泡、怕闷气、怕农药、怕酸碱。 第二十一课:变色龙 主要知识点: 1、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2、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 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例如:变色龙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3、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例如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不要吃它。 4、动物依靠体态、颜色模拟不可食的物体或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的 动物,借以保护自己,这种现象叫做拟态。例如: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5、一种生物形态的模仿。假死是动物躲避天敌的捕食时,外表看 起来好像已经死亡,实际上还活着的一种状态。 6、动物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保护色:变色龙改变身体的颜色; 警戒色:如毒箭蛙、黄蜂; 拟态:如竹节虫、尺蠖、枯叶蝶; 冬眠:如青蛙,蛇; 断尾:如壁虎断尾逃生;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穿迷彩服?它是根据什么设计的? 答:迷彩服与周围的环境相似,可以伪装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是根据动物的保护色的原理设计的。 第二十二课:植物向哪里生长

植物学知识点汇总

植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 真菌 细菌菌类植物 卵菌 黏菌 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 褐藻 红藻非维管束植物 蓝藻低等植物 绿藻 黄藻藻类植物 金藻 甲藻 硅藻 裸藻 轮藻 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 ○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 ○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 ○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 ○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 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 4.植物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 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 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 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 □2植物与环境 ○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 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1.细胞概念 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 ○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 ○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 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 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原生质有着相似的基本成分。 1.水和无机物:原生质含有大量的水,一般占全重的60-90%。原生质中还含有 无机盐及许多呈离子状态的元素,如铁、锌、锰、镁、钾、钠、氯等。 2.有机化合物 ○1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蛋白、活性蛋白、储藏蛋白; ○2核酸:含有核糖的核糖核酸(RNA),含有脱氧核糖的脱氧核糖(DNA); ○3脂类:经水解后产生脂肪酸的物质,单纯脂、复合脂、结合脂等; ○4糖类:单糖(葡萄糖、核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纤维素、淀粉) --酶、维生素、激素、抗菌素等。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 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 二、水中的杂质: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 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四、沉淀的类型 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 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 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 (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 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 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按机理不同,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 3、搅拌的作用 促使混合阶段所形成的细小矾花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可见的矾花),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池内下沉。 七、离子交换 (1)实质:不溶性的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又称离子交换吸附。 (2) 结构:树脂本体、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活动离子组成) (3) 离子交换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并与水中的离子进行等量交换(4)物理性能指标:外观、粒度、密度、含水率、溶胀性、机械强度、耐热性

植物生产和环境考试

植物生产和环境考试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填空题 1、机械组织按其细胞壁增厚方式不同,可分为()和(),其中后者为没有原生质体的死细胞,如()和()。 2、被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有两类:一类是()和(),主要功能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另一类是()和(),输导有机物。 3、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中,维管柱由()、()、()和()组成,其中()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可以形成侧根、不定根、不定芽、木栓形成层以及一部分维管形成层。 4、多数双子叶植物茎的木栓形成层是由()转变的。 5、禾本科植物的叶主要由()和()组成,有的还有()和()。 6、双子叶植物幼茎的各维管束之间,有许多辐射状排列的薄壁细胞,称为()。它外连皮层、内连髓,具有()和()的作用。 7、发育成熟的胚囊具有七个细胞(或八个核),其中靠近珠孔端的形成一个()和两个(),靠近合点端的形成三个(),位于胚囊中部的形成一个()或两个()。 8、西瓜、南瓜等植物的果实,()十分发达,是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 二、选择题 1、双子叶植物根与茎的增粗生长主要是()活动的结果。 A.顶端分生组织 B.侧生分生组织 C.居间分生组织 D.次生分生组 织 2、在双子叶植物的多年生茎中,一般()的比例最大。 A.初生木质部 B.初生韧皮部 C.次生木质部 D.次生韧皮部 3、以下植物中,具根状茎的是() A.莲 B.甘薯 C.马铃薯 D.洋葱 三、简答题 1、植物的根尖可划分为哪几个区域?各自担负着什么功能? 2、简述根的生理功能? 3、什么是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 4、简述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横切面)? 5、双子叶植物的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开花、传粉和受精后,各部分有 什么变化? 第三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一、填空题 1、自然土壤是由()、()、()、() 三相物质组成。 2、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发生两方面的转化,即()和 ()。 3、土壤空气的交换方式有()和()。 4、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是()、()、 ()、()和()。 5、我国土壤的PH大多在()范围内,在地理上有() 的规律性。 6、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是()、()、()、 ()。 二、选择题 1、矿物质养分含量最丰富的土壤颗粒是() A.沙粒 B.黏粒 C.粉粒 D.石砾 2、属次生黏土矿物的是() A.石英 B.云母 C.橄榄石 D.高岭石 3、()是表示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A.土壤质地 B.土壤结构性 C.土壤有机质含量 D.土壤含水量 3

