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实践研究》

《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实践研究》
《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实践研究》

《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常州市新桥中学安燕

一、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从2000年开始就有文章开始关注问题教学了。2000到2003年主要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倡导和提倡问题教学。从2004开始到2013年,大量关于问题教学的文章的撰写者都变成了一线教师,他们叙写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反思。2004到2010年有大量文章是关于问题意识培养方面的,可以看出当时教师们认为问题教学要有效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从2011年开始,很多教师的关注点转到了问题串上,也有教师是说“问题链”。教师发现问题场的创设,必须对问题进行设计,这些问题是由层次区别的。问题的设计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类型。问题类型要多样化,把单个的问题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效力。

目前众多研究论文及专著里,通常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各种理论研究或者教学实践研究,绝大部分的研究中仅仅提到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分支,它由斯皮罗(Spirco)等人在1991年提出,又被称为“随机进入教学”;它是一种适合高级学习的学习方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随机通达教学”法通过情景呈现、自由探索、开放讨论等环节,使得学习者能够随机切入知识点,比如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而随机通达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方面的文章比较少。国外教学实例:在R.E.Calza 和J.T.Meade的领导下,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建立了一个”遗传技术(GenTechnique)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组,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所用教学方法主要是随机进入法;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内容,学习重点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变异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实际验证。目前国内的教学实例不多,而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实例更是凤毛麟角,有待于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去实践、探究。

1.2相关概念界定

问题场:本课题的“问题场”指课堂教学中以一系列问题串为载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完成共同的学习内容而相互作用所有时空中介的总称。问题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立体性;2、交互性;3、生成性;4、选择性;5、层次性;6、应机性。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分支,又称“随机进入教学”,由斯皮罗等人在1991年提出,它是一种适合高级学习中结构不良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呈现、自由探索、开放讨论等环节,使得学习者能够从不同角度随机切入知识点,从多方面获得对同一问题或者同一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高级学习:斯皮罗认为,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种。高级学习需要明确知识概念的复杂性,并学会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合适的具体情境中去。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建构,并且获得对知识更多方面的理解,从而细致地发现事物的差异性与复杂性,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结构不良知识:不是单以某一概念原理为基础进行简单复制、复述,而是根据具体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知识。结构不良知识普遍存,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去,都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广大教师对“问题场”系统性实践较少,对“随即通达教学”还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l)依据应用多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已有变化,教师提供的课堂练习题目不再是单一重复,而是变式实例。但教学中并非实例越多越好,还要考虑尽量包含问题的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单纯的题海战术已是弊大于利;

(2)在实践中是否将问题场与随机通达教学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多次学习与复习;是否能在课堂的不同时间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次学习,使得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仍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要任务,问题场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与差异性,根据随机通达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案比例相当低,教学中应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深理解知识为主导思想,进一步实践随机通达教学策略的效果;

(4)随机通达教学更侧重于强调学生的学的灵活性;而问题场能够引导学生,激发、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国内外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尤其国内,没有形成某类学科规范的教学模式、方法,还未形成大范围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问题场与随机通达教学实施实践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本学科缺乏重视。

2、教师对问题场及随机通达策略的实践经验不足。

3、学生对教材内容尤其是理论知识,比较难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感到乏味枯燥。

4、缺乏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

5、缺乏这个方面的资源,特别是符合高中阶段的教材、资料等。

本研究将运用问题场结合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设计和开发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实验验证其策略的实施效果。

2、研究意义

2.1理论价值

(1)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能够丰富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更好的发展。

(4)为如何更好地实施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2.2现实意义

(1)为问题场、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并提供丰富的应用实例。

(2)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3为教学中以问题场为载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运用随机通达教学策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尝试。

(4)通过本研究的实践,寻求从根本上改进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方式,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设计、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以问题场为载体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运用随机通达教学策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及学习效率。

2、分析、总结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共性规律,提炼出以问题场为载体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模式,为学科教学提供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

3、探索不同知识环境下随机通达教学策略与问题场有效结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随时修正,发展学生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所承载的内涵正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希望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学会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工具和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问题场载体核心理念是多角度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本研究

根据随机通达教学策略的基本模式,以问题场为载体设计和开发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实验验证其策略的实施效果。主要研究内容: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场的设计研究;

2.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3.问题场与随机通达教学有效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4.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案例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当前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指导下,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随机通达教学实践策略,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观察法:观察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不断修改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方式方法以促进和改进研究策略。

4.个案分析法:根据教学实践,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对象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经验与不足,为下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9月)

查阅、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当前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提出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整理课题开题相关资料,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6年6月)

1、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教师分工,展开课题研究。

2、定期开展研究主题会、课题研究沙龙,认真开设课题研究课,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研究。做好记录、收集资料,实时修正课题研究方法。

3、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研究进度,认真实施中期评估。

4、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论文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0月)

1、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汇总论文、案例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相应的学习模式及理论建议。

3、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课题公开课、教学心得、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七、参考文献

[1]李荣民.“问题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诱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8(5):68—69

[2]孙立祥.“问题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2011(12):31—33

[3]高文. 认知弹性理论、超文本与随机通达教学. 外国教育资料,1998(6)

[4]郑平. “随机通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体育教学, 2009(9)

[5]曹贤钟. 认知弹性理论的逻辑结构分析. 继续教育研究,2005(12)

[6]《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7]王业志(导师:高铁军),建构主义理论在课件开发中的应用与实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 2003-10-17

[8] 杨九俊,吴永军. 《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9][美]麦克唐纳,[美]赫什曼著,车蕾,龚锐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2011

[10] 陈永明.教师教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李艺,钟柏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 [J] 中国电化教育,2007(01)5-7.

[1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科学课》, 2004-02-05

附:课题成员及分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