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制冷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了解其它形式制冷的工作原理;掌握典型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及控制原理,了解新型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及控制原理;掌握电冰箱和空调器安装、维护方法和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及排除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0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人工制冷的含义及人工制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制冷新技术与新设备概况,学习本课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人工制冷的含义及人工制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制冷新技术与新设备概况。

讲授要点:

1、人工制冷的含义及人工制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制冷新技术与新设备概况。

第一章制冷技术基础知识(8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与家用制冷设备技术相关的热力学、传热学和空气调节基础知识。

2、理解制冷设备对制冷剂、润滑油和载冷剂的要求,各自的分类和性质。

3、掌握制冷剂、润滑油和载冷剂的选用原则。

教学重点:

热力学、传热学基础知识和制冷剂、润滑油的选用原则。

教学难点:

制冷剂相变过程的热交换。

讲授要点:

1、气体基本状态参数、热力学基本定律、显热、潜热、比热、制冷量及应用。

2、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3、空气的性质、空气的调节。

4、制冷剂的性质、分类、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5、润滑油的性质、分类、选用原则及代用和管理。

6、载冷剂的基本要求、种类及主要性质。

第二章制冷原理(6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制冷的种类和相变制冷的必备条件。

2、掌握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

3、了解其它制冷原理。

教学重点: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

教学难点:

单级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原理。

讲授要点:

1、冷的种类相变制冷的必备条件。

2、单级压缩式制冷理论与实际循环原理。

3、两级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

4、吸收式制冷循环原理、半导体制冷循环原理。

第三章家用制冷设备结构与原理(20学时)

教学目的:

1、握压缩机的功用,理解压缩机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和控制原理。

教学重点:

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和控制原理。

教学难点:

压缩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讲授要点:

1、冷压缩机的功用、分类和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2、家用电冰箱的概述、结构、控制原理。

3、家用房间空调器的概述、结构、控制原理。

第四章家用制冷设备安装、维护与维修(34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制冷用管材、管接件的材料及选用。

2、了解常用工具和仪表的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3、掌握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安装、维护与维修方法。

教学重点:

常用工具和仪表使用方法、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安装、维护与维修方法。教学难点:

气焊和充注制冷剂等基本操作技能及安全规则。

讲授要点:

1、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维修方法。

2、制冷用管材、管接件的材料及选用。

3、气焊、抽真空、检漏、排空、充制冷剂、回收制冷剂、加润滑油等基本操作技能及安全规则。

4、家用房间空调器的安装标准、步骤与方法。

5、家用电冰箱与房间空调器的维护要点与方法。

6、家用电冰箱与房间空调器制冷系统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步骤和方法、安全规则。

7、家用电冰箱与房间空调器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步骤和方法、安全规则。

三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2、考核方式

实验课考核内容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实验态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四教学方法、手段说明

1、本课程以讲授为主,在各章节中适当安排作业与自学指定材料,将基础理论知识、相关过渡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应用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并且实践教学紧扣理论教学知识展开,使学生较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并掌握工程实际应用,从而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结合本课程多结构原理图的特点,建议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式与传统讲授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图片进行教学辅助,真正作到直观性、立体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3、实践教学设备全部为各类家用电冰箱和空调器实物,按照实际生产方式进行教学。

五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建议考核方式为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内容(知识点)以及考核要求为教学基本要求和各章节重点内容并结合高级制冷工国家技能鉴定标准制定。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考勤、学习态

度占20%,实践教学占1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制冷设备技术》(1版),金国砥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

