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探究】: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知识落实】: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2.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是说A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决定作用C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D.理论比实践更重要5.大禹治水,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此数”即指勾股定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 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 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 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回望来时的路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人类是如何打开科学输血大门的呢?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对 象
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求索真理的历程----哲学第六课课件.

特别提示!认识运动的“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错误的。
能力提升
• DDBCD ADCBB
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 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 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 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 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 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 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 六 课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
点 扫 描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
(2)真理的具体性
(4)真理和谬误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考 (1)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为背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向 基础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预 (2)结合人类认识自然界、探索太空的具体案例,考查 测 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突破:有人说,蜜蜂酿蜜活动是实践活动。你是
如 何认识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实 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蜜蜂酿蜜活动 是动物的本能的活动,因而不是实践活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2.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构建体系】【提纲挈领】理解2个概念实践、真理把握3个特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牢记4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1客观世界 □2能动性 □3历史性 □4来源 □5唯一标准 □6目的 □7相符合 □8正确 □9最基本 □10人人平等 □11条件和范围 □12过程 □13反复性 □14开拓创新 □15检验和发展1.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矫正] 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要遵循客观规律,也不是总能成功的。
2.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矫正] 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
3.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矫正]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
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矫正] 着眼于全局有助于获得真理性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性认识。
7.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矫正] 认识具有上升性,对事物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8.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矫正]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9.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谬误。
[矫正] 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包含谬误。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名言赏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 的不断深化。
考点四 认识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考点四 认识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 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应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 命。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解题: 1、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认识的反复 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 2、非选择题,在限定为认识论角度时,应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筛选: (1)若限定为实践的观点 应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来组 织答案 (2)若限定为真理的知识 应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等角度来考虑。 (3)若限定为认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 应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来考虑。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6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从 实践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2.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3.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 变化; 3.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错误反映。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客观性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_______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 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
(1)认识产生于 实践 的需要。 (2) 实践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 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选B
3.【2014·全国卷】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 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 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 “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 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观点错误。 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体现了②④。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与认识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①实践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活动(革命和改革、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研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要把握“唯一”二字。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相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相识,不必苛求精确,照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夫种田、工人做工、老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试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知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相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分。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学问点时,应留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索、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相识3.实践的根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留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的确践的详细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开展的今日,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困难。
其次,“根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全部形式,这里只探究实践的“根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根本形式只是人类根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根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确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展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根本形式并列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误区警示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
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 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 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误区警示
3.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个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
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为,从实践 的三要素看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 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又不是纯 主观活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误区警示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 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 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观点是 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观点
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识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科学实验: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误区警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分,人们改造世界有改造
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才 叫实践。 2.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 界的面貌。但动物不会思维,只靠先天本能,并不知道自己 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 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具 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方法论要求:
促进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指导作用;
阻碍
•错误认识、不科学理论则把实 践引向歧途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第六合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人生的在 头人脑与或自口然头、上社的会不之是间实的践活。动,停留在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主观 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社会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 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梳理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 客观物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坚持这 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体现了意识 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③ 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 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④ 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梳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 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 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 的建设和实施等。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巩固强化
单项选择题:
A 1.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中国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⑥《十一五规划》
⑦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巩固强化
现在市场上许多广告语都富有哲理,如“大家好,才是真
的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据此回答
A 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告诉我们(
)
A.个人融入集体中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B.能否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是区分事物好坏的主要标准
C.集体主义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D.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符合客观规律
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成存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梳理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 •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
物质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 制约。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存
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表现为单个人 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基因组序列图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A.①②⑤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⑥⑧⑩
第D.六⑤课求⑥索真⑦理⑧的历⑨程 ⑩
巩固强化
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
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而用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
否认(
A)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梳理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误区警示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途径。
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获得——实践和学习。但归 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