(完整word)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植物生产环境知识点

一、土壤环境调控 (一)土壤肥力 主壤肥力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执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特征,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肥力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随着人类对土壤利用强度的不断扩展,人为因素对土壤作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定土壤肥力发展方向的基本动力之一。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可以按照人类的需求同时具有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任何一种土壤都不可能只由单一的某一粒级的矿物质土粒组成,同时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的含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将土壤中各粒级土粒质量分数的配合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称土壤颗粒组成,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将土壤质地分成沙土、壤土和黏土三个基本等级。土壤质地这样划分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案的标准不尽相同 1.土壤质地的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 2.客土法 3.翻淤压沙、翻沙压淤 4.耕作管理措施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植物学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 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 真菌 细菌菌类植物 卵菌 黏菌 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 褐藻 红藻非维管束植物 蓝藻低等植物 绿藻 黄藻藻类植物 金藻 甲藻 硅藻 裸藻 轮藻

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 ○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 ○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 ○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 ○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 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 4.植物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 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 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 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 □2植物与环境 ○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 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1.细胞概念 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学说的内容 ○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 ○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 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 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原生质有着相似的基本成分。1.水和无机物:原生质含有大量的水,一般占全重的60-90%。原生质中还含 有无机盐及许多呈离子状态的元素,如铁、锌、锰、镁、钾、钠、氯等。2.有机化合物 ○1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蛋白、活性蛋白、储藏蛋白; ○2核酸:含有核糖的核糖核酸(RNA),含有脱氧核糖的脱氧核糖(DNA);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全册)

模拟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 A.延长B.缩短 C.不变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 A、生长B.发育C.营养生长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C.叶片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 )、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 )和( )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植物,三是( )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 一、填空题 1.B 2.A 3.B 4.A 5.B 二、填空题 1.发育2.昼夜周期、季节周期3.花芽分化、花器官形成 4.长日照、日中性 5.生理休眠、生理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2.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3.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四、问答题(要点) 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极性现象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3.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破坏作用,如践踏、吃食、为害植物等,造成植物减产甚至绝收;而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益处,可消灭害虫、松动土壤等促进植物生长。 微生物可通过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影响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固氮、降解毒性等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另一方面杂草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业要素的本体;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模拟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A高粱 B.甘蔗 C.小麦 D.向日葵 2.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 3.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荠菜 B.白菜 C.玉米 D.黄瓜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全册

模拟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植物,三是()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 一、填空题 1.B 2.A 3.B 4.A 5.B 二、填空题 1.发育 2.昼夜周期、季节周期 3.花芽分化、花器官形成 4.长日照、日中性 5.生理休眠、生理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2.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 3.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大学植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细胞 19 世纪初,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正式明确提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的概念 细胞学说 /细胞是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细胞也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还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又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上的全能性。 原核细胞 /没有典型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集中在某一区域,没有核膜包被。 /DNA 呈环状,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 /没有以膜为基础的细胞器。 /细胞通常体积很小,直径为~10 m 不等。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植物界(两界系统)中的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 /具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 /基因组 DNA 为线状,并且与组蛋白结合。 /具有以膜为基础的多种细胞器。 /细胞较大,直径一般为 20-50 微米。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低等植物均由真核细胞构成。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植物细胞的形态、大小 1.大小:一般 20-50 微米。 /特例:棉花种子的表皮毛细胞可长达 70mm,成熟的西瓜果实和番茄果实的果肉细胞,其直径约 1 mm,苎麻茎的纤维细胞长达 550 mm。 2.形状:球状体、多面体、纺锤形和柱状体等。 (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植物细胞有一些特有的细胞结构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如细胞壁、液泡、质体和胞间连丝等。有些动物细胞的结构,如中心粒,是植物细胞内不常见到的。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真核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原生质体和后含物三大部分组成。 /原生质体是指活细胞中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是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植物细胞中还常有一些贮藏物质和代谢产物称后含物。 一、原生质体 (一) 质膜(细胞膜)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大总结

