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原理
最新高中政治课件 第4部分第6课 (2)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主 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 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
社会 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实践活动 历史 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
性 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 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 的产物
• 2.下列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嘚是( )
• 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②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嘚,总不如亲口呷一口明白嘚 ③百闻 不如一见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解析:C “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嘚哲学寓意为实践 是认识嘚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③与之一致;①否认了真理嘚客观性,错误;④哲学寓意为 矛盾嘚转化,材料未体现。
• ①正确嘚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嘚动力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嘚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嘚能力和水平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D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嘚动力,①颠倒了二者之间嘚关系,错误;实践是认识嘚来源,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但人们获得认识,除了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外,还可以通
• ②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嘚嘚活动,没有意识参与嘚实践是不存在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 目嘚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嘚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嘚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 2.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 (1)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体现
实践是认 识的来 源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来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践
特征 具体性
中
条件性
追
求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展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2015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认识 的反 复性
认识 的无 限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 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 的上 升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 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 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 现真理, 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 展真理。
1、(2009安徽)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
考点3:真理
1、含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基本属性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 实践本身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真理的具体性(时间上)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空间上)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 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错误)
【全书基本框架图】
哲学的一般知识 哲学(第一、二课) 第一单元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 辩证 单元 唯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人与世界的关系 主义 唯物辩证法第三单元 世界的状态 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单元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的唯物论(第四、五课) 世界的本质 第二
2、(2010全国卷1)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 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 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 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 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 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错误)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无关)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具有社会性。
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 “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挖掘机挖,汽车运 呢?锹挖、肩挑,一年往返一次,毕竟太慢了! 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历史性。 这种观点对吗?错在哪儿?
③实践有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实践 (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D
3、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 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 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 由于水土不宜和技术原因,致使农民损失 惨重。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
• 4.“神州”六号飞船由一百多个科研单位、 三千多个厂家共同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 明显的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30
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 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 谁能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人的主观认识 第一步: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 本身不能证明,认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 黄鼠狼不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 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只有实践能检 第二步:做实验 验了。 食物 结果 第一天 三只活鸡、一段带鱼 只吃了带鱼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呢?—因 鸡、鸽子、老鼠 只吃了老鼠 第二天 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备将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 …… …… 第五天 只放了鸡 吃鸡充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名言赏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 的不断深化。
考点四 认识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考点四 认识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 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应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 命。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解题: 1、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认识的反复 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 2、非选择题,在限定为认识论角度时,应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筛选: (1)若限定为实践的观点 应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来组 织答案 (2)若限定为真理的知识 应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等角度来考虑。 (3)若限定为认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 应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来考虑。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6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从 实践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2.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3.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 变化; 3.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错误反映。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客观性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_______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 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
(1)认识产生于 实践 的需要。 (2) 实践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 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选B
3.【2014·全国卷】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 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 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 “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 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观点错误。 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体现了②④。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必修4

练习巩固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3.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 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
思路分析:我们先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则的内容分为四个子观点,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事实。具体过程如下表:
教 材 (原 理)
题 目 (材 料)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
(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从哪里来?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教材质疑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
实践不断发展——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源自“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说明什么?
思考:
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自由落体实验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0届高考复习第一阶段:哲学与生活部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需课时:3课时)一、目标导学,明确要求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和真理的含义(2)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运用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真理的特征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3、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学前准备,圈定问题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的。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
(2)实践具有。
(3)实践具有。
3.实践是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4)实践是认识的。
4.(1)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是的。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3)真理都是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那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都是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具有。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基础
(决定)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
实践
认识
2、真理的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真理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本课所涉及的三个原理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世界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 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 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追 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反作用 (双重作用)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本课所涉及的三个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具有客观性。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真 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方法论:要坚持真理,尊重真理。
本课所涉及的三个பைடு நூலகம்理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