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评估
高速铁路路基京津城际沉降观测及评估 图文PPT课件

Rheda 2000 (双块式轨枕埋入式)
双块式轨枕及TCL层配筋
应用于台湾高铁的Rhed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00系统
第49页/共50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50页/共50页
墩台混凝土施工
预制 梁桥
架梁前 预制梁架设
附属设备施工
桥位 施工 桥梁
制梁前 上部结构施工 中
附属设备施工
架梁车(运梁车)通 过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 ~ 无砟轨道铺设前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
/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 次或 1 次/周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1 次/周 前后各一次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 次或 1 次/周 1 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 次或 1 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 次或 1 次/周
DK81+800 ~ DK82+600,工后沉降达不到要求
最大沉降 175mm,现在地基固结没有完成
第31页/共50页
京津城际轨道工程 沉降观测及评估
7.武清路基段
第32页/共50页
京津城际轨道工程 沉降观测及评估
7.武清路基段
第33页/共50页
京津城际轨道工程 沉降观测及评估
7.武清路基段
第34页/共50页
灌浆孔 灌浆层
横向预应力
纵向连接锚固钢筋
防冻层
轨道扣件
水硬性材料 支承层
符合德国铁路公司各项技术要求-京津城际
第38页/共50页
轨道承载板
- 毛坯预制板 - 横向预应力 - 混凝土强度:C60
第39页/共50页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二〇〇八年五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京沪高速铁路做好无砟轨道的铺设工作,通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预测工后沉降,以便对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合理的无砟轨道铺设时机,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铁道部有关规定。
3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高铁沉降观测变形控制及评估

京石客专三分部编号:JS03-测01沉降观测变形控制与评估单位:中铁一局京石项目部三分部编制:审核:批准:中铁一局京石客运专线项目经理部三分部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人员要求及配置 (4)三、测量的基本要求 (4)四、基准网的建立 (5)五、桥涵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六、路基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3)七、沉降观测前提工作 (21)八、外业观测 (23)九、内业资料的处理 (24)十、沉降评估 (40)一、编制依据沉降变形观测做为中国客运专线一种新实施起来的事物,在其萌芽阶段一直处于摸索发展的,尤其是刚刚接触沉降变形观测这一工作时,往往前期工作一直在朦朦胧胧中进行的。
沉降变形观测目的主要是预测客专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完工后沉降,确保后续工程能有序、有质的完成。
沉降观测编制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京石客专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二:人员要求及配臵沉降观测做为一项冗长而且很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于测量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项工作;再次对于测量人员必须要固定,不得随意更换。
一般情况下,人员配臵由组长及组员组成,组长由工程部部长担任,组员包括:测量工一名,跑尺员两名,资料员一名。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QCR9230-2016)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Q/CR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Q/CR9230- XX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fRailway Engineering(报批稿)2016-11-1发布2016-11-1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新资料推荐…………………………………………………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批准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实施日期:2016 年 11 月 1 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年·北京前言本规程根据原铁道部《关于印发 2011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函[2011]10 号)的要求,在《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的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的成功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程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路基、桥梁、隧道、预测与评估;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总则中对规程的适用范围、沉降变形观测的时间、仪器检定等进行了规定。
2.基本规定中明确了建设各方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平行观测数量,规定了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复测、观测等级、观测精度、观测路径等测量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设备、观测数据整理的要求,并规定了沉降变形异常及数据异常的反馈和处理。
3.明确了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重点,规定了路基的观测期以及观测断面间距、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以及沉降观测的起始时间,并对加密或降低沉降观测频次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高速铁路重点地段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技术应用及数据分析

