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真理观,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过程设计:

考点明确:

一、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2、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考点分析:

一、实践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明确: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②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明确: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客观物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体现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③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④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3)科学实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误区警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分,人们改造世界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才叫实践。

2、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动物不会思维,只靠先天本能,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3、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个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为,从实践的三要素看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又不是纯主观活动。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二、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误区警示]

1、认识的来源也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实践(只有一个);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间接经验也是源自他人或前人的实践)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知识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

把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不正确的。

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直接任务、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1)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2) 认识的直接任务是获得真理。

(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对立的。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