知识点1 静电除尘:原理是利用静电力从气流中分离悬浮粒子。特点是静电力作用在粒子上,对微小粒子也能有效捕集,除尘效率大于99%,处理气量大,能连续操作,可用于高温高压的场合。设备组成是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比电阻过高或过低都会大大降低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适宜围为104~5*1010Ω·cm。粒径大于1微米的颗粒,电场荷电占优势;粒径小于0.2微米的微粒,扩散荷电占优势;粒径为0.2~1微米的颗粒,两种荷电都必须考虑。静电除尘器的分类:1按集尘器的形式分:圆管型和平板型。2按荷电和放电空间布置分:一段式和二段式电除尘器。3按气流方向分:卧式和立式。电除尘器的结构:电晕电极、集尘电极、清灰装置、气流分布装置。袋式除尘器:原理是利用棉、冇或人造纤维等加工的滤布捕集尘粒的过程。特点是1、除尘效率高,对细尘也有很高的捕集效率,一般可达99%以上2、适应性强,能处理不同类型的颗粒污染物3、操作弹性大,入口气体含尘浓度变化较大时,对除尘效率影响不大,对气流速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稳定性4、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便于回收干料、不存在污泥处理。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或者与吸收剂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该法具有净化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少等特点。吸附指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剂再生:1加热解吸再生: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在等压下随温度升高二降低的特点,在低温下吸附,然后再提高温度,在加热下吹扫脱附。 2降压或真空解吸:利用吸附容量在恒温下随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点,在加压下吸附,在降压或真空下解吸,或采用无吸附性的吹洗气可达到解吸的目的。 3置换再生法:对某些热敏性唔知,因其在较高温度下容易聚合,故可2采用亲和力较强的试剂进行置换再生,即用解吸剂置换,使吸附质脱附。催化剂由主活性物质、载体和助催剂组成。催化作用指化学反应速率因加入某种物质而改变,而加入物质的数量和性质在反应终了时却不变的作用。固体废物指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对原过程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处理原则:(1)无害化,指通过适当的技术对废物进行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不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2)减量化指通过实施适当的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容量。(3)资源化指采取各种管理和技术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源,作为新的原料或者能源投入使用。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脱水和干燥。风力分选技术:原理是利用空气流作为携带介质,以实现轻、重颗粒分离的目的。风力分选机械有两种类型:水平风选与垂向风选机。水平风选机由工料输送带、送风机和带有隔断的分离室组成。垂向风选机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规槽型垂向风选机,第二种是锯齿形风选机。脱水与干燥:机械过滤脱水是以过滤介质两边的压力差为推动力,使水分被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类型有三种:机械过滤设备包括真空抽滤脱水机、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污泥自然干化脱水。危险废物的处理方法:中和法、化学还原法。固化处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讲危险废物固定或包容于惰性固体基质,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水体自净:1、物理过程:包括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上浮等过程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包括中和、絮凝、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过程。 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食消化等过程,特别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为我国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我国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I

学类重点的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与植物生产与环境名词解释 试题

学类重点的植物与生产环境简答题与植物生产与环境 名词解释试题 植物生产与环境名词解释 1.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的细胞结构。 3.减数分裂:是指植物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4.组织:是形态、结构、功能和来源相同的细胞群。 5.器官:由多种组织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特定生理功能,并易开区分的部分。 6.纹孔:细胞壁不均匀增厚所形成的许多较薄区域。 7.胞间连丝:连接两个纹孔的丝状细胞质。 8.维管束:由纤维、导管、管胞、筛管或伴胞及薄壁细胞聚集在一起而构成的束状结构。 9.主根:由种子里的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根。 10.侧根:是由主根产生的各级大小分枝。 11.不定根:根的产生没有固定的位置,除定根以外,从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长出来的根。 12.须根系:主根早期停止生长或死亡,在茎基部产生很多粗细相似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13.直根系:主根和侧根区分明显,主根发达,垂直向地生长,主根