2、《新型电冰箱空调器原理与维修》,荣俊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3、《制冷与空调设备原理及维修》, 李佐周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4、《制冷设备原理与技能训练》,王一敏编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2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模拟电路》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应开设在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未开设)课程之后,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系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于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元器件(要求列出章节名)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 第四节场效应管 第五节晶闸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场效应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闸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重点掌握】:PN结特性及PN结方程;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难点】: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四节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第五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甲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 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重点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 【了解】:放大的概念。 【难点】: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第一节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第二节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作业五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作业五 一、单项选择题。 1.分体式空调器中使用的微电脑芯片属于()。[1分] A.I/O转换控制电路 B.A/D转换控制电路 C.小规模集成电路 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参考答案:D 2.()空调器能够提供并补充新鲜空气。[1分] A.窗式 B.吊顶式 C.落地式 D.壁挂式 参考答案:A 3.典型分体式、柜式空调器基本的电气保护装置有().[1分] A.高、低压力保护,断路和过电流保护,超温保护 B.高、低压力保护,短路和过电流保护,超温保护 C.高、低压力保护,断路和过电流保护,低温保护 D.高、低压力保护,短路和过电流保护,常温保护 参考答案:B 4.分子筛的活化温度不超过()。[1分] A.200℃ B.450℃ C.600℃ D.800℃ 参考答案:B 5.修理制冷压缩机不能使用的工具是()。[1分] A.活扳手 B.套筒扳手 C.梅花扳手 D.固定扳手 参考答案:A 6.热敏电阻式温控器是利用热敏电阻()特性。[1分] A.温度升高,阻值变大 B.温度降低,阻值变小 C.温度升高,阻值变小 D.温度升高,阻值不变 参考答案:C 7.R22制冷压缩机,多选用的冷冻油型号是()。[1分] A.13号 B.18号 C.30号 D.25号 参考答案:D

8.制冷压缩机选用的冷冻机油粘度过小,将会产生()。[1分] A.压缩机不运转 B.压缩机运转轻快 C.压缩机运转时过热抱轴 D.压缩机工作不受影响 参考答案:C 9.载冷剂的()要大,以增加储存能量。[1分] A.密度 B.粘度 C.热容量 D.比重 参考答案:C 10.载冷剂的()要低,可以扩大使用范围。[1分] A.熔点 B.冰点 C.热容量 D.比重 参考答案:B 二、判断题。 11.螺杆式压缩机没有吸排气阀片,不会发生液击的危险。()[1分] 参考答案:√ 12.离心式压缩机是一种容积型压缩机。()[1分] 参考答案:× 13.全封闭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和回转活塞式压缩机的机壳内都属于低压。()[1分]参考答案:× 14.开启式压缩机与全封闭式压缩机的电动机无区别。()[1分] 参考答案:× 15.压缩机吸人蒸气被加热会导致吸气比体积减小,使排气量减小。()[1分] 参考答案:× 16.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比它的温度还低的低温物体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1分] 参考答案:× 17.在故障分析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说明排除故障隐患的方法。()[1分] 参考答案:√ 18.在一定冷凝温度下,蒸发温度越低,单位功耗越小。()[1分] 参考答案:× 19.冷凝器使用久了,系统的冷凝压力比正常运行时偏高。()[1分] 参考答案:√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分: 二、实验总学时:8 三、应开实验个数:4 必开实验个数: 4 选开实验个数: 四、适用专业:物理学 五、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实际操作及实验报告评分 六、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 七、实验教材或自编指导书:自编指导书 实验一:叠加原理实验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加深对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的理解;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测量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DGX-1实验装置。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二: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掌握测量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六)实验内容:测定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电路的外特性、入端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定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恒流源、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万用表、可调电阻箱、电位器、戴维南定理实验电路板。26套(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三:一阶动态电路的研究 学时:2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研究一阶电路方波响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学习自拟实验方案,正确选择 元器件、确定实验参数;学习用示波器测定电路时间常数的方法;掌握微分电路与积 分电路的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设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分别分析和研究对应的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相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电路实验板。 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四: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会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的方法;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等效参数;测量电感、电容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自藕调压器、镇流器、电容器、白炽灯。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制冷原理知识点整理

