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986年1月28日: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 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 空72秒后爆炸。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 伦比亚航空飞机发生空难, 机上7人全部丧生,飞机失 事后复原的残核 。
神舟六号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舱外挥舞中国国旗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
1、从古代人只能寄嫦娥奔月而得出月球的假 说,到今天人类伴随着失败而取得的对月球 的初步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什么特征? 并阐明理由。
2、我国探月工程“三部曲”完成之后,是不 是就能对月球做到准确无误的全面了解?并 说明理由。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思考:为什么认识会有反复性?
原因
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 认识的客体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2.认识具有无限性
思考:为什么说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 原因 认识的主体——人是时代延续的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3). 认识具有上升性(真 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 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 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错误经不起失败, 但是真理却不怕失 败。
真理是有条件的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 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指主观认 识符合当
真理都是具体的
地的实际.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 识符合当 时的实际.
你能从真理的条件性与相对性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吗?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 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 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 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回望来时的路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人类是如何打开科学输血大门的呢?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对 象
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求索真理的历程----哲学第六课课件.

特别提示!认识运动的“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错误的。
能力提升
• DDBCD ADCBB
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 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 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 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 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 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 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 六 课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
点 扫 描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
(2)真理的具体性
(4)真理和谬误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考 (1)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为背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向 基础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预 (2)结合人类认识自然界、探索太空的具体案例,考查 测 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突破:有人说,蜜蜂酿蜜活动是实践活动。你是
如 何认识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实 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蜜蜂酿蜜活动 是动物的本能的活动,因而不是实践活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2.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构建体系】【提纲挈领】理解2个概念实践、真理把握3个特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牢记4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1客观世界 □2能动性 □3历史性 □4来源 □5唯一标准 □6目的 □7相符合 □8正确 □9最基本 □10人人平等 □11条件和范围 □12过程 □13反复性 □14开拓创新 □15检验和发展1.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矫正] 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要遵循客观规律,也不是总能成功的。
2.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矫正] 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
3.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矫正]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
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矫正] 着眼于全局有助于获得真理性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性认识。
7.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矫正] 认识具有上升性,对事物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8.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矫正]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9.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谬误。
[矫正] 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包含谬误。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名言赏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 的不断深化。
考点四 认识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考点四 认识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 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应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 命。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解题: 1、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认识的反复 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 2、非选择题,在限定为认识论角度时,应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筛选: (1)若限定为实践的观点 应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来组 织答案 (2)若限定为真理的知识 应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等角度来考虑。 (3)若限定为认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 应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来考虑。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6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从 实践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2.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3.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 变化; 3.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错误反映。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客观性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_______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 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
(1)认识产生于 实践 的需要。 (2) 实践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 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选B
3.【2014·全国卷】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 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 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 “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 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观点错误。 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体现了②④。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与认识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①实践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活动(革命和改革、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研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要把握“唯一”二字。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相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相识,不必苛求精确,照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夫种田、工人做工、老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试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知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相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分。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学问点时,应留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索、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相识3.实践的根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留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的确践的详细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开展的今日,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困难。
其次,“根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全部形式,这里只探究实践的“根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根本形式只是人类根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根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确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展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根本形式并列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例1.(2010年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 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 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 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 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获得认 识的基 本途径
亲身实践
书本学习
请你判断:
1.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唯一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基本/根本
例1.(2010年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 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 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 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 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上学应该带手机
PK
上学不能带手机
上学应该带手机
PK
上学不能带手机 • 谁才是真理?
名人名言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
如何理解?
名人名言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如何理解?
?谬误能促进客观事物和主观认
识的发展吗?
谬误不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但能 够促进主观认识的发展。 真理(正确认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 展,但谬误只能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谬误 之所以能够促进主观认识的发展,是因为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 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人们可以从错误的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 认识,使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万户(明朝) 首位飞天的尝试者 神舟九号与 天宫一号对 接
思考: 不同时代的“飞天”活动还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
这是当代画 家戴嵩的斗 牛图,请同 学们观察在 这幅图片中 牛的尾巴是 怎样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请你判断:
1.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温馨提示:区别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实践(唯一来源) 根本途径 直接经验 重要途径 间接经验
例2.(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 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 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 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 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做好主观题的“必备武器” 1.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 上理的 历程”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
主观题例二: 依据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构想是怎样发展的?
例题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的认识,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 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 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 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有进一 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 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 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例2.(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 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 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 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 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变革社会的实践) ⑥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农民种地(生产实践) ⑧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科学实验) ⑨教师教学(教育实践)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刘
实践的社会性,并不 洋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是 一部精密仪器上的螺丝钉。 如果想让这个仪器运转起来, 那么每一个人都要全力以赴 发挥作用,不能失误,精益 求精。” ——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 天器总体研究室主任石泳在 “神九”成功发射后接受采 访时说。
思考: 刘洋一个人能“飞天”吗?石泳的访谈说明了什么?
莱特兄弟发 明的“飞行 者1号”
结合材料,①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 源矛盾的变化,②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 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实 实践的基本形式 践 观
科学实验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作用 对认识的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真理的含义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 绝对性和相对 性的统一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什么是真理?
真理的含义/特点
实践是认 真理(认识)从哪里来? 识的基础
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是怎样 的?) 真理(认识)有什么用?
认识具有反 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
真理(认识) 对实践有能 动的反作用
实践 和认 识的 辩证 关系
真 真理的特点 理 观
条件性 相对性 具体性 反复性 过程 水平
认识的发 无限性 展过程
上升性
比较:认识与理论
正确认识(真理)
认识
系 统 化 理 论 化
错误认识(谬误)
科学理论
理论
错误理论(谬论)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②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⑤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⑥农民种地 ⑦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⑧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