高速铁路重点地段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技术应用及数据分析一、介绍高速铁路为了确保线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需要进行基础变形沉降监测。
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是通过监测车辆或传感器等装置采集的数据,对铁路基础的变形及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
二、技术应用1.测量技术(1)全站仪测量:使用全站仪对基础进行水平、垂直测量,获取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数据。
(2)倾斜仪测量:使用倾斜仪对基础进行倾斜测量,获取基础的倾斜情况。
(3)浮动沉积仪测量:使用浮动沉积仪对土体进行测量,获取土体的沉积情况。
(4)测斜仪测量:使用测斜仪对土体的倾斜进行测量,获取土体的倾斜情况。
2.数据采集根据以上测量技术,通过车辆或传感器采集数据,并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3.数据分析(1)基础变形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基础进行变形分析,分析基础的水平和垂直变形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2)基础沉降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基础进行沉降分析,分析基础的沉降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3)土体沉积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土体进行沉积分析,分析土体的沉积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4)土体倾斜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土体进行倾斜分析,分析土体的倾斜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三、数据分析与修复1.数据分析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判断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是否超出允许范围,以及土体的沉积和倾斜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2.调整和修复措施(1)调整铁路基础: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基础进行调整,修正变形和沉降问题。
(2)修复土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土体进行修复,保证土体的稳定性。
(3)加固铁路基础: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基础进行加固,提高铁路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四、总结高速铁路重点地段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对保证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保证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不确定性
03
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速铁路沉降变形存在一定
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
观测目的与要求
观测目的
通过对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的观测,掌握其变形规律,评估其对高速铁路安全运 营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应遵循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 靠;同时,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高速铁路正常运营造成干扰。
Aபைடு நூலகம்CD
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采用更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和时效性。
加强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06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保障 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搭建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 件、作业指导书等;
组织人员和分工
组织专业的观测队伍,明确各 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观测
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场数据采集过程描述
设立观测点
根据观测方案,在高速铁路沿线设立沉降变形观测点,并做好标记 和记录。
进行现场观测
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按照规定的观测方法和频次,对观测 点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数据校核和整理
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出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变形速率 等。
预警信息发布
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 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优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加强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

结 语
该 工 程 整 个 施 工 阶 段 基 础 的下 沉 量 变化 与施 工 顺 序 、 地 基
上 的 加 载 大 小 及 观 测 时 长 密切 相 关 。 通 过 本 次 评 估 发 现 , 超 过
9 % 的 测 点 在 主 体 工 程 完 工 后 其 沉 降 观 测 值 上 下 波 动 ,但 幅 值 5
该 桥 墩 已观 测 5 期 ,观 测 天 数 为 2 5天 .分 析 原 因 0 6
是 由于 梁 体 架 设 及 运 梁 车 前 期 通过 , 载 增 加 . 生 沉 降 较 大 , 荷 产
其 余 较 小 。( )徐 变 :累计 徐 变 量 最 大 的 为 T 1 5 一 0 2 A3 .Z 0 2号 梁 , 累 计 徐 变 值 为 :97 mm . 张 拉 后 为 O 1 mm , 梁 已观 测 4 .8 终 .3 该 5
设 7 水 准 基 点 ,1 个 7个 工 作基 点 ,水 准 基 点 埋 设 在 变 形 区 以外 的基 岩 上 , 分 点 位 利 用 埋 设 坚 固 可 靠 的 施 工 测 量 工 程 基 准 点 部 其 中部 分 点 位 工 作 基 点 和 基 准 点 共 用 。 台观 测 点 布 置 两个 , 承 分
后 累计沉降达到 3 mm且 尚 未稳 定 , 些 测 点 的沉 降 曲 线 呈 现 出 这
以 下 特 点 : ( )沉 降 曲线 整体 呈 现 持 续 发 展 的趋 势 ,累 计 沉 降 1 值较 大 i( 2)架 梁 后 沉 降 继 续 发 展 .未 出现 收 敛 稳 定 迹 象 。