·制冷原理思考题 1、什么是制冷? 从物体或流体中取出热量,并将热量排放到环境介质中去,以产生低于环境温度的过程。 自然冷却:自发的传热降温 制冷机/制冷系统:机械制冷中所需机器和设备的总和 制冷剂:制冷机中使用的工作介质 制冷循环:制冷剂一系列状态变化过程的综合 2、常用的四种制冷方法是什么? ①液体气化制冷(蒸气压缩式、蒸气吸收式、蒸气喷射式、吸附制冷) ②液体绝热节流 ③气体膨胀制冷 ④涡流管制冷、热电制冷、磁制冷 3、液体汽化为什么能制冷? ①当液体处在密闭容器内,液体汽化形成蒸气。若容器内除了液体及液体本身的蒸气外不存在

任何其他气体,也提出在某一压力下将达到平衡,处于饱和状态。 ②将一部分饱和蒸气从容器中抽出时,必然要再汽化一部分来维持平衡。 ③液体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这一部分热量称为汽化热。汽化热来自被冷却对象,因而被冷却对象变冷或者使它维持在环境温度以下的某个低温。 4、液体汽化制冷的四个基本过程是什么? ①制冷剂低压下汽化 ②蒸气升压 ③高压气液化 ④高压液体降压 5、什么是热泵及其性能系数? 制冷机:使用目的是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 热泵:使用目的是向高温热汇释放能量 6、性能系数:W Q W W Q COP H /)(/0+== 7、劳伦兹循环 在热源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由两个与热源做无温差传热的多变过程及两个 等熵过程组成的逆向可逆循环,称为洛伦兹循环,这是变温条件下制冷系 数最大的循环。为了表达变温条件下可逆循环的制冷系数,可采用平均当 量温度这一概念,T0m 表示工质平均吸热温度,Tm 表示工质平均放热温度, ε表示制冷系数。洛伦兹循环的制冷系数相当于在恒温热源T0m 和Tm 间工 作的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 8、什么是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制冷剂的性能系数COP ? 热力学完善度:实际制冷循环性能系数与逆卡诺循环性能系数之比 制冷剂的性能系数:制冷量与压缩耗功之比。 9、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四个基本部件? 压缩机:压缩和输送制冷剂,保持蒸发器中的低压力,冷凝器里的高压力 膨胀阀:对制冷剂节流降压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量 蒸发器:输出冷量,制冷剂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期末试卷及参考答 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班级姓名序号成绩 一、填空题(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每空1分,共10分) 1、电冰箱主要由箱体、、及附件等组成。 2、万用表或兆欧表进行压缩机绝缘电阻测量,其电阻不得小于。 3、气焊火焰的种类有、和,铜管与铜管之间焊 接应采用火焰。 4、电冰箱正常运转时,制冷系统各个部件的温度是不同的。温度最高 是,其次是,温度最低是。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每空3分,共30分) 1、发现冰箱蒸发器结霜不均匀,说明冰箱() A.制冷剂过多 B.制冷剂过少 C.没有制冷剂 D.不以确定 2、电冰箱的干燥过滤器需安装在() A.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 B.冷凝器和毛细管之间 C.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 D.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 3、焊接时毛细管插入干燥过滤器中的比较合适的深度为() A.10mm B.1mm C.5mm D.20mm 4、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 A.压力 B.温度 C.湿度 D.含湿量 5、下列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A.融解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6、下列属于绿色电冰箱所用的制冷剂是() A.R11 B.R12 C.R134a D.R22 7、回气管中制冷剂温度升高的热量除了来自外界环境还来自() A.蒸发器 B.毛细管 C.压缩机 D.冷凝器 8、标有三星标志的家用电冰箱,其冷冻室温度应在()

