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最新高中政治课件 第4部分第6课 (2)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主 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 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
社会 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实践活动 历史 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
性 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 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 的产物
• 2.下列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嘚是( )
• 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②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嘚,总不如亲口呷一口明白嘚 ③百闻 不如一见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解析:C “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嘚哲学寓意为实践 是认识嘚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③与之一致;①否认了真理嘚客观性,错误;④哲学寓意为 矛盾嘚转化,材料未体现。
• ①正确嘚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嘚动力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嘚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嘚能力和水平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D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嘚动力,①颠倒了二者之间嘚关系,错误;实践是认识嘚来源,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但人们获得认识,除了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外,还可以通
• ②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嘚嘚活动,没有意识参与嘚实践是不存在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 目嘚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嘚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嘚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 2.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 (1)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体现
实践是认 识的来 源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来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践
特征 具体性
中
条件性
追
求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展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求索真理的历程----哲学第六课课件.

特别提示!认识运动的“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错误的。
能力提升
• DDBCD ADCBB
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 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 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 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 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 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 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 六 课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
点 扫 描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
(2)真理的具体性
(4)真理和谬误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考 (1)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为背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向 基础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预 (2)结合人类认识自然界、探索太空的具体案例,考查 测 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突破:有人说,蜜蜂酿蜜活动是实践活动。你是
如 何认识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实 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蜜蜂酿蜜活动 是动物的本能的活动,因而不是实践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名言赏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 的不断深化。
考点四 认识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考点四 认识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 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应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 命。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解题: 1、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认识的反复 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 2、非选择题,在限定为认识论角度时,应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筛选: (1)若限定为实践的观点 应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来组 织答案 (2)若限定为真理的知识 应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等角度来考虑。 (3)若限定为认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 应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来考虑。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6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从 实践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2.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3.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 变化; 3.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错误反映。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客观性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_______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 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
(1)认识产生于 实践 的需要。 (2) 实践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 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选B
3.【2014·全国卷】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 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 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 “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 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观点错误。 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体现了②④。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必修4

练习巩固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3.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 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
思路分析:我们先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则的内容分为四个子观点,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事实。具体过程如下表:
教 材 (原 理)
题 目 (材 料)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
(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从哪里来?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教材质疑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
实践不断发展——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源自“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说明什么?
思考:
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自由落体实验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A
小试身手
•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 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 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 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 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 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 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12分)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的发展。
牛刀小试
•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辐射强、效率不高,且 存在安全隐患,科学界一直在研究这一问题。德国物理 学家哈拉尔德· 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 输方式,利用光线实现数字信息无线传输,获得了更快 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观念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存在 ③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主体 客体/对象 直接现实性 ≠世界 ≠自然界
(2)基本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
有人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3)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A.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因为:认识具有 (1)反复性 ——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言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追求着真理的答案。
求索真理的历程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求索真理的历程,从哲学、科学和宗教等不同角度分析真理的本质以及人类为了寻找真理不断努力的过程。
真理的本质哲学视角在哲学中,真理被视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事实的正确表达。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个哲学隐喻——真理就像是一个位于洞穴之外的理念世界,人们看到的只是影子与假象,而真理则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而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的理解更加注重实证与实践。
他认为真理不仅仅是理念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经验与推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理是经过苦思冥想与辩证思考所得出的智慧的结晶。
科学视角科学则将真理视为对自然界的客观描述与解释。
科学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通过不断验证与修正的过程逼近真理的本质。
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对假说进行不断的验证与否证,直到找到与自然界完全一致的描述。
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的学术环境与科学界的合作精神。
科学家们通过交流与分享研究成果,通过多样的观点与创新的方法,推动了人类对真理的探寻。
宗教视角宗教将真理定位为神圣与永恒的存在。
宗教追随者认为真理是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人类道德行为与灵魂救赎的指南。
宗教通过信仰与神秘的仪式来揭示真理,认为只有通过与神建立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真理。
不同宗教对真理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宗教信仰都强调通过奉献、反思与祈祷等修行的过程,使人类的灵性与真理相融合。
求索真理的历程哲学与思辨哲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一直致力于对真理的追求。
从古希腊哲学的萌芽到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哲学家们通过思辨与论证的方式,试图回答关于人类存在、道德价值和宇宙本源等问题。
哲学对于探索真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与方法论,激发了人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科学与实证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形态,通过建立实证与验证的体系,不断推动人类对真理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 政治组 主编人: 审核人 班 姓名 月 日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探究】: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 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都是认识 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知识落实】: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 2.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 ③④ 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 .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 .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是说A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作用B .理论对实践有决定作用C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D .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5.大禹治水,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此数”即指勾股定理。
这个传说表明 A .实践是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
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②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7.“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8.2016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
这是科学家首次用连续光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
这表明 ①人类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逐步解开世界之谜 ②通过科学实验我们可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③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能够获得全部真理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9.人们不小心打破花瓶,除了沮丧别无他为,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却在打破花瓶时细心收集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重量级间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这一理论在恢复破损文物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认识的差异源于认识主体的不同 ③获得真理是人的认识的根本目的 ④服务实践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0.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多种多样,18.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 .蜘蛛结网 B .“一国两制”构想 C .工程施工方案 D .“十三五”规划方案实施1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12.“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
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一一无针头注射器。
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
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3.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 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也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高二 政治组 主编人: 审核人 : 班 姓名 月 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 2 页 共 2 页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知识探究】: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3、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5、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是一回事。
7、认识的客体(对象)是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人。
8、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知识落实】:1.在平面内,若直线a ⊥c ,直线b ⊥c ,则a ∥b ;在空间中,若直线a ⊥c ,直线b ⊥c ,则直线a 与直线b 不一定平行。
这说明A .人们难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B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 .真理具有客观性D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 ) A .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 .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3.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 .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是指 (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 . 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C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 .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5.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述材料表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真理具有相对性 c .认识具有反复性 D .认识具有无限性 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应该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在实践中否定和推翻真理 ④在实践中改变和动摇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7.“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A.正确,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B.正确,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C.错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错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8.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发了“绿色革命”。
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灭绝,造成严重的生态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新的课题。
这表明( ) ①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人们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认识的无限性表明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限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9.恩格斯说:“谁想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这说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发展真理 ④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的,要敢于坚持真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0.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B .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 .意识随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 .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11.“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电影《美人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下列表述与该台词哲学寓意一致的有( ) 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④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因素。
面对生活压力,有人积极倡导这样的励志正能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倡导“正能量”是因为它( )①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②具有选择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精神 ③具有能动性,能够改变人的精神并给人以信心 ④具有反作用,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我国的“天琴计划”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