3 相邻墩 台测 点沉 降观测 数据 分析
需 徐 变观 测 的 梁 体 4孔 ,共 2 4个 观 测 标 。 2 沉 降观 测实 施 ( )采 用 二 等 水 准 测 量 技 术 要 求施 测 。采 用 单 路 线 往 返 观 1 测 ,每 次 观 测 均 形 成 闭合 检验 条 件 。 ( )每 一 测 段 均 为偶 数 测 2 站 。 ( )观 测 前 ,进 行 不 少 于 2 3 0次 单 次 测 量 ,达 到 仪 器 预 热 的 目的 . 量 中避 免 望远 镜 直 接 对 着 太 阳 ;避 免 视 线 被 遮 挡 。 ( ) 测 4 外 业 测 量 沿 同 一 路 线 进 行 。 用 25 g以上 的尺 垫 , 准 观 测 路 选 .k 水 线 必 须 路 面 硬 实 , 殊 地 段 采 用 打 桩 的形 式 。 l )每 次 测 量 时 , 特 5 同 时 记 录 荷 载 状 态 、 环 境 温 度 及 天 气 日 照情 况 。
高速铁路中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技术

沿线路方 向按 间距不大于 2 0 0 m、距桥梁中心距离小于 0m 沉降观测采用 Ti l D N0 t e ii mb 3电子水 准仪 。 根据承 台 10 布 设 工作 基点 。观 测 工作 基点 采用 顶 端 圆滑直径 施工、墩台身施工 、等待架梁、架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 2 m 长 3 m 的不锈钢材料, 0 m、 0 m 下部采用普通钢筋 ( 长 轨和铺 轨完成几个不 同的施 工阶段 以及各个施工阶段荷 8 mm) 0 焊接而成 ( 见图 1 。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 ) 载的变化进行单独施测分析。 并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累积 下不小于 0 m, . 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8 梁体观测标采用 沉降量进行总体的统计分析。 观察其收敛的过程和收敛 时 q2mm 的不锈钢棒 , )0 钢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圆处理 。 间区间。并在架梁完成 三个月后。对所有采集数据整理报 墩身沉降变形观测标采用 1mm不锈钢螺栓( 4 见图2 o
< 通工 程建设 > 0 1 第 1 交 21 年 期
1 5
高速铁路中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技术
邓居 勇
( 中交二航局 第五 工程 分公 司 武汉 邮编 4 0 1) 302
摘 要 :结合 中国第一条 高速 铁路一 沪高铁工程项 目的线下 施工实践 ,在软基础地 区,对线 下承 台 、墩身的沉降变 京 形及梁体徐 变施 测方法和 数据进行分析 、整理 ,并对 其采集 的数据进行沉 降评估 。
评估 单位 评估 。
2 沉 降 观测 的施 测过 程
2 施测内容 . 1 全线 2 . M,7 2 3K 5 1 排墩台,根据施工阶段的不 同。
为 D l6+ 4 . ~D l7+ 4 . ,共两部分 。线路走 设置承台观测标和墩身观测标 。承 台观测标 12 K 0 190 1 5 K 1 73 0 1 5 44个, 向由西 向东。墩台间距 7 m~ 4 不等。 2 2m 墩身观测标 12 4 4个 ,梁体徐变观测标 10个 。每半年 2 本桥段地属长江三角洲平原 区,均为第 四系地层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工作流程
设计单位沉降观测与评估技术交底 咨询评估单位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施工单位的细则学习与沉降数据管理软件培训 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实施、监理单位全称监督检查 、咨询评估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技术辅助服务 咨询评估单位出具线下工程评估意见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重点工作内容的各方职责
施工方:数据精准、可靠、及时、按频次”,元器件 埋设规范、保护到位, 观测“三固定” 监理方:全程旁站、数据验算检查、平行抽检观测 咨询方:提供观测过程的全方位技术支撑,评估观测 数据(阶段性和最终结论)
设计方:提供设计上的技术支持(设计原则、设计变 更)
建设单位:协调各方工作,完善沉降管理工作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李璟
目的与要求
明确沉降观测与评估的职责工作内容 了解基准点、工作基点、不同结构物测 点布设原则
掌握不同结构物测量精度及频次要求
掌握统一数据处理与数据提交方法
内 容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各方职责 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沉降变形观测的测量方法与精度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的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重点路基,兼顾桥隧,过程监控,信息 化监测,快速传递数据,成果可控。
观测实施的重点:“数据精确、准确、可靠、及时
、连续、按频次”,规范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执
行“三固定”原则。
加强管理、规范管理、多方协调。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14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观测断面与测点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矮墩、异型桥墩、水中墩的测点 设置问题
短尺、倒尺 承台标引出地面、墩身标上移 不量仪器高的光电三角高程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基础沉降观测路线
固定附合水准路线、≥2个桥墩、非传统往返
沉降监测点 基准点 路线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隧道段-观测断面与测点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隧道段-观测路线
固定附合水准路线、往返、≥2个断面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隧道段-观测一般要求(精度与方法)
国标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三固定
零周期观测值的建立: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 工结束后立即进行; 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 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 长观测期。
桥涵段-基础沉降观测频次(涵洞)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 续3次,以后1次/1周。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徐变观测频次(梁体)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预应力终张拉 观测周期 张拉前、后各1次 张拉完成后第1天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 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 测量周期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 有1次 1次/周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周期 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 量周期
