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 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 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 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回望来时的路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 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 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 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 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人类是如何打开科学输血大门的呢?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对 象
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求索真理的历程----哲学第六课课件.

求索真理的历程----哲学第六课课件.

特别提示!认识运动的“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错误的。
能力提升
• DDBCD ADCBB
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 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 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 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 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 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 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 六 课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点 扫 描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
(2)真理的具体性
(4)真理和谬误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考 (1)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为背景,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向 基础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预 (2)结合人类认识自然界、探索太空的具体案例,考查 测 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突破:有人说,蜜蜂酿蜜活动是实践活动。你是
如 何认识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实 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蜜蜂酿蜜活动 是动物的本能的活动,因而不是实践活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2.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构建体系】【提纲挈领】理解2个概念实践、真理把握3个特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牢记4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1客观世界 □2能动性 □3历史性 □4来源 □5唯一标准 □6目的 □7相符合 □8正确 □9最基本 □10人人平等 □11条件和范围 □12过程 □13反复性 □14开拓创新 □15检验和发展1.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矫正] 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要遵循客观规律,也不是总能成功的。

2.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矫正] 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

3.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矫正]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

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矫正] 着眼于全局有助于获得真理性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性认识。

7.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矫正] 认识具有上升性,对事物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8.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矫正]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9.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谬误。

[矫正] 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包含谬误。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名言赏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 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 的不断深化。
考点四 认识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的对象: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考点四 认识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 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应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 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 命。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解题: 1、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认识的反复 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 2、非选择题,在限定为认识论角度时,应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筛选: (1)若限定为实践的观点 应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来组 织答案 (2)若限定为真理的知识 应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等角度来考虑。 (3)若限定为认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 应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来考虑。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6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6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从 实践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 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
2.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强调横向的变化。 3.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 变化; 3.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错误反映。 (2)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 伴而行。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客观性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_______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 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
(1)认识产生于 实践 的需要。 (2) 实践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 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选B
3.【2014·全国卷】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 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 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 “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 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观点错误。 气象员通过试验验证了谚语的真伪并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体现了②④。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目的,③与材料无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与认识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①实践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活动(革命和改革、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研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要把握“唯一”二字。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相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相识,不必苛求精确,照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夫种田、工人做工、老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试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知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相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分。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学问点时,应留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索、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相识3.实践的根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留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的确践的详细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开展的今日,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困难。

其次,“根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全部形式,这里只探究实践的“根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根本形式只是人类根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根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确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展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根本形式并列起来。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A
小试身手
•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 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 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 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 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 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 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12分)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的发展。
牛刀小试
•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辐射强、效率不高,且 存在安全隐患,科学界一直在研究这一问题。德国物理 学家哈拉尔德· 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 输方式,利用光线实现数字信息无线传输,获得了更快 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观念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存在 ③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主体 客体/对象 直接现实性 ≠世界 ≠自然界
(2)基本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
有人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3)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A.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因为:认识具有 (1)反复性 ——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促进
阻碍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指导作用; •错误认识、不科学理论则把实 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人们: 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 客观世界: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物质性活动: 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高考示例
(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
践的指导作用。
(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 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
验,才能获得成功。
A
)
A.个人融入集体中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B.能否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是区分事物好坏的主要标准 C.集体主义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D.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符合客观规律
知识梳理
实践决定认识
1.பைடு நூலகம்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④ 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
知识梳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 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 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 的建设和实施等。 •科学实验: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⑥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⑤
巩固强化
3.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因为( A.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
巩固强化
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 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而用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 否认(
A

A.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主观性
巩固强化
现在市场上许多广告语都富有哲理,如“大家好,才
是真的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据此回答
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告诉我们(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 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高考示例
(1) 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
B
)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动具有决定
巩固强化
4.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挫折教育是人走向成功的必修
课。“TCL”总裁将其总结为“木头理论”,即木头放到水
里,加上压力,一旦冲破压力,反弹会更高。相反,如果 没有压力,却只能轻浮在水面,不会有高度。从认识论角 度,这是因为(
误区警示 2.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直接任务、根本任务是 一致的。
(1)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2) 认识的直接任务是获得真理。 (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
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误区警示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 标准”是对立的。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 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3) “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最基本的生产实践作为标准,它 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把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真理对立起来,实际上是抽象地谈
C
)
A.失败的实践更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B.成功和失败是相辅相成的
C.失败的实践在形成并推动认识发展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 D.在挫折中形成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更为正确和深刻
巩固强化
5.近年来,我国危机管理取得了很大进步,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进入了新阶段。仅从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北京市就经历 了多次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北京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编 制了“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这体现了 ( ) A.实践是纯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C.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理性认识可以指导实践 6.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存
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表现为单个人
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
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 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
论真理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十分有害的。
高考示例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
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
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 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
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观点是 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观点 实践 是认 识的 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促进
阻碍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指导作用; •错误认识、不科学理论则把实 践引向歧途
知识梳理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 •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 物质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 ②主观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能动性: ③社会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 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误区警示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途径。
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获得——实践和学习。但 归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 知识的构成:是由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直 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 (2) 学习的重要性:① 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 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②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代人都处在知识承上启下的历 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 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产生,是“源”,学习是知识的传授,是 “流”,应该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1.“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见;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 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巩固强化
2.下列说法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B
(3) 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
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 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标准。 (4) 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失败原因,直至发现确定血型系 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 的。
巩固强化 单项选择题:
误区警示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 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 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 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知识梳理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 客观物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坚持这
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体现了意识 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③ 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
这句话说明了(
D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命题角度 辨析题: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总落后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