上生出的各级侧根细小的根系。 14.凯氏带:在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的皮层细胞的侧壁和横壁上有部分木化和栓化增厚,形成带状的现象。 15.髓:根维管柱中央的薄壁细胞。 16.周皮:是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和栓内形成层的合称。 17.单轴分枝:主茎和枝条比较直立,顶芽生长始终占优势的分枝方式。 18.合轴分枝:枝条比较弯曲,顶芽生长一段时间后由邻近的腋芽代替生长,并依次发展的分枝方式。 19.叶痕:木本植物的枝条,其叶脱落后,在节上留有一定形状的疤痕。 20.叶迹:是指木本植物的枝条上,叶脱落后,在节上留下的痕迹。 21.年轮:在植物的次生木质部中能够看到一圈圈的同心圆环,把这些同心圆环称之为。 22.皮孔:枝条的外表可以看到的一些突起。 23.完全叶: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具全的叶。 24.平行脉:叶片中间有一条中脉,中脉两侧的叶脉大都互相平行的叶脉。 25.栅栏组织:是指位于植物叶子表皮下方排列整齐的一层或多层柱状细胞。含叶绿体多。 26.海绵组织:是指位于叶子下表皮处与栅栏组织间由疏松而不规则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的细胞组织含叶绿体较少。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概念题 绪论(1/6)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背景值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光、热等)的物质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0/0) 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1/9) 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 成土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现的强弱程度,以pH表示。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性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挥发、扩散、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毒性减少的过程。 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11) 水圈地球表面或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广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狭义) 水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 水硬度水中钙和镁含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高锰酸钾指数法(COD Mn)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重铬酸钾指数法(COD Cr)在一定条件下,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水体污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的现象。 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第四章大气圈环境地球化学(1/11) 大气圈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圈层,是由气体和气溶胶颗粒物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 同温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25km以下气温不变或微有上升的圈层。 逆温层从25km以上到50-55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圈层。 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 其最高浓度在20-25km处。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研究内容: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知识与方法来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包括其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任务:1.研究鉴定来自于植物的生药基源,确保来源的准确性 2.资源调查与文献考证,合理利用与保护药用植物资源 3.根据植物亲缘关系与新技术,寻找并扩大新药源 二、我国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 1.《神农本草经》——东汉,第一部有史料记载的本草著作,收载药 物365种,其中药用植物237种。 2.《新修本草》——唐代,李勣、苏敬,由官方颁布,习称“唐本草”, 世界古代首部药典,收载药物约850种,新增不少外来药用植物。 3.《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最著名古代本草著作,药物1892 种,附方11000余个,新增药物374种,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认、采、种、制、用药的经验。 4.2015版药典6月5日发布,12月1日起实施。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考小题) 1)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研究植物细胞的构造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不小于0.2μm,有效放大倍数一般不大于1600倍。光镜下看到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要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则需要用电子显微

镜,包括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或亚显微结构。 3)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构成原生质体的物质基础是原生质,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与核酸为主的复合物。 4)液泡、质体、细胞壁是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三大结构特征。 5、植物细胞的后含物(通读、小题) 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活动而产生各种非生命的物质,统称为后含物。后含物包括淀粉、菊糖、蛋白质、晶体等。 6)细胞壁是由原生质体分泌的非生活物质所构成,具有一定的坚韧性。细胞壁根据形成的先后和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初生壁只生活细胞所有,许多植物细胞终生只有初生壁。次生壁并非所有细胞都有,为特化细胞所有。 7)次生壁形成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初生壁完全没有次生壁覆盖的区域形成一个空隙,称为纹孔。一个纹孔由纹孔腔、纹孔膜组成。相邻的细胞壁其纹孔常成对地相互衔接,称为纹孔对。根据次生壁增厚情况不同,纹孔对有三种类型:单纹孔、具缘纹孔、半缘纹孔。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1)植物的组织一般可分为:分生组织、基本组织、保护组织、分泌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六类,后五类都是由分生组织分生 分化而来,所以又统称为成熟组织或永久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