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2)理解:①实践的含义和特点;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分析: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4)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难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问题法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对照2014年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知识条目和考试要求,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示】(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

《求索真理的历程》(盐中)

《求索真理的历程》(盐中)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理解实践的特点。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基础知识点梳理】实践的含义实践及其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知识点补充或重难点讲解】1、基本原理汇总(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关于“实践·真理”认识的十大误区误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简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

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因此,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的观点扩大了实践的外延,是不正确的。

误区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但同时,实践又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案班级 姓名 学号【课程标准要求】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

理解 实践的特点。

运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运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基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补充或重难点讲解】1、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和来源(1)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二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但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2、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实践”指的是实践的全部总和,不是片面的实践、暂时的实践。

这里的“唯一标准”,说的是除了实践,再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因为人的主观认识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都不具备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性,因而都无法充当检验标准。

另外还要注意:(1)不能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当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不能把宪法、法律及规章制度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不能把多数人公认的观点当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不能把逻辑证明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求索真理的历程有关真理3、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性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同客观相不符合的就是错误)。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1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对意识能动作用表现的复习,导入课题。

1.实践及其特点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分析法师生共同完成。

六.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三种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七.课后练习辨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马音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2)真理◇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认识具有反复性。

(7)认识具有无限性。

(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案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 实践(2) 真理◊理解;(1)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 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4)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5)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 认识具有反复性(7) 认识具有无限性(8)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1) 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2) 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 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4) 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5) 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能力目标(1) 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 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 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 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5) 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 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 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 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7 求索真理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案

7 求索真理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②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③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能力目标:①能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懂得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意识;②理解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教学难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的区分;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目的:让学生明确学业水平考试对这一课的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依据上述要求,进行“知识梳理”以师生共同回忆的方式,背诵重要知识点,如①实践的特点有哪些?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四个方面?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④认识具有哪3个特点?等等。

目的:一方面初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增进师生互动和课堂合作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

3、对易错易混知识进行“知识辨别”①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知识的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⑤真理性的认识总是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⑥真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发展真理不断被推翻。

(提问学生,依次进行——判断,说明理由,解释;对学生回答不好的,教师再引导、分析,有些要回到教材去仔细阅读理解。

)目的:进一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扫清知识的盲点、错点、混点。

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仅是记忆,还要理解,仔细研读教材很重要。

4、进行现场调查:你觉得较难理解的知识有哪些?目的: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政治 4.6 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4.6 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
构建体系,夯实基础:
自主探究,把握基础:
1.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2.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说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3.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4.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8.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
9.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

自主思考,判断正误并
说明理由。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回答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代表展示、点评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
使用手机的喜与忧
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做
相关的拓展题
把握认识论
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把
握认识论部

加强学生对
易错易混点
的理解,并
对课本重难
点进行讲
解。

找到问题答
案,探究做
题思路
体验真理是
具体的有条
件的
突破本课的
重难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2011年 12月【教材内容】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教材分析】本课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把第六课的内容复习设计为两目。

第一目,实践观。

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目,认识观。

理解真理的含义、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从地位上看,学好本框不仅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但哲学理论比较抽象,加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收集有关说明实践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材料,充分了解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已有认识,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将文字、图片材料事先做成课件,设计预习导读提纲和课堂反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时具体目标】(1)通过对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的复习,能辨别哪些属于实践活动(2)能够熟练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题(3)根据真理的含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能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和谬误,并坚持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确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目标达成评价】1、通过对探月工程的认识,判断学生对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理解是否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实践的要素、含义、特点。

2. 理解真理的含义、属性。

3. 认识到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形成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认识论指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2. 树立实践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精神,自觉用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 4 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一课分析了真理的特点,点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是实践,会给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启示。

故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枯燥地讲解知识,而是要带入现实,列举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育思想]:
高中教学思想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作用,教师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鼓
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本的知识,获得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收获。

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并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最后辅以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长。

[教学重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属性。

3. 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设计]:
前面的课讲述了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意识具有能动性,接着上一课的逻辑关系,本课重点探究真理是怎么推导出的,人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依据课本内容,本课可以被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是实践,可以先从实践的含义开始讲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它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然后补充说明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和特点,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在实践的特点中,有一个易错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第二部分需要讲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部分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两者的
逻辑关系,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可以引出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因此可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结论
第二课时: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首先,需要解释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它的含义,可以推断出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然后,讲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接着,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回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

其次,认识还具有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通过认识的特点,应该让学生懂得人对真理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