A.-6℃ B.-12℃(C)-18℃(D)-28℃ 9、电冰箱制冷压缩机运转但不制冷的故障原因之一( )。 A. 电动机绕组短路 B.温度控制器损坏 C.制冷压缩机抱轴 D.干燥过滤器脏堵 10、用()方法判断制冷剂的充注量是否合适是不正确的。 A.回汽管结露 B.听回气声 C.测压力 D.测电流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本题共10题,每题1分) 1、制冷剂无毒、不燃烧、不爆炸、无腐蚀,充许被明火燃烧。() 2、在冰箱维修中,毛细管可以随便更换其它规格的。() 3、电冰箱制冷系统中,毛细管仅起控制制冷剂流量的作用。() 4、电冰箱蒸发器表面的霜层厚度对蒸发器的传热效率没有影响。() 5、蒸发器出现周期性结霜,说明系统有水分,在毛细管出口处出现冰堵现象。() 6、由于PTC元件具有的热惯性,所以重新启动必须等待一定的时间,让其温度降至 临界点以下。() 7、听到压缩机有“嗡嗡嗡”,说明压缩机不能正常启动。() 8、温控器断路会造成压缩机不运转,但能听到“嗡嗡嗡”的声音。() 9、氧气瓶内的氧气不允许全部用完,至少要留0.02~0.50MPa的剩余。() 10、在使用气焊的时候,应使低压氧气表指示在0.2MPa左右,石油气指示约为 0.05Mpa。() 四、简答题(20分) 1、说出电冰箱型号BCD-168WB表示的含义。(5分)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 电气及仪表专业 适用周数:54课时 南京化工技师学院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一、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电工基础》是机电类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分析计算方法,并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利用软件里的测试仪器可以实时测量和显示数据;还可利用EWB软件丰富的电路元件库,实现多种电路的设计和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有关的后续专业课、进一步接受新的科学知识以及考工(中级维修电工)拿证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EWB仿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简单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电工类专业所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基本理论。 2.学会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3.会说出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基本作用; 4.对单相和三相照明电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熟悉其组成、接线及工作状态; 5.能利用EWB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80学时 4学分 适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课程的作用是使该专业学生了解制冷基础知识、掌握家用制冷设备进行安装、维护和维修的方法。 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制冷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了解其它形式制冷的工作原理;掌握典型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及控制原理,了解新型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及控制原理;掌握电冰箱和空调器安装、维护方法和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及排除方法。 学时分配: 二教学内容 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人工制冷的含义及人工制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制冷新技术与新设备概况,学习本课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人工制冷的含义及人工制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制冷新技术与新设备概况。 讲授要点: 1、人工制冷的含义及人工制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制冷新技术与新设备概况。 第一章制冷技术基础知识(10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与家用制冷设备技术相关的热力学、传热学和空气调节基础知识。 2、理解制冷设备对制冷剂、润滑油和载冷剂的要求,各自的分类和性质。 3、掌握制冷剂、润滑油和载冷剂的选用原则。 教学重点: 热力学、传热学基础知识和制冷剂、润滑油的选用原则。 教学难点: 压-焓图、空气焓-湿图及应用。 讲授要点:

1、气体基本状态参数、热力学基本定律、显热、潜热、比热、制冷量、压-焓图及应用。 2、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3、空气的性质、空气的调节、空气焓-湿图及应用。 4、制冷剂的性质、分类、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5、润滑油的性质、分类、选用原则及代用和管理。 6、载冷剂的基本要求、种类及主要性质。 第二章制冷原理(10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制冷的种类和相变制冷的必备条件。 2、掌握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 3、了解其它制冷原理。 教学重点: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 教学难点: 单级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原理。 讲授要点: 1、冷的种类相变制冷的必备条件。 2、单级压缩式制冷理论与实际循环原理。 3、两级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 4、吸收式制冷循环原理、半导体制冷循环原理。 第三章家用制冷设备结构与原理(20学时) 教学目的: 1、握压缩机的功用,理解压缩机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和控制原理。 教学重点: 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结构和控制原理。 教学难点: 压缩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讲授要点: 1、冷压缩机的功用、分类和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2、家用电冰箱的概述、结构、控制原理。 3、家用房间空调器的概述、结构、控制原理。 第四章家用制冷设备安装、维护与维修(36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制冷用管材、管接件的材料及选用。 2、了解常用工具和仪表的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3、掌握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安装、维护与维修方法。 教学重点: 常用工具和仪表使用方法、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安装、维护与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 气焊和充注制冷剂等基本操作技能及安全规则。 讲授要点: 1、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的维修方法。 2、制冷用管材、管接件的材料及选用。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黄辉编写日期:2012年1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94L120Q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学时/学分:96 /6 4.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 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线性、集总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电路方面的基础,获得良好的电路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体的,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对一般交直流电路的稳态进行分析、求解; 3.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三相及非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 4.掌握一般交直流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频域分析法; 5.掌握现代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教学安排 1.本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讲授:82学时,(含19学时习题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应用)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的手段对电路基本内容进行课堂讲授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网上教学:22学时,根据需要,部分内容采用网上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14学时,对相应理论内容进行设计或验证实验。学生课堂演讲: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学生课堂演讲的方式,以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外语的要求(英语) 掌握电路相关的名词术语。 3.作业安排要求 作业的作用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每次课后布置适量(4-5个)与内容相应的作业题目,努力使作业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手段之一。 五、课程的考核 1.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10%):每次作业、测验评分,作业抄袭或没有及时交作业者以当次作业计零分; 2.大作业(10%):研究性教学以大作业形式提交; 3.实验(15%):以完成实验、实验报告质量为基本依据; 4.期末考试(65%):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以计算题为主。作弊者以总成绩零分计。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本课程需要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如复数、傅里叶分解、一阶及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矩阵计算等。 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本课程为这些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电路分析计算基础。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中文:邱关源.电路(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英文:James W. Nilsson等. Electric circuits(第八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教学参考书: [1] 王仲奕.蔡理编著. 电路习题解析.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 Charles K. Alexander.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尼而森著.周玉昆等译. 电路(第八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 4.5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 年9 月30 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 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 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 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 )、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 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 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 第7 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 )。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厶M )。PCM系统和△ 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 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 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 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 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HDB 3 编译码实验 2.移频键控(FSK)实验 3.移相键控(PSK)实验 4.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 PCM 编译码实验 6. △ M 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电路原理》(爱迪生班)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甲)Ⅰ》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范承志、孙盾;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与简介负责人:范承志 课程号:101C0040 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原理 课程名称(英文):Electric Circuit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必修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面向对象:电气学院“爱迪生实验班”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程特色简介: 《电路原理(甲)Ⅰ》是电气信息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静态、稳态、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全面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电路谐振、互感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线性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过渡过程的经典解法。 爱迪生实验班教学采用独立开课方式,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变化,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思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仿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通过考试、论文报告、课程设计等手段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理论部分与实验结合,通过综合实验把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

根据“爱迪生实验班”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小)学期 每周4学时,共8周。打*部分为选讲内容。 (一) 电路概述……………………………………………………………… (5学时) 1.电路模型及电路元件 2. 参考方向概念, 基尔霍夫定律 (二)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 ……………………………(14.5学时) 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2. 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 网孔电流法 3. 节点电压法, 改进节点电压法 4. *割集电压法 5. 叠加定理、线性定理 7. 戴维南与诺顿定理 6. 替代定理 8. 特勒根定理, 互易定理 (三) 正弦交流电路…………………..……………………………………(10.5学时) 1. 正弦交流电量的基本概念 2. 正弦交流电量的相量表示 3.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3、能力要求: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实际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通信的方式。 3.掌握通信系统性能度量的指标。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的方式。 2.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 3.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难点] 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及平均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度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3道 [课时] 3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巩固确定信号与线性系统,积分变换的内容。 2.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3.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 4.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5.掌握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教学内容] 1、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 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2、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3、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4.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5.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 6.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7.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重点难点] 随机过程的概念、窄带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高斯白噪声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6道 [课时] 9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理解频分复用(FDM)的概念 3.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教学内容] 1.幅度调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及频谱表示方法。 2.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