路基段-观测一般要求(精度与方法)
国标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三固定
零周期观测值的建立;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 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路基段-观测频次
一般情况
观测阶段 一般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填筑或堆载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第1个月 1个月以后 第1个月 观测频次 1次/天 1次/每填筑3层 2~3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次/2周 1次/2周
承台施工完成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随
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 变形观测;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基础沉降观测频次(桥墩)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 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 沉降速率;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路基段-观测频次
特别情况
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 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
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 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进行沉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隧道段-观测断面与测点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 降观测点、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原则 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m处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暗洞地段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 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1次/月
1次/3月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路基段-观测频次
特别情况
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应及时通知 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
,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工程测量规范》 《合蚌客专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隧道段-观测频次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备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注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砟轨 道铺设前
3个月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0~1个月
1次/天 1次/周 1次/2周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3个月 1~3个月
A3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 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 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 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 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 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 堤。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梁体徐变观测路线
固定附合水准路线、一片梁为一个单元、非传 统往返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梁体水准的高程上桥
不量仪器高的二等光电三角高程测量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桥涵段-观测一般要求(精度与方法)
参照国标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三固定
零周期观测值的建立;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重点工作阶段的数据处理
数据收集情况
数据真实性抽检情况
观测数 据评估
沉降曲线一般特点分析 普遍存在问题 特殊存在问题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沉降评估方法与流程
评估除采用曲线拟合法进行线下工程的单个测点评
估外,同时应进行区段线下工程综合评估;
沉降预测评估方法较多,而每种预测方法均有其一
建设方
建设指挥部不能全面掌握情况,管理机制不到位。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是个技术工作,更
是个管理工作。技术上实施容易,管理 上实施困难;
参建各部门内部的管理和建设单位(业
主)的整理统筹管理;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
沉降观测的准备工作
450
1
150
2
选点、埋标 施测方法,精度 数据处理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沉降评估流程与职责上的一些突出问题
施工方
观测进度滞后,观测点数完成情况不理想;
观测频次未严格执行; 存在测量误差超限情况; 内业资料整理不规范; 施工单位未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自检,对异常数据进行分 析并补测;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沉降评估流程与职责上的一些突出问题
监理方
监理单位平行观测未到位;
旁站和测点埋设监督未到位;
评估方
动态评估渠道不畅通 ; 不能及时发现、掌握现场观测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沉降评估流程与职责上的一些突出问题
评估方
评估单位的意见不能及时贯彻;
关键技术环节尚有待解决;
设计方
过程技术服务不到位;
降观测;
3.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